- 微積分的歷程:從牛頓到勒貝格
- (美)鄧納姆
- 1130字
- 2019-08-20 17:30:40
廣義二項展開式
截至1665年,牛頓已經發現將二項式展開(他的說法是“化簡”)成級數的簡單方法。對他而言,這種化簡不僅是用另一種形式重建二項式的手段,同時也是通向流數術的大門。這個二項式定理是牛頓眾多數學發明的起點。
正如《前信》所述,眼前的問題是化簡二項式,而不管m/n“是整數還是分數,或者是正數還是負數”。
在人們對指數還非常生疏的時代,這本身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思想,那時牛頓首次強調“用
,
,
代替
,
,
,用
,
,
代替
,
,
”。
顯然,當時的讀者需要適當的提示。
牛頓不但發現了像這樣基本的二項式的展開形式,而且發現了像
這樣復雜的二項式的展開形式。正如牛頓向萊布尼茨解釋的那樣,這種化簡服從規則

(1)
其中A,B,C, …分別代表前一項,我們將在下面舉例說明。這就是著名的牛頓二項式展開式,雖然這種形式或許是新奇的。
牛頓給出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
,
,
,
。因此,

為了確定A, B, C及其他系數,我們可以利用它們都表示前一項的事實。于是,,給出

同樣,B表示前一項,即,由此得到

用類似的代入得到,然后得到
。以這種方式從左到右繼續推導,牛頓得到

顯然,這種方法有一點遞歸的味道:從的系數求出
的系數,而欲求
的系數需要知道
的系數,依此類推。雖然現代的讀者可能習慣于二項式定理的直接表述,但是牛頓的遞歸表示具有無可爭辯的吸引力,因為當用前一項來計算后一項的數值系數時,可以使計算過程得以簡化。
為明確起見,簡單的方法是用由P和Q表示的A, B, C, …的等價表達式代替A, B, C, …,然后約去式(1)兩端的公因子,就獲得現在的公式:

(2)
牛頓將這種簡化比作是從平方根到無窮小數的轉換,并且不遺余力地推崇這一運算的好處。他在1671年寫道:
這是一種產生無窮級數的簡便方法,所有復雜的項……都可以簡化為一類簡單的量,即分子和分母都是簡單項的分數的無窮級數,這樣將會消除那些其原始形式看起來幾乎難以逾越的困難。
的確,將數學家從不可逾越的難題中解脫出來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再舉一個有助于理解的例子——的展開式,在本章后面將要討論的一個結果中,將會展示牛頓對這個展開式的巧妙應用。我們首先將上式寫成
,確定
,
,
,并利用式(2):

(3)
牛頓通過將級數平方并檢查其結果來“檢驗”式(3)這樣的展開式。如果我們也這樣做,并且限制取次數不超過的項,得到

其中全部系數奇跡般地變成了1(讀者不妨試試吧!)。自然,得到的乘積是公比為的無窮等比級數,由已有的公式可知,其和為
。但是,如果級數(3)的平方為
,那么,我們推斷級數本身必定是
。妙極了!
牛頓將這樣的計算當作讓人信服他的普遍性結論的證明。他斷言“盡管我們這些凡人的推理能力非常有限,既不能表達也不能想象這些等式的所有項,就像我們無法確切知道那些量從何而來一樣”,但是“可以把對有限項等式的一般分析”推廣到這樣的無限項表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