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的愛的環境,才能帶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問題4 孩子太黏人,只是因為喜歡父母嗎?
孩子黏人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其幼年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對此,很多父母的理解是:誰對孩子好,孩子就黏誰;孩子更喜歡誰,自然就舍不得離開誰。
是不是這樣呢?
玲玲的父母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家里的老人又都上了年紀,沒辦法幫忙照顧孩子。玲玲從6個月起,就被托付給保姆王阿姨照顧。
起初,玲玲的父母非常不放心,上班的時候都在想:保姆會不會打罵孩子?孩子有沒有好好吃飯?但是兩個月下來,他們發現,孩子似乎很依戀王阿姨。一家人一起出去玩,或者有朋友來家里做客的時候,玲玲只讓父母和王阿姨抱,其他任何人想要抱抱她,她都會大聲哭泣。爸爸媽媽認為,一定是王阿姨對玲玲照顧得很好,玲玲才那么黏她,所以就放心地讓王阿姨繼續照顧。
玲玲長到兩歲多,有一次,媽媽帶著她參加朋友的婚禮,她在媽媽懷里一直表現得很乖。婚禮中,媽媽要去臺上發表祝福感言,就讓身邊的朋友幫忙抱抱玲玲。玲玲小聲哭了起來,說什么也不愿意離開媽媽的懷抱。
媽媽稍微哄了她兩句,就用了點力氣把她推開,上臺去了。誰知,這下玲玲徹底失控了,放聲大哭,一邊聲嘶力竭地喊著“媽媽”,一邊用腳拼命踢抱她的阿姨。媽媽覺得很尷尬,匆匆跑下臺抱起玲玲,并一個勁地向朋友道歉。
玲玲為什么這么黏人呢?其實,是因為她缺乏安全感。
只有穩定的愛的環境,才能帶給孩子真實而持久的安全感。如果孩子在愛和不愛的環境中不停切換,各種生活片段帶給他的心理經驗就是:只有他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以外的世界簡直危機四伏。為了克服這種恐懼,他會把安全感移交到熟悉者身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身上。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思維不開闊,成長過程中獲得的快樂也比較少。
那些一直處于穩定的愛的環境里的孩子,得到了愛的滿足,獲得了充分的安全感,就會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他們往往獨立性強、思維開闊、充滿自信,同時快樂無比。
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過分黏人,“除了某某誰也不要”的現象,家長就要從以下3個方面反思自己,是否沒有給小家伙提供一個足夠穩定的愛的環境。
1.養育者成員的穩定
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養育者的優先人選當然是孩子的父母,因為孩子對父母有天生的喜愛和依賴,其他任何人選都無法替代,并且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這種心理需要會越來越明顯。如果條件不允許,父母也要堅持把孩子留在身邊撫養,可以請孩子的至親幫忙,且確定至親對孩子有真心的愛。留守兒童和被寄養在親戚家里的孩子,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不容小覷。
2.養育者情緒的穩定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愛要看自己的情緒,高興的時候對孩子“猛愛”,生氣或難過的時候對孩子“忘愛”,這種環境對孩子來說同樣是不穩定的。在他看來,連最親近的父母都這么反復無常,陌生人豈不是會更可怕?
3.生活環境的穩定
搬家,讓孩子轉學,都不要太頻繁,并且不可獨斷專行。這對家長來說雖然不算什么大事,但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他的居住場所變了,小區和學校里的好朋友不見了,喜歡的老師不見了,他又要重新去適應一個陌生的不知是否友善的新環境。尤其是對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多陪伴、引導,幫助他建立起在新環境里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