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本書創新點

第一,第一次從技術文化互動的角度分析日本近代技術文化觀的演進。國內外學術界從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角度分析科學技術史的不勝枚舉。著名的就有: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美國社會經濟學家T·維布倫的《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哈貝馬斯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論等,從專家治國論和技術統治論角度說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法國社會學家埃呂爾的《技術社會》、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的《新工業社會》則從工業主義的思潮論述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撰寫的《17世紀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則成為科學技術社會學的奠基之作。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角度論述日本科學技術史的亦為數不少:日本科技史家杉本勛、中山茂、佐藤昌介合寫的《日本科學史》,從政治、社會、思想、文化中探索日本科技發展的原因;星野芳郎著的《技術發展的政治經濟背景》則對中日兩國技術發展的政治經濟背景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從技術與文化互動的角度說明日本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學者亦有:白根禮吉提出的“技術文化”概念,國內學者王海山提出的“技術文化”概念,及陳凡、張明國提出的技術文化互動理論。而本書則首次提出“技術文化觀對‘技術—文化’整合”的理論分析框架,并以此理論分析框架來試圖重新解讀日本近代技術文化觀的演進歷程。

第二,對日本近代技術思想進行梳理,將進一步厘清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技術”一詞的概念。筆者在從事日本技術哲學研究的過程中,越來越強烈認識到要明晰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技術”“技術論”“技術哲學”“工學”等概念,首先要厘清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技術”一詞的概念。而日本近代技術思想的梳理,無疑為進一步厘清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技術”一詞的概念,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著名的史學家馬家駿、劉祚昌在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一書中,從中日兩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差異方面入手,說明了中日近代化一敗一成的原因。中國是中央集權制,日本是幕藩制;中國的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也就是“天無二日”,日本則由天皇和將軍共同掌握權力,即“民有二主”;中國在選拔和任用官吏的制度方面是科舉制,日本則是門閥制,因此中國的封建制度較日本的封建制度更具穩定性,它雖十分腐朽,但依然能繼續維持其統治,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產生強大阻力。本書則試圖從技術文化視野說明日中兩國社會變革一成一敗的原因。日中兩國對近代技術文化的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本質認知,對技術文化的功利主義的倫理理解,對技術文化的多維主義的社會態度的差異是造成日中兩國社會變革一成一敗的重要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石阡县| 翁牛特旗| 宁国市| 丹寨县| 杂多县| 安仁县| 马龙县| 古浪县| 曲阳县| 梅河口市| 瑞安市| 高唐县| 南木林县| 德惠市| 余干县| 鄱阳县| 凤山县| 阳山县| 温州市| 正宁县| 山阳县| 长顺县| 溆浦县| 精河县| 菏泽市| 阳城县| 水城县| 仁化县| 偃师市| 邮箱| 繁峙县| 沽源县| 汕头市| 荃湾区| 吉首市| 柞水县| 东台市| 盐亭县| 伊吾县|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