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 南懷瑾
- 14971字
- 2018-09-12 14:24:13
多疑多惑的人
“疑者,謂于師,于法,于學,于誨,及于證中,生惑生疑。”五蓋中第五是疑蓋,對老師,對所學的法,對所學的教理,對老師的訓誨,乃至對于自己修證到的境界,認不清,而生出疑惑。有很多人修行,已經達到了某個程度,因智慧不夠,就有懷疑,以致修證的境界反而變壞了,像這樣的人有很多。
“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靜。”由于這種種的懷疑,就不能得到勇猛方便,由正道斷除煩惱,而得到寂靜。譬如下午你們聽《參禪日記》的那位老太太的日記,她一個人在那里摸索、進步,很多地方是她自己修到那個境界的。雖然她寫日記報告來問我,但問答來回要二十天。答復未收到,她自己都能信得過,又進一步了,因為她沒有疑惑。即使有疑時,她自己都能夠解答,她的難能可貴就在這里。
又譬如你們在這里學的,天天圍著我,老師長、老師短的,可是都沒有用,因為我告訴大家的,大家口頭上說是,事實上聽都沒有聽進去,都是在自說自話。然后今天來問的也是這個問題,明天來問的也是這個問題,出去三四年以后又來問的,還是這個問題,毫無智慧。尤其大家同學當中,盡管學佛很多年,包括出家的,對于教理的研究,一點影子都沒有。大概只把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因緣、十八界等名詞記住而已,其他一無是處,因為無智,沒有智慧。
這是講到疑蓋,像大家現在初學打坐,問題包括腿麻、坐多少時間,等等,但對于生理心理的變化,根本茫然不知。換句話說,對于佛學佛法的教理一無所知,真叫做盲修瞎煉,浪費自己的生命時間,這都屬于疑蓋之中。
“又于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自己對于修行多疑,你們都念過《金剛經》嘛!后面的贊語——“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嘆無窮”——斷疑生信才能入般若,才能證得般若智。我經常說佛教徒、佛教界,包括七眾弟子,多疑的人太多了。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的基礎上,學佛信佛的人,平心而論,自己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嗎?沒有人信的,都是張開嘴巴自欺罷了。如果你說相信,盲目信是沒有用的,這個里頭沒有弄清楚的話,說信佛,那是自欺又欺人。所有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的佛法,各宗各派的修持,一切的方便圣境界,基礎就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上。
很多年前,一位很有名的大法師,在一次寺廟中出了問題時,他公開演講說:“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好幾百人都聽到了。有人回來告訴我,令我不勝感嘆,這位法師固然是有感而發,但他說的也是真話。初學佛的人勉強還信因果,但是對于因果是盲目的迷信,真正的因果,本身都在遭遇,但是自己沒有看清楚,還自稱學佛,不要自欺了。其他的各種宗教徒,真信因果或真信上帝嗎?不一定,多數是在那里自欺。
佛法是要從明理修起,這個道理是說,一切眾生一生下來,就是阿賴耶識帶來的善、惡、無記業報等種性,因無自知之明,就對一切的事都起疑惑。所以現在青年講反動革命,推翻一切傳統,沒有什么稀奇,人性本來具有多疑的種性,大家要把自性里頭的多疑認識清楚。
佛告訴我們第二種懷疑,就是人不能起善法的信念,為什么人生有那么多苦?有錢是有錢的苦,有地位是有地位的苦,競選也有苦,是求名求利的苦,只是每人的苦不同而已。這些都是多生累劫因果關系,可是多數的人都不懂。大家對于“去來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所發生四諦的道理不清楚,產生懷疑,也不相信。
學問好、佛學好的學者之中,有些大師,例如某大師都不相信因果,雖然般若唯識理論講得比誰都高明。在他臨終時,告訴他的學生們:“平生所學,到這里一無用處,你們還是好好念佛吧。”要到臨終才知道,才要弟子們念佛修行,我們聽了不勝感嘆。光研究佛學,學問再好有什么用?這是對去來今苦等諦之理,“生惑生疑”,根本沒有深信不移,并沒有真信。
有人腳踏兩條船,就是“心懷二分”,要他專參究佛學嘛,他不干;要他一切放下,身心投進去求證嘛,他又做不到。講起學理是口口講空,做起人來步步是有,站在臺上叫大家放下,臺下自己貪得無厭,很多人都是如此“迷之不了”,永遠不明白。什么叫開悟?破了疑,“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那才叫開悟。
一般信佛的人,對于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可以證得菩提,可以得定,可以證果這些事,老實講,學理可以盡管講,心里頭猶豫不決,沒有真正地參透起信。結果是什么也搞不清楚,都在“猶豫猜度”中,這是一蓋。學佛修定的人,為什么不能得定?因為被這五蓋蓋住了,疑蓋最厲害。講良心話,你們學佛,有沒有這一生非成佛不可的信心?(同學答:沒有。)除了瘋子才有這個信心,不瘋就是傻,其余都在猶豫不信中。所以萬人修行沒有一個人證得。再不然,修是修了,頭發也剃了,前途如何?不可知,走一步算一步,看看哪個茅棚好修,去掛個褡算了;哪里素菜好吃,吃一餐再講,都在“猶豫猜度”中,所以不能證得。
不正的思維 女性的魅力
“問:此貪欲蓋以何為食?答:有凈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維,多所修習,以之為食。”關于五蓋的討論非常詳細,是學佛修道第一步。首先是貪欲蓋,上面所講的貪蓋是廣義的,貪名、貪利、貪風水好、環境好、風景好,都是廣義的貪欲蓋。
現在轉到狹義的貪欲問題,提出來問,“貪欲蓋以何為食”,什么東西培養貪欲?人活著以飲食維持生命,貪欲之念也要食去培養。回答是“凈妙相”,那是很美的,不是丑的。正式修禪定,進入一些禪修境界時,起了不正的思維,就是見地的思維上起偏差,引發習氣,就去修習“不正思維”以為食。也就是心想這個妙相,就以之為食,想起來這個妙相,都不會餓的。
在座的有些年輕出家人不懂,你們看過《西廂記》、《紅樓夢》沒有?男女害相思病的時候,茶不思,飯不想,你們大概沒有這種專情的經驗。現在男女年輕人之間,情都不專,好像蠻解脫的;不是解脫,是無情。你不要把男女之愛的情,看成壞的情,像第六代達賴說的,“若將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男女的愛情和父母的親情,相是兩樣,情是一個,轉過來的話就是大慈悲。菩提薩埵是覺悟有情,但是有情眾生貪圖這個情,有情而沒有覺悟。
精神病院有人去看過吧?看到有些病人,你眼淚非掉下來不可。會打人的都用鐵鏈鎖起來,有些精神病患幾個月可以不吃飯,餓不死的;有些精神病患三層高的樓房,一跳就上去了。力氣哪里來的呢?我們從反面思考,也就可以想到,人這個生命有無比的神力,修持到了,神力就可以發起來。現在不是講精神病,是講到“以之為食”之食。一個貪欲重的人,飯也不吃,只這一點情念,就可以維持他的生命,所以稱為思食。
“凈妙相者,謂第一勝妙諸欲之相,若能于此遠離染心,于余下劣,亦得離染,如制強力,余劣自伏。”世界上一切欲望最殊勝、最妙的境界就是凈妙相,如果能離開了染污心,就可以離一切欲,真能離欲則為真僧人。離欲很難,譬如在這個環境覺得不舒服,這件衣服穿得不舒服,這個菜不合口味,這些都是欲,沒有哪一樣不是欲。真達到離欲尊,就是初果羅漢的預流果相,才叫離欲。《金剛經》的須菩提是離欲阿羅漢,阿蘭那行就是寂靜行,是離欲了,所以真離欲則有如此之難。你們現在覺得自己如如不動叫離欲,那差遠了,那是偶然不動而已,因為沒有真正的誘惑在你們面前,所以不是真正的如如不動。
三國初期,管寧與華歆兩個是同學,他倆一起挖地時,挖到一塊黃金,管寧看都不看,丟開。華歆也不錯,只看了一下,這是黃金耶!然后也把它丟了。管寧從此不再與華歆做朋友,因為看出來華歆這個人有貪欲,雖然只看一眼。后來華歆當了宰相,管寧就在樓上待一輩子不下樓,因為覺得華歆統治的土地是臟的,他不要踏,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故事。所以人的貪欲問題,很難講。“若能于此遠離染心”,面對誘惑,能不受誘惑,離開染污,則不垢不凈,這樣什么都可以離開了。對于修持差一點的人來說,稍稍一動念時,克制一下就過去了。
“此復云何。謂女人身上,八處所攝可愛凈相。”這中間講的是什么意思呢?明顯一點講,女人有八處妙相,并不是女人多可愛,我們男人也蠻可愛的。立場不同,男人看女人可愛,女人看男人可愛,不過佛經只講一面。但是你不要認為佛重男輕女,不是的;而是知道了一面,那一面自然通了。譬如有一天,有一位同學來對我說,某某人對于女性特別反感。我說他這個人有問題,是性變態心理,因為都是人呀,不應該有反感,一切眾生平等視之,沒有男女相。只有那些心理有問題的,會對女人有偏見,因為他阿賴耶識里就有這個東西在,為了逃避而不敢看。如果真無此念,女人同泥巴,男人同狗屎,不是一樣嗎?所以變態心理的人,往往是矯枉過正。
“由此八處,女縛于男,所謂歌、舞、笑、睇、美容、進止、妙觸、就禮。”由這八個特點,女人好像用一條繩子就把男人縛住了,就是所謂唱歌跳舞等。像我喜歡跑舞廳,干什么呢?我們跑舞廳,是穿長袍布鞋,買個門票進去一坐,咖啡一泡,是來參觀的。坐在那里,等到燈一暗,看到那些鬼影憧憧、跳來跳去的男女,我們則在那里做工夫,很好玩。那些舞女過來陪陪也好,來這里花錢是布施,要我跳舞,不會。我在重慶也常如此,一輩子不會跳舞,喜歡去看,那個里頭是道場。你們在座的人對人生只懂了八分之一,那個跳舞聽歌上了癮的人,在這里坐都坐不住,到那個時間,雙腳心硬是癢起來。坐在這里上課,有些太太先生,到時間,雖然在這里聽課,癮發了,硬會扭兩下,那雙腳自然動了一下,我在上面一看就知道,他是跳舞上癮的。以后你們去做法師,在上面一望,下面的角色就很清楚,誰都逃不了,做土匪的有做土匪的習氣。“笑睇”,女性那個笑,牙齒一露,“睇”就更嚴重了,眼一瞄一勾的,真會迷死人。
漂亮女人的“進止”,像穿高跟鞋,這樣進一步,退一步,或直線地走,有少數女人是經過這種訓練的,走起來,真會多看她一眼。年輕人這些都不懂,還來學佛,這些魔境界你沒有經歷過,學佛能成功嗎?到了那個時候,給你一個“美容”,一個“進止”,你的定力統統垮了,蓮花寶座一塊一塊地掉下來了。尤其出家的,將來女眾的弟子皈依多了,你們那個法師的法統統空了,現在先傳你們這些法,先把它們參通。
手拉手就是“妙觸”,或者身體碰一下,男女之間,只要挨到一下,他那個魂都掉了。“就禮”,這個女性或者這個男性,彬彬有禮,絕不粗魯,你心中就會想,這個修養,這個教養,這個風度,真好呀!你就完了,這一條繩子最難搞,共有八條繩子捆你。
“由此因緣,所有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長,故名為食。”男女之間有這樣八條繩子,就這樣捆住你了。從前有個老和尚,看一些人都討厭,就抱了一個孤兒到山上養。到了十幾歲時,帶下山來,因為小和尚沒有看過別的人,下了山在街上走,小和尚光看女人。問師父這是什么?師父說她們叫老虎,會吃人。回山上以后,老師父問小和尚,你今天跟我下山,你看哪一個最喜歡?小和尚說:我看來看去還是老虎最好。這個道理就是,這八條繩子未生能夠令你生,如果心中有一點影子,就是已生令增長。“故名為食”,佛經解釋得多清楚呀!這就是“食”,這個是識食,是你的精神食糧,捆住了你。
如何去除貪欲
“問:此貪欲蓋,誰為非食。答:有不凈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要解脫這個貪欲蓋,該怎么辦?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要做白骨觀、不凈觀,你們檢查禪宗、密宗、律宗,唐宋以后佛法的僧才,一天一天衰落,沒有什么證果的人。你查查《高僧傳》,唐宋以前,學佛證果的非常多,原因是當時的僧人都走禪定的路線。自從禪宗盛行,佛學流傳以后,佛學是昌明了,但證果的人沒有了,因為專事修證的人少了,都不專心注重修行了。
一切修道的路,不管哪一教我都經歷過,然后再回轉來在佛法中找,發現小乘佛法中的白骨觀、安那般那是修行證果的根本法門。尤其中國證果的祖師,以及創宗立教的大師們,大多走的都是這個路子。即使密宗各派有成就的也是一樣。我把一切法門學完了,自己再閉關求證,那真是慚愧,平常都是看大乘經典,認為小乘是小法,理都不理。后來自己一經修證才懂得,原來佛陀說的不凈觀、白骨觀修法,實際上包括了顯密一切大乘修法。再投身進去修過,才曉得它們的真正妙用。回頭再看大小乘經典,得知佛在世的時候,印度的祖師們因為都是親受佛的教導,所以七天以內證阿羅漢果的非常之多。
為什么現在做不到呢?如果說是末法時代,佛的三藏十二部都在啊!如果經典沒有了,那才是末法到了。既然經典都在,他所教的修法都有呀!翻出來看,完全對。所以你不要看到不凈觀、白骨觀是小法,教你們觀不凈觀、白骨觀、安那般那,十個中有八九個都說觀不起來,對不對?(同學回答:是。)那是你們不得法,不曉得怎么觀。
觀不起來關鍵在哪里?那是你業力太重,是三世的因果。但是話也不是那么說,觀不起來是你的般若不夠,你的智力不夠,只要能觀起來就成,沒有不成的。一般人教理講得通達得很,談到真修行時,一點力量都沒有,所以佛在這里也告訴你,第一是修不凈觀。但是不凈觀有問題,先看這一段經文再告訴你們。
“此復云何,謂青瘀等,若觀此身,種種不凈,雜穢充滿,名觀內身不凈之相。復觀于外,青瘀等相,種種不凈,名觀外身不凈之相。由觀此二不凈相故,未生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斷,故名非食。由于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習故,生已能斷。前黑品中,由于彼相不正思維故,未生令生,多所修習故,倍更增廣。”
“黑品”是黑業,不善之業;白品是善業。這一段要注意,這一段文字是什么意思呢?這個道理誰懂?出來講!但是你們不要以為文字懂了就行了,我為什么在這里挑出問題?道理何在?所以我要你們把中文弄好,佛經的理都看不懂,還想翻譯成外文;黃種人都未能度,你還要去迷糊白種人?你翻譯的東西如果不對,不是害了別人嗎?寧可讓他們多轉兩個身都沒有關系,現在推開書本來說。
不凈觀我也教過你們觀身體內部,你們到殺豬場,到豬肉攤上一看,我們人同那個豬一樣的。現在豬肉是經市場的人整理過的,像我們小時候在鄉下,經常看殺豬的。把豬殺了,拉開肚皮,里頭難看得很呀!腸子是五顏六色的,又臭得很。人體就是這樣,一層皮包在外面,用肥皂一刷,胡須刮一刮,女的加上香粉口紅一涂,這個動物還可以看看。如果把這一層皮拉開看看,真難看。修這個不凈觀是初步,去了貪欲嗎?去不掉的。
我告訴你們一個經驗,在大陸時有一個和尚朋友告訴我,他出家的時候修過白骨觀,修到上街看人都是白骨人,后來再修下去,不行了,白骨也蠻可愛的。所以他作了一句詩,“縱使白骨也風流”,他說白骨觀醫治不好我的貪欲之病,不凈觀更沒力量。他說人的肚腸不大好看,但是看久了,最臟的東西也變成美的了。這是修行經驗,不要當笑話聽。
所以你們都曉得講不凈觀、白骨觀,你們不覺得人體不凈嗎?憑良心說,大家都沒有觀念,在鏡子里看自己,愈看愈漂亮,都覺得別人不認識自己的漂亮,對不對?你們厭惡過自己的身體沒有?很少有,這怎么修不凈觀呢?所以不凈觀,經典上盡管講,卻生不出效果來,對不對?
說真話,我們真討論,你們沒有覺得自己身體不凈,討厭別人不干凈倒是真的。譬如你喜歡一個人,你坐在那里修觀,把這個人的皮拉掉,觀他不凈之相,你能嗎?不忍心呀!真這樣,你會替人掉兩滴眼淚,也替自己難過。就像蘇曼殊的詩,“人間花草太匆匆,春未殘時花已空”,聽到會掉眼淚,但絕不會想到不凈觀。所以不凈觀有時候不起效力,對貪欲蓋不能起制止作用。因此佛經盡管說不凈觀有如此的不凈,但是你們要修定做工夫,真會修這個法嗎?我可以講,絕對沒有,這是真話,百萬人中沒有一個是真正修這個法的。
同時你們也沒有真看過不凈,只有在戰場上可以看到,或者你們到殯儀館去看。人死后送到殯儀館,把死人衣服脫光后,丟到藥水池中泡著,男女老少全泡在一起,一條一條像咸魚一樣。如果到戰場上看,東一條爛斷腿,西一塊爛手臂,那就可以修不凈觀了。有人連豬肉攤子都沒有看過,所以修行不得力。佛的規定,比丘要在尸陀林,就是中國的亂葬崗修。人死后第三天,身體發臭又難看,看過了這個才能修不凈觀。但我還要告訴你們,縱然你們看了那么多的爛尸體,大概三天都吃不下飯,對男女之情也不動心了;再過三天,你們看到漂亮的還是漂亮。所以修行之難呀!貪欲之難去呀!這還是小乘法,小乘法都修不成何況大乘?
至于白骨觀要怎么修,白骨看過嗎?沒有看過,所以后世修行人幾乎百無一是,佛講的話都是白講。不凈觀、白骨觀,真到了那個境界,則要轉回來,如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就提倡安般法止觀修法。其實他采用了禪觀修法的一種步驟,但都是以不凈觀、白骨觀做基礎的。否則的話,對于安般的風大的原理,就不容易弄清楚了。
剛剛講到五蓋中的貪欲蓋,其中不凈觀等的修法理論,這段你們可以自己看,不需要我多講,你們多用一點世俗的觀念來看,就看通了。現在大家都在修定,最重要是關于如何修定,我們看卷十一,二百四十八頁下面。
五遍行的潛力
“復次已說安立,當知于此靜慮等中,作意所緣,二種差別。”這一段最重要,大家特別要留意,你們都開始走入佛法之路,都在靜坐用功。上面已經講過修定的基本理論,現在應該知道修禪定的方法。先講“作意”,唯識里頭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是唯識學所講的,我們起心動念之心,是與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連在一起的這個心,不是人體心臟的心。這個“心”,分成八個部分,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最嚴重是第六意識,即我們能夠思想感覺的分別心。第七末那識是我執,“數取趣”,就是這個生命之連續性,是生來死去,在六道輪回的連鎖循環不斷的生命根本。第八是阿賴耶識,又名含藏識,不是現在所講的潛意識,潛意識是第六意識背面的一種獨影意識。現在一般人第七識都沒有覺察見到,如何談第八意識?!第八識是心物一元,整個法界宇宙物理、物質世界,都包含在第八阿賴耶識里。
心分八個識,每個識的作用都有五遍行,它像空氣一樣,像原子一樣,任何東西中都有它。等于面粉加白糖,揉成一團,每一點里都有白糖,任何一點它都存在,所以叫遍行。
五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在普通佛學是講起心動念。《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是心意識這個心,是作意出來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三界一切眾生,都是一切佛作意所成,是意所造的。就如臺北、香港、紐約、巴黎現代的建筑,又如太空梭、原子彈等,是一切眾生共同作意的思想所造的,這是作意。念佛的這一聲、這一念,也是作意,修密宗觀想也是作意,我們看男女漂亮也是作意,財色名食睡都是作意,一切皆是作意,是意在造作。作意就是意作,是意念造作出來的,是意識心所造作的。
五遍行第二是觸,與外面的接觸,人體覺得天氣冷就是觸,是感覺,手放在那里馬上可以感觸到,感覺到;如虛空,感覺到沒有東西,觸到了空,所以要搞清楚,智慧要分明。
第三是受,有觸就有受,感覺感受了,心里就了解領受了。如手在虛空中,感覺沒有東西,由手上的感覺,心里就知道摸的也是空,心里也領受進去了。
第四是想,想是浮在面上,如念頭,打起坐來最痛苦是妄念不斷,這妄念就是想陰,一個想接一個想地來。想把一個想按住、停住;停不住的,因為想是粗浮,是浮動的,是無法停留住的。
第五是思,粗的叫做想,細的叫做思。譬如你們有時候打坐,坐得很好,好像覺得沒有妄想,其實那就是思的境界,仍然是一念,那叫思。如果你現在欠人家的錢,或者家中有一點事沒有弄好,盡管坐在這里聽課,意識都掛在那一點事上,那個就是思,思與想有粗細之不同。
八個識中都有五遍行,就算在一念不生時,五遍行還是在。所以道理弄不懂的話,你會以為入了定什么都不知道,那就錯了;那是像木頭泥土一樣,如何能叫“佛者覺也”呢?修行成功了,五遍行轉過來也就是五方佛:
西方阿彌陀佛:作意所生成
東方藥師佛:觸所生
南方寶生佛:受所生
北方不空如來:思所生
中央毗盧遮那佛:想所生
轉識成智,就成為五方佛性。唯識同其他教理不同,它是邏輯分析,要修行必須要知道五遍行的道理,因為五遍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譬如為什么要去受戒?一個凡夫因為不受戒律的約束,心中無戒,所以做了惡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識種下戒的種性,就是作意。譬如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念一個咒語,都是作意念。譬如修數息觀也是作意,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皆從作意起。你們現在初步打坐,為什么不能得定呢?先問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這一念能不能堅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作意有很多種
如修凈土,依《觀無量壽經》的觀法,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一邊念佛,一邊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這是作意。如果觀不起來,是因為你作意不成,能夠作意的話,行住坐臥都在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中。如果觀不起來的話,就專一作意一聲佛號;如果能夠作意堅固的話,修行就有基礎了,這一生沒有不成功的。修行開始,作意所緣有兩種差別,就是有兩條路。
“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云何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什么是“了相作意”?譬如聽了禪宗的課,百丈禪師被馬祖把鼻子一扭就開悟了。“即此用,離此用”,“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云遮”,隨時隨地,行、住、坐、臥,此身沒有感覺,沒有觸受,妄念不起,想與思都如如不動,這就是“了相作意”。“了相”也就是一切“了”。如果這個作意境界是勝果,就是“勝解作意”,基本上分為七種根本作意,其他六個你們自己研究吧。
“云何四十作意,謂緣法作意,緣義作意,緣身作意,緣受作意,緣心作意,緣法作意(另有含義),勝解作意,真實作意,有學作意,無學作意,非學非無學作意,遍知作意,正斷作意,已斷作意,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事邊際所緣作意,所作成辦所緣作意,勝解思擇作意,寂靜作意,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無間作意,殷重作意,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凈作意,順觀察作意,力勵運轉作意,有間運轉作意,有功用運轉作意,自然運轉作意,思擇作意,內攝作意,凈障作意,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他所建立作意,內增上取作意,廣大作意,遍行作意。”
下面再逐一解說:
“緣法作意”,這個“緣”是攀緣,把念頭掛在一件事上,就像一條鐵鏈、項鏈,一個圈掛一個圈,念念不斷,謂之攀緣。這個攀緣那個,那個再攀緣到另一個,一個圈沒有用,要幾個圈掛起才成一條鏈。所以開始修的時候,應該是有所緣,并不是無所緣。譬如念佛,所緣是念佛,念念攀緣在佛上,攀緣不一定是壞的,善法攀緣就是修行功德;惡法攀緣則墮入六道輪回,所以修行第一步是作意。
“緣法作意者,謂聞所成慧相應作意。”皈依法,你以為跪在上師前面,六耳不傳,要你注意身上哪一部分,或一句咒語才是法嗎?不是的,那是方便。道是天下之公道,哪里有秘密?什么是“緣法作意”呢?就是研究經教,佛所說的理,聽善知識講的,你都懂了,而且聞后要正思維,自己要用心再去研究。思了以后還要再修,修就要堅固地修成功,這才是佛法,聞思修后才得慧的。
下了課要再去研究經典,不一定是我講的對呀,要好好地思,所以要“聞所成”,聞后要思、研究,然后照著修。修成證到了,就開發了智慧。“相應”就是瑜珈,就是身心投進去,身心結合攏來了。所以為什么要上佛學課?是開發智慧知識,這個慧是由聞思修而成的,就是佛經的道理。
“緣義作意者,謂思修所成慧相應作意。”思維到佛經上的道理,如《金剛經》談空,我們為什么空不了?聽了《金剛經》的空我們就要思,思了就要修,要證到這個空境界,這就是“緣義作意”,“義”就是道理。
“緣身受心法作意者,謂修念住者,如理思維身等作意。”打起坐來腿為什么痛?因為“身受”,身體不好,氣脈不通。身體為什么不好?因四大不調。四大為什么不調?哪里不調?“緣身”來反照,我為什么病了,生病原因何在?佛法說病由業力來的,業由心造,我哪一個心念引發的這個病?這就是“緣身受心法作意”。譬如有人修念佛法門,一上座,一念不生,妄念不起,“如理思維身等作意”,念如何住?妄念如流水,如何把它切斷?下面跳到二百四十九頁第七行。
“遍知作意者,謂由此故,遍知所緣而不斷惑。”我大概給你們帶領一下,其余的你們要自己研究,完全靠我是沒有用的。別人修成功也不能替代你們,就像釋迦牟尼佛修成功了,他替代了誰啊?他的弟子還是靠自己修呀!所以你們不要有依賴性。(有同學提出來:這些作意看不懂,怎么辦?)看不懂就要努力讀書,難道還要我把它裝到你腦子里,讓你看懂不成?你的腦子也不能換成我的腦子,所以要你們努力讀書就是這個原故。
再看第八行。現在正式告訴你們修,打坐修持做工夫。
“已斷作意者,謂斷煩惱后所有作意。”悟后起修,這個悟并不一定是禪宗的大悟,是在理上悟到了一切是空。但為什么不能證到空呢?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有分別,一個是無分別,都屬于“影像所緣作意”,是證到空的修法。
有分別影像的修法——觀
“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毗缽舍那。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奢摩他。”
這段最重要,特別把這一段標出來給你們講,你們現在修行打坐,這里要發揮了。這里你們當然看不懂,就算文字看懂了,佛法不行的也看不懂,應該給你們講的我會講。
修行歸納起來有兩個法門。用有分別影像來修的,就是修觀,修毗缽舍那;用無分別影像來修的,就是修止。譬如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一字地念,就是有分別影像作意。念咒子也是一樣,不管你修哪個密法,紅教、白教,紅觀音、綠度母、大威德金剛,修觀正見,都要有分別影像作意。譬如念佛,觀十六觀經,觀哪一相觀,就要以有分別影像作意,就是意識造作一個境界。譬如《參禪日記》那位老太太,她現在隨時能住在一片空、光明中,這個也是唯心造的。她今天的修持也屬于“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的境界,也就是修觀。
所以由有分別影像作意,譬如念佛,一念,念念不斷,這一聲佛號,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并不是說每一念都要“南無阿彌陀佛”。“阿”字念“ㄚ”,不要念“ㄛ”,“ㄛ”是下墮音,“ㄚ”是開口音,世界上各類眾生,乃至動物,生下來一開始講話是“阿”,先來這一聲,它是升華音,“阿”字翻譯為無量無盡,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無上大密咒,它本身就是咒。念阿彌陀佛念到后來,真念到了止觀,定境界一來,念頭都提不起來了。有些人念到念頭不起時,就說:“完了,我念佛念那么久,念不起來了,糟糕呀!”我說:“你知道你念不起來。那不是念佛嗎?那么笨。”
所以你們注意,有許多念佛的人,到臨終時不懂這個理,不但不能往生,反而墮落。臨終時這一口氣不來了,一些助念的人還高聲呼吁這臨終的人,勸他:“你趕緊跟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呀!念呀!你念呀!”真差勁!這種助念的人,真是埋葬人。氣與意是在一起的,一口氣快要斷的時候,你要他跟著你念阿彌陀佛,怎么念得出來呢?現在就要了解什么叫念佛?他心中那個時候沒有念,當你要他念佛時,這個意思他懂了,那個就叫“念”啊!眾生笨呀!很多人都念到了,只是自己不通教理,不知道而已。
念佛,等于肉包子打狗,妄念來就念阿彌陀佛,妄念來得多就可以大聲念,肉包子打狗一樣,有去無回,然后念到最后狗也不來了,肉包子也不要打了,這個時候才是“念”,是正念現前。你看《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就曉得了,這個時候叫“凈念相繼”,這個時候沒有妄念,也沒得佛念,也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亂,是清清楚楚這一念就對了。這一念也是第六意識有分別影像作意,有分別的,你知道這個就是了。
你們注意,將來接引臨終的人,千萬不要誤認出聲念“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才是念,這樣會害了他,害他失去了信心。你就說:“你現在知道了,一念清清明明,我念佛你聽見了,這個就是了,你以這一念就往生了。”現代人不通教理,一堆盲人接引一堆盲人,以盲引盲的人太多了,所以佛法衰敗了。
為什么觀不起來白骨
所以像你們有些觀想光明的,有時候觀白骨的,都是有分別影像作意。你們為什么白骨觀不起來?什么原因知道嗎?因為你們觀白骨,一直想看見你們自己的骨頭,看得見嗎?這只是影像呀!定久了就看見了。懂了沒有?這不是傳了你們大法嗎?只要有這個影像就是了嘛!怎么那么笨呢!在影像一起來時,就是作意起來了;作意起來時,一念一止,慢慢……等到有一天,“啪!”一下,就可以到自己身心上來,身上白骨、五臟六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然后還要把它化光,化空了。所以七天證果,絕不是騙人的,就是你們理不通呀!每位佛都把他的寶貝告訴你了,是你看不懂,所以你不懂“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偏要拼命看自己的白骨。有些活寶還拉腳趾頭看,然后說:我怎么都觀不起來?當然觀不起來,因為那是父母所生的皮和肉啊!不是“影像所緣作意”呀!我花了錢買白骨架給你們看,就是叫你們留這個影像呀!現在懂了吧?應該觀得起來了吧?
用“有分別影像”的觀法,多得很,“謂由此故”,譬如自己有病了,可以觀藥師如來或者是白衣觀音菩薩。有些活寶,我說了半天,連觀音都沒有影像,我是說你的第六意識的分別影像的觀音,是你意境上觀起來觀音影像,觀他楊枝凈水從你頂上灑下來,你的病沒有不好的。
如果你說:這是我的作意,與觀音菩薩什么相干?自他不二啊!你就是他,他就是你。而且你自己作意這個觀音菩薩,或是藥師如來,一觀起來,一灌下來,他力加被你,病沒有不好的。告訴你就有這樣厲害,就是你們信心不夠。而且這分別影像作意多得很,但是要曉得,要它空就空,要它有就有,叫做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不然你就是口頭法師,沒有用。
毗缽舍那就是修觀的方法。也就是說,佛現在傳你一切觀想的方法,就是“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這是你所緣,你要注意。譬如你觀起來觀音菩薩,或者在前面,或在心中,這是所緣境。這個所緣是能緣起來的,這是“能”與“所”。能是什么?暫時不談,現在只教你修法,你懂了修法就可以了。所以佛經一個字都沒有亂下的,是“所緣作意”,他并沒有說“能”緣作意。這個影像是什么來的?是你作意所緣來的,這才是研究教理,不然怎么說研究佛學呢?以后出去不要誤人子弟,說法度眾生,不能指錯路,不能以盲引盲。毗缽舍那是修觀,什么是觀呢?觀什么呢?就是“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
無分別影像的修法——止
另一個是“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觀想成就以后,一念空掉,定在空境界上就是止,止就是“無分別影像”,觀起來的東西把它一念空掉。這是不是“能”呢?不是能。耽在一念空的境界上,還是所緣,還是作意。這個地方不談明心見性,因為明心見性是“能所雙亡”,體寂滅,那個現在不談,只講修法。“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就是空了,沒有分別影像,譬如念佛,佛這一念都沒有了,一切都沒有,身體也沒有了,身心都清凈了,定住了,就是止。“謂由此故”,你觀想成功以后,比方你念佛,也是有分別影像作意,念到阿彌陀佛都提不起來了,什么念也沒有了,就是一念空靈在那里,并不是不知,見聞覺知都知道,如如不動。這個境界就是“修緣分別體境奢摩他”,就是止,止觀是這個道理。宗喀巴大師創立黃教中心的修法就是這一段。我那么容易地給你們講了,一定要珍惜。宗喀巴大師就是這樣才成為宗喀巴大師的。能夠依此而修,算不定你們將來也變成什么巴大師了,所以要好好研究這一段。
你懂了止觀境界這個理論,只能說是理論懂了,至于什么才是止?什么才是觀?這里沒有限制宗派,隨各人因緣,不管用任何宗的法門,只要入門修成就可以。我這里什么法寶都有,都是跟佛陀學的,沒有分宗派。
“事邊際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緣邊際,過此更無身受心法。”
“事邊際”這個“事”,包括出世間小乘之果、大乘菩薩、究竟成佛,都是一件事;乃至于你入世做生意、發財、考功名,也都是一件事。你功名富貴成功了,護持佛法,佛法是要七眾弟子共成的,大護法不問在家出家,維持正法的命脈不斷謂之護法,是保護這個慧命。每一個比丘,每一個居士,成功了則是大護法,使佛法常住,這些也都是“事”。
由于這個身心修持的結果,“了知”,透徹地了解“一切身受”,一切身體上的感受——為什么腿子會酸?為什么會發生快樂的感受?為什么身體上的氣脈會通?這都是身體上的感受。“心法”是關于這個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在五十一心所中,是屬于貪心,還是屬于瞋心?所以自己的念頭,在《百法明門論》中,是根本煩惱或隨煩惱,乃至一念不生,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心法”。“身受”是身體,“心法”是心里頭,“所緣邊際”是身心的所緣邊際,都看清楚。
(有同學問:身心所緣邊際是什么?)身心的邊際是空,身心都空了,要證得空性,性空。過了這身心邊際境界,當然什么都沒有了,“更無身受心法”,畢竟空,徹底的空,此所謂般若波羅密。
“事邊際”講了,就是說你修定做工夫,做到了這樣,一切事邊際、事業邊際無所不成。換句話說,這個里頭有秘密,就是一切神通境界,只要你作意就成功,就來了。要你得止觀雙運、定慧等持的時候,事的邊際,你就求證到了。佛法不是空洞的理論,求證到之后,世間法所作成辦,你要辦什么事都會達到目的;出世法,六通妙用更是無所不成。
以止為主修 以觀為主修
“所作成辦所緣作意者,謂我思維如此如此,若我思維如是如是,當有如此如此,當辦如是如是。”
彌勒菩薩到此不說真話了,他老人家也來個秘密。我現在把他的秘密揭穿,就是說,你修這個到成功時,你“思維如此如此”,“當有如此如此”;你要“如是如是”,當能“如是如是”。這話說了等于沒說,但是要你們聽眾自己去懂,佛也只能說到這里,此乃宇宙之大秘密也。諸佛菩薩都說到這里,只能說這樣就是這樣,你懂了就是這樣。所以禪宗祖師上來這個、那個,究竟哪一個都搞不清楚,彌勒菩薩也是這樣地玩。但是他說得很清楚,你懂了就知道他老人家說得很清楚了。就是說你修定慧修成功了,一切神通智慧都有了;換句話說,沒有不得定而生慧的。到這時“所作成辦”,就如孔子所說“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般若、解脫、法身,等持成就了。
“及緣清凈所緣作意,勝解思擇作意者”,修行的一切方法都是唯心造,世間法一切的造業,以及三惡道的業,也都是唯心所造。所以由凡夫到圣人,證得小乘之果,乃至大乘菩薩、成佛,也都是唯心造。因為是唯心造,所以一開始就作意,作意有四十種,他講給我們聽,開發我們的智慧。
“謂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擇諸法。”由于這個定境界的原故,你一念作意專一就定了,你真得到了定,并不是不可以用思想修,禪本來就是思維修,但要你得了定的境界不思而思。就在這個定境界,把佛經三藏十二部都熟了,一點一點地研究。參禪的參就是思維,專一地思維,把一個問題好好參。參通了,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就是大悟了。“思擇諸法”是研究教理,禪宗叫參究,換一個名詞而已。有些人因根性不同,不肯走思擇的路線,“或奢摩他而為上首”,他喜歡修奢摩他,就是止。譬如在座很多人都是這樣,喜歡從止入手,一念清凈放下就對了,定了再說。定得到了以后,慧自然發起。
有些人不然,喜歡用思想,如果思想用對了,以后走“思擇諸法”入手,但是思想用不對,就變成邪見了。如有些學者,對佛學都喜歡用思擇,都變成思想,沒有修證,所以都變成身外求法了。什么叫修證呢?止觀雙運,所以不做工夫就是不行。你看,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修無想定三年,非想非非想定三年,雪山苦行六年,都是在做工夫,都在修定,發了智慧以后才出來弘法。再看后世的許多人,讀兩本佛學經典,會思想,會寫文章,會演講,雙腿都盤不攏來,更沒有半分修定的經歷,就成了大法師,就會弘法了。連釋迦牟尼佛都是修定來的,所以要注意,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就有如此之重要。
“寂靜作意者,謂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內,或毗缽舍那而為上首。”上來修持,有的是開始“安心于內”,此心不動,即禪宗的一切放下,安心不動,也可以到家,所以法門是多方面的。當初二祖見達摩祖師,是來求安心的,達摩叫他把心拿出來,他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我為汝安心竟。”給你安好了,他就悟了。因為此心不可得,念念皆空,當下即空,就在這一念一空,就定下去了,一路到底,這就是“毗缽舍那而為上首”,以觀為主的修法。這一念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此心安了,再看世間一切一切,原來是如如不動的,這是定中有觀,這個就是安心法門中以觀為上首。
“一分修作意者,謂由此故,于奢摩他,毗缽舍那,隨修一分。”有些人根性不同,止觀不能雙運,上來修行,光想修定,修止;有些人一上手就光想修觀,止和觀只修一種,就叫“一分修”。
“具分修作意者,謂由此故,二分雙修。”有人不能二分具修,不能同時來,因為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所以,拿一個法門教育一萬個眾生,要每個人都走這一條路,這樣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不能接引人,因為沒有教授法。“大唐無禪師”這句話,是指沒有教授法的禪師太多了。所以學佛不要只學哪一宗、哪一派,因為不同的各種根性,要以各種不同的法門接引才行。說什么凈土才對,其他都是魔道,或密宗才對,或禪宗才對,像這樣的觀念,本身就是凡夫之見。眾生根性不同,方便不同,不懂方便如何能教化人呢?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分修”也可以,二分修也可以,二分修就是“具分修”,是同時修的意思。如止觀雙修,定中有觀,觀中有定,就是止觀雙修。
“無間作意者,謂一切時無間無斷相續而轉。”譬如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無間作意”。一切行住坐臥之間,念念都在修行,沒有停止,一秒鐘都不能有昏沉散亂。下面不要我再帶領了吧!一路下去自己曉得看下去了吧!下了課要看呀!自己不看光靠我有什么用?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