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外戰爭——與新天下的遭遇

與蠻夷的戰爭

李斯從廷尉升為丞相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前213年。他目睹了由自己輔佐之帝王生命的結束。后來,他擁立了二世皇帝,自己也在翌年(前208)遭刑法處決,沒能看到帝國的滅亡。

秦始皇三十四年,咸陽宮中召開了二十六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御前會議。七十名博士首先敬酒,祝皇帝萬壽。仆射周青臣對皇帝的美德大加贊譽:

 

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圣,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

 

秦始皇聞此,十分欣慰。只要對周青臣的措辭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在他的賀詞中有一句八年前的御前會議上沒有出現過的“放逐蠻夷”。八年前的所謂“天下”,最多也就是將六國之地予以兼并之后的領土。然而,當時不平定蠻夷就無法統治天下的問題已經被提上了日程。很明顯,秦的敵人已經由六國諸侯轉變為蠻夷,時人開始意識到中華與蠻夷的差異了。秦漢時期尚無“中華”一詞,其實稱為“中夏”會更準確些,不過出于習慣,“中華”一語現在已經作為通行的稱謂了。無疑,出席那次御前會議的每一個人和皇帝都在考慮蠻夷的問題。因為這次會議正是在與蠻夷出現戰爭危機之時召開的。

24 碣石宮遺址發掘現場 公元前215年的第四次巡行時秦始皇逗留于瀕臨渤海灣的碣石宮

十五年的秦帝國歷史,如果分為六年、六年、三年三個時段的話比較好理解。最初的六年是與戰國六國之戰結束之后、帶引號的“和平時期”,此間秦始皇進行了四次巡行。第二個六年是“對蠻夷戰爭時期”。此間,巡行暫停了一段時間之后,秦始皇進行了第五次巡行,可他卻死于巡行途中。最后的三年是秦二世至子嬰的“帝國崩潰時期”。

“對蠻夷戰爭時期”開始以后,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開始了第四次巡行,這次他向北出發,逗留于瀕臨渤海灣的碣石宮,在碣石門的礁石上篆刻了表彰文。碣石宮地處今遼寧省與河北省交界處。碣石就是立石的意思,因這一帶海岸礁石眾多而得名。現在,那里有著名的北戴河避暑勝地和明代長城最東端的山海關,還是孟姜女傳說的發祥地,有姜女廟和被認為是她墳墓的礁石。當然,孟姜女的傳說不過是北周至唐朝的產物而已。孟姜女的新婚郎君被秦始皇征調服徭役去修長城,她出于擔心帶上丈夫的冬裝來到了長城。沒想到丈夫已經死在那里,她痛哭流涕,以致哭倒了長城,城墻下露出許多白骨。孟姜女將滴有丈夫血跡的遺骨帶回故鄉,由此被稱為貞女。

貿然對匈奴、百越南北同時開戰

秦始皇在碣石宮曾讓方士們去東海盡頭尋找仙人和長生不老之藥。但是,結果卻出現在了東海的北方:燕人盧生從海上歸來,獻上了一本《錄圖書》。書中記載了“亡秦者胡”的預言。漢代人說“胡”實際就是秦二世皇帝胡亥,不過是因為他們已經目睹了秦朝的瓦解,所以才作出如此的解釋。在秦代人們所說的“胡”不是西域人,而是指北方游牧民,即匈奴。

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出擊匈奴,占領了“河南”(即鄂爾多斯)地區。所謂河南,即西、北、東三面為黃河所包圍的土地,因為容易與河南郡、河南省的河南混淆,所以明代以后,自那一地區被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占據之后,就出現了鄂爾多斯這一地名。鄂爾多斯雖然在今天有著廣袤的毛烏素沙漠和庫布其沙漠,但在當時是豐美的草原地帶,乃匈奴與秦的必爭之地。秦本來就企圖占據那里,使其成為軍馬的牧場,動員了三十萬軍隊的戰爭,用了七年的準備時間才得以開始。秦始皇從北方巡行回到咸陽之后,立刻開始了這一場戰役。

不僅如此,翌年的三十三年(前214)秦發兵五十萬,在南方開始了對百越的戰爭。這是一場南北方同時發動的貿然戰爭。秦在與六國交戰時雖然有過同時與人數占多的敵人作戰的經驗,但是南北兩端,且兵分三十萬、五十萬同時作戰畢竟是失策之舉。素有“陸梁”之稱的南方地域,是從長江以南至抵南海的山區,乃橫跨湖南、江西、廣東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之綿延不絕的山岳地區。山區的沿河地帶開通道路,分散著大大小小的聚落。

25 鄂爾多斯 西、北、東三面為黃河所包圍的草原地帶,秦與匈奴的必爭之地

在中國地形圖上,這一帶為褐色與綠色馬賽克式交錯地區,在綠色平原和褐色山區生活的兩種人交錯并存。習慣于北方高原干燥生活的秦人,移居到那里的話是難以適應潮濕高溫氣候、抵御傳染病的。所以,移居那里的多是些脫離戶籍的逃亡者、因貧困入贅的賣身奴以及卷入這場戰爭的商人等。在那里新設置的桂林郡、象郡、南海郡,都派些罪人刑徒去駐守。秦的對手是被稱為“百越”的越人,所以這并不是一場國家之間的戰爭。

多難的百越征服戰

據《淮南子》的記載:在秦尉屠睢的指揮下,五十萬軍隊被派往南方。“尉”,即郡尉、縣尉等軍官。能夠統帥五十萬軍的尉應當是郡尉。后來建立南越國的趙佗就是南海郡尉,所以也稱“尉佗”。蒙恬伐匈奴的軍隊也只有三十萬,統一之前秦王發動出擊楚國總攻擊時,先讓李信發兵二十萬,結果受挫;再由王翦出兵六十萬方得以取勝。這次對百越之戰的兵力與當年攻楚的兵力大體相當。

與秦對壘的“百越”并非單一的國家,秦要征服的是越人居住的整個地區。所以軍隊分為鐔城、九疑、番禺、南野、余干五處,駐扎了三年之久,即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湖南省的南部、廣東省廣州、江西省南昌,秦企圖以此分布于廣大區域的五個據點,統治居住于山岳地區的越人。

秦僅僅靠控制一些據點來維持對百越的統治,可謂困難重重。《淮南子》的還記載說:“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

北方人南下最難以適應的是南方潮濕高溫氣候。司馬遷到南方出游時有過切身體驗,甚至說:“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史記·貨殖列傳》)東漢王充也說:“太陽之地,人民促急,促急之人,口舌為毒。”(《論衡·言毒》)認為嘴里有毒,有著北方人對南方人的偏見,還說:“楚、越之人,促急捷疾,與人談言,口唾射人,則人脤胎,腫而為創。”有毒物質的多少與土地的干濕度有關,由于江南草莽川澤多生的蟒蛇等有毒動物,也使北方人感到恐怖。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一則以“毒言”為題的口供記錄很耐人尋味。這份法律文書記錄的是一起有關南方特有習俗的案子。說的是某里居住的甲等人因為丙口舌有毒,而不肯與丙會餐的案子。根據丙的口供:他的外祖母以前也曾因為口舌有毒論罪被流放,從那以后丙家如有祭祀,甲等人也不出席。里的祭祀時參加的人也拒絕與丙會餐。看來,在南方高溫潮濕氣候條件下,才出現了“毒言”這類回避病菌、預防傳染的習俗。

河南(鄂爾多斯)與南海三郡

一系列戰爭的目的究竟何在?秦向南海派兵、運送軍糧利用的是水利。注入長江中游洞庭湖的湘水和漓水上游之間,相距不過幾米,是兩條流向相反的河流。如果能將兩條河溝通的話,船只即可順漓水而下,經珠江直抵南海。然而,因為兩河床之間有幾米的高差,相互溝通并非易事,秦后來設計了一條長約三十四公里的運河,稱之為“靈渠”。在湘水的分流上安置水閘,用水閘的開合解決了高低差的問題。從而也確保了沿岸的交通道路。

秦付出極大的犧牲,終于從南海得到了犀角、象牙、翡翠、珠璣(圓玉與方玉,圓的是珍珠)、珊瑚等物產。翡翠是一種硬玉,因為顏色與翡翠鳥相似而得名。翡翠的硬度在6.5至7度左右,質地堅硬。本生成于蛇紋巖之中,經風化剝離而流入河、海。白色居多,含鉻者可變為美麗的綠色。在日本僅見于新潟縣糸魚川等地。緬甸翡翠據說是在唐代以后開始采掘的。

秦征服南海之后,西漢武帝繼而在那里設置了九郡,直至唐代安南都護府時期,中國的王朝從未間斷對東南亞豐富物產的需求。那些物產既是南海貿易圈的產物,同時也成為中國南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與東南亞地區的媒介。

在對匈奴、百越的南北戰爭中,秦又像曾經提出解放六國民眾的大義名號那樣,提出了“放逐蠻夷”這種新的大義口號。如此,在兼并六國之地后,又將河南(鄂爾多斯)、南海三郡納入了帝國的版圖。秦的天下確確實實地得以擴大了。

26 靈渠 為連接湘水與漓水而修筑運河,以水門調節水位解決了高低位差的問題,從而確保了通往南海的交通道路

27 南越王墓出土西漢玉雕犀角杯

戰時體制的土木工程

為了進行這兩場戰爭,秦始皇三十三(前214)年至三十五(前212)年之間,首都圈與戰區的邊境地帶都實行了戰時體制。在北方修筑了環鄂爾多斯地區的長城一線,在南方筑起了要塞據點。上述靈渠也是此臨戰體制的一個環節。為了迅速地從咸陽向長城派遣軍隊,還斬山填谷地修筑稱為“直道”的軍事道路,自北方的九原直通南方的云陽。這一時期,咸陽城還擴建到了渭河南岸,并且修建了阿房宮。在建造自己陵墓的同時,秦始皇向陵區移民三萬戶,興建了麗邑,向直道始發點云陽也移民了五萬戶。自二十六年統一以來,這是大型土木工程建設最為集中的時期。

28 壁畫車馬圖 發現于秦都咸陽秦3號宮殿遺址中,由于年代久遠,秦代繪畫實物至今十分罕見

諸如長城、直道、阿房宮、麗邑、云陽、靈渠的建設,都是在新的天下形勢下,為實行戰時體制所需要的土木建設工程。因此,不能說“秦統一天下而修萬里長城”,而應該說“秦統一天下后,在發動對外戰爭時修萬里長城”。由于考古學的調查、發掘還僅僅進行了一部分,所以當時的歷史真相尚不明了。

秦在戰國昭王時期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今天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仍殘留著當年長城的夯土堆。秦始皇時期的長城在黃河以北,沿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至今還殘存著部分石筑長城遺址。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一萬里,約五千公里的長城被稱為萬里長城。不過,當時的五千公里長城并不都是從零做起的,戰國時期各國為防備騎兵戰術,紛紛在國境線上修筑長城。秦對趙、燕諸國出于對匈奴戰略防御考慮而修筑的北邊長城予以了再利用,兼并六國之后秦放棄了內地長城,從“放逐蠻夷”的戰略出發而修筑了北方長城。特別修筑了陰山山脈長城,并使其向東與趙、燕長城連為一線。

直道至今在陜西省仍有部分遺址可見。就通直道的地形而言,南部穿越黃土高原的山間地帶,北部經鄂爾多斯平原一直北上。全長約九百公里的直線道路,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發揮著功效。

巨大的首都與阿房宮

咸陽城自公元前350年戰國時期秦孝文公始建以來已經歷了一百四十個年頭。咸陽即“皆為陽”之意,指兩類陽地之和的意思。河之北為陽,南為陰;山之南為陽,以北為陰。所以渭河之北與九嵕山之南為咸陽。渭河北側為咸陽原的階地,在階地上修筑了宮殿。至今,那里的還殘存有建筑物夯土基礎遺址,階地的斷崖上不時可見排水管道、水井、陶器的殘片。由此依稀可見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之時,遷天下富豪十二萬戶移居于此的都市情景。當時,為了秦帝國的維持,曾將地方富豪移居首都。漢代繼承了此項國策。按照五口之家計算的話,咸陽應是六十萬人口的大都市,不愧是與推算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至兩千萬的秦帝國相符的巨大都市。東方齊國首都臨淄也不過才三十五萬人口。不可思議的是咸陽都城竟然未發現城郭的存在。咸陽城南半部為渭河北上所沖毀。

29 龍紋空心磚 咸陽城一號宮殿遺址出土龍紋磚(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作為首都咸陽城的護衛,秦還建起了十五萬人口的麗邑和二十五萬人口的云陽這些衛星都市。麗邑還是守護皇帝陵墓的都市。這種帝國首都的構建計劃,后來又為西漢朝所繼承。秦在二十六年兼滅六國之時,并未立即實施興建帝國的計劃,而是在秦始皇巡行的六年之后,在戰爭新形勢的緊迫情況下開始帝國建設的。

30 秦阿房宮前殿復原建筑

對外戰爭開始之時,秦因渭河北岸的咸陽城狹小,而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這一動植物園中營造朝宮。渭河北岸水利不便,只好以水井補償。渭河南岸則水利充沛,乃終南山的充沛水源注入渭河所致。戰國時期出于軍事優先的考慮,背水建立都城。今天,要建設一個與帝國地位相稱的首都。首先,建筑一所南北五十丈(115米)、堂上可以坐一萬人的前殿,堂下可以豎起五丈(11.5米)大旗。因未竣工,稱為阿房宮。所謂前殿就是正殿。

今天在那里仍留有東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四百二十六米、高十幾米的夯土基臺遺址。由渭河北側的咸陽宮渡渭河,阿房宮等宮殿的建造模仿了天體的位置。以渭河比擬銀河,在南方與天極相應建造極廟,北面建造營室(天馬座、天帝的宮殿)與閣道(王良星座)連接。這一新都市的風貌也在地下予以了再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塔河县| 前郭尔| 宣恩县| 安康市| 灵璧县| 斗六市| 安徽省| 龙南县| 孝昌县| 开平市| 太保市| 琼中| 新巴尔虎右旗| 凤山市| 时尚| 福海县| 昌邑市| 固始县| 宁津县| 乐安县| 扎赉特旗| 清河县| 平远县| 巴林左旗| 高要市| 黎城县| 镇沅| 额尔古纳市| 九龙城区| 乃东县| 皋兰县| 成都市| 丽水市| 日土县| 黑河市| 札达县| 承德县| 武陟县| 博客|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