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奮斗者為本:任正非引領華為的方法和故事
- 成正心
- 1284字
- 2019-01-05 03:18:50
◇名牌大學的前幾名華為也不要
這些年來,華為對人才十分渴求,每年都要啟動大規(guī)模的人才招聘計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主要媒體商做廣告,在著名的高校設立招聘專場,甚至召開萬人招聘會。盡管如此,華為一直堅持“發(fā)展?jié)摿χ赜趯W歷、經(jīng)驗”的原則,而且對著名高校學生還有個特殊要求,那就是“名牌學校前幾名學生華為不要”。
華為的這個原則似乎傷害了國內(nèi)眾多知名高校“尖子生”的自尊心,但任正非卻有自己的理由。在任正非看來,有學問的傻瓜,要遠比沒有學問的傻瓜愚蠢。
這句話聽起來比較離譜,卻也不無道理。這是因為“有學問的傻瓜”往往自視甚高,眼高手低,也不肯以人為師,這樣就很難滿足華為的需要。也因為這些人有學問,他們在工作中更喜歡擺理由、找借口,而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到錯誤和不足,這樣就不容易進步。
任正非覺得,名牌高校的前幾名學生知識儲備很好,能力自然也很強,他們都是有學問的人。但是,這種學生對自身的期望值也很高,甚至有著嚴重的自戀、自大的傾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到華為后,很難適應華為的艱苦生活,很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很難遵守華為的要求,更不可能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顯然,這些人并不會給華為創(chuàng)造多大的價值,反而會成為公司的累贅。
因此,相比那些有學問的人,任正非更愿意選拔有潛力的人,培養(yǎng)他們成為華為的骨干力量。任正非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放棄了“有學問的傻瓜”,培養(yǎng)了一大批愿意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的華為人,他們心甘情愿地在華為扮演著“泥瓦匠”的角色。
華為的重慶C網(wǎng)替換工程在2009年6月完成交付。工程交付以后,華為要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對網(wǎng)絡質(zhì)量進行提升。此時,華為人面臨著復雜的山城地理環(huán)境、緊張的網(wǎng)絡優(yōu)化攻關期限,以及保證質(zhì)量與工程進度之間的矛盾等諸多問題。
麻煩總是不期而至,在攻關最緊張的8月初,出現(xiàn)了工作難題:必須排查處理網(wǎng)上幾個VIP的話音質(zhì)量問題。要想處理好這類問題,工作人員必須完成扛掃頻儀、爬鐵塔、調(diào)天線等高風險和高難度的工作。項目組找來找去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即使有這樣的人選,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干這種苦差事。最后,原本負責網(wǎng)絡優(yōu)化工作的張金果斷承擔起這項任務,即使當時他的身體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不適。
張金白天要正常處理問題,下班以后只能隨便吃點東西,馬上就去參加關于工作進展的分析例會。多日的摸爬滾打,讓他的頭發(fā)看起來非常蓬亂,身上還有些許污泥,同事們都笑稱他是項目組的“泥瓦匠”。
在華為,像張金一樣的“泥瓦匠”還有很多,他們并沒有很高的學歷,卻愿意為公司奉獻自己的力量,時刻發(fā)揮實干肯干的奮斗精神,他們是華為發(fā)展的原動力。為了獲得中東某電信運營商的認可,他們甘愿冒著室外60攝氏度的高溫進行現(xiàn)場作業(yè),長達數(shù)月;他們在高原缺氧地帶,像紅軍長征一樣爬雪山,無怨無悔。
哲學家羅蒙諾索夫說:“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這句話不無道理。
試想,一個來自名牌大學并有著超強工作能力的人,如果沒有“實干肯干”的精神,就不會熱愛自己的工作;反之,那些愿意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并甘愿成為公司“泥瓦匠”的員工,雖然學歷不高,卻能夠為公司做出貢獻。所以,后者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