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鄂溫克族精神文化
  • 杜拉爾·斯爾·朝克
  • 4042字
  • 2019-02-28 15:03:45

第七節(jié) 舞蹈

鄂溫克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精神文化生活極其豐富的民族。而且,除了我們在上文談到的精神文化生活之外,還有非常優(yōu)美、雅致的民族舞蹈。根據我們所掌握的資料,鄂溫克族傳統(tǒng)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天鵝舞、篝火舞、狂歡舞、努該里舞、彩虹舞及薩滿舞等。其實,除了這些還有許多與他們的狩獵生產活動有關的舞蹈,如熊舞、野豬舞、馴鹿舞,以及同他們的畜牧業(yè)生產活動有關的駿馬舞、擠奶舞、牧羊舞、頂牛舞等。下面以天鵝舞、篝火舞、歡樂舞及薩滿舞為例,談談鄂溫克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

1.天鵝舞

鄂溫克族的“天鵝舞”源于早期的一則傳說。據說,在伊敏河的源頭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湖,湖邊生活著許多的天鵝,這些天鵝每當春天大地回暖的時候,就從南方千里迢迢飛回老家,在湖水邊生兒育女,然后每當嚴寒的冬天到來之前,他們帶著新生天鵝離開家鄉(xiāng)飛往南方。生活在伊敏草原的鄂溫克人從不獵殺天鵝,也不去動它們的寶貝蛋,反過來還保護天鵝和它們的孩子。結果,伊敏河源頭湖水上的天鵝越來越多,變成這里的一個美景。那時,就在那美麗的湖水邊生活著一家鄂溫克族牧民,那家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兒,小女孩自懂事起就知道要保護湖邊的天鵝。這家人經常把受傷的天鵝抱回家,為它們包扎傷口、治療傷痕,因此和天鵝建立了十分友好的關系。有一天,小女孩在湖邊正在和天鵝玩耍時,一只狡猾的狐貍乘虛而入,偷偷跑過來把正在養(yǎng)育兩只小天鵝的天鵝母親殺死吃掉了。小女孩因此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把兩只小天鵝抱回家里精心養(yǎng)了起來,到秋天時那兩只小天鵝已經長大,而且被小女孩養(yǎng)得又白又胖,等到北國冬天的嚴寒到來時兩只小天鵝就隨著其他天鵝飛向了南方。這一年冬天,小女孩的父母和族人都被外來的強盜殺死了,小女孩騎上白色神馬躲進山林才幸免于難。小女孩在白色神馬的幫助和照料下,平安渡過了寒冷的冬季,迎來了溫暖的春天。這一年的春天,從南方飛回北方的兩只天鵝聽了小女孩的苦難遭遇,傷心地流下了眼淚。從此,它們每天從湖水里叼來魚蝦,從山林里采集美味的野果和野菜送給小女孩。也是在這年的冬季到來之前,兩只天鵝讓小女孩騎在身上飛向了南方,再也沒有回到伊敏河邊美麗的湖邊。從此往后,人們?yōu)榱藨涯蠲利惖男∨⒑蛢芍幻利惖陌滋禊Z就編了天鵝舞。或許正因為如此,鄂溫克族的天鵝舞動作十分優(yōu)雅、柔美,常常使人感動得流下眼淚。跳天鵝舞時,舞者的兩腿自然地屈伸,雙臂柔軟地收縮和伸展,表現(xiàn)出天鵝的各種姿態(tài)。當雙臂略收時,手腕又隨同上翹,有時雙臂平伸向前扇動,有時上伸扇動,同時也表現(xiàn)出天鵝美好的內心世界。天鵝舞一般由三人跳,一人扮小女孩,兩人扮兩只小天鵝;有時也由一男一女合舞或一些人群舞。他們跳天鵝舞時,還要發(fā)出“給—咕!給—咕!”的叫聲。在早期,表演天鵝舞的人,身上要穿用天鵝毛專門制作的羽毛舞蹈衣,頭上還戴用天鵝羽毛做的帽子,所以跳天鵝舞的人看起來特別像天鵝,跳的天鵝舞也十分逼真。

2.篝火舞

鄂溫克族把篝火舞也叫集體舞或圓圈舞,篝火舞也是他們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早些時候,鄂溫克人經常在勞動之余,或節(jié)假活動時,在晚飯后聚到一起點燃一堆篝火,圍著篝火跳起舞來。參加者一般都是成年人,小孩子們不參加,一般情況下本村寨或本姓氏家族的人都會參加,而且要圍著篝火手拉手圍成一圈來跳。大家喜歡邊唱邊跳,有時也由一人領唱大家跟著一起唱跳。據說,篝火舞曾有過極其優(yōu)美而復雜的腿部動作,后來這種腿部動作越來越少,至今僅剩下三種獨具特色的舞蹈動作。其中,第一種是按照舞曲音樂表演走式舞步,是一種歡快、柔和并有極強節(jié)奏的腿部舞蹈動作。表演者手拉手圍成一大圈,第一步先邁左腳,第二步右腳踏于左腳前,在身體向圈里扭動的同時,左腳又做出走步的動作,如此反復地沿著順時針方向邊舞邊繞圈;第二種是跳踏行步舞,從右腳開始向左跳踏行步舞,同時左腿交叉伴隨而舞,每當左腳跳落地時,右腿屈膝并自然向前抬伸。跳這一動作時,手臂必須架起,男舞伴的手要托住女舞伴的手,而要雙雙伴隨歌曲節(jié)奏順時針方向跳踏行步而行;第三種是跳快步舞,是帶有激烈、快節(jié)奏、瘋狂色彩的快步舞,也是強節(jié)奏的腳步功夫舞。跳到即興時會出現(xiàn)前俯后仰的夸張舞蹈動作;每當右腳踏地身體前傾時,手臂略向后擺,同時將頭部伸向篝火的方向;當左腳踏地右腳離地時,上身又夸張地表現(xiàn)出向后仰起的舞姿,此時為了平衡身軀手臂要向前伸展。全體舞者按順時針方向移動,跳舞的節(jié)奏伴隨舞蹈歌曲逐漸加快,進而一步步將氣氛推向高潮。在整個跳舞的過程中,點燃的篝火不僅不能熄滅,還要伴隨舞蹈動作的不斷加快而越燒越旺。對此鄂溫克人解釋說,篝火燒得旺不旺直接影響舞者的情緒和心情,篝火燒得越旺,舞者的興奮點越高,跳篝火的興趣就越高。總的說來,篝火舞純樸自然,至今仍為鄂溫克人喜愛。篝火舞一般都是在夏季或冬天的大型節(jié)日活動及信仰活動中進行,像春秋青黃不接的時候或防火季節(jié)就不跳篝火舞。毫無疑問,這跟鄂溫克族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有關。

3.歡樂舞

歡樂舞也是鄂溫克族早期廣為流行的一種舞蹈,舞者主要由婦女組成,并且是婦女的集體性舞蹈。人數可多可少,一般都是成雙成對的婦女一起跳。歡樂舞動作簡單,學起來也比較容易,所以幾乎所有的鄂溫克族婦女都會跳。這種婦女自娛性的歡樂舞,她們叫努該里(nuhaili)、魯日該楞(lurgeilen)或阿罕拜(ahanbie)等。實際上,這三個詞均包含有“快樂”“歡快”“興奮”“高興”的意思。跳這種婦女舞時,舞隊前有一人領著跳,其余舞者一個接一個地緊隨其后,邊跳邊伴隨舞步節(jié)奏一起反復呼出帶有些樂音的“阿罕拜”“德輝打”“達罕”等詞語。歡樂舞動作敏捷、干凈利落、剛健有力、節(jié)奏感強。基本動作為右腳跟落地后腳掌前部踏著地移動,左腳也隨右腳有節(jié)奏地踏著地移動。隨舞蹈節(jié)奏踏地的腳不固定于一個點,也不固定于某一個腳,而是隨舞蹈進行的方向可以變換。除此以外,還有一種跺步的舞蹈動作,即左右腳交替跺舞,配以變化多樣的手勢和舞蹈詞語,當跳到即興時,別有情趣。獨具特色的舞姿中,還有“瞭望”“戴耳環(huán)”等柔和的婦女舞蹈動作。其中,“瞭望”的舞蹈動作里,有一只手自然下垂或反叉腰,另一只手的手掌齊眉做出遙望遠方的舞姿。在跳舞過程中,兩手可以換著展示“瞭望”的舞蹈動作,腳下協(xié)同手的動作表現(xiàn)出跺步的舞姿。“戴耳環(huán)”的舞蹈,有全蹲蹦跳的動作,還要兩手交替做一手叉腰一手揪耳的舞姿。再者,歡樂舞主要靠特定的舞蹈歌曲,以及有節(jié)奏的舞蹈語言來完成。后來,善于創(chuàng)造和喜歡跳舞的鄂溫克族婦女,在歡樂舞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美妙的彩虹舞。

4.薩滿舞

有關薩滿舞在前文也談到過一些。從某種角度來講,薩滿舞或許是鄂溫克族最古老、最傳統(tǒng)的舞蹈之一。薩滿舞的舞姿應該源于鄂溫克族所崇尚、膜拜的各種動物的動作,以及自然界的各種各樣的變化現(xiàn)象等。或許正因為如此,人們可以從薩滿舞生動夸張的舞姿中,看到不同動物展現(xiàn)的自然、優(yōu)美、強勁、有力的動作。所以說,薩滿舞舞蹈動作中有暴風驟雨、雷鳴閃電、江河翻滾、山嶺震動,以及虎熊咆哮、鷹雕飛舞的場面。薩滿舞表演的場合,一是治病,二是春節(jié)期間預祝來年豐收,三是薩滿盛會。鄂溫克薩滿舞的基本特點為手擊皮鼓(即抓鼓),腰部的甩勁不大,步伐多為走步、回旋和蹦跳幾種形式。舞時,邊擊神鼓邊念唱禱詞或詩化了的咒詞。薩滿舞多為模仿熊、鷹、野豬等動物的各種動作,有神鷹展翅、黑熊攀繩、天鵝騰空等動作。這些簡單、質樸的舞蹈動作表現(xiàn)了鄂溫克族信仰世界豐富的情感及其表現(xiàn)形式,也是人類早期表達復雜多變的內心及其情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總之,薩滿唱誦的神歌融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因此說,鄂溫克族薩滿神歌是他們古老而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之作,展現(xiàn)了鄂溫克族早期信仰文化、音樂文化、舞蹈文化與詩歌文化的遠古結構及內涵。

鄂溫克族有著悠久歷史的歌舞文化有極強的生命力、感染力、穿透力,人們不僅能從中感受生命的頑強、堅毅、超脫、無私、奉獻、快樂與美好,同時也能夠感受人生經歷的艱辛、曲折、磨難、痛苦與悲傷,更加可貴的是舞蹈能夠使人感受人和自然親密無間、互敬互愛、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深度交流及鄂溫克人對大自然的崇拜和信仰。比如說,像篝火舞即是源于他們的火神崇拜,并用藝術夸張形式展示了信仰思想的有形表現(xiàn)。在鄂溫克人的信仰世界里,火是自然萬物中最為高尚而純粹的神靈,因為有了火才有了水,有了火和水才有了萬物生靈。所以,鄂溫克人崇拜火,進而崇拜太陽和陽光。他們還堅定地認為,如果不崇拜火、太陽、陽光及他們的神靈,那么火神就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鄂溫克人的信仰,對火有至尊的膜拜,并且還在生活中對火或者說對火神形成了許多藝術表現(xiàn)形式,以此來表明對火的祭禮和信仰。

在鄂溫克人信仰意識里,火和太陽時常相提并論,正因如此他們把“篝火舞”也叫“太陽舞”。所以,深夜天冷的時候,想起太陽和太陽的熱量,就會點燃象征火神和太陽神的篝火,然后為其信仰的火神和心中的太陽翩翩起舞。到時候,村落中所有人手拉著手形成一個圓圈,按照太陽運行的方向移動性地載歌載舞。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篝火舞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充分表現(xiàn)出了鄂溫克族對于火神及太陽的無限崇拜,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他們自然、豪邁、超脫的情感。除此之外,鄂溫克族的舞蹈還有“野豬舞”“熊瞎子舞”“黃羊舞”“駿馬舞”“斗牛舞”“風暴舞”“草原舞”等。這些舞蹈都源于他們的生活,充分表現(xiàn)出鄂溫克族“萬物有靈論”的信仰及自然崇拜,以及以此為內涵的自然而優(yōu)美的舞蹈藝術世界。他們的這些舞蹈,以模仿自然界的自然現(xiàn)象、自然物、自然界生命的動作情景為題材,其中洋溢著強健、剛勁、自然的藝術風格和表現(xiàn)形式。

鄂溫克族的舞蹈總是和歌聲融為一體,他們跳舞時總有歌聲相伴。總的說來,鄂溫克族舞蹈是反映其傳統(tǒng)生產生活以及情感世界的一個特殊方式。在表現(xiàn)一種豪邁、大氣、瀟灑、坦然、剛毅、超脫性格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種樂觀、自然、平和、寧靜的人生情調。對此,他們的解釋是生活在草原的鄂溫克人,歡聚的時光顯得十分寶貴,所以每每相會大家都很開心就會沒完沒了地唱歌跳舞,相互訴說離別后的酸甜苦辣,訴說對未來的美好愿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潼南县| 北安市| 临武县| 青海省| 河西区| 逊克县| 苏州市| 伊春市| 张家口市| 扶余县| 宝丰县| 八宿县| 高碑店市| 区。| 乌鲁木齐市| 汨罗市| 巢湖市| 东光县| 灵石县| 白水县| 广东省| 冕宁县| 沈丘县| 丹江口市| 永安市| 广汉市| 尚志市| 油尖旺区| 明水县| 政和县| 周口市| 仁寿县| 湾仔区| 双江| 洪雅县| 图木舒克市| 枣庄市| 喀喇| 平阳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