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俄羅斯學者如何看待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至今已有15年多了。圍繞導致發生這一20世紀重大事件的原因,仍然眾說紛紜。在這里,筆者主要想評介所讀到的和接觸過的俄羅斯學者有關這個問題的文章和言論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并做些分析,以供讀者參考。

有的俄羅斯學者說,蘇聯解體是民族主義膨脹的結果。這里說的民族主義,指的是各加盟共和國的主要民族的反俄羅斯統治的主張;部分地也指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內少數民族的反俄的、要求獨立的情緒。筆者注意到,某些俄羅斯學者在談到蘇聯解體的民族因素時,很少談到民族矛盾問題,即大俄羅斯主義所造成的俄羅斯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問題。說蘇聯解體是民族主義膨脹的結果,這里的“民族主義”是貶義詞。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中有的人認為,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是加盟共和國中本民族的知識分子;更多的學者則認為是加盟共和國的統治集團,是該加盟共和國的既得利益特權階層。與此相關,頻頻出現一個名詞——Этнономенклатура,意思是民族官銜等級制度或民族官僚階層。與此相聯系,有的學者甚至對列寧堅持的民族自決權提出了異議。В. К. Волков, “Этнономенклатура и её роль в распаде СССР”(В. К.沃爾科夫:《民族官吏階層及其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此為沃爾科夫參加2000年5月的學術研討會所提供的論文)。這種觀點明顯是把蘇聯解體的原因部分地歸咎為蘇聯境內俄羅斯聯邦以外的其他加盟共和國。出現這種缺乏說服力的觀點是有其原因的。原因之一是蘇聯政府和蘇共中央長期抹殺客觀存在的俄羅斯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鼓吹民族問題在蘇聯早就得到了完滿和徹底的解決。幾十年來未對大俄羅斯主義的危害性進行過批判。蘇共中央的機構設置也取消了有關民族問題的部門,只在科學院系統保留了民族學研究所。

還有的俄羅斯學者認為,冷戰和來自西方國家的壓力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他們指出,冷戰造成長期的軍備競賽耗盡了國家的財力,加深了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他們特別強調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其他各類思想政治中心所起到的破壞作用。刊載在《明日報》(Завтра)2001年第17期的一篇評論文章這樣寫道:“在西方的壓力下,我們這邊出現了心理防線被摧毀的現象。西方的強大的 ‘第五縱隊’在蘇聯得以組建。西方成功地在我國營造出這樣一種氛圍,使許多居民走上叛變祖國的道路。”Завтра2001 №17(《明日報》2001年第17期)。這種觀點在蘇聯的軍隊干部中似乎比較普遍。例如,早在1998年,一位克格勃將軍西洛金就說過,所有發生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以來的重大的造成社會震蕩的事件,無論是1991年的8·19事件,還是1993年10月的炮打白宮事件,都是執行美國中央情報局制訂的計劃的步驟,而這一計劃的目的就在于肢解蘇聯。Диалог1998 №6 [《對話》(周刊)1998年第6期]。和這種觀點相聯系的還有另一種觀點,即認為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給蘇聯帶來了巨大損失,并成為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尤其強調波蘭瓦文薩上臺和東德消亡的影響。不同意這類觀點的學者指出,早在東歐劇變前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華沙條約》和經互會對蘇聯來說已無利益可言,只能是一種負擔。關于這一點,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早在1982年分析勃列日涅夫逝世后蘇聯的局勢時就講過。至于來自西方的壓力,從十月革命爆發建立蘇維埃政權以后它就沒有消失過;要說有什么變化,那就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所執行的外交政策體現了他的“新思維”主張,對緩和國際形勢起了作用。況且,眾所周知,來自外部的壓力只有通過內部的演變才能發揮作用,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筆者認為,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由于蘇聯解體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震撼尚未過去,學術界呈現出某些混亂、浮躁和不夠深思熟慮的現象的話,那么,近些年來,這些現象已經少得多了。已有更多的學者靜下心來進行認真的研究,對問題的思考也深刻了許多。圍繞探討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也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例如,其中的一篇就很值得注意。文章的題目是“蘇聯因何而解體?”,發表在《祖國歷史》(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История)2003年第4期和第5期上,篇幅很長。Р. А. Медведев: “Почему распался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2003№4-№5.(Р. А.梅德維杰夫:《蘇聯因何而解體?》,載《祖國歷史》2003年第4期和第5期)作者是羅伊·梅德維杰夫(Ро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едведев)。可能大家會記得,他曾經是六七十年代蘇聯知名的持不同政見者,出版過《讓歷史來審判》等批評蘇聯陰暗面的著作。我國80年代初就出版了中譯本。戈爾巴喬夫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梅德維杰夫于80年代末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并積極地投入國家的政治生活當中。關于俄羅斯學者對蘇聯解體的看法,筆者想結合梅德維杰夫和其他幾位筆者曾接觸過的俄羅斯學者的文章和談話做些分析,主要談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關于蘇聯解體的原因。討論蘇聯解體的原因,不能不談論蘇共的崩潰。因為蘇共不僅是蘇聯的執政黨,更是蘇聯的締造者。一個國家的鞏固,不僅要靠共同的民族命運和傳統,還要依靠共同的意識形態來維系。蘇聯共產黨執政70多年,盡管黨員人數眾多,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卻越來越薄弱,黨的干部和黨員群眾的信仰無所依托。梅德維杰夫認為,盡管存在有導致蘇聯解體的多種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蘇共作為國家的執政黨,沒有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了和人民大眾的切身利益毫無關系的干巴巴的教條,致使蘇聯的廣大黨員和群眾對社會主義祖國的前途失去信心。梅德維杰夫還特別指出,戈爾巴喬夫本人不是思想家,并不真正懂得社會主義理論。他提出的“新思維”也沒有什么新意。戈爾巴喬夫的前任們,比如勃列日涅夫雖然也不是思想家,但他有一個以蘇斯洛夫為首的理論參謀部主持意識形態工作,戈爾巴喬夫卻沒有這樣的參謀部。1987年年中以前,按蘇共中央的分工,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由利加喬夫領導,到了這年的下半年,給利加喬夫增加了領導農業的擔子,而雅科夫列夫則被分配和利加喬夫共同負責意識形態工作。不想兩人觀點不同,經常爭吵,影響到工作的開展。1988年秋,雅科夫列夫被派去處理國際事務。意識形態方面的主要負責人改為瓦季姆·梅德維杰夫,據羅伊·梅德維杰夫說,這個人剛當上政治局委員不久,是一個比較軟弱的學者型的人。而當時蘇聯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已很嚴重,各種思想紛紛出籠。但無論是瓦季姆·梅德維杰夫,還是戈爾巴喬夫,都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控制局面。

講到蘇共在蘇聯解體中所起的作用,就不能不提到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由于蘇聯解體發生在戈爾巴喬夫時期,不少人把解體的主要原因或直接原因說成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如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所的謝尼亞夫斯基,這位學者2006年9月訪華時曾當著筆者的面和另一位學者激烈爭論,他認為是戈爾巴喬夫的所謂改革削弱了蘇共,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他指出,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6月召開的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上以政治改革為名行剝奪蘇共權力之實,視蘇共的各級組織為改革的絆腳石。重提“一切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更是從組織上使蘇共癱瘓,這是對十月革命時期提出的口號的褻瀆。言談之間,對戈爾巴喬夫的不滿溢于言表。俄羅斯曾有一個名為“持社會主義見解的俄國學者”的組織,它甚至把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視為有意識地進行“一場緩慢的反蘇和反革命政變”。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不同意這種觀點,這些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對推進俄國的民主進程起了作用,如莫斯科亞非學院的貝斯特羅娃教授等人就持這種觀點。她認為把蘇聯解體的責任歸咎于戈氏的改革是不公平的,早在戈爾巴喬夫上任之前蘇聯就已經危機四伏,是個“重病人”了。戈氏是想救蘇聯而不是想推翻它。羅伊·梅德維杰夫對戈爾巴喬夫作用的評價,既不同于某些人認為他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也不同于另一部分人認為蘇聯解體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是要斯大林來負這個責任。他的基本看法是,蘇聯的危機由來已久,但一直未得到根本克服。蘇聯大廈的基礎和結構是不牢固和不穩定的。在改善經濟生活方面,人民大眾長年的期待沒有結果。他接著指出,多次危機削弱了蘇聯。自十月革命奪取政權以來,蘇俄和隨后成立的蘇聯先后經歷過四次危機。第一次出現在1921年,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挽救了這次危機。第二次危機始于1928年底,隨著農業集體化的推進而蔓延。這次危機不是靠經濟成就和政治改革來克服的,而是用大規模的鎮壓渡過的。第三次危機出現在斯大林逝世后,是靠對工人、集體農莊莊員、職員和知識分子做出的大量讓步才勉強克服的。第四次危機出現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是一次經濟的、意識形態的和道德的危機。它的出現同蘇聯官銜制度(Номенклатура)Номенклатура,俄文名詞。原意為蘇聯時期由上級任命的官員名錄。由于官員一旦進入這個名錄,就享有種種特權,同時一般情況下不會再脫離官場,因此,此名詞的含義常被引申為特權階層、既得利益集團等。精英的蛻變與老化密切相關。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部分地也是為了克服這次危機,但他沒有成功。就好比一座大廈基礎不穩,如果只顧加高層次,結果只能是不堪重負,難逃轟然倒塌的命運。蘇共的各級機構因“改革”癱瘓了,又缺乏新的權威性的政治力量來領導,匆忙設立的總統制權力機關又未能真正運作起來,加上戈爾巴喬夫并沒有明確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綱領,這樣,他所推行的改革遭到失敗便在意料之中了。在此期間,包括“民主派”在內的各種政治力量日益發展壯大,對國內政治生活的影響和干擾日見明顯。因而,羅伊·梅德維杰夫指出,實際上,早在解體以前一年,蘇聯就處于權力真空狀態了。

羅伊·梅德維杰夫還分析了戈爾巴喬夫主政后的政策。他認為戈爾巴喬夫擔任總書記后的工作側重點沒有擺正。他說,戈爾巴喬夫上臺伊始就抓錯了改革的重點,他沒有花大力氣去抓群眾急切關心的經濟生活、物質條件需求問題,而是大張旗鼓地抓反酗酒運動、上班遲到早退等問題。在第二年召開的蘇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上,他又肯定了“加速戰略”,優先發展機械工業。羅伊·梅德維杰夫寫道,放著人家的成功經驗不去學,如匈牙利卡達爾在60~70年代改革的經驗,還有中國鄧小平的改革經驗,都說明只有讓人民大眾真切地感受到物質生活的改善,改革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在生活必需品十分匱乏的情況下,一味地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使經濟結構的比例更加失調,是不得人心的。作者舉了1989年蘇聯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為證。調查表明:超過60%的被調查人在回答什么是第一位急需解決的問題時,指出是必須改善居民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只有15%的被調查者回答要求擴大政治權利;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目的時,40%的被調查者回答是物質的富裕,30%的人回答說要振興農村和農業,有25%的人說要公正,不要有特權,18%的人說要有民主。

羅伊·梅德維杰夫也指出了戈爾巴喬夫工作作風上的嚴重問題,特別提到了如何對待干部的問題。梅氏認為,蘇聯長期在培養治國人才和政治干部方面明顯滯后。幾十年來,在科學技術領域蘇聯曾培養出了許多的出色人才和領導干部,在文化藝術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也是人才濟濟。但是,在造就治理國家的棟梁之材方面卻是少有建樹。從列寧到斯大林時代,再到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這方面的人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戈爾巴喬夫上任時,他身邊已經沒有像科西金、葛羅米柯和烏斯金諾夫這樣的干部可以共事。更糟糕的是,戈爾巴喬夫在主持會議討論工作時民主作風不夠,不善于傾聽不同意見,不善于集思廣益。筆者還注意到,戈爾巴喬夫時期的干部政策是以頻繁撤換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為其特點。在戈氏當政的6年零9個月里,干部換班如同走馬燈一樣,其中既有為推動改革而實行的必要更替,也有權力之爭的黨同伐異,還有面對反共勢力進攻時的主動潰退。戈爾巴喬夫上任后多次強調“對改革的態度,……是評價干部的決定性標準”。然而,戈氏的改革毫無章法,使干部往往無所適從,不少忠于共產主義事業而對戈氏改革的路線心存疑慮的干部被視為“保守勢力”遭到撤職,從而給蘇共造成很大的損失。從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總書記到1990年7月召開蘇共二十八大,不到6年的時間里蘇共中央總共被動了5次“大手術”。每次中央的人事變動,都伴隨著高中級和基層干部的大換班。參見江流等主編《蘇聯劇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第151頁。應當說,蘇聯的解體和干部隊伍的渙散不無關系。

蘇聯解體至今已將近16年,作為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仍然是世人關注的焦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包括俄羅斯學者)會有更多的感悟,并總結出更為深刻的經驗教訓。我們應該繼續關注這個問題,跟蹤研究,并注意從中總結出更多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益的東西。

(原載《歷史學家茶座》2008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梅县| 云南省| 磐安县| 张家口市| 景东| 龙山县| 毕节市| 紫阳县| 本溪| 承德市| 壶关县| 平邑县| 巴林左旗| 会宁县| 盖州市| 马鞍山市| 内江市| 定边县| 青川县| 彭州市| 德兴市| 南丰县| 胶南市| 叶城县| 萨嘎县| 苏州市| 黄龙县| 五寨县| 武定县| 荆州市| 泰安市| 永昌县| 东港市| 合江县| 丰台区| 全南县| 黔江区| 金堂县| 游戏| 和田县|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