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 (日)川本芳昭
- 13字
- 2019-01-05 09:35:13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序幕
奔向新時代的滾滾浪潮
公權力之私有化與“公”之再建構趨勢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夾在秦漢和隋唐兩個大統一時期的一段“亂世”。長達四百多年的秦漢帝國時代,自東漢中期以后便開始衰退,緊接著陷入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混亂時代以及比起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五胡十六國分崩離析的時代。
因此,如何消除混亂、構筑新的和平時代,可以說是這個時期所面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從大格局來看,秦漢帝國長期的和平局面,使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受惠極大,中國作為東亞古典文明發祥地,在文化和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的成果惠及社會各個角落,平民階層也廣泛受益。其結果,財富的創造和積累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從國家層面向平民階層逐漸推進。

5 魏晉南北朝王朝興亡表
隨著這種狀況的發展,在原本經濟水平上幾乎沒有差別的平民階層中,也出現了廣泛的貧富差距,從而產生了階層分化的新局面。
這種階層分化在地方社會中普遍催生了形態各異的豪族階層,其中上層的人士躍升到地方和中央的政界而成為官宦,地位進一步得以鞏固。然而,這種由各階層所構成的國家和社會的“分層化”,對于一君萬民、主權在君的秦漢帝國類型的國家而言,可謂是對政權存立本身都有影響的結構性變化。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秦漢帝國的基本原則是,在唯一絕對的皇帝統治下,存在著數量龐大、基本上是均質的民眾,憑借他們繳納的賦稅和所服兵役,國家財政和軍政得以維持,而財政和軍政的執行,則托付給皇帝的仆人,即作為“王之耳目”、勤勉于國事的官僚群體。
這種一致性逐漸瓦解并形成分層,其上層則逐步向地方和中央晉級并鞏固其地位,朝著否定“一君萬民”結構的方向突破,社會和國家可以說一步步滑入極為不穩定的結構當中。
更直白地說,這時出現的豪族階層將普通平民攏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之中,將本來應當集中到國家層級的稅收納為己有,這種局面在全國范圍內的不斷縱深發展,是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產物。這種局面固然引發了公權力的弱化,然而正如我們可以從外戚、宦官或異族對朝政的專斷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混亂中所看到的那樣,公權力本身也經歷著權力私有化的沖擊。
另一方面,在漢代推行儒教國教化之后,涌現了具有儒教素養的官僚群體以及作為其基礎的全國各地規模龐大的官僚預備軍。割據一方的各地豪族中,也出現了為數不少的以儒教素養為根基、譽滿天下的名人高士,他們對壟斷、兼并平民土地等對公權力的破壞行為表示抗拒,在鄉里社會的支持下,成為集結點。
這種行動最后對朝政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而東漢末年黨人的集結大概可說是其中最早的事件。
公權力私有化的潮流,以及立足于鄉里與之對抗并由此力圖對“公”實施再建構的行動,可說是漢代社會瓦解過程中所產生的時代的不同兩面,這也成為這個時期群雄割據、動蕩不安的一大根源。
因此,對于魏晉南北朝的國家而言,為了消除這種不穩定性從而重新統一中國,如何突破這種結構可謂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這個時期所面臨的問題并不僅僅只有我們現在所討論的這一個。前面講到,漢代長期的和平使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受惠極大,中國作為東亞古典文明發祥地,在文化和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種文明之光亦普照到中國以外的東亞、北亞等地區。
這表現為作為文明中心的中國對中國以外地區的各民族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而東漢末年中國愈演愈烈的混亂局面又推動了這種狀況的進一步發展,大量的非漢民族向中國內地遷移或入侵。
換言之,當時非漢民族與漢民族這些不可調和的集團混雜分布于中國的大地上,這種現象成了日常狀態,必然導致各集團之間激烈的沖突。于是如前所述由馬賽克般分層所組成的國家,在這種混亂和沖突面前便顯得不堪一擊。因此,如何解決漢民族與非漢民族之間的對立局面,可謂這個時期所面臨的另一問題。
人們處在這個混亂、動蕩不安的社會、國家中,深切地關注自己的內心,同時執著地追求精神和靈魂的救贖。當時人們潛心于詩文繪畫等藝術中,傾心篤信佛教和道教,這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的精神狀態,與剛才所述的這一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之間,存在著聯動的關系。
那么,這個時代的人們當時是如何對待這個問題的呢?讓我們開始一段旅程,進入這個波瀾壯闊的畫卷般的世界吧。讓我們從“三國”的時代開始,先概述一下本系列第四卷《三國志的世界》中所講述的經過。
東漢末年爆發的民眾大叛亂:“黃巾之亂”
東漢中期以后,天災和饑饉接連不斷,從二世紀上半葉漢順帝在位時起,幾乎每年各地都會爆發農民反抗運動。此外,士大夫、宦官之間的對立導致內政紛亂,民眾疲憊不堪。其中爆發的最大規模的農民反抗運動是黃巾之亂。
之所以稱之為“黃巾軍”,是因為參加起義的人都用黃布包頭,其基礎組織是河北省鉅鹿人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東漢順帝時期,有個名叫干吉的人得到一本神書——《太平清領書》,傳播神仙之教。張角在此基礎上加入民間信仰,倡導太平道這種宗教。
張角聲稱自己是黃天之神的使者,自稱大賢良師,通過護符和靈藥為受疾病之苦的人們進行治療,向民眾宣揚通過反省罪過和懺悔實現救贖,并派遣弟子到各地,擴大太平道的網絡。當時,對生活、疾病懷有不安和恐懼的貧苦大眾,以及豪族階層都深受太平道的吸引,在公元170年后的十多年間,從華北東部到長江流域,信眾多達數十萬。
當時深陷政治斗爭泥潭的政府對這種局勢的發展感到大為驚慌,屢次對太平道進行鎮壓,并責令其解散。然而,這反而促進了信眾的團結,強化了其反政府的特性,最終與當時民眾中醞釀的反政府情緒相結合,發展成以革命為目標的運動。
184年(中平元年、東漢靈帝甲子年),他們終于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為號,以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組織——“方”為核心,一同揭竿而起。面對這次全國性的反抗運動,中央暫時停止了朝廷的權力斗爭,全力鎮壓黃巾軍。碰巧當年秋天張角病死,盡管由于失去了這位能干的領導人黃巾軍的主力衰落了,但是火勢已在各地熊熊燒起,在混亂中乘勢而起的地方黃巾軍以及與黃巾軍相互呼應的各地農民軍,仍然具有強大的力量。其中最具實力的是河北的黑山軍以及在陜西、四川等地活動的五斗米道的軍隊。朝廷又經過長達二十年的時間,才把這些農民軍鎮壓下去。
從肅清宦官勢力到群雄割據
平定了黃巾軍的主力部隊之后,朝廷上外戚和宦官之間的權力斗爭復又上演。不過,189年外戚何進等人密謀的誅滅宦官計劃泄露,何進被宦官所殺,何進的部下、出身名族的袁紹于是反過來將兩千多名宦官全部殺掉。至此,之前把持大權、壟斷東漢朝政的宦官勢力被肅清,歷史進入了一個大的發展階段。

6 東漢系圖

7 東漢末群雄割據圖
在何進密謀誅滅宦官時,甘肅省臨洮這個地方出了個叫董卓的人物。他與當時逐漸強大的羌族聯合,率領強大的軍隊,觀望著時局。隨后到了189年,董卓配合何進的誅滅宦官計劃,向洛陽進軍,擁立漢獻帝,掌握了政權。
然而,董卓的施政非常暴虐,190年,若干軍隊組成討伐董卓的聯軍,推舉袁紹為盟主。為此董卓將都城遷到長安,但其暴政并無收斂,最終被部下呂布所殺,局勢越發混亂不堪。
經過黃巾之亂以及隨后的董卓暴政,漢室名存實亡了,天下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時代。其中,出身漢朝四世三公的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名門望族的袁紹于191年以鄴(今河北省臨漳縣)為根據地,稱霸黃河以北地區。
然而,不久曹操便在黃河以南的地區開始發展勢力,于是當年曾一同團結在討伐董卓旗下的曹操和袁紹,兩人之間的對立便急速加深,以至于200年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展開了激戰。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勝利告終,此后袁紹的兒子之間發生內訌,曹操在華北地區確立霸權更是勢如破竹。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形成
曹操將漢獻帝迎奉到許,不久又謀劃將勢力擴大到長江中游。不過,他的企圖被因討伐黃巾之亂而獲得功名的劉備以及在江南割據一方的孫權阻止。
當初劉備流落在群雄之間時,曾投靠荊州的劉表。劉表一去世,曹操便揮師南征。劉備為了抵抗曹操,采納了諸葛亮(孔明)的策略,與當時傾向于對曹操主戰的孫權結成同盟,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的軍隊(208年)。
此后,曹操將勢力延伸到關中,控制了華北全境,企圖對蜀地發起進攻。當時益州牧劉璋請求劉備入川支援,劉備攻陷劉璋地盤,將益州據為己有。此時,劉備卻與孫權之間就長江中游的要沖荊州的歸屬發生沖突,劉備與孫權之間的同盟關系遭遇挫折。

8 三國時期關系地圖

9 魏(曹氏)系圖
孫權與曹操聯合,謀劃奪取荊州,襲擊蜀軍守將關羽,成功奪下荊州。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19年),魏(曹操)占有華北,蜀(劉備)據有四川,吳(孫權)則控制著荊州以東的地區。
次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文帝)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建立了魏國。得到這個消息,自稱為漢室末裔的蜀國的劉備,也隨后稱帝(221年)。吳國的孫權即帝位的時間稍晚,那是229年的事情。
劉備即位后雖然力圖奪回荊州,但未果病逝。諸葛亮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與魏對峙。雖然諸葛亮善戰,但在他去世后蜀國的國勢不振,263年魏軍攻陷成都,蜀滅。
然而,魏國自身在第二代明帝以后國勢便逐漸衰敗,而同時權臣司馬懿(仲達)勢力日增。最終在265年,魏國被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滅。
另一方面,統治著江南的吳國圍繞著孫權繼承人的問題在朝廷內部發生爭執,此后朝政混亂,國力漸衰。隨后,魏晉革命得手的司馬炎在280年平定吳國,成功使中國再次統一,始于東漢末年的動亂至此結束了。
地方長官握有軍事權力的政治體制
如前所述,東漢末年涌現了大批豪族,而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群雄大多依靠這些地方豪族獲得兵源。群雄的軍事基礎,正是這些在西漢、東漢時期發展壯大的豪族勢力。然而,各地群雄在擴大其勢力時,絕沒有忽視當時所存在的漢家體制。曹操擁戴東漢獻帝,標榜其正當性,以實現其野心;劉備標榜輔弼漢室,建立蜀漢政權。這些都可說是在名義上利用原有體制的象征性事例。
東漢末年的群雄大多身為漢室官僚,努力爭奪地方長官的地位(州牧、刺史),并以此作為自身勢力正當性的根據。刺史原是由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監察官,不久就變成駐扎在地方負責行政的長官,成為東漢末年擁有豪族勢力和軍事實力的集團領袖,這是其一大特征。地方長官刺史掌握了軍隊,這種局面一直維持下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政治體制。
在考察這一時期時需要注意的是,袁紹、袁術、劉璋等漢王朝的名士相繼滅亡,而曹操、劉備、孫權這種難以稱得上是名士的戰略家群體則勝者為王。
自東漢起,豪族階層在地方和中央逐漸擴大和鞏固其勢力,這的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大特征,而當我們審視三國時期時,則當注意,曹操起用人才的唯一標準是才能,而無視品行。劉備、孫權等人在選用人才時雖不像曹操那么徹底,卻也大致如此。
后來由于貴族制影響日強,這種做法被迫中止,不過我們可以說,當老邁的漢帝國逐漸衰落乃至崩潰之時,唯才是舉的選士方式體現了從過去的傳統中解放出來的新時代的一個側面。
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這種官吏選用法創始于漢魏革命的前夕。這一制度表現了在新時代來臨之際,根據與此前完全不同的方針創建國家制度的強烈意愿。
這一官吏選用法以一品到九品共九個等級,作為擔任官職的依據,因此稱為九品官人法(后來也稱為“九品中正制”)。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建立魏王朝時,其重臣陳群(?—236)為了根據個人才能和德行將漢朝官僚吸納到新政府中,建議實施這個辦法。曹丕接受了其建議,推行九品官人法,此后九品官人法也成為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直采用的選士制度。
這種選士制度一改漢代所實施的以秩100石、秩2000石等為秩祿的等級制度,將中央官職分成一品至九品的級別,稱之為“官品”。并在地方的郡中設立中正官,令其對該郡出身的現任官吏或有希望出仕為官之人,在鄉里輿論的基礎上進行調查,將其才能和德行的高下分為與官品相仿的一品至九品,向中央報告。這被稱為“鄉品”,中央根據中正官的報告選用人才,授予其九等鄉品所對應的合適的官品職位。
九品官人法在漢魏革命實現后仍繼續使用,隨后演變成專門適用于地方豪族或貴族的子弟最初擔任官職即所謂的起家時的一種制度。相應的,原則上以低于鄉品四等的官品起任,例如鄉品二品的人從六品官起家,最終升遷到與鄉品同級的官品。
這個時期適逢各地豪族順應東漢末年以來的趨勢、努力擴大各自勢力并在上層豪族中形成特權的貴族階級之際。九品官人法這一起家制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
前面講到,九品官人法的初衷是為了根據鄉里的輿論按才能和德行選拔人才。然而,當這種設計在執行中變成趨炎附勢的起家制度時,其根本精神便被歪曲了。
貴族豪族階層依靠這個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政界不斷鞏固其磐石般的勢力。自東漢末年以輿論為基礎的公權恢復的趨勢至此,在貴族門閥化的走向面前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