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確立各種制度

太宗理想的中央集權官僚國家

太宗接收了吳越的浙江統治權,福建軍閥陳洪進也歸順了,南方完全歸入宋朝統治之下。后經過激烈戰斗,攻克北漢據點太原,宋朝基本統一了全國。太宗本想乘勝攻打遼,希望收復被割讓的燕云十六州。但是也就在此時,遼朝新皇帝耶律隆緒(廟號圣宗)登基,國號改回契丹,明確表示自己是非漢族王朝。戰況隨后進入膠著狀態,雙方僵持不下。太宗后來實質上決定放棄收復,并試圖尋找與契丹在膠著狀態下共存的可能性。

9 釋迦如來立像(京都·清涼寺藏) 奝然回國時請人仿照臺州開元寺請自印度的栴檀釋迦如來像雕刻,帶回日本

宋朝周邊諸國在宋朝鎮壓華中、華南后,紛紛派使節團朝貢。西自絲綢之路的綠洲諸國,南至現在越南一帶的交趾、占城國,東到朝鮮半島的高麗,當然還有日本。不過日本并不是正式的朝貢。因此,與別的國家不同,《宋史》記錄太宗治世的本紀部分沒有有關日本朝貢的記載。但是《宋史·外國傳》中有關日本的記載,卻全是實質上的使節訪問太宗以及使節所介紹的有關日本的情況的記載。這個使節,就是“導言”中介紹過的奝然。我們在“導言”中已經介紹過,日本原來一直跟吳越國打交道。吳越政權被消滅后,平安宮廷不得不直接跟開封朝廷交流。遣唐使制度廢止后,一直沒有向黃河流域派送使節團的日本,帶著視察的意義,派遣了這個東大寺的學僧。

太宗接見奝然的記錄中有一段令人很感興趣的記載。這個來自異國的僧侶說:“我國自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過革命,大臣也都是世襲的。”對此,太宗不禁感慨道:“真羨慕!”如何才能使宋朝不像后梁以來的王朝那樣短命而亡?這成了完成統一大業的太宗當時最大的政治課題。如果我們非要為太宗辯護一下的話,那么他沒有讓太祖的兒子繼承皇位,可能是他認為在國家還很不安定的時期,一個沒有什么實力的凡庸的皇帝肯定是搞不定的。雖然“杯酒釋兵權”解除了軍閥的兵權,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類似豐臣秀吉政權中德川家康式的人物要多少有多少。如何才能保證不是羽柴而是趙氏一族吃上“織田搗羽柴揉的天下年糕”織田搗羽柴揉的天下年糕:完整的說法是:“織田がつき羽柴がこねし天下餅すわりしままに食うは徳川(織田搗,羽柴揉,家康坐享其成吃年糕)”。意思是說日本戰國時期織田信長辛辛苦苦結束亂世,推進天下統一,繼承織田的豐臣秀吉(羽柴)終于完成統一大業,但是最后坐享其成的卻是沒做什么的德川家康。此言本是十九世紀中期佚名寫的一句“落首”(諷刺詩)。?太宗為此廢寢忘食,勵精圖治,終于建成一個強固的中央集權制官僚國家。這也是太宗常常被看作君主獨裁體制確立者的緣由。

最具象征性的成果是完善和擴充了科舉制度。太祖時每年科舉只有數十人中舉,太宗時一下擴充到幾百人。而且設定了皇帝最后親自主考的殿試制度,使皇帝選拔候補官僚這個科舉制度的理念得以實現。后來殿試沒有落榜生,成為僅是排序的一個考試。但是這個順序對于當官以后的升進等影響很大,是一個賦予考生名譽、培養忠誠心的非常巧妙的制度。

科舉官僚們與唐末以來的軍閥不同,他們沒有有朝一日自己當天子號令天下的野心。他們與治理大唐帝國的貴族官僚們一樣,只希望在朝廷中飛黃騰達,子孫繁榮。他們具有維護給予自己榮華富貴的王朝體制的保守心理。

太宗陸續淘汰了各地的武人節度使,換成文人官僚。對文官雖然不可能期待什么戰斗指揮能力,但是通過擴充駐屯都城的禁軍,補充了這些不足。這個舉措,等于是把由征伐各地軍閥的軍隊改編成國防軍。后世評價宋朝軍隊羸弱雖然是事實,但這是建國當初有意推行的政策。宋朝確實沒有漢武帝或者唐太宗那樣征伐外族的輝煌戰果。但是究竟哪個王朝更文明,這卻是另外一個問題。

小常識② 軍制

宋朝繼承五代各朝的傳統,銳意增強禁軍(中央政府直轄軍隊)。其結果,不但國都開封駐屯的大部隊,包括北部國境以及國內主要城市駐扎的部隊在內,實質上所有軍隊都改編成了禁軍。因此,稱作廂軍的地方軍,主要任務變質為做土木工事等,相當于雜役。宋朝給并不能算作戰士的軍人發工資,其實可看作是當時的一種失業對策,或者叫社會福利事業吧。

宋朝在平定了五代十國的混亂、重新統一國家后,維持龐大的軍隊對財政壓力極大,宋朝幾次試圖縮減兵員。王安石實行的保甲法就為了節省軍費保障鄉村安全組織鄉兵(民兵組織),對農民實行軍事訓練。但是,以禁軍為中心的軍事體制一直沒有改變。南宋的時候實行總領所制度,以主要軍事據點為中心實行財政獨立。形式上與大唐的藩鎮相似,但是宋朝中央統治并沒有放松。不過,第十章我們還要述及,政權末期最前線的精銳部隊還是兵變投敵了。

·林沖、徐寧(選自《水滸圖贊》) 開創梁山泊的這兩個好漢,當初都是禁軍將校。

跟大唐前半期實行的兵役制不同,與中世紀歐洲的傭兵制也不一樣,更與蒙古那樣的全民皆兵制相異,在以職業軍人組成國軍這個意義上,宋朝或可說是更像一個近代國家。

太宗實行的制度改革中還有一個值得介紹的是制定了路官制度。他把全國分成十幾個路,分設安撫司(負責兵民之政)、轉運司(負責財政)、常平司(救濟)等,稱其長官為“使”。

這個制度把以前由藩鎮掌握的權力分散,分別直屬中央政府,并且一般三年任期,然后調任他地。結果使得官僚們搞不成獨立王國。而且,“路”并非“州”的上級,州也直屬中央管轄,“知州事”官名就含有中央政府官職的意思,名義上是被臨時派到地方替代皇帝管理地方的,實質上是跟漢代的太守相同的一個地方官。實際上當時人把知事常常雅稱為“太守”。統治地方的官僚在制度上屬于中央官僚,這在各個層面對這些官僚的意識都產生了影響。甚至中央宰相有時被派到重要地方任知州都不含左遷之意,這對朝廷統治滲透到地方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太宗除了印刷佛教大藏經以外,還開始大規模編纂書籍。主要成果為,術語出典集成《太平御覽》、逸話奇聞集成《太平廣記》、詩文集成《文苑英華》,與真宗(第三代皇帝)時編纂的截止到唐五代的政治文書《冊府元龜》,合稱“北宋四書”。這些書籍中引用的許多原書今日都已不存,所以作為了解宋代以前政治、文化的重要資料,至今還被重視。真宗時代,把馮道刊行的儒家經典注釋進行修訂,重新刊行,并分發到全國的學校。此事我們在第七章論述印刷文化的時候還要論及。

10 開封府城復原圖(根據愛宕元《中國的城郭都市》繪制) 此地位于汴河與黃河合流處,自古即為戰略要地,戰國時代曾為魏國都城(《孟子》中以“梁”國出現)。但是黃河泛濫時大量泥沙沖積于此,宋代地表當遠低于現在

都城開封與古都洛陽

這里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宋朝的都城。宋朝有四京,就是四個特別的城市。分別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我們從后邊開始介紹。大名府就是唐代設置魏博軍節度使的魏州。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軍事要地。宋朝也作為防御契丹南下的戰略據點,慶歷二年(1042)定為北京。應天府原來叫宋州,是太祖當節度使的歸德軍治所,也是宋朝國號由來之地。因此大中祥符七年(1014)定為南京。河南府即古都洛陽,五代時常為皇帝的居所,其地位與開封相當甚至超過開封。后周以后開封逐漸被固定為都城,宋朝開國后即把洛陽定為西京河南府,為陪都。

開封作為運河交通樞紐而發達,后被宋州出身的朱全忠相中,作為根據地開發,逐漸發展成大城市。朱全忠在這里上演了禪讓儀禮,即位皇帝后遂定此地為都城。但是他很快就遷都洛陽。遷都洛陽當然主要是因為要與黃河對岸的晉國(后唐)軍事對峙,離前線較近的洛陽比較方便。但是其原因不限于此。洛陽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的象征意義,是新興城市開封所望塵莫及的。標榜復興大唐的后唐在消滅后梁后,一直把這里作為都城,就是因為后者。而且宋太祖晚年也曾設想遷都洛陽。后來在弟弟晉王趙光義(太宗)的進諫下才老不情愿地作罷。令人深思的是從這件事中也能看出英雄豪杰、理想主義的太祖與擅長日常事務處理、現實主義的太宗的性格差異。

即位第二代皇帝的太宗再也不提遷都洛陽一事。從那以后,直到靖康之變失去華北為止,開封一直都是宋朝的都城。相對的,洛陽所蘊含的濃厚的文化氛圍卻很受退休官僚們喜好。特別是王安石變法時,反對派的重要人物都集中在這里,洛陽一時似乎成了在野黨的聚居地。道學祖師程氏兄弟出身洛陽附近,他們就是在這種氛圍中形成自己的道學思想的。

發達的都市文化

形象告訴我們當年開封繁華的史料是《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是一個叫孟元老的人在南宋初期的紹興十七年(1147)所著,如書名所示,是回想當年都城開封夢幻般繁華的著作。記述的內容是北宋末期、宋徽宗(第八代皇帝)治世后期開封的情況。全書共十卷,前五卷介紹名勝和風俗,后五卷介紹時令節日等。記述非常詳細,當時都城平民生活歷歷在目,是了解當時社會情況的珍貴史料。同時,后半的時令節日詳細記錄了政府主辦的各種各樣的慶典和祭祀,特別是冬至在南郊祭場舉行的郊祭記錄極為詳細,年終官民一起共同舉行祭祀的景象如現眼前。

郊祭是皇帝(天子)為了感謝授予自己天命,親自祭祀上天最高神的儀式,到唐代中期為止最多也只是官僚們參加,是一個僅限于統治階層的祭祀活動。安史之亂以后,變質為事前朝拜太廟(祭祀祖先神靈的場所)、太清宮(祭祀大唐祖先老子的場所),然后皇帝上大街巡幸“游行”,供一般市民觀看的慶典祭祀。宋朝的開封也同樣,不,甚至遠遠超過唐代,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慶祝游行。游行隊列中還有大象等珍奇動物,市民們不顧嚴寒,上街觀看,喝彩叫好。在游行隊列中,皇帝乘坐叫做玉輅的馬車移動。這是一個伴隨唐宋變革皇權產生變化的生動事例。在這里我們順便說一下日本的情況。日本直到明治維新為止,天皇的隊列不為一般庶民所見。江戶時代,天皇在位期間基本不出御所。如果要出御所,將軍要命令道路兩側的民家關緊所有門戶,然后天皇一行在空無一人的路上莊嚴肅穆地行走。

11 《鹵簿玉輅圖》(部分,遼寧省博物館藏) 玉輅為皇帝在宮城外舉行某種儀式外出時乘坐的轎子

《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叫做張擇端的畫家畫的都市風景圖,后世有很多模仿作品。作品描繪的是唐代后期演變成上墳掃墓日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的景象。“上河”是“溯河而上”之意,作品表現的是貫通開封南部的汴河上游的街景。不過,最近更多的人認為這個作品畫的并不是開封市內,而是郊外的某個衛星城市。作品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縝密寫實地描畫出來,給我們帶來大量從《東京夢華錄》一類文獻資料的文字羅列中所不可能獲得的直觀信息。文獻資料不會收錄的,對當時的人來說屬于極為平凡的日常常識,該繪畫作品都真實地傳遞給我們。比如通過坐在商店前邊椅子上女人的姿勢我們可以知道當時人的坐姿,通過漂浮在河上的大量船只外形我們可以復原其骨架和構造。在今天的宋代史研究領域,這類視覺資料的活用日益增多。

12 《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部分(張擇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中有坐椅子的女性。中國椅子普及始于宋代,由此椅子文化開始發達

宋朝是一個都市文化盛開的時代。不論是《東京夢華錄》,還是《清明上河圖》,或者別的史料,有關都市文化的記載都非常多。我們在后邊的章節將詳細介紹。

皇位的和平繼承

趙普被罷免后,作為宰相輔佐太宗的是呂端。太宗和呂端二人原來在太祖手下曾是同僚,但是現在不同,太宗和呂端有了明確的君臣關系。呂端雖然是宰相,但是重要的政策都要經過太宗的裁決,呂端只是執行而已。認為宋朝確立了君主獨裁體制的評論家,其思考的出發點都是太宗的這個事例,他們把太宗當作典型。但是,這其實是太宗廢寢忘食勤勉執政的性格所致。秦始皇、清朝雍正帝等,中國歷史上時有這類皇帝出現。但是這絕不是普遍現象,宋朝亦不例外。

太宗繼承了兄長太祖的帝位。因此,太宗的弟弟秦王趙廷美也虎視眈眈著太宗的帝位。想把帝位傳給自己兒子的太宗逐漸疏遠廷美,太平興國七年(982),終于解除了廷美的西京留守之職,把廷美從王貶為公爵,并幽禁在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廷美兩年后在失意中死去。如此一來,太宗長子元佐理所當然就是后繼者了。可是也許元佐目睹了父親對叔父的殘酷舉措后異常痛苦,患上精神病,終于在一次宮廷宴會沒請自己時怨氣大發,竟一把火燒了自己的宮殿。

這樣一來次子元僖就成了事實上的后繼者。元僖被封為中書令、開封尹職,享受皇太子待遇。可是,又出現了不幸。淳化三年(992),建國功臣趙普死后僅兩個月的十一月,跟平時一樣上朝的元僖突覺不適,緊急退朝回宮。太宗大驚,即刻前往探望,但是元僖已經危篤,很快死去。太宗大哭。全國服喪五日,預定十天后舉行的定例郊祭也延期到第二年正月。

于是繼承帝位的就成了三子元侃。至道三年(997),太宗五十九歲駕崩,根據其遺囑皇太子元侃即位,此即為真宗。真宗改名為恒,第二年元旦改元咸平。全國平穩無事,皇位終于實現了幾十年來首次和平繼承。但是,北部邊境卻傳來不穩的消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始兴县| 德钦县| 广南县| 鹿泉市| 治县。| 宁晋县| 洪泽县| 荥阳市| 南宁市| 宁强县| 津南区| 罗城| 政和县| 瑞昌市| 苍山县| 霍邱县| 永年县| 呼图壁县| 满城县| 小金县| 洛宁县| 凤凰县| 依安县| 凉山| 合江县| 瑞昌市| 敖汉旗| 姚安县| 淅川县| 福海县| 墨江| 永胜县| 鄱阳县| 哈巴河县| 嘉定区| 米林县| 外汇| 仁化县| 马鞍山市| 屏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