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中華民國
- (日)菊池秀明
- 3462字
- 2019-01-05 09:38:05
地上天國的現實與湘軍的登場
太平天國北伐及失敗
定都南京后的太平天國為了鞏固政權,開始了新的軍事行動。1853年5月,丞相林鳳祥、李開芳等率領兩萬精銳部隊以進攻北京為目標出發,即開始了其后也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被反復嘗試的北伐。
太平天國北伐軍沒有選擇沿大運河北上的最短路線,而是向西北進軍,試圖尋機渡過黃河。途中遇到清軍抵抗后進入山西,從山西迂回向北京所在的直隸地區(河北)挺進。隨后太平軍大敗清軍逼近保定,致使北京城內陷入一片混亂。官僚與商人紛紛出逃,北京一度成為被遺棄的城市。
清政府急忙派蒙古族猛將僧格林沁鞏固北京防守,而北伐軍則向東進軍,于10月占領了距北京僅一百余公里的天津郊外。但是,疲于遠征的北伐軍無力攻下天津城,又遭遇嚴冬。出身南方的太平軍,甚至未經歷過下雪,不堪受凍,且苦于小麥產地的北方沒有南方人習慣的米食。
無奈北伐軍開始退兵,卻被困于河北山東交界之地。1854年2月,在終于得知北伐軍苦戰的情況后,天京當局派出了援軍。但援軍在山東臨清敗于清軍,未能與北伐軍匯合便潰散了。結果,至1855年5月,林鳳祥與李開芳皆被俘,被處以死刑。北伐軍被全面殲滅。

5 太平軍禁止士兵掠奪的告示(1856年)
北伐軍的失敗,致使太平天國喪失了大批有作戰經驗的勇將,從而失去了統一全國的可能。但另一方面,由于清廷全力投入北京防衛,包圍太平天國的清軍的力量減弱了,因此太平天國也減輕了被圍的壓力。另外,在北伐軍途經過后的華北,白蓮教等民間宗教結社和捻軍等流民組織逐漸盛行,對清政府統治形成了威脅。上海也于1853年9月爆發了以水手、船員和走私商人為中心的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屬于天地會支派結社,起義后向天京派出使者,試圖與太平天國合作。
天京的建設與《天朝田畝制度》
此時,天京正在進行著新國家體制的建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由清朝地方官府衙門改造而成的天王府。天王府內城被稱為金龍城,外墻為金色的豪華宮殿群。洪秀全自搬進宮殿后便深居簡出,不再直接與外界社會接觸。代替他主持政務的是東王楊秀清。楊秀清在天京城西修建了足以匹敵天王府的規模宏大的東王府。其他諸王必須時常到東王府拜會楊秀清,聽從東王的指示。
在東王的專權下,天京的社會結構和秩序被徹底重構。居民財產被沒收,納入圣庫。除老人和病人外所有男女必須男居男館,女居女館。這種隔離男女和廢除家庭的政策是太平天國的一大特征,它即源于基督教的禁欲主義與儒教的“男女七歲不同席”思想,也是出于作戰上的需要。

6 太平軍作戰圖
見《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第11頁
壯年男子大多數要作為士兵從軍,有木工、印刷、烹飪等專門技藝者則被分別編入百工衙或工匠營,各行其責。十五歲以下少年或進入被稱為童子軍的少年軍隊,或在名為育才館的學校讀書。也有少年做了太平軍將領的義子或童仆。
太平天國還下達放腳令,廢止女性裹小腳的纏足習慣。婦女們在作戰時,或在后方搖旗吶喊、充當疑兵,或承擔物資運輸和修建戰壕的工作。因為按照客家的風俗,女性沒有纏足習慣,而是與男性一起從事農業勞動。但是,對于習慣在家織布繡花的江南女子來說,纏足的禁止與野外勞作則是非常痛苦之事。
以往研究認為,男女平等是太平天國的特征之一。但最近這一評價受到了質疑。確實,在當初參加起義的廣西婦女到達南京后,被冊封為高官,她們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巡街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1853年,太平天國還開設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女性科舉,考取狀元的傅善祥作為東王的秘書活躍一時。但這些絕非女性普遍的生活狀態。就像教育青少年的《幼學詩》中所提倡的“妻道在三從”那樣,太平天國的女性被灌輸了幼時從父、結婚從夫、老后從子的家長式倫理道德。
另外,天王洪秀全作為權力的象征納有八十八妃,東王以下的各級官員也都妻妾成群。而太平天國封王的共有兩千七百人,其中亦無一名女性。也就是說,太平天國一邊倡導天父之下人人平等,同時仍奉行以男尊女卑為前提的諸王特權等諸多中國社會的傳統觀念。最終,使家庭離散的男館、女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不滿,終于在1855年被廢止。
把天京實行的軍事共產主義體制作為太平天國社會的整體規劃而加以詳細描述的是《天朝田畝制度》。該冊子一直公開出版至1854年,其中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無處不均、無人不飽”體現了洪秀全在以往著述中所主張的實現中國自古以來的“大同”烏托邦的目標。《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把全國耕地平均分配,農作物和產品除各自所需以外全部上交國庫,禁止一切私有行為。
后來,中國共產黨曾把太平天國定位為自身的先驅,把《天朝田畝制度》視為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性綱領。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的基本精神和平均分配政策也與《天朝田畝制度》有相通之處。但是,“文革”結束后,人們開始對過去政治運動所導致的勞動熱情喪失、農業減產與大饑荒進行反省。因此,多數聲音開始批評《天朝田畝制度》所規定的理想烏托邦只能招致平均主義與社會的停滯不前。
實際上,《天朝田畝制度》作為一種批判性的理論具有一定影響,但是其復古性的內容并沒有成為有效的社會建設的綱領。首先它規定太平天國軍隊化組織中的大小將校代表的“官”統率“農”,即承認官僚與人民屬于身份不同的上下關系。而且當時的太平天國迫于與清軍苦斗,也缺少實現這些理想政策的條件。而事實上,為確保糧食,太平天國占領地區照舊保存原有的土地關系,采取的是征收土地稅的方法。
另外,太平天國占領區還發生了多起農民抗租和少交地租的運動。特別在1860年以后,在太平軍出入的江南地區這一傾向尤為明顯。太平天國雖然保證減免土地稅的10%,但同時又任命當地的鄉紳地主為地方官,任他們征收地租以確保稅收。其結果導致發生了大批農民襲擊太平天國地方政府的事件。也就是說,太平天國未能充分滿足底層人民對它的期待。
曾國藩與湘軍的創建
就在太平天國推進新王朝的建設之時,在中國另外一個省份湖南,出現了一支新式軍隊——由參加科舉中進士出身的儒家學者曾國藩率領的湘軍。

7 曾國藩
曾國藩生于1811年,比洪秀全年長三歲。他的故鄉湖南省湘鄉縣緊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的故鄉湘潭縣。曾國藩的家族屬于以往沒有出過登科入仕者的新興勢力,所以他必須不惜余力以振興家業。曾國藩重視儒學為本的家庭教育,主張“居官以不要錢為本”,因為官清廉而備受尊重。互為競爭對手的毛澤東與蔣介石都十分推崇他的著述。
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返鄉守制。適逢太平軍進攻湖南,清政府命其在湖南辦團練,對抗太平軍。認識到清軍戰斗力低下是由腐敗致使,為避免重蹈正規軍節節敗退的覆轍,曾國藩創辦了一種以弟子為中心,通過師徒關系來制約軍隊的強有力的義勇軍編制。軍中士兵皆為從偏遠山村選拔出來的樸素青年,將官亦從同鄉中選拔,命其擔任指揮。因湖南別名為湘,故曾國藩組建的義勇軍被稱為湘軍。湘軍逐漸壯大,最終發展為太平軍的主要對手。湘軍與太平軍都屬于居住在華南邊地的人們結成的同鄉組織,雖然兩軍實際上處于勢不兩立的敵對雙方,但也可以被同視為從中國南部吹來的時代新風。
1854年,湘軍迎戰太平軍。行前,曾國藩發布了《討粵匪檄》,對打著基督教旗號的太平天國的偶像破壞運動予以了批判,“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號召儒學知識分子起來捍衛傳統秩序。另外,檄文還通過挑撥太平軍中兩廣出身者和其他地方出身者的關系,通過煽動有產階級對天京實施的共產主義式政策的恐懼等方式,把一些原本對清政府心存不滿的人拉攏到自己的陣營。
實際上,此時的太平天國已經停止了《圣經》的出版,并且開始對外國傳教士和基督教教義進行批判,以強化洪秀全和楊秀清的權威。對曾經焚毀過的儒家經典也加以修改,重新出版,用于新王朝的建設。也就是說,太平天國自身已經發生轉變,曾國藩對太平天國借基督教攻擊儒學的批判是不能成立的。即便如此,《討粵匪檄》還是成功地集結起了反對異端宗教的保守勢力。
1854年4月,湘軍在湖南取得了與太平軍交戰的首捷,隨后又相繼在湖北、江西獲勝,天京受到威脅。太平天國派儒將翼王石達開率精銳部隊前往九江。1855年1月,兩軍在九江展開激戰。石達開將湘軍水師巧誘至長江沿岸的鄱陽湖,并封鎖湖口。湘軍戰船陷于湖內,無法動彈,被太平軍逐一擊破,受到毀滅性打擊。太平軍還繳獲了曾國藩的坐船。曾國藩在逃亡途中,不能忍受慘敗的打擊,欲尋自盡,僥幸被救。太平軍再度攻陷武昌,擴大了占領區域。1856年,太平軍又消滅了圍攻天京的清軍,從此天京迎來了建國以來最為安定的時期。

8 攻破清軍騎兵的太平軍
清朝咸豐四年底(1855),太平軍在江西湖口粉碎清軍水陸進攻,是扭轉西征戰局的關鍵一戰。(選自呤唎(Lindley)著《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