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再讀《國富論》(圖解版)
- (英)亞當·斯密
- 3271字
- 2019-02-25 16:08:39
第二章 貨幣與價格
第一節 貨幣
分工一旦形成并完全確立,一個人自己的勞動產物便只能滿足其欲望中極微小的一部分。他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余勞動產物與別人的剩余勞動產物進行交換,來滿足自己的大部分欲望。這樣,每個人都要靠交換生活。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了商人,而社會也漸漸成為了所謂的商業社會。
但在分工產生之初,這種交換力在發揮作用時往往捉襟見肘。比如說,甲持有的某種物品數量超出了自己的消費需求,而乙所持有的同種物品卻滿足不了自己的消費需求,那么,自然是甲愿意賣,乙愿意買,但假如乙手中沒有甲想要的物品,他們之間是沒辦法進行交易的。屠夫把消費不完的肉放在自己店里,釀酒師和面包師都想要得到一份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他們除了各自的酒和面包以外,沒有別的物品可供交換,而恰恰屠夫又不需要更多的酒和面包,那么,他們之間就完全沒有進行交易的可能。然而在分工確立以后,各時代各社會中都不乏一些有思想、有遠見的人,他們為了避免這種不便,自然會想到隨身攜帶一定數量的某種物品,這種物品并非一定是自己的勞動產物,卻可以拿去和任何人的勞動產物進行交換而不被拒絕。
那么,人們在進行物物交換和貨幣與商品的交換時要遵循什么樣的法則呢?這些法則是如何決定了商品的相對價值,也就是交換價值呢?我們現在就來研究一下。需要注意的是,“價值”一詞含義有二:一是表示某種特定物品的效用,也就是使用價值;二是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具有的對其他物品的購買力,也就是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交換價值極小,甚至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亦往往使用價值極小,甚至沒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廣泛,但我們用水買不到任何物品,也不會拿任何物品去交換水;相反,鉆石雖然幾乎談不上什么使用價值,卻須得持有大量的其他物品方足以與之交換。

圖1-4 貨幣的演變史
第二節 論商品的多種價格標簽
一個人的貧窮或富有,依其享有哪種層次的日常用品、便利品和娛樂品而定。而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個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一部分是靠自己勞動生產的,絕大部分必須仰仗于他人的勞動。如此一來,一個人是貧是富,就要依照他所能夠支配的勞動量的多少而定,也就是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量。一個人所占有的自己不想使用的、而想拿去和他人進行交換的某種物品的價值,就等于他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所以,勞動才是衡量一切商品內在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
任何一件物品的真實價格,即某人欲獲得這件物品所需付出的實際代價,包含了為得到它而承擔的辛苦和麻煩。對于既想得到某件物品又欲以其交換他物的人來說,它的真實價值等于它能為自己免除并轉嫁到別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煩。用貨幣購買到的,或是用貨物交換到的物品,實際上都是用勞動購買的,和我們通過自己勞動生產的沒什么區別。這些貨幣或貨物,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了我們的勞動,但在交換其他物品時,它們被認為和被交換的物品包含著同樣價值的勞動量。勞動是第一性價格,是一切貨物最原始的抵償形式。世界上的任何商品,在最初都是用勞動購買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因此,對于商品的持有者來說,它的價值恰恰等于因為擁有它而獲得的能夠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

圖1-5 不同經濟學流派中對價值的不同定義
商品和勞動二者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的區別,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理論方面,更在于實踐應用方面。商品的真實價格相同,具有的價值往往相同;但由于金銀價值時常變動,雖然其名義價格相同,但具有的價值卻可能存在極大差異。所以,如果一個人想要永久性出租地產,并且希望得到的收益能夠永葆同一價值的話,就絕對不能始終按一個固定的錢數(金、銀貨幣數量)收取地租。
一定數額的貨幣的價值免不了會因以下兩種情況而發生變動:第一,同一名稱鑄幣在不同時代所含的金銀分量不同;第二,同一分量金銀的價值在不同時代也可能各不相同。
勞動才是唯一普遍的、精確的價值尺度,也就是說,只有用勞動做標準,才能把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商品價值拿來作比較。
比較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對簽訂永久或長期的租地契約極為有用,但對于大多數日常買賣來說并沒有太大意義。

圖1-6 勞動的兩種價格——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
一切物品的真實價格與它的名義價格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都成正比。例如,在倫敦市場上出售的某種商品,售得的貨幣越多,那么它在當時當地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也越多;反之亦然。所以,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貨幣也可以作為一切商品的真實交換價值的準確尺度。但是,只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才是如此。
由于一切買賣行為是否合算,最終是看商品的名義價格或貨幣價格,而且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是如此。所以,名義價格比真實價格更被人們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我們這樣一本書中,比較特定的商品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的不同真實價值,也就是特定的商品在不同時期向其所有者提供的不同的支配他人勞動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此時,我們所比較的,不是出售特定商品通常可購得的不同金銀的量,而是不同金銀量所能購得的不同的勞動量。但是,對于各個地方在不同年代的勞動時價,我們往往無法準確地知道。而谷物時價雖然在史料的正式記載不多,但人們對它的了解一般還是比較清楚的,它也常常受到歷史學家和學者們的關注。因此,我們得滿足于用谷物時價來作比較,當然,這并不是因為它始終和勞動時價同步漲落,而是因為一般來說二者的漲落比例是相似的。
無論哪個國家的貨幣,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其作為價值尺度的準確性都取決于這種通用鑄幣是否合乎相關的鑄造標準。換句話說,就是要看這種鑄幣所含的純金、銀量是否符合它應當含有的標準量。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商品的貨幣價格,指的是這種商品交換得到的純金、銀的量,而與各種鑄幣的名稱沒有關系。

圖1-7 貨幣復本位制和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
第三節 論組成商品價格的要素
在資本累積和土地私有制尚未形成之前,人們往往把獲取各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量之間的比例當作物品交換時的唯一標準。
在這種原始社會狀態下,全部勞動所得都歸勞動者自己所有。一種物品能夠交換或者支配的勞動量,一般只取決于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量。
一旦某些人手中積累起資本,便會將其投放到勞動者身上——提供原材料與生活資料給勞動者,讓他們干活。這些勞動生產物被用來交換后獲得的貨幣、勞動或其他貨物,除了足夠支付工人工資以及原材料成本以外,還能有一部分剩余,這就是純利潤。也就是說,勞動者附加在原材料上的價值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另一部分作為凈利潤用于報償雇主墊付原材料和工資的全部資本。
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的全部生產物不再完全歸勞動者所有,而要和他們的雇主分享。而且,任何一種商品所能交換、支配或購買的勞動量都不再由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單獨決定。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為支付勞動工資和提供勞動材料而投入的資本。
一個國家的土地一旦完全被私人所有,那么其擁有者,也就是地主,便會想到通過出租土地的方式不勞而獲。森林里的樹木、田野上的草、大地上的種種自然果實,在土地公有制時代,只需勞動者出力去采集便可,而現在卻被追加了一部分額外的價格。勞動者必須為獲得這些自然產物的采集權而付出代價,必須把他們生產或采集的產物的一部分交給地主。上交的這一部分產物或者這一部分產物的價值構成了地租。這樣,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又有了第三個組成部分。
必須指出的是,商品價格的三個組成部分各自的真實價值,由它們各自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來衡量。在商品價格的三個構成部分中,不單是勞動所占的那部分價值要用勞動來衡量,地租和利潤這兩個部分的價值也要用勞動來衡量。

圖1-8 個別商品的價格構成
具體到每一件商品,其價格或交換價值都由商品價格的三個部分中的一個或多個構成。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一個國家全部勞動年產物的價格,也必然由勞動工資、土地地租和資本利潤三個部分組成,并且在這個國家的居民之間分配。一個社會每年的全部勞動所得,或者說,所生產商品的全部價格,最初就是這樣分配給不同社會成員的。一切收入和一切具有交換價值的物品,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因工資、地租和利潤而生。其他一切收入都可以歸入這三者中的任何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