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德文化研究(全2冊)
- 谷正氣 龍獻忠 顧問 魏飴
- 5942字
- 2019-02-28 15:10:39
現代性成長中的道德理想追尋
(武夷學院政教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現代性是一個內涵豐富、歧義叢生的概念,無論是哈貝馬斯的“重建現代性”、吉登斯的“反思性現代性”,還是貝克的“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乃至齊格蒙特·鮑曼對后現代性的預言,都體現著對現代性的解釋、批判和建構。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推動力,它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然而,它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使人類的發展面臨難以預料的困境。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尋求道德理想重建的道路。
一 現代性:一把雙刃劍
從總體上說,現代性是指從文藝復興尤其是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歷史發展的動力、目標與文化精神,是包含“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科學理性和以現代進步主義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歷史目的論和文化價值觀”[1]147,它指向人類社會自由、平等、博愛、進步與秩序的理想化社會狀況及貫穿其中的理性精神、價值追求和倫理承諾。這種時代意識的哲學基礎即是理性主義。在哈貝馬斯看來,理性主義具有兩種不同的維度,其一是體現在現代經濟和行政系統中的工具理性,其二是體現在生活世界中的交往理性。這實際上就是現代性的雙重內涵。以理性為基礎,以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為標志,這種精神推動了近200年人類歷史的進步和發展。誠如吉登斯所揭示的那樣: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態,我們非常熟悉的人類歷史必然經歷“斷裂”[2]。
然而,現代性是一把雙刃劍。在現代性盡展其無窮魅力的同時,也日益走向了危機的邊緣。近代以來的社會在用知識和理性構筑社會的基本法則時,使理性的極致成為一種破壞和傷害。啟蒙要實現的自由和進步,有一天也會成為鉗制人們的力量。因為在現代性的思想體系中,理性表現出一種鮮明的工具主義傾向,作為工具的理性所指向的是人對自然的占有和人的物質欲望的滿足。工具理性的全面擴張,使人與周圍世界的關系變成一種外在的功利性的關系。理性的片面化發展使人成為馬爾庫塞筆下“單向度的人”,人對物質生活的片面追求導致了人的生活意義的迷失。精神生活的沉淪和信仰的缺失使現代人處于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焦慮之中,信任危機成為現代性的一個意想不到的后果。一方面,商品化的社會越來越富有,到處涌動的是以往人們想都未曾想過的商品和服務,享受著交通的快捷便利,人們可以自由地往來于這個世界??墒牵唐坊投际谢鐣Ыo人們的還有人際關系的疏離和冷漠,生活本身的程式化,競爭的無情,環境的破壞,傳統意義的喪失。所以,不論工作還是生活都在向人們施加著種種看不見的壓力。由此,艾森斯塔特說:“現代性不僅預示了形形色色宏偉的解放景觀,不僅帶有自我糾正和擴張的偉大許諾,而且還包含著各種毀滅的可能性暴力、侵略、戰爭和種族滅絕?!?span id="leezo42" class="super">[3]
理性的張揚以及在社會領域的全面推進造成了社會的冷漠和人性的異化,技術對自然的強暴和掠奪使人類面臨失去家園的危險,對信仰的冷落使人放棄了對崇高性的追求而陷入虛無的境地?,F代社會遭遇的困境促使人們進行理性反思。今天人類所殊感驚異的困惑似乎仍然是康德曾經感嘆過的“頭上的星空”與“內心的道德法則”之間的矛盾,只是這種驚異與困惑的感嘆有著殊為不同的內涵。人們在盡情享受了現代物質文明滿足的同時,也愈來愈多地吞咽著自己釀成的現代文明畸形發展所帶來的苦果,尤其是現代道德的種種困惑。誠如法國后現代思潮理論家利奧塔在《后現代道德》一書中所說:“當今,生活快速變化,生活使所有的道德化為烏有?!?span id="r8xl4cy" class="super">[4]對現代性追問、反思最多的就是現代性道德的建構。
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警示我們:工具理性在驅動現代性片面地發展,即科學的單一維度掩蓋著社會價值與個人自由的訴求,現代性“洪流”的背后是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存在。
二 當代中國道德困境的現代性反思
道德困境是道德發展的常規現象。道德困境在道德意識層面指的是道德認識的模糊、道德評價的混亂,在道德行為方面的表現是行為規范的不統一和人們的行為缺乏約束力。道德困境在整體上表現為某種道德的無序狀態和道德建設的困難狀態?,F階段中國社會道德秩序的失衡是中國現代化轉型時期的一種必然癥候,是一項亟須調整和建設的社會文化和倫理精神工程。改革開放以來,由市場經濟驅動,中國在經濟社會現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此同時,經濟領域的重大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利益格局和利益關系,從而在整體上對社會道德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隨著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加速變化,社會道德的無序狀態日見顯露,各種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的現象日益突出。官場腐敗、包二奶、“裸體”做官、科技被廣泛應用于制造假冒偽劣產品、影視界潛規則成為主流、虛偽盛行等,以致網絡中有人驚呼中國人是不是進入新一輪“東亞道德病夫”行列,并發出“道德病夫”是一種足以亡國滅種的病這樣振聾發聵的警世之語。
對目前道德滑坡的嚴峻形勢,人們的認識是一致的,即普遍性道德是非的顛倒或道德良知的喪失,是今天道德危機嚴重性之所在。究其原因,“有因為原有的一元化道德意識形態的崩解所產生的道德權威的危機和道德理想的失落;有因社會的道德信念危機所滋生的道德懷疑和迷茫;有因社會轉軌過于急速而產生的社會倫理規范或價值規導系統的脫節和失效”[1]388。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道德信仰危機,權威失落。道德信仰危機指的是人們對既有道德信仰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這種信仰體系缺失的一種精神狀態。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既有信仰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拋棄;二是新信仰體系尚未確立。道德信仰危機是靈魂的無家可歸,在現象層面它顯現為道德失范[5]。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不同的文明形態更替過程中會出現“靈魂的分裂現象”,即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類的精神世界要受到深刻挑戰,會出現信仰危機。“文革”期間整齊劃一的信念倫理,使現實個體生命自身之正當性價值訴求被遮蔽起來,個體正當性的邊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在今天都不明晰,個體正當的權利、利益和個性追求常常被視為洪水猛獸。置身崇高的“信念倫理”之中的個體,其自身生命本身的價值、個體生命的正當訴求都變得微不足道,唯有把個體生命投入到社會的宏大倫理價值目標之中,個體生命才能找到自身唯一性的價值。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一個單純憑借領袖權威和革命熱情所營造起來的道德絕對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時代宣告終結,道德信仰危機和權威失落無法避免。其直接后果就是道德懷疑主義,年輕的一代已經開始拒絕任何形式的社會普遍倫理,他們失去了對社會道德生活的基本信任,社會道德信任度急速下降。社會既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被普遍懷疑、否定,或被嚴重破壞,逐漸失去對社會成員的影響力與約束力,而新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對社會成員不具有有效影響力與約束力,從而使得社會成員產生了存在意義危機,行為缺乏明確的社會規范約束,形成社會規范的事實真空和缺失,社會呈現出某種紊亂無序。
2.道德層次缺位,偏執崇高。傳統文化中的一元化、單一化結構的道德規范,使得道德層次出現缺位,偏執崇高造成了現實道德困境?,F代道德適應于多元化的社會結構,應當是由多元多層道德規范構成的道德體系。造成當代中國道德滑坡的主要內因就在于我們缺少這種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道德體系。
任何一個道德體系都應包含不同層次的道德要求,既有對廣大社會成員普遍實行的道德要求,又有對社會少數先進分子實行的道德要求。從道德的自我踐履和律己難度或從道德的社會功能即利群程度講,現實道德是有常德、美德、圣德層次之分的。最具有道德約束功能的便是常德。這是因為,道德規范只有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并自覺遵循才有意義,才能形成道德輿論環境,形成道德約束力。但長期以來,我們在道德教育中卻恰恰偏執崇高,把一些圣德規范,如“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舍己為人”等作為常德規范進行普及。在道德宣傳教育上也存在嚴重失誤和不足,一提到道德教育,便是指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似乎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只有共產主義道德才是道德。人們忽視了社會生活所賴以運行的常德——社會公德,這使人們不知道如何做一個普通人,如何去遵守最起碼的道德規范。這種做法嚴重背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實際,給人一種高不可及的感覺。這種不分層次的道德宣傳推廣,不僅給人一種假大空的感覺,而且在這種道德追求下,個人的正當利益完全被抹殺了。這樣,道德只能停留于形式與空談,造成社會的普遍虛偽,形成了道德上的“二重人格”。
3.道德規范錯位,理論滯后。道德產生并服務于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善惡總是受特定社會生存環境制約。伴隨著社會轉型及其合理性基礎的變遷,道德規范本身亦有善惡轉變的問題。人們對于個人正當利益的直率追求乃至于斤斤計較,諸如對于個人權利的重視與維護,諸如不再簡單地以自我犧牲、集體利益為一切行為取舍的依據,在現代性道德價值標準看來未必就是惡的,它們不僅可能是正當的,而且可能是善的。再如,見義勇為自我犧牲是種美德,但是否為了救人就不應當采取措施先保護自己,是否社會就應當向孩子們灌輸無條件的見義勇為、自我犧牲,而不是教育孩子們合理保護自己,智慧地應對各種特殊情境?在這里甚至隱藏著兩種不同道德價值理念和兩種尊重生命態度的分歧與沖突。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生活已經走向多元化,而我們仍然恪守并習慣于用一元化的道德來規范現代生活,由此便造成嚴重的道德錯位現象,對市場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消極影響。
三 道德理想追尋——傳統道德資源的現代轉換
道德本身即具有理想性,對道德理想的追尋是人類構造道德體系的原動力之一,是倫理主體得以生成的內在驅動力,是進行自我重塑不可或缺的道德體驗。在現代社會的道德危機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道德秩序和規則的失范,而是更進一步目睹到精神和信仰的內在危機以及人們靈魂的無處安頓和無著落?!爸刃?、規則失范僅是結果,而內在原因則在于人們沒有對精神世界、價值信仰、內在美德靈魂的追求,這些均被物欲主義的泛濫,功利主義的躁動狂熱與追求所淹沒了?!?span id="z3fd6lq" class="super">[6]這就注定了在當今道德危機的境況下,對道德理想的追尋成為現實的需要。哈貝馬斯說,“現代性”對于現代人類仍然是一項“未完成的謀劃”。這一提示不僅適用于今日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同樣也適用于中國社會主義文化更新和道德建設。
當現代性鼓勵人們以主體的姿態不斷地實現自我超越時,就已經注定了現代性以變化、效率、創新作為自己的目標和偏好。然而,我們在追求不斷變革的同時,恰恰遺忘了永恒。“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恒不變的,無論是命運之手,還是人的一切誤解都奈何它不得?!?span id="kn4yast" class="super">[7]永恒的遮蔽,不僅使現代人喪失了道德感的基礎,也使他們在面對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的未來時失去必要的智慧之源。在現代性的意蘊上,以儒家倫理為代表的傳統道德理想主義是關于個體身心安頓、理想寄托,圍繞人生價值軸心而展開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上主要指向個體的心性問題,解決個人的觀念世界與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這種道德理想主義直接指向實踐,是一種基于“道德心”的理想主義。因此,從道德理想主義視角看,傳統倫理確實具有現代性意蘊,甚至具有永恒存在的價值。正因為傳統倫理的道德理想主義具有定位道德、確認理性、導引實踐的特點,因此,對儒家倫理傳統結構中的道德理想主義必須在現代背景下加以張揚,并加以現代性轉換和重構,這成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傳統道德智慧中吸取合理的因素,對于我們在走向現代化的整個進程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改善社會道德風尚有著重要的意義。
1.重視整體的“公忠”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而奮斗的愛國主義思想,在“義”和“利”的關系上,主張“先義后利”,反對“見利忘義”。傳統道德中的“重義輕利”,重道義輕利益的傾向應當克服,但重視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重視信念的獨特的內在道德精神則應當積極繼承和發揚。
2.推崇仁愛原則?!叭蕫邸笔且环N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道精神,它強調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傳統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及“仁、義、禮、智、信”等觀念,儒釋道中的許多智慧,提供了天、地、人、我之間相互和諧的資源,以及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共存共生的資源。
3.提倡人倫價值。尊老愛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應有的道德義務。就“三綱五?!倍摚鸪饨▽V浦髁x和男性中心主義的“三綱”,轉化吸收“五倫”的合理內容,在尊重個人自由、民主權利和社會主義道義原則基礎上的正常的上下級關系、秩序感和良好的倫常關系,仍然可以納入社會主義倫理體系之中。
4.追求理想道德人格?!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愛國愛民、無私奉獻、舍生取義的“真君子”是一切有道德進取心的人們的理想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是國民道德的一面鏡子,在我們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仍然有重要的意義。
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都有一個消化和重新建構傳統的任務。人權離不開責任與義務,法制不能代替禮樂教化的功能,個性自由與群體價值觀需要互補互動。仁愛、忠恕、孝悌、篤實、恭敬寬容、誠信無欺、謙虛禮讓、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剛正不阿,仍然是我們不同階層、不同行業和不同崗位的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做人之道,體悟生活世界的意義,使我們意識到生命的價值,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并以此安身立命,對每個人來說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個人和社會都需要某種道德理想。誠如哈貝馬斯所認為的那樣:人類是不可能沒有烏托邦理想的,或者說,人類不可能沒有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希望?!叭诵栽V求的高漲,一旦完全拒絕了道德理性的介入;精神家園的構筑,一旦完全置換成現世享樂的世俗圖景;理想追尋一旦完全讓位于現實誘惑,或者只遵循游戲規則而無視社會法則的宣泄,都可能會在道德無約束狀態下遠離詩意化的生命安頓。”[8]道德烏托邦永遠是追求,現實永遠不完美,兩者之間應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
參考文獻
[1] 萬俊人.現代性的倫理話語 [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2] [英]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 [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4.
[3] [以] S. N.艾森斯塔特.反思現代性 [M].曠新年,王愛松,譯.北京:三聯書店,2006: 67.
[4] [法]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后現代道德 [M].莫偉民,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2.
[5] 高兆民.論社會轉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機 [J].浙江社會科學.2001(1): 104-110.
[6] 肖群忠.道德與人性 [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77.
[7] [美] 杜卡斯,霍夫曼.愛因斯坦談人生 [M].高志凱,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 51.
[8] 譚學純.人與人的對話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50.
(原載《武陵學刊》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