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筆談:學術研究與為人師表

會通古今 有用于世

瞿林東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習近平總書記的《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第2版)這段精辟的論述,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具有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意義。

首先,這一論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崇尚以學術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提高到當今時代的高度,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承擔著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崇高任務。其次,這一論述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內在聯系,深刻地闡明了文化建設中“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辯證關系,而關鍵在于正確看待“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再次,這一論述以宏大的氣勢和世界的眼光,把傳統的經世致用之“世”的觀念,從中國擴大到世界,倡導處在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的中國人“既向內看”“又向外看”,既關注國內國計民生,又探索人類前途命運;既彰顯中國特色,又尊重世界多彩文明??傊?,這一論述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認識、明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具有深刻的啟示。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這一論述既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期待,也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考驗。比如說,怎樣“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現時代的一個大課題,而只有大家共同來完成好這個大課題,才能體現出當代中國學術經世致用的新的生命力和遠大前景。按我的膚淺認識,“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兩個聯系密切的不同層次的課題和不同深度的實踐任務。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它們的內涵,才能自信地和有效地致力于這兩個緊密聯系的課題與實踐任務。

為了深入理解上述問題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我們有必要對相關的學術史作一簡略回顧,使之與當代學術相銜接,從中揭示文化演進中的辯證關系及其主要問題所在。第一,是如何認識古今關系。這里說的古今關系,不僅要認識到古今有所聯系,還要認識到“古”中有哪些優良的東西適合于“今”即為今所用。第二,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們對于“今”的認識就成了認識古今關系中極重要的部分。這是因為,只有全面地、深刻地認識了“今”,才可能判斷、抉擇“古”中那些適用于“今”、有用于“今”的優秀成果。在這里,人們的時代感和歷史感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第三,對于“古”和“今”以及古今關系的認識,關鍵在于落實到“用”,即挖掘存在于“古”而有用于“今”的優秀成果,使其在當代文化建設和現代社會生活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這方面,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早在西漢時期,太史公司馬遷這樣說過:“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保ā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钫吣瓯怼沸颍┻@幾句話中,說到了“古”,說到了“今”,也說到了“用”即“自鏡”。這是史學家關于認識古今關系及其意義的較早論述。中唐史學家杜佑自謂:“所纂《通典》,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將施有政?!保ā锻ǖ洹纷孕颍┻@是中國古代學人明確申言以學術成果經世致用的代表性言論。漢唐以下,討論古今關系、學術與經世致用關系者,代有其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優良傳統。清代史學家章學誠進而從哲學的高度,辨析了“好古”與“隨時”的本質,指出:“夫三王不襲禮,五帝不沿樂。不知禮時為大,而動言好古,必非真知古制者也。”又指出:“若夫殷因夏禮,百世可知。損益雖曰隨時,未有薄堯、舜,而詆斥禹、湯、文、武、周公而可以為治者。”換言之,真正的“好古”,自應懂得“時為大”,而“隨時”亦并非薄古?;诖?,章學誠批評“學者昧于知時,動矜博古”的片面傾向。前人的這些論述,對于我們認識歷史上的古今關系和文化傳承中的規律性現象,多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有了這樣一些思考,我們對“推動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歷史任務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自覺,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開辟新的前景。舉例來說,中國自古是多民族國家,秦漢以來更是不斷發展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民族間始終存在著歷史文化認同的基因。但是這些基因長期分散著“沉睡”于浩繁的歷史文獻之中,成了“無聲的存在”。當代學術工作者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從浩繁的歷史文獻中梳理出這許許多多的無聲的存在,以科學的理念“激活”它們,使其成為“有聲的存在”,訴說中華文明、中華民族之久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思想基礎,申言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一個客觀存在,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是否可以認為,上述研究和論證即是實現“創造性轉化”的一個實例。在此基礎上,對“創造性轉化”過程中所得成果,進一步作理論的和有體系的研究,使之成為歷史哲學類型的產品,并用以指導中國歷史研究。這種類型的產品,也就是“創新性發展”的一個標志。

綜上,我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抓住兩個著力點:一是要在會通古今上下功夫,二是在有用于世上多思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向前邁進。

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艱難而崇高的事業,是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征途中的一個光榮的歷史使命,有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理論、方法論上指明方向,有前人在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有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這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偉大工程,必將不斷結出碩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县| 苏尼特左旗| 沿河| 池州市| 安泽县| 西丰县| 龙陵县| 乌拉特前旗| 泊头市| 贡觉县| 淳化县| 永定县| 安仁县| 巫山县| 石棉县| 永寿县| 连城县| 肇州县| 焦作市| 泸溪县| 徐汇区| 凤城市| 杭锦后旗| 景宁| 孟津县| 汨罗市| 若羌县| 阜阳市| 青铜峡市| 新泰市| 永宁县| 凤冈县| 彭州市| 株洲县| 陆良县| 沽源县| 双鸭山市| 搜索| 博客| 姜堰市|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