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奮斗者為本:任正非引領華為的方法和故事
- 成正心
- 1129字
- 2019-01-05 03:18:49
◇實踐出真知
中國企業管理者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通常會把重心放在一個人的學歷,而不是一個人的從業經驗上。事實上,很多有著高學歷、高資歷的應聘者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工作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因為這些人腦子里只有理論知識,連基本的操作能力都沒有。
管理者為什么忽視一個人的經驗而看重學歷?管理者為什么會選擇重點大學的應屆畢業生,而放棄那些已有幾年工作經驗的應聘者呢?事實上,這是因為管理者被心理學中的名人效應影響了。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大學課堂上,他們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然后告訴學生們:“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
上課期間有一個環節,就是讓大學生們參觀這位化學家的“實驗”。在“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一個瓶子,然后對大學生們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特殊的氣味,然后讓同學們一一過來聞。實際上,這瓶液體就是無色無味的蒸餾水,而絕大多數學生都稱自己聞到了特殊的氣味,并斷定那確實是化學物質。
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在這位“化學家”的暗示下,讓多數學生都信以為真。這是因為學生們在看到某一領域的權威時,心理很容易接受名人的暗示而產生信服甚至盲從的現象,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名人效應。
這種心理效應同樣存在于管理者身上:應聘者擁有越高的學歷,管理者會覺得他們的能力也越高,因而也更傾向于選擇這些高學歷的應聘者。
然而,人類的認識總是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深化,理論的正確與否也必須經過實踐檢驗才能得以證明。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就是為了告誡我們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上的知識。
任正非是一位智者,他自然知道“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因而,當華為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時,任正非堅持在選拔優秀的人才,特別是選拔干部時,會優先考慮那些有經驗的人。
在《追求專業造詣,走好專家路》一文中,任正非就有過這樣的論述:
對于專家的培養,我們過去有一些成見和誤解,往往認為總部才是專家的搖籃。理由很簡單,且看似合理:總部資源豐富、視野開闊,且距離研發最近;而從事一線工作時間過長也成為很多人解釋自己技術退化、知識沉淀不足自然而然的借口。這些認識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細推敲卻不見得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并且容易讓人忽視一線實踐對于專家培養的重要性。
正如有位客戶這樣評價我們的技術人員:你們有些專家能講清楚光纖的種類,而講不清楚光纖的熔接;能講清楚設備功耗的指標,卻無法為我推薦一款可靠的電池;能講清楚業務發放的流程,卻從來沒有去過運營商的營業廳。
事實上,不僅僅是管理者認同“實踐出真知”的觀點,哲學家的理解也是這樣的。俄國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可見,在哲學家眼里,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