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禮儀
古今中外,享有盛譽的哲學家、文學家等對禮儀、禮節、禮貌有著如下的詮釋:
英國近代哲學家約翰·洛克——禮儀是在他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
美國現代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世界上最廉價,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項物質,就是禮節。
德國現代詩人歌德——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然而現實中,人們常常視禮儀、禮節、禮貌同出一轍。其實,禮儀與禮節、禮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一、禮儀的內涵
何謂禮儀?“禮之名,起于事神。”《說文·示部》解釋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行敬拜活動,用以敬神致福的儀式)由于與禮相關的活動都有一定的規矩、儀式,所以禮節、儀式的概念應運而生。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禮儀活動由“祈神”轉向敬人,先用于宮廷,后擴展到社會各階層,并在社會交往中廣泛運用。由此,把待人接物時發自內心的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表、儀式表達出來謂之禮儀。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和程序。禮節、禮貌是禮儀的具體表現形式。禮節是約定俗成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組成部分,具有嚴格的禮儀性質。它反映了一定道德原則的內容和對人對己的尊重,是人心靈美的外化。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在根本利益上存在沖突,禮節帶有明顯的階級歧視性質。而在當代社會,禮節體現出人與人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關心。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在各自生存發展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的價值觀、世界觀和風俗習慣,其禮節從形式到內容都不盡相同。
禮貌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良好的言談行為。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指出:“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由此可見,有道德、有品質、有修養的人必然具有友善的言談、得體的行為。禮貌是人類內在素養最直接的體現,也是人類言行文明的最基本要求。在講究文明的當代社會,尊重他人、態度親切、舉止得當、言談恰當、行為得體,應成為人們日常的言行規范。
儀表、儀式也是禮儀的具體表現形式。儀表即人的外表,包括儀容、服飾、體態等。儀表美既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也是自尊、自愛、自重的一種表現;儀表美既來自高尚的道德品質,也與人的崇高精神境界融為一體。儀表美是一個人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一。
儀式即行禮的具體過程或程序,是一種比較正規、隆重的禮儀形式。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或組織開展各項專題活動的過程中,常常要舉辦各種各樣的儀式,以體現出對某人或某事的重視或紀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審美觀念的變化,儀式也日趨精煉和簡化。
禮儀有著禮節、禮貌、儀表、儀式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對人類而言,禮儀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但更是一張行走世界的永恒的通行證。正如《西方禮儀集粹》的編者伊麗莎白·波斯特所述:“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卻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平易近人。”
二、中華禮儀的淵源與傳統
古人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古代華夏民族創造出絢麗燦爛的禮儀文化,不但深刻影響了相鄰國家和民族,而且備受中東、歐洲各國、各民族的關注。
(一)中華禮儀淵源
中華禮儀在孔子以前,就有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周禮》《儀禮》《禮記》等都是重要的古典禮儀專著。孔子、孟子、荀子、管仲等大家對“禮”都有深刻的論述。孔子是我國古代歷史上開天辟地的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克己復禮”,并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視“禮”,并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禮的發端和核心。荀子更重視禮,著有《禮論》,論述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說:“禮者,人道之極也。”其把祀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管仲則把禮看作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運的支柱。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由上述內容可以看出,“禮”是因調解社會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發展起來的。“禮”的內涵大體分為三部分,一是指治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會生活所形成的作為行為規范和交往儀式的禮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范(包括自身修養)。
透視“禮”的歷史演變,“禮”不但是統治者權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具有廣泛社會性與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規范,形成了人際交往的禮節禮貌及社會生活準則,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一筆寶貴財富。
(二)中華禮儀傳統
中華民族在悠悠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積累了豐富的傳統禮儀文化,它是當代中華民族禮儀文化的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傳統禮儀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只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使其對推動社會進步、提升現代文明發揮積極作用。
歷史與現實是一脈相承且無法分割的。中華傳統禮儀蘊含極為豐厚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民族昂首挺胸走向偉大復興的新形勢下,在中華民族高歌奮進開創未來的偉大征途中,傳承和弘揚傳統禮儀文化中的精粹義不容辭。那么,傳統禮儀文化流傳了哪些優良傳統呢?
1.尊師重教、尊老愛幼
尊師重教、尊老愛幼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美德,也是現代禮儀的基本要求。
尊師即尊敬師長。老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藝的人,《禮記》認為,師生雖無血緣關系,然而沒有老師的開導,即使血親也不易和睦。明末清初,顧亭林對此曾解釋道:“父子之親,長幼之序,男女有別,非師不明。教人以禮者,師之功也。”故古人對老師非常尊重,“程門立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尊老,是倫理觀中對父母孝道的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會的發展的確離不開老人的智慧和經驗。我國古代有許多有關尊老的佳話,“圯橋進履”就是其中之一。傳說秦末漢初的張良,之所以擁有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和他在橋上遇到的一位老人(黃石公)有關。他對老人十分尊敬,多次為老人從橋下拾鞋而感動了老人,從而獲贈一部珍貴的《太公兵法》。

百度百科“黃石公”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黃石公
禮儀故事
“程門立雪”講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學的故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40歲了,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那天。
相傳,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時正遇上程老先生睡覺。這時,外面開始下起鵝毛大雪。二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地侍立門外,不言不動,靜候老師醒來。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仍然站在門前,不禁大吃一驚。這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深受感動的程頤便傾盡自己心力將所學全部傳授給了這兩位虔誠的弟子。

嵩陽書院——高山仰止牌坊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的高等學府,與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并稱我國古代四大書院。
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等均在此講學。這里一直是歷代名儒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
(圖片取自嵩陽書院網站,http://www.syshuyuan.com/move.html)
2.謙恭禮讓
古人云:“夫讓,美德也。”互讓、互諒、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講究禮讓不僅是一個人自身修養的表現,也是社會生活中調解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翻開中國古代歷史畫卷,古人留給我們許多禮讓的佳話。據《桐城縣志》記載,清代中期,禮部尚書張英在安徽桐城的老宅與吳家毗鄰而居。兩家府邸之間有塊空地供雙方使用。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把官司打到縣衙。為此,張家人修家書一封,派人送往京城。張英閱信后作詩函復:“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閱信后,自愧胸襟太狹窄,立即將自家院墻主動退后三尺。吳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把院墻讓后三尺。結果,兩家之間空出了一條“六尺巷”。兩家的禮讓之舉在當時被傳為美談,為后人稱道。還有諸如《將相和》等故事,都能生動地說明古人講究禮讓的傳統美德。
3.處事以誠
處事以誠,就是對人或事誠實中肯,襟懷坦白。古人說:“誠于中而形于外。”只有自覺做到“誠于中”,在思想上尊重對方,才能做到“形于外”,即態度誠懇,語言文明。這既是社會交際的需要,也是我國禮儀文化的優良傳統。“三顧茅廬”的故事,從一個視角體現出了古人以誠待人的美德。諸葛亮當年不過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雖然雄才大略,但“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隱居在臥龍崗,而劉備已人到中年,逐鹿中原世稱英雄,卻三次進山拜求諸葛亮。第三次正值諸葛亮午睡,劉備就站在門后恭候。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諸葛亮終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一席“隆中對”即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方略。
4.待人以敬
文明禮貌待客,是我國禮儀文化的優良傳統。封建社會雖然“貴賤”之別十分嚴格,但善于待客的人卻能置貴賤于不顧,并很注意講究禮貌。這方面有不少故事為后人學習。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后漢時的蔡邕才學顯著,受到朝廷器重,有名的學者常常在府上聚會。門前幾乎每天車水馬龍,整個巷子都堵滿了。一次,當他聽說王粲在門口,慌忙中倒屣出迎。王粲走進來后,大家發現他原來是一個衣著寒酸的小伙子,在座者無不驚訝。這便是著名的“倒屣相迎”的故事。由此可見,古人待客上的禮貌,在今天也是值得人們稱道的。
三、禮儀與修養
一個容貌靚麗、舉止優雅、談吐文明、服飾得體、彬彬有禮、風度翩翩的人,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無疑能夠引起他人的關注和好感。但禮儀絕不僅僅局限于外在形式,也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外在表現;禮儀是一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與審美品味的集中反映。禮儀與個人的內在修養唇齒相依、休戚相關,一個人的內在修養程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其禮儀水準。因此,每個人不但要注重禮儀的外在表現形式,內在修養上應下更大的功夫。
深厚的內在修養與優美的外在表現相得益彰,相映生輝。內外兼修不僅能給工作帶來豐厚的回饋,也會給生活帶來豐碩的回報。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漸提升,國際影響的日趨擴大,國際角色的日趨重要,講究禮儀,注重修養,完善自我,已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一)禮儀與道德修養
1.禮儀與道德
道德是反映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特殊現象。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為了協調相互間的各種關系,就必須對個人行為進行適當的約束,以保障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從這一意義上講,道德就是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道德是人類判斷是與非、好與壞、善與惡、榮與辱的標準,可通過社會輿論、宣傳教育、道德觀念等無形力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對社會實際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除了人類能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外,最重要的是人類具有社會公德。誠如孟子所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社會公德是同一社會中的全體成員都必須遵守的,是維護社會生活正常秩序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其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共同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及人道主義精神。它是人類遵守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也是維系人際關系的一個基本準則。它對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具有直接深刻的影響,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禮儀與社會公德密切相關。社會公德是禮儀的基礎、前提;禮儀則是社會公德健康發展的結果,是完美社會公德的集中表現。社會公德與禮儀相輔相成,任何一方的完善豐富都會促進另一方的健全發展,任何一方的損失缺憾也會導致另一方的停滯倒退。沒有社會公德的禮儀是虛偽的,是沒有意義的;沒有禮儀的社會公德也同樣不易被認同。
當下,在著力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新形勢下,社會公德仍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遵守社會公德仍是對個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可是,現實社會中,人們恪守社會公德的意識仍有待提高。以銀行金融機構設置的1米線為例,1米線的設置就是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從而有效地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個人在辦理金融業務時,其他人理應站在1米線外。此制度已推行多年,然而仍有人不以為意。

1米線
社會公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社會風尚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為了讓享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永久綻放禮儀光芒,每個人應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遵守并踐行社會公德。
2.禮儀與加強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指個人為實現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識和行為方面進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達到的道德境界,它屬于世界觀的一部分。道德修養能夠自覺指導人的行為,也能夠使人自覺貫徹執行禮儀規范。
禮儀故事
古代有個叫崔桐的書生,有一次外出,在回家的途中,把帶的銀子弄丟了,沒錢吃飯,只能餓著肚子往家走。走到半路時,餓得實在沒有力氣了,就在一戶人家的屋檐下休息。這家的老漢看到了他,就問他是不是病了。他以實相告,老漢便拿了些干糧和水給他,他向老漢表示感謝,飽餐了一頓,告辭離去。三年后,崔桐考中了進士,還特意去向老漢一家表示感謝。此后,崔桐每次回鄉,總不忘帶上禮物去看望老漢。很多年過去了,老漢過世了,崔桐也成了一個老人,但他每次回鄉還是要帶上禮物去看望老漢兒子一家。老漢的兒子感動地說:“我父親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卻被崔大人記了這么多年。”
無獨有偶,傳說法國作家博馬舍應邀到一所大學演講。演講結束之后,他看到校園的墻壁上張貼著一張為一個學生募捐的海報。原來,一名叫比爾的學生患了重病,需要一筆錢進行治療,同學們便號召全校師生捐款。博馬舍得知詳情后,捐了些錢給比爾,然后離開了那所大學。半年以后的圣誕節,他收到了比爾寄來的賀年卡,已經病愈的比爾向他表示感謝。從那以后,每年的圣誕節,他都能收到比爾的賀年卡,內容都是向他表示感謝的,一直持續到博馬舍離開人世。博馬舍因此感嘆道:“我只是捐了一點兒錢,比爾卻感激了我這么多年。現在感動的不是他,而是我了。”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積累了許多待人接物的禮儀規范。許多待人接物的禮儀要求,實際上是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的,這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因而帶有一定的時代特點和階級屬性。
中國傳統道德歷來認為,個人的禮儀水平是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的標志。傳統禮儀認為個人的外在儀容、儀表、儀態要以內在德行為本。有誠敬之心,才會有莊重、恭謹之色;忠信形于內,才能感動應于外。而且,個人禮儀修養要以“中庸”為原則,不可過,也不可不及,這就是“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所以,古人講莊敬以修禮,也講配樂以合群,強調內在素質與外在的個人儀容、儀表、儀態的修飾要配合得恰到好處,不能只講樸實而不要禮儀修養,也不能只講禮儀修養而壓抑或扭曲個人的天然稟性。
從本質上說,禮儀行為就是內在素質在待人接物過程中的一種反映,它是由道德修養所決定的。因此,加強道德修養,對提高禮儀行為水平起著決定作用。注重加強道德修養,禮儀行為水平就會相應得到提高。
(二)禮儀與文化修養
1.文化的含義
有了人類,才有文化。文化一詞的拉丁文原意是開發、開化之意,英文中的文化為culture,原意中有種植、耕作的含義,指的是人們在自然中勞作,從中獲取成果。在漫長的歷史行進過程中,文化一直都是人類不斷創造和探究的重要問題。
中外學者對文化的探討和研究,可謂見仁見智。其中,《辭海》對文化的解釋是:從廣義上說,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個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具有階級性、民族性和連續性等特征。
文化內涵的多義性反映出人類對文化內涵理解認識的多樣性。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人類對文化內涵認識理解的差異卻越來越小。可以這樣說,無論從廣義上還是從狹義上來理解,文化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物質文化,即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盡管這些產品以物質形態出現,但都包含文化的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結晶。二是精神文化,包括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標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三是知識,即各種科學文化知識。
2.禮儀與文化
這里所講的文化,主要是指狹義的文化,即一個國家、地區、民族所具有的行為、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
世界上各個國家、地區、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習慣與行為規范等。例如,東方文化主要指中國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指歐美的英國、美國、加拿大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文化。東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別,這種文化差異對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對禮儀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
禮儀故事
船長的“投其所好”
一群商人在一條船上談生意,船在行駛途中出了故障,只有跳水才能逃命。船長命令大副快快通知商人們穿上救生衣,從甲板上跳下去。可是,無論大副怎么勸說這些商人也無濟于事,誰也不愿跳下去。船長經驗豐富,對各民族的文化特點了如指掌。于是,他轉過身就對一名英國商人說:“跳水是一種體育運動。”因為英國人一向喜愛體育運動,所以英國商人聽罷,便縱身跳入水中。他又對法國商人說:“跳水是一種時髦,你沒看見英國人已經跳下去了嗎?”法國人愛趕時髦,所以也隨之跳進水中。船長面對德國人,表情非常嚴肅地說:“我是船長,現在你必須跳水,這是命令!”德國人一向遵守紀律,因此服從了船長的命令,也跳進水中。這時,船長走到一向具有逆反心理的意大利人面前,大聲地說:“乘坐別的船遇險可以跳水,但今天你乘坐的是我的船,我不允許你跳水!”對于意大利人來說,你越不讓我跳,我就越要跳,于是他也縱身跳進水中。現在只剩下一個美國人和一個中國人。只見船長對美國商人說:“我這只船已辦了人壽保險,跳吧,你不會吃虧!”美國人一向非常現實,聽罷也跳進水中。最后,船長轉向中國商人說:“先生,你家里不是有一位80歲的老母親嗎?你不逃命,對得起她老人家嗎?”中國商人聽罷也跳進水中。最終,船長依據不同民族的人的文化特性,讓所有商人都按照他的意圖跳了水。
盡管這是一則幽默故事,但從某種程度上卻反映出了各個國家的文化特性以及存在的差異。
點評:船長對各國商人“投其所好”的成功勸說,是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差異的客觀反映。文化差異不僅對東西方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對禮儀產生了相應的影響。由此可見,禮儀與文化是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
東西方文化差異對禮儀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性差異對禮儀的影響。東方文化崇尚集體和團隊精神,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較強。東方文化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生活集體,講究父慈子孝、相互幫助。而西方文化崇尚獨立和個人自由,特別是美國,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自立自強的觀念,不希望青年人過分依賴家庭與父母;否則,他們將失去自由,失去別人對他們的尊重,父母、子女之間相對更為獨立。在個性培養上的這些差異,導致了東方人重情重義,西方人崇尚個人獨立自由。
(2)等級觀念差異對禮儀的影響。東方文化中等級觀念強烈。無論在社會組織中,還是在家庭組織中,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有較大影響。例如,在東方的某些地區,家人一起吃飯時,父親有著優先權,父親不動筷子,其他人就不能先吃。在西方,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例如,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只要彼此尊重,子女對父母可直呼其名。
(3)人際交往方式差異對禮儀的影響。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在交往的觀念、方式上卻有明顯的差別。例如,傳統的東方人熱情好客,在交談中似乎沒有什么可保留的,可以了解對方的年齡、職業、收入、婚姻、子女等問題。而西方人特別重視個人的隱私,凡是涉及年齡、收入、婚姻、身體狀況等隱私問題都不能直接詢問對方。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他人的私生活和個人隱私,也不愿意被別人干涉。例如,在社交場合,東方人發現對方的衣服上有根線頭,會很自然地幫助對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這是不禮貌的舉動。東方人看到朋友穿件非常漂亮的衣服,會上前摸一摸,詢問價錢或質地;而西方人則不會這樣做,他們更多的是羨慕和直接贊美。
(4)性別長幼差異對禮儀的影響。在東方傳統文化中,男士往往備受尊重,這主要是受封建禮制中男尊女卑思想影響的結果。在現代社會,東方文化也主張男女平等,但在許多時候,男士仍較女士具有優越感,女士仍有被歧視的現象。在西方文化中,尊重女士是傳統風俗,女士優先是西方文化中的交際原則之一。在很多公共場合,男士都要照顧女士。例如,赴宴時,男士要讓女士先落座,女士優先點菜;進門時,女士先行;上下電梯,女士在前……在處理長幼關系時,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對長者特別尊敬、孝敬,而且在許多中國人看來,如果老人有子女,而子女送老人去養老院,這是不孝;過年過節,兒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過。而在西方國家,由于崇尚獨立,兒女成年后和父母的來往會越來越少。但東方人會覺得這種相處模式老人會很孤獨,晚年生活會很凄涼。
思考討論
推薦掃描二維碼查看中西方文化差異示意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你是否同意圖示所傳達的差異性?
(2)以你自己所見,你認為圖示中所表達的我國國人的生活習慣是否還存在?

(5)法制觀念差異對禮儀的影響。東方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儒家思想重義輕利,兄弟朋友之間注重情意,講究義氣。在西方國家中,人們的法制觀念較強,知法、懂法、守法意識較強。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對禮儀產生的影響還有很多。但是,伴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東西方的禮儀文化也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漸接受了東方文化中重感情等禮儀因素,東方人也逐漸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禮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交融的程度會越來越深。
禮儀故事
夜行巴黎
有一天晚上,一位中國姑娘去看望一個住在巴黎的大學同學后,獨自走在回旅館的路上。一道柔和的汽車燈光從身后射來——來車了。她往路邊讓了一下,不料,這輛汽車并沒有超過去,而是不緊不慢地跟在她的身后。她快它也快,她慢它也慢,她拐一個彎,它也拐一個彎。姑娘的心怦怦地狂跳起來。在一個十字路口,她干脆轉過身,面對著這輛車停了下來。她身后的那輛車也在不遠處停了下來,車門打開,從車上走下來一位60多歲的老年婦女。她走到姑娘面前,笑瞇瞇地望著她說:“天這么黑,你一個人走路多不方便。我用車燈為你照一下路,你會好走得多。”
問路德國
一位同胞在法蘭克福急著趕路,中途向德國人打聽還要走多久才能抵達目的地。德國人看著他一言不發,這位同胞以為對方聽不懂自己說話,便低頭繼續趕路。不承想沒走幾步,那個德國人便追上來告訴他說,大概20分鐘就能到了。我們的同胞感到很好奇,問為什么剛才不回答。德國人認真地說:“我不知道你走路的速度,怎么能估算出時間呢?”
點評:如果在我國,幫助夜歸姑娘的方式可能會與法國的老年婦女不同;同樣,我們對問路者的回應和故事中的德國人應該會不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小事無不和社會背景、東西方文化差異有一定的關系。
3.禮儀與提高文化修養
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言。”這是說,內心聰慧而溢于言談則秀美。然而,內心聰慧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修養,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很難做到言談的秀美。一般來說,具有文化修養的人通常思考問題縝密,分析問題透徹,處理問題有方,并在人際交往中更懂得言談包裝,講究言談藝術,注重言談效果,從而顯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例如,與他人打交道時,以“請問您貴姓”取代“您叫什么名字”,“我能幫助您嗎”取代“您有什么事”,自然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提高文化修養既重要也必要。然而提高文化修養必須多下功夫,勤于耕耘,多途徑、多渠道地學習、涉獵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只有擁有廣博深厚的文化知識才會增添言談舉止的美感,才會提高禮儀素養。
(三)禮儀與藝術修養
1.美與藝術
美與藝術不可分離,藝術就是美。美的自然現象、美的動植物都是藝術家創作擷取的對象。它們作為審美對象進入藝術創作領域,要經過藝術家的選取、提煉、加工和改造。
鄭板橋在《題畫竹》一文中寫道:“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鄭板橋畫竹經歷了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過程。眼中之竹,是畫家在實際生活中直接看到的現實中的竹;胸中之竹,是通過畫家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審美意象;而手中之竹,是畫家借助紙張筆墨對審美意象的傳達和表現。這種美比現實中竹的美更為鮮明、集中和飽滿,并根源于現實中竹的美。
翻開藝術史冊,徐悲鴻的《馬》、吳作人的《鷹》、凡·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蓮》、李可染的《漓江勝境圖》、傅抱石與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倫勃朗的《戴金盔的人》、羅中立的《父親》、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潘鶴的《艱苦歲月》、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等藝術作品,無不展現出動植物的優美、祖國錦繡山河的壯美、無與倫比的人體美、人的精神品質的美、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美,它們的美無不以現實美為根據和基礎。
2.禮儀與豐厚藝術修養
藝術美源于現實美又高于現實美。藝術美是指藝術作品的美,它是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而創造出的事物的美。藝術家把現實美轉化為藝術美時,對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和丑的事物做出正確的審美判斷,明確歌頌什么或反對什么,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因而創造出真正的美的藝術作品。
古往今來,優秀的藝術家在其作品中不僅刻畫美的事物,也刻畫丑的事物。刻畫丑的事物時,藝術家以正確的審美觀對其進行判斷和評價,從而揭露和鞭撻其丑惡的本質。因此,人們在鑒賞藝術作品時必然會受到藝術家世界觀、道德觀、審美觀與價值觀的影響。在明辨美丑、善惡、是非的同時,人們的思想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提升。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年輕貌美、內心善良、純潔可愛的吉卜賽少女愛斯米拉達,外形奇丑無比、內心卻極其善良的敲鐘人伽西莫多,外形英俊瀟灑、內心虛偽丑惡的衛隊長菲比斯,外形陰險可惡、內心丑陋骯臟的副主教克洛德。雨果在進步審美觀的指導下,熱情地歌頌了愛斯米拉達和伽西莫多,并把美好的愿望賦予了他們。對菲比斯、克洛德的虛偽卑鄙,雨果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撻。美與丑的鮮明對比,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從而激發人們對美的熱愛和追求,對丑的厭惡和痛恨。

《巴黎圣母院》劇照
其實,不僅是文學,音樂、舞蹈、詩歌、影視、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也都無一例外地讓人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讓人得到美的教育、美的啟發和美的感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無論是聽音樂、讀小說、看電視、看電影,還是欣賞美術、舞蹈,都會使自己沉浸其中,感受藝術美的熏陶,并在藝術美的感染下,美化自身的言談舉止,完善自身的人格品性,增強自身的審美感知力,提高自身的審美鑒賞力,豐厚自身的審美修養。這些都會豐富個人禮儀素養的內涵,對提升個人禮儀素養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