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 南懷瑾
- 10200字
- 2018-09-12 14:24:13
(同學先上來練習講課)
要你們練習講解,有兩個原因,一者,非逼自己讀書不可;二者,使大家觀摩學習,將來年紀大一點,有所成就時,知道如何弘法。
剛才他們兩位的報告都很好,都很對,但是問題在哪里呢?我們為了培養大家未來弘法,關于自己的修持及利他的關系,他們兩位講法都對了,但是沒有分量。為什么呢?他們是文字禪,只是用文字講出來,不能發揮,因為欠缺修證的經驗。其實平常的生活,就是做人做事方面的行為,都與修持有關,道理也是一樣。講到這一段,要你們大家注意去看,對修行方面有很大的關系。
這一段是《瑜伽師地論》的重點,為弘法的需要,不但要研究了解經意,而且要會講,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修持。你們要注意,出家做法師的,在弘法的時候就要了解,這個時代講經說法,不能走從前的路子,那會使人聽了睡覺。你們兩位講的,比從前已經很進步了,但是你們不敢發揮,因為有兩個原因,一者我坐在這里,二者聽的是同學,所以你們心理上有障礙。可是你們要注意,將來如果沒有這兩個障礙時,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利他,是為他人得利益,不是為讓聽眾對自己有好的反應,所以這個觀念一定要清楚。我們把身心投入佛法,投入聽眾之中,使人家得利益。即使你們辦教育,講課也是同樣的道理,站在臺上做老師,不是表演,教育是為了使學生得利益,那是你上臺講課的目的。現在看原文。
五蓋的嚴重性
“復次,于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其次,我們在修禪定、修止觀的時候,有許多的障礙,不是一個一個來的,是“等至”,就是平等隨時會來的。也就是說,不是昏沉過了再散亂,散亂過了再昏沉,而是昏沉與散亂同時存在。其實昏沉時一定散亂,這個時候好像沒有念頭,而有許多的幻影境界,同時也非常散亂。其實昏沉的本身就是散亂,因為不能得定;換句話說,散亂的本身就是昏沉。如果一念覺性清明,萬緣不起,哪里有散亂呢?既然散亂,已經落入無明中了,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散亂心來不知所來,去不知所去,它本身就是昏沉。所以昏沉散亂是這一念之間,這一切障礙是“等至”來的。
讀經、讀書要會意,尤其讀經典,因為翻譯經典,每一個字都是用盡了心思,不是亂下筆的。所以我們看古人的經典不可大意,略略看過就說看懂了,其實是青蛙跳井,不通。修定時的障礙“略有五蓋”,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仔細分析還不止那么多。因為表面是一句,它暗中還有一句,要這樣了解才叫讀經。讀經或讀書能夠做到這樣,我就替你們高興了。
“將證彼時,能為障礙。”這是說人隨時可以入定,可以證道,問題在哪里呢?譬如說雙腿一盤上座,這一剎那,好像自己蠻好的;等到你坐好,眼睛一閉,不好了,對不對?這一剎那變了。所以在你快要證入定境界的那一剎那,就可能有障礙起來了。古人的文字寫得多好!所以我說你們懶,不讀書,你們還不服氣,因為你們一個字也沒有看懂;要像我講的這樣,才是看經、讀經。在將入定時,這些心理作用起來,就是障礙了。
“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沉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這是修行的大五蓋,睡眠是五蓋之一,愈愛睡愈不能得定。久睡傷氣,像胖子喜歡睡,一睡就打呼,為什么打呼?因為氣不順,坐在那里也會睡,所以睡眠是障礙。修行的小五蓋是財色名食睡,金錢、男女關系、飲食的問題、好名好勝、好睡眠,心理生理都有。比如有人說,“你看,你們做不到的,我做到了”,雖然不要人家恭維,但那個自嘆自榮,就是好名的心。人為何好勝?因為好名。所以我們怎么能夠得定呢?都被五蓋蓋住了,蓋住就是捆住了,沖不開,悶住了。上面是綱要,下面再加以分析。
檢查自己的貪欲心
“貪欲者,謂于妙五欲,隨逐凈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貪色聲香味觸的是妙五欲,不妙的色你不愿意看,不喜歡看。那人對你發脾氣是冤家,你看都不看他的,因為他不是“妙五欲”;你看到好看的,喜歡看的,為了戒律的關系不敢看,但站在那里多瞄他一下,那就是“妙五欲”了。聲也是如此,好聽的聲音,一定想聽,有的聲音聽不到,還干脆打坐,心靜了好聽見。所以“妙五欲”的“妙”,是沒有標準的,沒有定相的,你認為妙的,我可能認為是不妙的。
追隨著五欲“凈相”跑,那是你喜歡的那個。像一個藝術家,看到他喜歡畫的好風景,“唉!好美呀”,然后手一放,與大自然融合了,那就是藝術家的“凈相”。一個音樂家,聽到好聽的音樂,自然雙腳就打起拍子來,手也拍起來了,那是聲音的“凈相”;聽不喜歡的聲音就不拍了,因為那不是他的“凈相”。所以我們眾生總在隨逐“凈相”,這個“凈相”是唯心而定的,是隨唯識而轉,唯你心意識而轉。色、聲、香、味、觸這“妙五欲”,眾生于此“欲見,欲聞”,很想去多看一眼,多聽一下,所以難以得定。
以后你們出去弘法要這樣講,而且不能這個、那個,口頭、口尾的說話習氣和聲音,都要注意。
“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真正的佛法,是大心理學,我們有時候打起坐來,在接近靜定的時候,就會恍恍惚惚的,好像做夢一樣,看到山呀,水呀,浮起了影像,這是過去生的種子起現行,都是“妙五欲”境。“隨憶念”,不是有意去回憶它,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呈現。所以有許多人打坐,坐到好的時候,不管是外道還是學佛的,看到光,看到菩薩,自己認為有了神通,實際上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種子起的現行。如果自以為是眼通境界,那就是入魔了,是魔通,與鬼打交道。這是阿賴耶識中的五欲蓋,過去生到現在生的種性,形成習氣的影像,這也就是唯識的道理。
譬如夜里快要進入睡眠時,眼前迷迷糊糊有些境界,有吧?(同學答:有。)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的,這個時候你不是故意想的,因為你已經想睡了,并沒有故意去想,這個境界是在將睡未睡之間來的,這個就是“憶念”。了解了這個道理,在打坐快要入定時就要注意了,這個“憶念”不是有主的,說沒有主嗎?也有主,是過去生阿賴耶識的種性,也就是我們眾生欲念的串習所造成的,是阿賴耶識種子起的念。所以有時候靜坐,坐到無念,這無念里頭正是有念,只是你沒有檢查出來而已。
定力越高的人,境界來得越奇怪,就是“或隨憶念,先所領受”,這一生未去過的地方、未經驗過的事都現前了。你懂了這個教理,就曉得這是過去某一生經過的事,不是你這一生經歷過的。每人都有上過天堂、下過地獄的經驗,過去生的種子在這個時候呈現了,就是現行。“領受”是受蘊,以現在話來講,是過去經驗過的,是我們過去身心長時間領受過的那個境界,所以自己的意識,也就是阿賴耶識,由于追念尋伺而呈現出來的。
有一個打坐的笑話。老太太跟老公學打坐以后說:哎呀!打坐真好,三十年前人家欠我十塊錢,一打坐我就想起來了。這就是打坐靜極時,阿賴耶識中種子的呈現。
透過這個笑話想想看,這是什么力量呢?因為靜極了,阿賴耶識的種子翻出來了。有些人本來脾氣蠻好的,坐,坐,坐,脾氣反而變大,過去的瞋心壓制在里面的,一坐一靜,都爆發出來了,那個毒發出來了。所以有時候,坐,坐,坐,會哭起來,不是神經,是過去生的那個慈悲心,乃至多生累劫的墮落,現在到了靜極時,自己會傷心起來,好像說,唉!我怎么會墮落成這個樣子呢?這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被挑動之故。這個“尋伺追戀”不只是這一生的現行行為,還包括了種性里人事上的追戀。
這是講廣義的“貪欲蓋”,包括現生及過去生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狹義地來講更嚴重,多半都是現生現行里的。什么叫現行?譬如第六代達賴喇嘛的情歌:
動時修止靜修觀 歷歷情人掛眼前
若把此心移修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入定修觀法眼開 啟求三寶降靈臺
觀中諸圣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這就是現行的“貪欲蓋”,這個力量比種性里的粗淺較為容易去除。可是如果沒有經過修持,現行的力量就把你障住了,在不知不覺中就入了魔障。就如想念父母,當然沒有錯,但以修定來講,這一念眷屬之念就障礙了修持,所以要特別注意。現在講的是廣義的“貪欲蓋”,對于狹義的更要注意。
你也有瞋恚心嗎
“瞋恚者”,有些人向來脾氣好,像說血型O型的人脾氣大,A型人脾氣好,其實不一定,每一個人內在都有瞋恚心。脾氣好的人就不發脾氣嗎?他生悶氣,悶在心里面;脾氣壞的人,面孔上每一個細胞都討人厭。有許多人在笑的時候,都是一臉橫肉,苦惱相。換句話說,他細胞里都是瞋恚,沒有轉化過來。如果轉過來的話,哪怕你金剛怒目的時候,看起來都是慈祥的,那才是轉了習氣。“瞋”是外表,是粗的;“恚”是內在,是細的。瞋恚是脾氣大,你們里頭脾氣大的太多了,一個比一個大,將來都成了氣大佛,八十八佛以外的。瞋恚是怎么來的呢?你們檢查自己,看下面的許多原因就知道了。
“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一群人在一起修行,就是同梵行,別人的錯誤你看不慣,脾氣就大了。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同學答:有。)不止有,而且太多了,看人家的錯誤,看得透徹得很,自己的錯誤都忘了,這就是瞋恚。然后氣得呀,自己打坐都坐不好,對不對?這就是障礙,就把自己蓋住了。你們檢查看看,你們不只要臉紅,要紅得發紫才是。
“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者想起過去受了人家一句話的氣,現在打坐想起來了,越想越氣,有沒有?(同學答:有。)看!修行多難啊。
“或欲當作不饒益事,于當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怒。”或者在打坐的時候,就像某教授當年一樣,二十幾歲跟我學打坐,腿子痛得受不了,看到滿堂都是有地位的老頭子,他越看越氣,想找一顆炸彈,把大家都炸死。這就是“欲當作不饒益事”,當場的瞋恚脾氣越來越大,然后聯想更多愈加火大的事。尋伺就是現在心理學所謂的聯想,今天害得我腿子痛,前天叫我念佛,剛剛還叫我跑香……越想越氣,這叫“多隨尋伺”。接著多方面的聯想都起來了,“心生恚怒”,心里頭更氣,這是廣義的瞋恚相。
狹義的瞋恚相是自己討厭自己,打起坐來,唉!為什么不得定呢?已經坐了三個月了,雙腿怎么不幫忙呢?人生常常會對自己不滿意,個個都有這個經驗的。早上起來照照鏡子,化妝一下蠻好看的,有時候又很討厭自己,這就是狹義的瞋恚相。所以自己修行為什么不上路呢?不是因為打坐工夫不上路,而是理不透;如果把自己的心理檢查清楚透徹,沒有不得定的。所以要思維修,要參通這個理。同樣的,《瑜伽師地論》你們也會講,我也會講,為什么我講的比你們賣座呀?就是因為我會說。你們為什么不會說呢?因為你們沒有把自己身心投進去,懂了吧!自利利他是很困難的事,不是容易的。
誰不煩惱不昏沉
現在開始要講昏沉,要注意,你們每人晝夜都在昏沉中,《千家詩》上面有:
鎮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登山
偶過竹院逢僧話 偷得浮生半日閑
這首詩很好,很有名。結果到了元朝,有一個讀書人很有文才名氣,到山上去玩,經過一個寺廟,有一個和尚盡拉住他講話,他很煩。和尚知道他是有文名的人,就請他題詩,他把這首詩頭尾顛倒了一下,平仄押韻都對:
偷得浮生半日閑 忽聞春盡強登山
偶過竹院逢僧話 鎮日昏昏醉夢間
他把這個和尚罵了,說他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糊里糊涂,文人文思敏捷,罵人不帶臟字。
“惛沉者,謂或因毀壞凈尸羅等隨一善行。”犯了戒的人容易昏沉。“尸羅”是戒律,男孩子手淫漏丹的,就不是“凈尸羅”了。女孩子經期要來啦,昏昏的,脾氣也大,又煩惱。另外如果犯了殺盜妄淫戒,容易昏沉,馬上定境界就差了。有些朋友一進門,我眼睛一看,他們昨晚干的事我都知道了。我說感冒了吃藥去,他不承認,不吃。第二天來,流鼻涕,咳嗽,感冒現象出來他才信。因為他臉色已經顯現出來了,犯了“毀壞凈尸羅”的毛病。
所以善知識有那么容易嗎?大慧杲禪師說:“你們在我前面走三步路,我已經知道你的命根在什么地方了。”這句話就是說,逃不過他的眼睛的。所以,隨便毀壞哪一點凈戒,隨便毀壞任何一點善行,就會使你昏沉。善的心理行為與生理有很大的關系,為什么古今中外一切宗教都贊嘆善行呢?善能生陽,陽氣就來了,所以為善最樂。這不止是教育上的話,因為陽氣來了人也會快樂,如果都是陰氣,就煩惱憂慮了。陰者就是五陰、五蓋,所以任隨哪一種善行被破壞,都容易落入昏沉,頭腦就昏瞆了。譬如殺了人的,最后都被抓住了,因他東逃西逃,頭腦昏瞆就被抓住了。因果也是這個道理,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話,讀經,一句話都不能疏忽。
“不守根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門護持不住。看電視看多了,打起坐來,就昏迷了,因為不守眼根門。聽人講話,聽歌,聽多了,打起坐來昏沉,不守耳根門。天天練氣功,練多了也容易昏沉。呼吸太用力,久了,氣不夠也容易昏沉,不守鼻根門。有個故事,說有一個比丘,打坐就昏沉,來問世尊,佛說山中有草(煙草)可以解倦。昏沉就有一個昏沉相,等于一個人要死就有死相,瞞不過人的。一打坐就昏沉,凈尸羅都有問題,就是“不守根門”的問題。
但是你們可不能抽煙!抽了煙就散亂,除非你有定力,隨時可以入定;你偶然可以用茶葉、咖啡去減少一點昏沉,可是這些也是會引起散亂的。為什么受戒不準吃五葷?因為五葷是有刺激性的,刺激神經,增加荷爾蒙的活動,不容易得定,所以要戒五葷。像蔥蒜吃多了,振奮你的神經;但是太昏沉時把五葷當藥吃,不犯戒,要懂這個道理。但不能藉我的話學抽煙呀!如果你真的太昏沉,或者可以喝濃茶,像我一天濃的鐵觀音茶要三四杯,你們程度不到不要亂來,否則會出毛病的。這些不要學,當個話頭來參可以。
另外,吃東西貪好味,吃多了就昏沉。所以佛的戒律過午不食,就是為了少昏沉。腸胃清了以后,腦子就清明;腸胃不清,腦子就不清,所以過午不食是有科學的道理。身根就是男女性器官,男性犯手淫遺精的,身根破壞了容易昏沉。女性兩乳房也是生命身根之一,所以要守根門,現在跟你們講明了,否則你們學佛一輩子也不知道身根是什么。
“食不知量”,或者貪嘴亂吃,吃得太多了;或者什么都不吃,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餓出毛病來了,都是“食不知量”。做勞動工作的更不能餓,否則一臉烏氣,胃要開刀的,所以飲食一定要知時知量,以避免昏沉。
“不勤精進,減省睡眠”,心理方面,不勤精進,心理懶惰,睡眠不夠,打起坐容易昏沉。這句經文如果看錯了,會認為要精進,不要睡眠,那就錯了。睡眠的需要量和年齡有關,要知時知量。如嬰兒則要十八到二十個小時,十歲左右的孩子需睡十個鐘頭。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每天六點鐘起床趕公共汽車,很晚才睡,從小都在毀壞自己。我非常反對這種家庭教育的生活習性,睡眠已經不夠了,加上營養不對,然后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結果什么都成不了,有什么用?所以我經常大聲呼吁,現在所有的父母全要重新受教育,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少年人要多睡眠,老年人一夜睡三五個鐘頭已經多了,老年人老而能睡并不壞,大多數老年人睡不著的,愈老愈睡得少。少年人可以多睡,但是人太胖而愛睡,那是病,所以飲食與睡眠都要知時知量。
“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你的知識范圍不正,習慣性地在一個不正、不好的境界上修。做工夫可以斷睡眠,但是斷除睡眠是有方法的。像練瑜珈氣功,佛法中也有特殊的氣功方法。道家說“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精氣神充實,腦的神充足,那就不需要睡眠了。這個四大的身體,精氣神修煉成功,一身業力習氣轉化了以后,“夜睡無夢”,睡時絕對沒有夢,一覺可以睡多少年,也可以多少年不睡;“身輕如葉”,可以在空中飄;“晝夜常明”,日日夜夜此心都是光明的。記住道家這三句話。
“于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生起一切煩惱。”睡眠這個習氣是可以斷的,要修持做工夫,才能斷得了,工夫不到斷不了的。醫學上也曉得睡眠是一種習慣,譬如我幾十年練習睡眠,可長睡,可不睡,晝夜也可以不受影響。如果覺得夜里必須睡,白天不能睡,這只是習氣的觀念,并不是一定要如此。現在是夜里,到了美國現在是白天,所以在美國住了幾個月回臺灣,會好幾天睡不著,因日夜時間顛倒。其實你把日夜的時間觀念忘掉,要睡就睡,沒有什么顛倒的,顛倒不顛倒是心理上的意識習氣觀念。所以睡眠、飲食,這些都是要修持做工夫才能斷的,因為隨順這些習氣,不免常有煩惱,有煩惱就不免昏沉了。
可是你們不要亂搞,睡眠不夠,首先是眼睛吃不消,弄不好會瞎的。這些都要懂得加行的方法,加行修法不是那么簡單的。所以像你們如果真修得好,近視就會恢復,老花眼也可以改進。但年紀真的太大時,眼睛總是比較吃力,配個最輕度的眼鏡來戴,可輕松一點。
“身心惛昧,無堪任性”,由于生起一切的煩惱,以致身心都昏昏的,不清爽。其實昏沉本身就是一個煩惱,身體整天重重的,不舒服,不輕松,頭發脹,腦子昏昏的,雙眼干干的,這不煩惱嗎?因為大家煩惱慣了,所以不覺得煩惱。如果碰到這些情形,我就煩死了,一定做工夫,絕不讓身心留一點點這些東西;不然我就找一些藥,把這些病解決掉,這些都是障礙修行的。所以大煩惱就是“惛昧”,一天到晚腦子不清明,糊里糊涂,這是身煩惱;心煩惱是智慧開不了,所以昏沉能夠使你生起一切的煩惱。換句話說,大昏沉的人,貪、瞋、癡、慢、疑都來了,愛睡眠的人,一定好吃懶做,酒色財氣都喜歡。尤其欲界中一切眾生,犯罪行為都在晚上或夜間,這事研究清楚了,就曉得昏昧生起一切煩惱,一切煩惱都是跟著昏沉來的。
譬如跳舞廳,里頭是昏暗的,只看到鬼影憧憧,那是地獄的畫面,大家在昏昧的境界里。為什么要燈光暗才舒服呢?因為昏昧與黑暗是同一個境界,一切眾生都以身心進入昏昧為快樂,這就是佛說的“眾生顛倒,是為可憐憫者”。所以修持成功要進入大光明定,不在昏昧境界中了,道理就是如此。“堪”是可能,“任”是擔這個任務,由于“身心惛昧”,所以擔不起正修行的功力。這只是昏沉,還沒有講睡眠,重昏沉就是睡眠。
睡眠 昏沉 煩惱
“睡眠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是惛沉性。”睡眠比昏沉還厲害,睡眠多了容易生起一切煩惱,睡眠中最容易遺精——漏丹,就是順生的煩惱。不睡也不會漏的,男孩子的經驗最多,少數女孩子也有,女孩子也會漏丹,只是自己很糊涂不知道,也都是在睡眠中。因為睡眠的關系,廣義的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沒有一樣做到。狹義地來說,睡眠時什么工夫都不做。
所以人生活到六十歲,你把這個賬算一算,十五歲以前不懂事不談了,年老有十幾年沒有用,去掉二十幾年了。還有一半賴在床上睡覺,加上三餐飯、大小便的時間,還剩有幾年呀?有位朋友失眠了三十幾年,很痛苦,來找我。我說,你失眠了三十幾年,現在六十幾歲了,一般人活六十年等于只活三十年,你活六十年等于我們活一百二十年,有什么不好?這太劃算了。其實失眠本身不是病,感覺失眠痛苦是心理病。所以說睡眠是“順生煩惱,壞斷加行”,睡眠是大昏沉,越笨越愛睡。世界上有位豬老兄吃了就睡,醒了就吃,所以睡眠習氣一旦有了,就變成這位老兄了。
“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不用心,頭腦不清楚,是睡眠性,小睡眠叫昏沉,大昏沉叫睡眠,這兩種合起來是一蓋,是修行上的一蓋,把你蓋住了。
“又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沉;惛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當你昏昧時,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你寫文章,拿著筆在那里發呆,看書看不到兩頁就困了,全與孫悟空的師弟豬八戒一樣,悶住了,全在昏昧中。雖然有時看你眼睛是睜開的,但是人在昏昧中。佛教的念經為什么敲木魚?是睡覺時要像魚一樣不閉眼睛。敲木魚有警覺性,要修行人晝夜長明。如果頭腦終日昏昏,一天到晚在細昏沉中,他生來世的果報是白癡,是笨人;變豬則是笨豬,變狗、變鳥則是笨狗、笨鳥。昏沉有這樣可怕,不能擔當任何事。
俗話說“事業看精神”,一個真做事業的人,有學問的人,是有超過常人的精力,這精力是由意氣志氣來的。如果一個土匪拿槍逼你,三天不準你睡,你睡就槍斃你,你當然絕不敢睡了,就有堪任性了。因為你要保命,精神就來了,所以精神是越用越出,頭腦是越用越靈活的。有人說:“唉!不行呀,我身體不好”,一看就知道這是個懶家伙。像我碰到這種人,絕不叫他做事,因為他“無堪任性”,不能擔任工作的。一分精神,一分事業;一分精神,一分學問,人都是這樣來的。當昏昧到一點清醒都沒有的時候,就叫睡眠。
“由此惛沉,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余近緣,如睡眠者,諸余煩惱及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由于昏沉而生起一切煩惱,乃至大小隨煩惱也都跟著生起來了,其他的善緣就不容易接近了。在睡眠的時候,根本煩惱、隨煩惱,這些大小煩惱都是在睡眠時夢中所起,屬于獨影意識起來的。有些做夢時的煩惱,是自己第七意識起來的,你們自己去研究觀察。睡眠時看他臉上的表情,你細細地觀察就有他心通,就知道他心中有事。有時候都笑瞇了,有時候氣得不得了。為什么他自己不覺得呢?因為第六意識不清明,只是獨影意識兼帶質境生起的作用,所以在全身的細胞表情上有,但在意識記憶上沒有。要晝夜長明,才是覺醒,所以佛者覺也。禪宗四祖道信的《信心銘》中說:“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所以表面看來睡眠時沒有事,但在睡眠中,阿賴耶識的犯罪行為比醒時還嚴重,唯有得定的人才看得清楚。
掉舉 惡作
“掉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掉舉不是散亂,散亂比較明顯。譬如我們一堂人,東站一個,西坐一個,散開一定亂,亂了一定是散,所以叫散亂。掉舉是掉動,東掉一下,西掉一下,不規矩。打坐坐得好時,好像入定了一樣,但內心還有思想,東一個,西一個,稀疏一點而已,那是掉舉。看去好像入定,實際上在掉舉中,比散亂還不容易看出來。就像一桶不動的水,微風過來,一點點的波紋看不出來,掉舉就是這種心理狀態。有時是想家人、親戚,想過去的情人。
蘇曼殊的詩很多是親屬尋思:“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蘇曼殊沒有受戒,他的度牒是從一個死去的和尚處撿來的。“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錫歸來悔晤卿”,“雨笠煙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瞋”。他這些詩句看起來很灑脫,實際上是假的,這正是“親屬尋思”。親屬包括了情人、朋友、師長、同學。如果你們以后打坐想起來我這個老師,也是“親屬尋思”,不過可以把這個轉成上師相應法,那就轉了。就看你臨去秋波那一轉能否轉得好,如果轉得好,惡法都成了勝法;轉不好,一切善法都變成惡法,修行就是一個轉識成智。“國土尋思”是想國家大事;“不死尋思”是想修到長生不老,想工夫做得好,多活幾年。老人家來打坐,多半是為這個目的,求長壽,這是壽者相。
“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娛所行之事,心生喧動騰躍之性。”或者想過去的事,偶然靜坐坐得很好,想起來人家以前欠你十塊錢,“當時只是尋常事,過后思量倍有情”,打坐幾個小時,坐在那里回味當時一顰一笑,“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是李商隱的詩,這一惘然,三大阿僧祗劫就惘過去了。這一些事情大家心中不能說沒有,蠻多的哦!就是少年出家也會有,有時想起小孩時跟某一個孩子玩,那個味道真好。不做工夫,不鎮靜,這些事想都想不起來的,現在工夫做得好,就來了,這個叫“掉舉”。所以要認清楚做工夫的蓋,它到這個時候來蓋你了。誰來蓋你?是魔,但魔由心造,是你自己的心,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
“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舍如是國土,來到于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
“惡作”是一般講唯識因明的,“惡”字念“物”的音,是討厭的意思。派給你們很多工作,你們很多不愿意做,是不得已而做的,心里都在討厭。人生每人每天所做的事,都是很厭惡的,也就是一般人講的,“吃哪一行,怨哪一行”。你們有人雖然出了家,也在討厭出家;學佛的人,討厭學佛。我也經常“惡作”,我一聽到上課頭就大了,討厭這個事。
有人想到家里的事,如果當時不發脾氣,不剃光頭,不換這件和尚衣就好了,現在穿上了怎么辦?想起父母有時也蠻難過的。為什么我離開父母到這里來呢?為何我不到美國去呢?為何我離開南部到臺北來呢?現在吃這種飲食,喝這種水,想到南部的番石榴才好吃呢!心中懷念故土的食、飲、衣服、臥具、醫藥、生活用具。我為什么這么年輕就出家呢?應該等老一點出家才對。就在那里不斷地后悔,所以人生都在“惡作”中。
“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謂我何緣,于應受用戲樂嚴具朋游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變心,惡作追悔。”
男女互相在騙人,一句溫柔話,明知對方是在騙自己,也愿意上這個當。有時還要求對方說一句騙你的話,明知上當,但就是愛聽。彼此互相哄騙,這就是眾生相。這種嘻笑,明知這是笑話,偏要愛聽,“縱然是夢也風流”,明知是假的,假一下都好。當時全體勸我不要出家,我不答應,強要出家,現在想起來后悔。由于這些種種原因,而憂戀、惡作追悔。
“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說一蓋。又于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舍。”
掉舉和惡作合起為一蓋,自己又討厭事情,又討厭人生,討厭自己,這個討厭心始終去不掉,障礙修行修定。有時候沒有刷牙,打起坐來嫌口氣不干凈;然后又起一念,我這個人怎么那么討厭?一點習氣也改不掉,一點小事都放不下,就是這樣不斷地惡作追悔。
“次后復生相續不斷憂變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后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如彼相,騰躍喧動,今此亦是憂變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
“惡作”是討厭,比悔輕,悔是后悔,人生都在“惡作”中。譬如為了稿費和家庭經濟,一邊寫文章,一邊討厭。有些人結婚生子,愛是愛,但一邊抱孩子,一邊埋怨討厭,為什么生活負擔那么重,這也是“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