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南懷瑾先生是多年來享譽國內外,特別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為其終身學業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而其一生從軍、執教、經商、游歷、考察、講學的人生經歷又是不可復制的特殊經驗,使得先生對國學鉆研精深,體認深刻,于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 “一代宗師”。書劍飄零大半生后,先生終于回到故國,建立學堂,親自講解傳授,為弘揚、傳承和復興民族文化精華和人文精神不遺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南懷瑾先生曾于一九八二年在臺北十方書院講授 《列子》,二〇〇九年在江蘇廟港太湖大學堂補講所余最后半篇,后經弟子友人整理而成 《列子臆說》三冊。今經南先生獨家授權,由我社首次出版橫排簡體字本,以饗廣大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
作為道家的重要典籍,《列子》今存八篇,旨意大致同于 《老子》、《莊子》,相傳是戰國時期列御寇所著。該書包括一百余則瑰麗奇幻的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有許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如 “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夸父追日”等等,看似易讀,實則難懂,因為其中不僅貫穿了那位御風而行、灑脫不羈的列子的奇特思想,而且涉及楊朱等人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哲學態度。
與以往對 《列子》的注解不同,南懷瑾先生不再糾纏于考辨列子其人、《列子》的成書年代以及文字訓詁等,而是偏重于解說 《列子》所引用的故事。他認為 《列子》的故事看似獨立,實則上至治國、下至為人處世皆成體系,都由人生的經驗而來,啟發我們走好人生之路,因而他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強調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道。鑒于 《列子》首篇《天瑞》涉及宇宙觀,較難理解,他別出心裁地采用倒序的方式,由 《說符》篇講起,對 《列子》的故事進行發揮,涉獵廣闊,見解精深,闡發了他對道家學術及觀念的認識和看法,反映了他對生死、時勢、緣遇、名利、富貴、公私等問題的理解,涵蓋了他的人生觀、宇宙觀、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體現了他對東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心。
南先生畢生致力于民族振興和改善社會人心,認為中國文化的真諦是仁愛慈悲,雖未穿宗教的外衣,卻包含了所有宗教的關懷。數十年來,他堅持不懈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足以為現代人所理解、接受和學習的智慧,聲稱,我們讀古書不是為了鉆進古老的天地躲起來享受,而是為了建立新的文明,并且要了解如何發展未來。因而在本書中,他依然堅持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對歷來頗受非議的楊朱哲學進行了詳盡的剖析,認為楊朱的思想通于道家的自然之道,其所謂生死、名利、富貴皆如浮云,提倡及時行樂、“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本質上是正視生命的意義,提倡不做無意義的犧牲,要求對社會天下國家有實在的貢獻;但因他過于強調自由主義,實際上不可能真正實現這種目標。
我社與南懷瑾先生結緣于太湖大學堂。出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認識和傳揚中華文明的強烈社會責任感、緊迫感,承蒙南懷瑾先生的信任和厚愛,獨家授權,我社將陸續推出南懷瑾先生作品的簡體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論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說。作為一代國學宗師,南懷瑾先生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畢生致力于民族振興和改善社會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愛之心,謹遵學術文化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原則,牢記出版人的立場和使命,盡力將大師思想和著述如實呈現讀者。其妙法得失,還望讀者自己領會。
東方出版社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