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步為贏:職場高效晉升六階
- 陳慧 殷波編著
- 12字
- 2019-07-31 13:21:44
第1章 職業定位的影響因素
1.1 宏觀因素:把握趨勢,順勢而為
1.1.1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1999年,畢業三年的張楓,必須做出一個選擇:是繼續留在省電信公司任職,還是去新成立的省移動公司赴任。這一年,中國電信正在經歷重大重組改革。移動通信從電信大網中剝離,從中國電信的一個事業板塊升格為獨立的中國移動通信公司。
對于去留,和張楓一樣面臨選擇的同事,普遍傾向于留下,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移動電話的業務量仍然與固定電話有著天壤之別。移動電話的用戶數不到固定電話的五分之一,移動通信的營收總額不足固定電話的一半。營業收入的巨大差距,意味著工資獎金這些實實在在的收入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第二,移動通信的定位難以使中國移動有大的作為。移動通信自誕生以來,定位一直在于“固定電話的補充”,資費偏高。相比固定電話70%以上的高普及率,手機只是“跟著小車走”的貴族產品,普及率不足2%,盤子實在小得可憐。
第三,面對全新的環境和不確定的未來,留下理所當然成為一種風險更小的最優選擇。
就在同事們各顯神通爭取留下的關鍵時刻,張楓也算了另外一筆賬。雖然移動通信的基數和業務量無法和固定電話同日而語,但增長的勢頭卻遠超固定電話。當年,移動電話的業務增量幾乎與固定電話持平;由于基數小,同比增長近乎百分之百。這是入戶率達到70%以上的固定電話所無法比擬的。
雖然當時移動電話在中國的普及率還不到2%,但張楓查找國外資料發現,1999年歐美發達國家移動電話的普及率已經十分驚人,北歐四國均達到60%以上。
綜合這些數據,張楓發現,移動通信較低的用戶數和營收總額,不僅不是劣勢,反而是巨大的發展優勢。這意味著,新成立的中國移動通信在未來幾年將會迎來高速發展,這是以固定電話為主要業務的中國電信無法比擬的。
至于新環境的不確定,張楓覺得,只要新公司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機會反而更多。一方面作為新組建公司,人員不可能一步到位,相比干部崗位已經飽和的原公司,新公司晉升通道更為順暢;另一方面,新公司擴張潛力巨大,未來會有更多的職位空缺,晉升的機會自然更多。
想清楚了這幾個問題,張楓毅然地加入了新成立的移動公司。十幾年過去,回望當年,張楓慶幸自己做了一個無比明智的選擇。相比仍留在原公司的同齡人,張楓的職位高出了好幾級,已經做到了省公司副總的位子,收入自然也高出了一大截。
職業生涯的發展中,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張楓的經歷再次證明,不努力固然不行,但選擇更加重要。因為選擇決定了職業發展的方向和空間,相同的努力程度,在不同高度的平臺上,收獲的成果一定不同。
1.1.2 成功的真諦在于順勢而為
一次選擇為張楓按下了職業晉升的快進鍵,這是因為在關鍵時刻,張楓把握住了職業發展的關鍵性規律:選擇最有發展潛力的職業平臺,借力上升、順勢而為。從中國頂級富豪的年齡上,更容易看出順勢而為所能產生的驚人效能。
互聯網是當今中國出產最多頂級富豪的行業。2015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顯示,前十大富豪當中,有六位來自于互聯網行業:阿里巴巴的馬云(1964年生)、百度的李彥宏(1968年生)、小米的雷軍(1969年生)、網易的丁磊(1971年生)、騰訊的馬化騰(1971年生)、京東的劉強東(1974年生)。最為有趣的是,這些互聯網大佬不僅出生日期扎堆在1964到1974的十年間,而且他們創辦互聯網公司的時間都集中于1997~1999的三年里。其中,雷軍在1998年成為金山軟件的CEO。
互聯網大佬年齡和創業年份扎堆的現象絕非偶然,這是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在充滿想象力和全新商業模式的互聯網領域,創業的最佳年齡段是20~35歲,年輕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力;第二,1997~1999年,正是中國互聯網爆發式增長的三年。
正是因為在創業黃金期,趕上了新興的互聯網浪潮,才得以奠定他們如今互聯網大佬和中國頂級富豪的地位。雖然近二十年來移動互聯網行業方興未艾,但是占據行業和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始終是這幾位在互聯網全面爆發之前就進入行業的先行者。
2015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名列第四的雷軍,就將自己創業成功的全部經驗總結為“順勢而為”。換成另外一句話,就是“只要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起來”。所謂臺風口,正是大勢所趨的潮流中央。
1998年擔任金山軟件CEO的雷軍,在2010年創建了小米。僅僅用了四年時間,雷軍就使小米從一個新創品牌,成長為中國內地手機市場占有率第一的行業冠軍。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在創立小米前,雷軍其實從未涉足過手機硬件領域。
“如果逆勢而為,就算你付出了10倍于他人的努力,可能也不會成功。小米能成功,首先是因為移動互聯網這個大方向選對了。”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成功,完全取決于他對手機發展趨勢的準確研判。
2007年,蘋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引發了大眾對智能手機的強力關注;2008年,搭載Android系統的手機誕生,智能手機蓬勃發展之勢初現。雖然以諾基亞為代表的傳統手機依然占據著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雷軍敏銳地觀察到了手機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以諾基亞為代表的功能手機是通信工具,而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實際上是計算機,在新一輪手機廠商的廝殺中,贏的全是蘋果、微軟這些廣義的計算機公司;同時,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智能手機從一種奢侈品越來越成為一種必需品。
正是因為找到了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這個尚在形成中的“臺風口”,從未涉足過手機硬件領域的雷軍,果斷創建了小米科技。雷軍不僅把小米手機定位為高性能、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還將整個小米公司定位為移動互聯網公司,采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和運作方式,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智能產品。
雷軍的勝利在于對手機行業發展趨勢的準確研判。在分析宏觀環境總體趨勢時,PEST分析是一個有力工具。PEST是指對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四大類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
政治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法令的變化趨勢。近幾年來,創新和互聯網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屢被提及,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它們提升到了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高度。李克強總理一是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將其作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二是提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把互聯網當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最有力工具。在政府的強力主導下,創業創新以及互聯網+無疑是中國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流趨勢。

圖1.1 PEST分析模型
經濟環境中,具有移動互聯功能的智能手機成為生活必需品,然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較低,像小米這樣低價和高性價比的手機具有廣闊的市場。社會文化環境總體來看,利用手機上網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手機使用者的日常習慣,移動互聯網代替PC端的傳統互聯網成為主流,手機移動互聯功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傳統通信功能。技術環境方面,電子商務平臺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形態豐富、功能完善,通過互聯網銷售產品的技術條件已經具備且日益成熟。
正是基于對時代發展趨勢的準確研判,雷軍開創性地將小米定位為移動互聯網公司,在研發、生產、采購、營銷、服務等各個環節上,都采用了與諾基亞這樣的傳統手機制造商完全不同的策略與方法。
小米讓消費者參與產品能開發,精準定位顧客需求,而不必像諾基亞一樣設計出繁多的手機型號。借助互聯網進行預售和按需定產,小米實現了小批量生產,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同時節省了諾基亞花在各級代理商身上的巨額分銷費用,而且依靠口碑營銷,將傳統廣告的成本削減為零。即便是在諾基亞做得非常好的售后服務領域,小米借助互聯網與客戶時刻保持互動,讓諾基亞的傳統線下服務顯得麻煩而低效。
《孫子兵法》認為,湍急之水,飛快奔流,以至能將巨石沖走,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必然要善于順勢借勢,使自己的部隊始終處于有利地位,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創業、擇業更應如此。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是要在山頂上找到一塊巨石,通過自身的努力撬動它,它自己就會沿著山勢滾動下來;如果巨石在山腳下的低洼處,即便使上畢生的力氣,也無法讓巨石移動太遠。這就是順勢而為和一味蠻干的區別。
1.1.3 練就把握趨勢的思維能力
頂級富豪們年齡相近、創業時間扎堆,體現了順勢而為所能產生的巨大效能,也說明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成功僅僅歸結于運氣,因為一次幸運也許可以讓人一夜暴富,但如果要不斷取得職業生涯的突破,就必須具備連續把握趨勢變化的能力。
作為極其出色的戰略家,毛澤東認為把握趨勢是領導者的核心能力。“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把握趨勢的能力并非天生或一蹴而就的,任何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和預見,必須經過四個階段的思維過程:搜集信息、消化吸收、頓悟理解以及實踐檢驗。
把握趨勢、預見未來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很容易讓人以為是異想天開或者憑空杜撰。其實,對趨勢進行科學研判,都是在日積月累、大量觀察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研判趨勢的第一步就是盡可能地搜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占有資料和信息。只有對已經發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才談得上進一步的分析和預測。就像愛迪生開創性地發明電燈,絕非是因為靈光乍現,他收集相關資料整理成的筆記就有200多本,總計達4萬多頁。
接下來就要將搜集到的各種信息、資料進行消化和吸收,找出問題的關鍵點,分清規律和假象、主干和枝節。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問題一時難以找到有效的答案,不妨將它們暫時擱置,但思維活動并沒有因此停止,這些未解的疑問仍然會不時盤旋在頭腦當中。我們熟知的牛頓把手表當成雞蛋扔進鍋里,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忘我的投入和專注。
消化和吸收了大量資料和信息之后,思維已達到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雖然很多問題似乎仍然處于無解的狀態,但是人們卻可以突然看出情境中的各種因素的關聯,產生了頓悟,思考進入一種豁然開朗的狀態。心理學中的格式塔流派甚至認為,人類所有解決問題的過程都是以頓悟的形式實現的,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雷軍總結出“順勢而為”的人生經驗,也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和長期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的頓悟。
頓悟并非思考的終點,此后還要通過實踐對前面三個階段形成的觀點、方法和策略進行檢驗,從而不斷對思考結果進行優化和改進。也許實踐證明自己的分析和預測是錯誤的,但是經過“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循環過程,認識規律、把握趨勢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