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 (日)川本芳昭
- 3029字
- 2019-01-05 09:35:12
前言
長達四百年的大分裂時期
通觀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存在這么一個規律,即政治上錯綜混亂的時期與比較安定的時期以巨大的周期交互更替。例如,在各國割據的春秋戰國時期之后便是締造了中國早期統一國家的秦漢帝國時期,隨后緊接著又出現了分裂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繼而又迎來了隋唐帝國絢爛的大統一時期。
本卷所研究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夾在前后兩個大統一時期之間、跨度大約四百年的一個大分裂時期,是名副其實的一段“亂世”。
然而,這個時期卻孕育出了六朝文化,其中的代表是留存至今的壯觀的云岡、龍門佛教遺跡群,以及王羲之、陶淵明等文人和詩人。這是一個絕非“黑暗”可概括的時代,而是一個風流競逐、異彩紛呈的時代,它是國際色彩豐富的隋唐時代的淵源,而后者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畫圣顧愷之的畫風、匯編了眾多錦繡文章的詩文總集《文選》、老莊思想的盛行、道教的出現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留給后世的偉大遺產。

1 云岡第20窟露座大佛 主佛高13.8米。云岡石窟于北魏前期文成帝時(460年前后)開始營建。現存的曇曜五窟是這段時期開窟的石窟群,第20窟位于五窟中最西,展現出曇曜五窟的宏偉氣魄
秦漢帝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絕非單純是“亂世”,那個時代有所謂的諸子百家爭鳴,那時候的人意氣風發,充滿活力。從這一點上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謂與之一脈相承。
活躍于鄉村社會和中央政界的貴族階層
從表面上看,這種“亂世”局面與文化上的絢爛狀況顯得相互矛盾,卻又混雜在一起。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時期?這可以說是本卷所探討的一個中心課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被稱為“貴族制”的時期。這固然是由于東漢末年的混亂中出現的身為貴族的文人知識分子既成為鄉村社會的領導,又進入中央和地方政界的統治階層,從而備受后人的關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段政治混亂的時代之所以能夠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社會面貌,與這些讀書人的作為不無關系。
換言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知識分子憑著強韌的精神所發揮出的巨大作用,在漫長的“亂世”中,文明、文化之花才非但沒有凋零,反而得以繁盛綻放,吐露芳華。
不過這一活力時代的創造者并非只是貴族。作為造成“亂世”的另一方推手,胡族對中華文明也起到了保護和發展的作用,盡管表面上看這種判斷似乎有點似是而非。
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以及在擁有廣闊未開發地的江南地區的大規模開發等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其背后則是不可計數的無名民眾毫不倦怠的辛勤經營與勞作。
在本卷中,筆者也力圖基于上述的視角對文明的演變和繼承等問題進行探討。
漢民族與非漢民族之間對立與融合的歷史
我們知道,這個時期出現了世界性的民族大遷移活動,例如歐洲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在中國,發生了被稱為五胡的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之大遷移,甚至還有學者認為,引發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便是侵入西方世界的匈奴人。
以這種“民族”遷徙時期的觀點來審視這個時期時,我們究竟能夠看到些什么呢?思考這個問題時應當提請注意的是,中國有著日本不可比擬的諸多民族——盡管我們不能說在日本完全不存在這種情況——自古以來便在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于是演化形成了中國的歷史。

2 王羲之《喪亂帖》(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集王羲之的書簡于一卷的書法作品。雖然不是王羲之的真跡,但被認為深具王羲之的筆法神韻。原藏于正倉院
這一點從現在中國有蒙古、壯、苗等五十六個民族的情形便能容易看出。在中國現有的五十六個民族中,占人口大多數的民族是漢族。
然而,在考察漢民族的問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上漢民族本身也是經過與其他各民族的抗爭與融合,才一步步形成現在的格局和狀態。例如,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現代中國北方和南方的漢族之間存在形質上的區別(比方說北方人的平均身高比南方人高),還有北京官話、粵語等多種多樣的方言,并且存在川菜、粵菜等多樣性的飲食文化。
十二世紀宋代著作《容齋隨筆》中記述道:古代周的時期,中國的疆域最為狹小。就如今(即宋代)的地域而言,吳、越、楚、蜀、閩均為蠻夷之地,淮南也屬蠻地,秦則是戎地……洛陽為天下之中心,為王城之所在地,然而其周邊有楊拒、泉皋、蠻氏、陸渾、伊雒等戎族。此后成為宋朝皇都的開封,原本生活著萊、牟、介、莒等夷族……當時可稱作中國的地域,僅為晉、衛、齊、魯、宋、鄭、陳、許等國而已,全部加起來……不過是宋代天下的五分之一。

3 中國的方言分布(參考周刊朝日百科《世界的食物》)現代漢語分為北方話、吳語、粵語、閩語、客家話等五大方言
這段文字是站在宋代對古代周朝的回顧。換言之,在比春秋戰國更早的時期,與宋代相比,所謂的“中國”其范圍極為有限。
然而,當代中國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包括西藏、新疆、蒙古南部以及過去的滿洲等地區。由此看來,我們不得不說,宋代的“中國”與現在的范圍相比,只能算是“狹小”的。

4 中國菜系分布(參考周刊朝日百科《世界的食物》)
經過歷史的變遷,當今中國境內居住的人口中,漢族占十分之九以上,這種狀況真實地反映了漢族自身經歷了過去與上述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才形成如今的狀態。
以這種觀點考察“民族”時期的魏晉南北朝時,我們應該如何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對這一時期進行定位?這個問題也是本卷力圖探討的一個課題。
從用語上來說,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維持超過四百年統一的漢帝國出現以前,被稱為“漢族”的民族尚未出現。自漢帝國以后,經過與諸多異民族和異文化之間的對立和融合,漢族的文化和文明發展演變至今日。
運用這種民族形成的視角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進行分析梳理之后,這個時期將會有什么樣的真相浮出水面?我在本卷中,試圖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
“中國化”浪潮及其歷史意義
然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原的戰亂,引發了規模龐大的人口遷徙和移居。這股浪潮從北亞地區向華北、繼而從華北向江南、從華北向朝鮮半島等,波及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這一遷徙的焦點是作為黃河文明搖籃的華北平原。正因為如此,這個地區深受暴力和破壞的嚴重傷害。
因戰亂逃亡而產生的大規模遷徙人潮,集中地涌向了江南,結果使得這片此前尚未開發的廣袤區域得到迅速開發,對此后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現今中國出現北京(政治中心)和上海(經濟中心)這種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的格局,其中一個淵源,可以追溯到這里。當然,人口向江南等地區的移居所造成的格局變化并非就此打住,它還給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帶來了其他種種重大的變化。其中的一個變化,即是中國周邊地區在廣義上的“中國化”進程。
例如,據被認為成書于日本鐮倉時代的古籍《拾介抄》記載:“京都……東部號曰洛陽城,西部號曰長安城。”書中出現的“京都”無疑是日本的京都,然而日本人卻用“洛陽”作為日本都城京都的雅稱。而歷史上把進京稱作“上洛”,還有《洛中洛外圖屏風》(狩野永德作)等作品,這些都清楚地表明“洛陽”留在京都的痕跡。然而,眾所周知,洛陽可謂是中國都城中的都城,正如其又被稱作“土中”(中國的中心)那樣,洛陽長久以來一直都被視為“中國”、“中華”的中心。
日本人將自己的國都京都比作洛陽,這說明在古代日本,存在與中國同樣的中華思想,即以中國的思想為范本的中華思想。
在我們追尋日本古代國家形成的軌跡時,可以發現這種推斷是可靠的,而在日本形成這種中華思想的過程中,本卷所研究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趨勢,在其中發揮了極為重大的作用。
除了日本以外,當時中國的周邊地區、高句麗、百濟等同樣也出現了“中國化”的趨勢。對這種“中國化”的實際情況及其影響的歷史意義進行闡釋,也是本卷力圖探討的另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