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當生活不如本意時,竭力粉飾不如坦蕩面對
- 我從不感謝傷害過我的人
- 王小毛
- 1841字
- 2018-08-16 16:49:09
一個一直被生活選擇的人,所擺出的種種無謂姿態,真的一點都不瀟灑、一點都不豁達,無非是為自己的被選擇遮羞而已,越掩飾,越彰顯了自己的失敗,也暴露了精神層面的狹隘。
經濟生活捉襟見肘的那幾年,整個人由內而外地虛弱。那時候,我租住在本地一個老太太的家里,開了門便與她朝夕相處,即便產生矛盾鬧翻了,哪怕錯不在我,隔天還是要收起憤怒擠出一個笑臉主動示好,我很怕她趕我走;每天上下班擠公交車,哪怕身體再不舒服,也舍不得打車,因為月初就沒有這項預算;很少出去吃飯,很怕有朋友或者親戚從外地來看我,因為這意味著我要做東,請一頓飯我真的會元氣大傷;很少買衣服,逛街從來不看正價貨,永遠都是在打折區翻來翻去,最終翻了一手灰,卻一無所獲。
那時的我,多的是無處安放的欲望,少的是可以支撐這些欲望的物質條件;多的是無處安放的自尊,少的是承認自己過得不好的坦蕩。
有人跟我聊買房子,我便說其實租房子更自由,想去哪兒住就去哪兒租,有新鮮感,年輕人不該被房子套牢;有人跟我說大牌衣服穿著就是體面,我便說人不要太有虛榮心,買衣服要看材質和做工,是不是大牌無所謂;有人說買了車上班就是方便,我便說停車難、養車累,而且還不環保。后來有人說,上大學沒什么用處,你看你現在也不過如此。貧乏如我,就只剩一紙文憑可以傍身,卻被他全盤否定,算是一下子戳到我的痛處,我一改“換個角度看世界”的畫風,特別不爽地追問:你怎么知道沒用?你上過大學嗎?
那幾年,我就像一只小刺猬,披著尖銳的鎧甲,渴望有人靠近,被人關懷,又不能接受被人看清自己的慘淡,我用行動向全世界示弱,同時又用語言來向周遭逞強,卸不下的自尊裝點著我那可憐的面子,讓我形成了針對外界質疑的條件反射,誰來刺痛我,我就回擊誰。
幾年后,我有了自己的房子,穿得起好衣裳,出門可隨意選擇代步工具。身邊忽然多了些和我當初一樣過得很艱難的應屆生。他們過著和我當初一樣慘淡的生活,經常和我訴說人生的苦悶,我會這樣安慰他們:租房子更自由,年輕人不要太穩定;買衣服不必看牌子,你氣質好穿什么都好看;坐公交車多環保,還不用操心停車和養車的事情。
盡管我的安慰全部發自真心,卻無論如何都掩不住那股強烈的優越感。此時此刻,隔著時光,我為多年前一無所有的自己,感到心疼;我更為盡力粉飾這種一無所有的自己,感到羞愧。
道理就是這樣的,一個擁有大房產權的人,和一個沒錢買房的人,同說租房更自由,效果絕對是不一樣的;一個隨時都可以去4S店提車的人,和一個連打車都要監督司機別繞遠的人,同說開車不環保,可信度也是不一樣的;一個衣柜里塞滿大牌貨的人,和一個連高級商場都不敢進的人,同說大牌都是唬人的,姿態也是不一樣的。
在后來的生活中,我遇上了很多類似的人。他們將自己保護得妥妥的,而對于自己得不到的生活,毫不客氣地選擇踐踏。拿不到大企業的offer,就四處說大企業不自由、沒發展,過了30歲就會遭遇晉升天花板,不去也罷;升不到自己渴望的職位,就說責任大、壓力大,現在這樣也挺好,不出頭也不算落后;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就放流言說對手用了不正當手段,處處都是潛規則;減不了肥,就說胖起來才富貴,太瘦不健康;沒錢去歐洲旅行,就說其實哪里都一樣,城郊也有好風景……
也許事實確實如此,但被當事者宣之于口,總顯得不那么理直氣壯。這些話,難道不該是由他人說出來才合理嗎?作為一個聽眾,你是不是有一種被搶臺詞的感覺?設身處地站在不同角度只為自己的面子著想,怎么看,都像一出笑話。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凡是那些特別善于自我安慰、自我粉飾的人,其實過得都不怎么樣。我們很難用失敗和成功來衡量他人的生活,但這些人特別喜歡用得到和得不到來區分一件事的好壞。于是,他們便把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過成了自我成全的情懷。
但真相是,主動選擇一種生活,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能力,只有在獲得這種生活之后,你才擁有評論它的資格。你都沒有過上那種生活,你怎知不好?怎么會有否定這種生活的底氣?
所以,當生活不如本意時,如果不舍得自黑,那就選擇沉默吧,越是強說,越會平添新愁,徒增他人笑柄。那些實現不了的向往,不該成為我們貶低的對象。一個一直被生活選擇的人,所擺出的種種無謂姿態,真的一點都不瀟灑、一點都不豁達,無非是為自己的被選擇遮羞而已,越掩飾,越彰顯了自己的失敗,也暴露了精神層面的狹隘。那些安慰寬解的話,根本不適合由自己擺到臺面上,急急忙忙為自己扯一塊遮羞布,只會讓坐在你對面的人啞口無言,順便在心里默默把“別擔心,生活會好起來的”換成“你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