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治學經驗談

淺談研究生論文寫作的十個重要問題

晁福林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0875)

論文寫作對于提高個人科學研究水平至關重要。必須持之以恒,矻矻努力,方可有所前進。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必須注意,大略有如下十項。所以選擇“十項”,也是為了符合吾國習以“十”為全之俗,如某地十景、十全大補之類。這樣選擇之后,發現“全”可能是全了,但重點卻沒有突出,對于每個人的論文寫作而言,重要的、切己所需的也就是一兩個問題,哪里能有十個?我來談這些問題,并非我的經驗介紹,其中許多只能說是我走過彎路之后的教訓。這些問題也不是文豪們所深惡的“文章作法”。到了文豪的級別,是可以不講“文章作法”的,而對于我們而言,則有一定的必要研討“文章作法”,其實也就是提出寫學術論文時應當注意到的幾個要點。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若說“要點”,學、思,就是兩個最核心的要點。這兩點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我們所說的“十個問題”,無出學、思其外者。

一 博覽群書,豐富知識素養

知識的積累,是認識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的保證。此道理猶登高望遠,只有博覽群書才能使自己的學術視野擴展,才能使自己學識的深度與廣度有所加強。可以以學術大師錢鍾書先生的讀書情況為例來進行說明。

錢先生的《外文筆記》有三萬五千多頁,印成為四十九冊。他所讀的中文著作應當更多。錢先生所寫《談藝錄》《管錐編》等名著,就是建立在博覽群書基礎之上的成果。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須臾間之所得,乃是日積月累之偶發。擺在我們面前的書是永遠讀不完的,就論文寫作而言,就要先讀那些與此篇論文相關的書,這些書當然要以傳統的學術經典為主,而不應當是漫無邊際的瀏覽。

二 開動腦筋,慎重選題

心中要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明確應當選什么樣的題目來寫文章。大概說來有如下的特點。首先,要有創新點可以開掘;其次,相關的材料自己能夠駕馭;最后,題目的容量比較合適。總之,初步選中的題目要再思索其可操作性,不適合者,盡快調整。論文選題可以用勘探隊找礦來比喻,題目不可倉促決定,而應當多方尋找,要有踏遍青山的刻苦精神。走遍山山水水,才能找到所要的寶藏。這要付出辛勤努力之后才能找到的目標,不是拍拍腦袋,靈光一閃就能找得到的。有的同學疑問,為什么別人能找到,我卻不行呢?這原因大多是因為沒有踏遍青山的緣故。

論文選題,首先考慮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有了興趣,才會有較大的研究動力。還應當多選幾個題目,經過詳細的調研,來比較這些題目的可操作性、學術價值等方面的情況,再做決定。有人說一個好的選題就是論文成功的一半,現在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 恭敬認真地總結相關的學術史

總結學術史,是對于歷史與學術的尊重。這實際上是史源之學的鍛煉。嚴格說來,每一項選題都有其學術研究的源與流,新出的甲骨、金文、簡帛等材料的研究也不例外。對于前輩和時賢專家的研究我們應當滿懷敬意向他們學習,對于他們的研究,既不要迷住,也不要誤解或曲解(誤解是水平問題;曲解則近乎誣蔑)。陳垣先生很重視“史源學”。他批評《康熙字典》“左”字條誤引《史記》的“右賢左戚”及相關的注,說道:“此以意妄改古書之顯著者也,學者應垂為厲戒(按:這七字下原有著重號)。”《陳垣史源學雜文》,人民出版社,1980,第46頁。

“垂為厲戒”之事,莫過于杜絕抄襲。抄襲有“顯”與“不顯”之別,但性質是一樣的,皆為偷盜和竊取。文章寫得不夠好,那是個人水平問題,但抄襲則是品德問題。《禮記·大學》載:“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抄襲行為是要受天下之人批判的,稍有道德良心的人都會譴責抄襲行為。總結相關的學術史,不是列出若干篇目的論文或著作就算完事,而是要仔細分析前人相關研究所達到的水平,以及尚存的問題。這就要有所選擇,選取提出某一論斷最早者、論述某一問題最為權威者,來進行討論。

只有恭敬認真地總結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才可以為自己文章的學術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 放飛思想,抓住自己思想的閃光點

錢鍾書先生說:“零星瑣屑的東西易被忽視和遺忘;自發的孤單見解是自覺的周密理論的根苗……眼里只長篇大論,瞧不起片言只語,甚至陶醉于數量,重視廢話一噸,輕視微言一克,那是淺薄庸俗的看法。”田媛:《讀書為何,為何讀書—— 〈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編輯隨想》, 《文匯讀書周報》2016年6月13日第1~3版。所謂“微言”,即精深微妙之言,是流星劃過思想的天穹。這個光輝必須書之于紙,琢磨于心。千錘之,百煉之,然后方可謂“偶得之”。古人很理解這個思想飛躍的過程,說道:“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又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卷六,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第493頁。所言“獨照”,當即突破難題、視而通之(“視通”),亦即思維之光照亮幽暗之處。古今學者,夤夜披衣而起所伏案疾書者,往往就是其思想的閃光點。

五 腹稿粗具與謀篇布局

思想的閃光點往往是文章的中心與主題所在,所以作文之前要多琢磨如何把這一主題講清楚。自己理不清楚的問題,文章里也是不大可能講清楚的,以己之昏昏絕無可能使人昭昭。古人云“胸有成竹”,是講繪畫的,其實用在文章寫作上也很合適。

《莊子·徐無鬼》載:“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只有反復練習,方能有匠石之得心應手。所謂“得心”,就是對于自己所寫的內容要在正式寫作前有一個大概的設計,要用一些時間多考慮一下如何開頭,如何進入主題。這猶如高樓建筑前一定要有一個設計圖,方才能夠開工建設。這個考慮的過程,有時是很困惑、很難受的,可能達到寢食難安的地步。問題想透了,謀篇布局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寫作論文的暢快之感常在困惑之后。

六 圍繞主題,深入開掘

顧頡剛先生曾用“竭澤而漁”,來形容匯集史料的齊全。匯集了豐富資料之后的工作,就應當把這些材料架構起來。架構工作的要點,就是要在開掘主題上下功夫。試以王國維名作《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為例說明此問題。此篇講殷先公“夋”,先匯集了其所見到的卜辭中的全部字例,概括出其基本字形為“”,又匯集了彝器銘文中的這個字“”,指出其在金文中一定要讀為“羞”(證明了這個字的古音),再引《說文》戈部的“”,這才由古音韻學的夒、羞、柔三字古音同幽部而字通的道理,說明甲骨中所載這位高祖,即高祖夒。然而問題并沒有到此為止,因為卜辭里稱高祖者僅有王亥、大乙,而又是殷先祖之最為顯赫者,所以王國維又推斷這個人一定是殷人高祖(《屯南》4526片有“高祖夒”的記載,證明了其推斷),而文獻記載殷人始祖是帝嚳。隨后又匯集了文獻關于帝嚳的記載,并且特別指出《太平御覽》引嚳名作逡,《史記》正義引作“夋”,《山海經》作“帝俊”。再指出,《禮記·祭法》謂“殷人帝嚳”,禘為祭始出之祖之祭,所以嚳為殷人之始祖,《史記》已有明文。我們可以看到王國維的論證是圍繞主題步步深入的方法,其主題就是甲骨文記載的這個人是為殷人的始祖。而他論證的要旨是“《世本》《史記》之為實錄,且得于今日證之”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 《觀堂集林》卷九,中華書局,1959,第409頁。。這正是他所提出的二重證據法之精髄。

七 疏通邏輯,通言暢辭

文章應當有邏輯性,簡言之,就是把話說得明白。一篇文章,道理講得清楚,其邏輯一定是清楚明白的。文章的見解(亦即創新之處)明確以后,就應當把它證明,這個證明的過程就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把創新之處證實。如果講道理的時候說不通,那就是邏輯方面出了問題,遇到這種情況,就要考慮創新之處可否成立,若還堅信能夠成立,那就再找證據來說明。疏通邏輯的關鍵在于理由充分,把路開拓得寬寬的,縱然是曲徑通幽,也一定是順暢的,如果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那么不管是大路抑或是曲徑,都是走不通的。文章的底氣在于理由充分,如果理不直,那是不可能氣壯的。

邏輯的通暢還在于要把道理完全講清楚,不應當是不完備的。曹娜《論“文勝質則史”之“史”》見《商周文明研究論文集》第二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2015,第38~44頁。,此文先分析了歷代注疏家的解釋,再說明史官、史書說及巫史說的不合孔子觀念,最后歸結為這個“史”字可以理解為“使”,道理說到這里,邏輯上都還是順暢的,可以說邏輯上都是可以成立的,但路還沒有走完,尚未到達證明創新的終點。因為孔子的原話是將文、質對應來說的,“野”與“史”也當是對應而言的。曹娜文章沒有證明與“野”對應的“史”必當讀若“使”。因為這篇文章的邏輯之路未到終點就停止了,路沒有走完,所以說這篇文章算是功虧一簣。

從打腹稿開始,直到寫完,應當不斷地審視邏輯是否通暢的問題。在荊棘中修出一條路就是疏通邏輯的過程。可以說,有創新意義的文章大都是在荊棘中修路,如果擺在你面前的是一條通途大道,那就很可能是前人走過的路。當然,前人走過的路還可以再走,但要這樣的話,你的創新之處的難度就必然加大,需要更多地學習、思考與錘煉。

八 畫龍點睛,確定題目

文章的標題猶如人的臉面,弄得不好便會面目可憎,讓人厭惡。但又不可一味追求“轟動”“亮麗”的效果,而不顧論文的實際需要。有的專家用“標題黨”來批評只追求題目光鮮而不顧文章需要的現象,是很正確的。具體來說,應當是該亮麗時就亮麗,該平實時就平實。

文章的題目必須與內容相符合,不能畫一條龍點了個狗眼睛。有的同學這方面的功夫還是不錯的。例如李嬋娟寫的《“與晉執亂,與楚為好”——春秋中期秦國邦交歷程考論》見《商周文明研究論文集》第四集,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2016,第107~114頁。,秦國邦交策略的轉變對春秋列國政治局勢影響很大,這個轉變的歷程過去研究得不多,這篇文章以清華簡《系年》的這兩句話為題,恰到好處,此篇論文的結尾仍以“為”作結,有了首尾呼應的效果。

九 論文當以學術創新為主線

現在寫文章大家都注意到學術創新的問題,都知道一篇好文章必須有學術創新。但大多苦惱于不知道該如何創新,我也長期為此一問題所困惑,歷經長期困頓,走了許多彎路,才漸漸悟出一些道理。學術創新必須在認真學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對于某一問題的研究,必須知道前人已經達到了什么高度,有何卓識,在此基礎上方可提出自己的不同認識。如若沒有這個基礎,就來空發議論,那只能是沙灘上起高樓,只能是無根之談。再一點就是要使自己的新觀點、新思維,能夠站得住腳,有史料和邏輯論證的支撐,唯有如此才可讓人信服,才能算有了創新。再一點就是創新必須有實質性的學術研究進展,如果自己的新看法和前人的研究結論相比較,只是片言只語的區別,那就不能算創新。例如,在過去的研究中,“整合”“視閾”一類詞語尚未出現,若你現在使用了,這只是用了新詞語,算不上你有了學術創新。以前曾有一位同學跟我辯論,說自己用了“規律”這個詞,而古人沒有用過,所以這一定是個創新,我告訴他,古人歷來用“道”來表示,已經有了“規律”這一觀念,你采用了現代的名詞來說明問題是可以的,但算不上真正的學術創新。創新一定是具相當學術意義的新發現、新認識,甚至是推動了某一問題學術研究的成果,才可稱為學術創新。

十 論文必須多次認真修改,方可定稿

論文初稿完成后,要有一個修改的過程,不要急于拿出去發表。我念研究生的時候,趙光賢師曾經諄諄囑咐我,一篇文章寫完了,不要拿出去,要先放在抽屜里,過上三五個月拿出來認真讀讀,找出錯訛之處而改之。這樣改了之后還不要拿出去,還是要放在抽屜里再過上三五個月再修改一遍。如是再三,文章方可呈現于世。我自己悟到,趙先生的語重心長的話,是委婉地對我急功近利的論文寫作態度的批評和告誡,是在對我急躁粗疏毛病的針砭。莊子講庖丁解牛臻至玄妙之境,解牛完成時,“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好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態。我寫完一篇文章,往往是再顧文稿,猶見荒野禿草,為之汗顏泚泚,不忍卒讀,從無躊躇滿志過。好在我沒有“善刀而藏”,還是遵從趙先生的教誨,將文稿藏于抽屜(現在是藏在電腦的某個文件夾),過上一段時間,再拿出修改。多次修改后,方才稍微免去一些忐忑不安的心情,但還遠沒有達到躊躇滿志的境界。

論文如何修改呢?

我想大概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刪除枝蔓,突出主線,刪掉可有可無的段落和語句。其二是查改“硬傷”。所謂論文的硬傷不光是常識性的錯誤,而且還應當包括引征材料的訛誤和論證邏輯的不通之處。其三是要潤色增彩,使論文行而能遠。我們讀顧頡剛先生的文章,不僅折服于其精見卓識,還常常為其美妙的語言所吸引,堪為學術論文的典范作品。

拉雜說了這許多,許多問題是我的教訓之談。由于我寫作論文時不注意,所以吃了不少苦頭。現在寫出來,是要讓大家引以為戒。我們的《商周文明研究論文集》在大家的努力下現在已經出了六輯,第七輯也在籌備中。翻看同學們的這些論文,感到其間多有初生牛犢的勇氣在,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寫出更多的好文章。

作者附記: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先秦史專業方向的研究生教學,多年來開設有“論文寫作課”。先秦史方向的諸位同仁,輪流講課并指導學生撰寫論文,還將研究生的論文,選其優者編選出版了《商周文明研究》論文集。此篇小文就是我在論文寫作課上的講稿。謬誤之處,敬請大家多多批評。

(2017年10月31修改稿)

晁福林先生在歷史學院資料室查閱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源县| 廊坊市| 成安县| 汝州市| 义乌市| 青铜峡市| 石狮市| 永城市| 板桥市| 屏山县| 巴楚县| 武清区| 佛学| 柳河县| 抚松县| 正定县| 达孜县| 南投市| 乌审旗| 惠来县| 开原市| 丰宁| 昔阳县| 上蔡县| 蓬溪县| 平顺县| 舒城县| 宜阳县| 潼关县| 秦皇岛市| 额济纳旗| 贺州市| 拉孜县| 喀喇沁旗| 子长县| 安泽县| 平湖市| 阳城县| 青神县| 崇礼县|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