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7年下卷/總第17卷)
- 楊共樂主編
- 2354字
- 2019-01-10 16:20:22
潛心育英才 熱血鑄師魂
楊共樂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師范大學,作了意義深遠的講話。重溫習總書記的講話,對于重新認識教育的價值、重新思考教師的責任幫助極大。
習近平總書記說:“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教師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也是最偉大、最神圣的職業之一。”教師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使命。“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英雄輩出,大師薈萃,都與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總書記從民族復興決定性意義的高度來論述教育的重要性;說明教育的最基本任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闡述教育是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同時總書記又以“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來闡明教師職業之偉大。因為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涌現一大批好老師。”習總書記號召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四有好老師”也就成了全國教師奮斗的目標。
“師垂典則,范示群倫。”教師承擔著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理想信念是成為好老師的核心內涵。正確的理想信念是好老師最深層的精神實質,是好老師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顯然是第一位的。一位只會“授業”“解惑”而沒有理想信念的老師,只能稱作誤人之師;一位只會“授業”“解惑”而脫離“傳道”的老師,充其量只能算作“經師”或“句讀之師”。好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修道”與“傳道”是好老師的立身之本;“精業”“去蔽”與“授業”“解惑”是好老師的立業之基。新時代的好老師應該以學馬克思主義之道、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道為職責,應該以傳馬克思主義之道、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道為使命。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承擔著培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道德情操是好老師踐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質。“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教師的道德情操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師不能做只會教授課本知識的教書匠,而應言傳身教,成為道德的楷模,以人格的魅力影響學生的心靈,以人格的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好老師是“神圣”“崇高”的化身,應該師德高尚,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體現核心價值,以德修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自己的行為引導并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教師是立教、興教之主體。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使命。扎實學識是成為好老師的立業之本。《呂氏春秋》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論述:“為師之務,在于勝理,在于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好老師既要成為“學問之師”,也應成為“教學名師”。“學問之師”需要有深厚的基礎與積累,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學問之師”需要有廣闊的視野與理論的高度,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勇氣;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經歷。如果基礎不實、知識儲備不足、知行不一,就無法勝任好老師的職責。“教學名師”則需要熟悉教育學原理,懂得教學規律,了解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融知識于傳授之中。只有“學問之師”與“教學名師”的有機統一,才能把先進之學術成功地傳授給學生,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達到教與學之良性結合,真正做到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承擔著打造“中華民族 ‘夢之隊’的夢想。”仁愛之心是成為好老師的必備條件。教育從嚴格意義上說是一門“仁”與“愛人”的學問,“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盧梭認為:“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愛是幫助學生打開認知之門、啟迪學生心智的一把鑰匙。好老師應該是仁師,具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寬容學生的品格;好老師應該是播種愛心的使者,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分灑到每一位學生身上,使學生從中獲取溫暖,汲取力量,讓學生在老師的關愛下茁壯成長;好老師應該寬嚴相濟,以嚴導其行,以愛動其心,在學業上嚴格要求,使學生日有所得、月有所進。人們常常把教師比作春蠶,比作園丁,比作燃燒自己照亮學生的蠟燭,這一個個美好的比喻,既頌揚了教師的無私奉獻,又是對教師“仁愛之心”的肯定與贊賞。
其實,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是一個整體,理想信念是最深層、最重要的核心發動源,關系到教師的信仰與立場,決定著道德情操、扎實學識與仁愛之心的如何落實,起著統領全局的作用;而道德情操、扎實學識與仁愛之心又反過來從各個具體的層面使好老師的理想信念變成學生的信仰理念與自覺行動。它們相輔相成,辯證統一。
《荀子·大略》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教育是一個民族立國強民的根本。我國目前有近3億學生,他們都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生力軍。把未來的生力軍教育好、培養好既是我國的重要國策,也是我國由人力大國走向人力強國的根本保證。教師興,則國興;教師強,則國強。在“四有好老師”的感召下,我國的教師正以滿腔的熱忱書寫著用靈魂塑造靈魂的壯麗詩篇;我國的教師正以“孺子牛”的精神,勤奮耕耘,創造著屬于自己、屬于社會、屬于中華民族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