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轉資本:從創業籌資到IPO
- 梁耀偉
- 2876字
- 2019-02-28 16:25:03
前言
可能是與我的職業和創業經歷有關吧,我一直就想寫一本關于投融資的書。所以,我在介紹這本書之前,先講講我的故事。
十幾年前,我初次創業時,是做傳統生意—電器專賣店的,那時我身上只有幾百元錢。通過游說,我從親戚朋友那里籌集到幾萬元做創業本金,不到一年時間,我就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萬元。2007年,我的公司資產達到上千萬元。
因為公司運作得好,那時有很多投資人追著我想給我的公司追加投資,一心想著把公司做大做強的我,來者不拒,拼命地擴張公司。當時,身邊至親好友勸我為公司做個規劃,定個目標,別盲目擴張。但早被“成功”沖昏頭腦的我,根本聽不進這些勸告。
2008年,公司受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從幾千萬市值做到了負資產。那時候,業內很多中小企業倒閉,我的公司更是因回款困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倒閉了。偏在此時,當初爭著給我投資的合伙人一反常態,追著我要債,大有“雪上加霜”之勢。
萬般無奈之下,我曾找過很多以前我幫助過的朋友、兄弟,以及我風光時合作得非常好的生意伙伴。
在一次次被拒絕后,我冷靜下來,在心里對自己說,不要責怪別人無情,不要埋怨社會殘酷!作為世俗中人,大家或多或少都帶著“自私”的一面,別人幫你是情分,是做善事,是道義;不幫你則是本分,是人之常情,也無可厚非。不能心懷怨尤,因為人家不欠你的。
想開了,我變得很坦然。在我的哥哥和我太太的支持下,我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也是在此時,我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兩位貴人和摯友:一個是在精神上給了我最大支持的干爹,他告訴我結交什么樣的人才能讓自己成長得更快,并且對我說,一個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有自信,要有一份擔當和責任感、使命感;另一個是我最好的朋友兼好兄弟楚國強,他在我最艱難的時期跟我一起合伙開公司,在他的支持下,我們在2008年年底開始做民間借貸。
有了好的合伙人,我們的公司不久就運營起來了。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公司就獲利幾千萬元。就這樣,我在一個陌生的市場重新站了起來。
隨著公司的發展,我們在開發其他項目的同時,又投資了別的行業。這期間,我身兼投資人和融資人,忙得有分寸、有價值。其間也遭受過種種打擊,公司于2010年又遭受過一次重創,而且這一次的情況比第一次更慘。幸好有一幫好兄弟,再加上我之前有過失敗的教訓,所以,在應對這次重創時變得很從容。兩年后,公司步入了正軌。
做民間借貸的這段時間,是我創業以來成長最快的時期,我學會了反省、總結、學習;在公司運營方面,我根據公司整體戰略布局的規劃,以及業務發展的需要,重新為公司制定了清晰的發展方向。
最開始我在貸給客戶錢時,就是單純的一個投資者。他要錢,我就給他,沒有考慮他拿到錢后有沒有實力來駕馭金錢,能不能用我貸給他的錢為他創造財富。結果,他們賠錢了,別說還錢,就連維持自己的生計都難。
事后,我經過一番思考,決定改變投資策略:有老板和企業從我這里拿錢時,我會了解清楚他們拿錢干什么,他們如果單純地借錢,沒有找到靠譜的項目,我是不會貸給他們錢的。我會詳細地了解他們要做的項目,并且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他們尋找資源;如果自己幫不了,就會介紹朋友給予幫助。通常情況下,這些幫助都能夠讓他們受益,當他們真正覺得得到了幫助,便會憑借自己的能力創造財富。而此時,作為投資者的我們,獲利是遲早的事情。
不過,也有的客戶不愿意我們多插手他們的經營業務,面對這樣的客戶,我會對他們的企業和創始人進行分析,如果企業創始人屬于那種比較守舊、聽不進去別人建議和意見的,我是不會貿然把錢貸給他們的。
2011年,我成立了六德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做教育。由于這是一個新的行業,初期公司舉步維艱,面臨破產。這是我創業生涯中遭遇的第三次重創,因為有之前兩次的教訓,我調整了經營方向,帶領著公司和團隊最終挺了過去。
3年后,我有了一定的資金,準備做投資。2014年,我成立了亞洲金鋒國際投資集團。2015年年初,我認識了我人生中的貴人兼好朋友唐總,他就是曾留學日本和美國、素有“打工皇帝”之稱的唐駿,他是我國著名的職業經理人。
自從認識唐總后,我才算是真正地明白了創業是怎么回事。創業就是把客戶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真正地幫助客戶,要實實在在地幫助他們把企業做活。2015年5月,我跟著唐總一起聯合發起了大商傳奇。
美國的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攀登山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我非常認同這句話,現在,我在這句話后面再加一句:如果你在低谷中遇到了真正能夠提攜你的人,那么你將會做出人生最高最美的反彈!
2008年和2015年期間,我正是在人生低谷結識了像唐駿和楚國強這樣的好朋友、好兄弟,才會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也反省了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在重新創業時有了新的開始。
可以說,我從創業至今三起三落,但每一次失敗,我都突破了自己,讓自己和公司獲得了重生。正是這三次創業的失敗教訓,讓我在企業運營方面,始終堅持一個信念:工作就是在幫助別人,先利他再利己,順便完成自己的夢想;正是因為有三次失敗的慘痛教訓,才讓我的公司越做越強,越做越大。
十幾年的商海浮沉和投融資的經歷,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作為創業者,不管外圍環境多么惡劣,無時無刻都要記住當初創業時的信念,即你創業的初衷是什么。把這個想明白了,就可以尋找目標投資者,我這里說的目標投資者,就是與你“志同道合”的人,你們有共同的人生觀和創造財富的理念,他了解你的才能而選擇了支持你;你因為懂得他的賞識而愿意盡全力經營好企業。
這就是我為什么要把投資人比喻成伯樂,把融資者比喻成千里馬的原因,伯樂因為深知你的“價值”而愿意“投資”你,你因為明白對方懂你的心思,才樂意跟對方合伙——只有這樣,你們在合作時才能一起成長,一起創造財富!
三次創業經歷,不但增強了我應對風險的能力,更讓我對創投圈有了更深的領悟:資本市場最不缺的就是手握資金的伯樂,你要想讓企業獲取風險資金,就得把你的企業打造成值錢的企業,即使你的企業現在不值錢,起碼得有一個好的“錢”景。
所以,我的建議是,作為創業者,當你發現一個好項目時,就得尋找合適的投資者,即尋找適合你的企業的投資公司來投資。
我在這個圈子里,經常會聽到或是看到這樣的情景:創業者本來有一個不錯的項目,因為找的投資者不給力,造成了兩種不良結果。一種是項目盈利了,雙方卻上了法庭,最后好端端的項目半途夭折;另一種是項目的錢燒完了,卻還沒賺錢,導致創業者賠上時間和精力,投資者賠上時間和資金??
由此看來,再好的項目,創業者都需要一個識貨的投資人來合作完成。我這里說的識貨的投資人,就是剛剛說的伯樂。有了伯樂的賞識,你這個千里馬才有用武之地。否則你的項目再好,沒有合適的投資者,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么,如何才能遇到合適的投資者呢?
這就是本書我要講的內容,我從投資與融資、創業者的角色定位、企業融資前的包裝、融資談判企業如何應對調查、企業怎樣與投資者談論條件以及企業上市事宜等七個方面,來闡述創業者從創業融資到企業上市的整個過程。
由于我本人的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存在一些疏漏、不當之處,在這里,我誠懇地歡迎廣大讀者對本書給予積極的監督,更歡迎各方面的專家給予批評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