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風險研究:基于二元經濟一元化的轉化
- 甘家武
- 3526字
- 2019-01-10 16:17:42
2.1 二元經濟結構現狀
2.1.1 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生
根據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工業化發展應是按照先輕工業,后基礎工業,然后是重工業的順序有序地發展。但是出于如下考慮,中國選擇了不同于發達國家發展階段論的“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林毅夫等,1999;蔡昉、楊濤,2000;陸銘、陳釗,2004)。①當時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表明,重工業比重高標志著國家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強的經濟實力。②當時的國際經濟、政治、軍事格局,迫使中國需要迅速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工業結構,重工業則是關鍵。③在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對比重且極度貧困的經濟體中,輕工業優先發展,會遇到市場需求不足、無從取得工業化所必需的資本積累問題,但是重工業自我服務循環的產業特征可以擺脫這一條件約束。這種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體現了當時我國急于縮小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經濟差距的迫切愿望以及超越工業化發展階段的顯著特征。
因此可以說,如果世界上任何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會遇到二元經濟結構這一問題,那么中國工業化過程則是跨越了工業化發展順序,重工業的優先發展以強制從農業攫取農業剩余,從而致使農業的落后。因此,中國的二元經濟差異表現得尤為突出。
2.1.2 二元經濟結構的測度
研究二元經濟結構一元化過程中的財政風險,首先需要對二元經濟結構進行測度,通過相應量化指標分析,才能更為準確地分析二元經濟結構的演進過程,進而分析一元化的路徑選擇及公共財政風險,并提出有意義的政策建議。二元經濟結構反映了現代非農部門和傳統農業部門的要素生產效率及產值在兩部門之間的配置。
為更方便和準確地對二元經濟結構進行測度,需要可獲取的數據,并根據特定環境給出一定事實依據的假設。由于農業和工業兩部門最能代表“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因此目前已有文獻在量化二元經濟結構差異中,一般采用國民經濟核算中有關農業和工業兩部門的指標或作為“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的“樣本空間”進行研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演變,“傳統部門”的范圍由狹義上的“農業”演變為“第一產業”,“現代部門”的范圍則由狹義上的“非農產業”演變為“第二產業”進而演變為“非第一產業”。而測算二元經濟結構的指標,主要包括二元對比系數、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反差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度。
2.1.2.1 指標的選擇
二元經濟結構體現了農業和非農業兩部門經濟的差異程度,經濟學家在衡量二元經濟的差異程度時,大多采用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系數、二元反差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度進行描述??紤]到測算的全面性,本書采用上述指標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差距進行測算。
2.1.2.2 數據的預處理
本書以1978年為基期,把相關數據進行了整理和計算,并利用其測度中國二元經濟結構演變的情況。
(1)二元對比系數。該指標指二元經濟結構中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之間的比率。該系數理論上處于(0, 1)這個區間,系數越小,說明兩部門的二元性越弱;系數越大,說明兩部門的二元性越強;當為0時,表明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為0,經濟的二元性高度顯著;當為1時,表明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相同,經濟的一元性高度顯著。發達國家的二元對比系數一般為0.52~0.86,發展中國家一般為0.31~0.45(楊治,1985)。
(2)二元反差系數。該指標指各產業的產值比重與勞動力比重之差的絕對值之和的算術平均數。該指標與二元對比系數的理論意義相反。二元反差系數越小,說明反差程度越??;反差系數越大,說明反差程度越大。
(3)比較勞動生產率。該指標指一個部門的產值比重(或收入比重)同勞動力比重的比率。比較勞動生產率越高,則本部門的產值與勞動力比值越大,因此該指標能大致客觀地反映一個部門當年的勞動生產率。從時間序列考察,經濟結構的二元性越強,意味著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差異越大。
(4)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該指標反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城市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差異程度,用公式表示為s = 1 - n/c。其中,n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c為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s的取值范圍為(0, 1)區間。當s≥0.5時,可以認為二元經濟結構非常顯著;當0.2≤s≤0.5時,可以認為二元經濟結構較為顯著;當s <0.2時,可以認為二元經濟結構不顯著。
(5)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度。該指標的計算方法為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減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反映的是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差別。當e≤5% 時,可以認為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基本一致;當5% ≤e≤10% 時,可以認為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差異較大;當s > 10% 時,可以認為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差異很大。
假設G為總產值(或總收入), i = 1,2分別表示為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L為勞動力總數,Gi為i部門產值(或收入), Li為i部門勞動力數,Bi為i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顯然,G1+G2= G, L1+L2= L。因此,比較勞動生產率的計算公示為:

二元對比系數(CI)的計算公示為:

二元反差系數(RI)的計算公式為:

2.1.2.3 測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上述公式,我們測算出相應結果如表2-1所示。
表2-1 我國二元經濟結構情況

續表

注:以上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歷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并經整理計算得出。
從表2-1中,我們可以得出:①農業和非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差異程度整體上呈現擴大的趨勢;②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的二元性整體上得到強化;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整體上在擴大;④城鄉生活質量差異整體上在縮小;⑤二元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從比較勞動生產率可以看出,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差異程度一直比較大。
2.1.3 二元經濟結構的變遷
圖2-1和圖2-2分別為1978~2015年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化曲線和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變化曲線。

圖2-1 1978~2015年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化曲線
從圖2-1可以看出,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相對于非農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而言一直處于低位徘徊。而非農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步降低,但與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相比,差異仍然較大。
從圖2-2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自改革開放以來,呈現比較明顯的波動性變化特征,大致經歷了1978~1984年縮小、1984~1993年擴大、1993~2015年再次縮小的三個階段。

圖2-2 1978~2015年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變化曲線
1978~1984年,在農業方面,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土地生產關系得到改善,農民的經營自主權有所擴大,農村利益關系得到了調整和改善,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中國農業在這一階段出現了連續六年的超常規增長。城市的改革尚未起步,在工業方面,農產品收購價格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工農產品交換的價格剪刀差,從而使得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得到改善。這種格局促使農業和非農產業之間的差距逐步在縮小,二元反差系數從1978年的0.541降低到1984年的0.451。
1984~1993年,農村改革的成功,誘導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城市經濟體制相應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快了這一系列改革的步伐。在“發揮中心城市作用”的思想指導下,順利推進企業改革,以小城市為試點,逐步推廣到大城市的城市改革工作,包括了計劃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工業管理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勞動工資、金融體制、價格體制和外貿體制等多個單項的綜合改革。在這種背景下,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下降過快,從而擴大了二元經濟結構的差異,二元反差系數從1984年的0.451上升到1993年的0.525。
1993~2015年,二元經濟結構整體再次呈現下降的趨勢,二元反差系數從1993年的0.525下降至2015年的0.350。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家不斷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政府不斷轉變職能,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打破地區、部門之間的分割,完善生產要素市場;規范市場行為,建立競爭、有序、開放的統一大市場等。這些政策的出臺,初步建立了生產要素統一市場,使生產要素資源配置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從而使經濟結構的二元性得到弱化(張應祿、陳志剛,2011)。
二是中國經濟進入全面轉型時期,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各種制度相對放開,中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地發展,中國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村大量低廉的剩余勞動力得到釋放,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民工資性收入得到快速增長,勞動力生產要素得到進一步優化配置。
三是農村稅費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的逐步取消,農村基層轉移支付力度的不斷加強,農民直接補貼力度的不斷加大和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不斷完善,從而在分配上進一步理順和規范了國家、集體、農民三者之間利益關系,進一步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保護了農民利益,使農業和非農產業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