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抗洪救災研究(1949~1956)
- 石武英
- 5627字
- 2018-11-08 18:30:59
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嚴重的水災
(一)全國的水災
歷史事件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湖北省水災是在全國水災嚴重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湖北省的水災災情、救災工作與全國息息相關,湖北水災嚴重的年份也正是全國其他地區特別是中南地區水災嚴重的年份。湖北救災到底是孤軍奮戰還是八方支援、全國共同應對,這必然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本書在敘述湖北水災災情的同時,非常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全國的水災災情。
新中國成立后,災荒在我國農業生產上仍然是個大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頭7年,每年都有或輕或重的水災發生,其中較大的水災有三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河北、山東、皖北、蘇北、河南等地方就發生了嚴重的水災。這年7—8月,由于入夏后大量降雨及戰爭影響,淮河、長江、黃河、海河諸流域均發生了嚴重的水災。據內務部統計,1949年全國受災面積約12787萬畝,受災人口約4555萬人,179萬災民逃荒,糧食減產114億斤,災情分布在全國16個省、區及498個縣、市的部分地區。其中,長江以北的河北、皖北、蘇北、山東、河南、平原6省區成災面積計677.6萬公頃,占總成災面積的79.4%;成災人口3679萬,占總成災人口的80.7%。
除以上六省區受水災影響較大外,遼西、江西、湖南、浙江、皖南、蘇南、湖北等省區的部分地區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水災。1949年湖北省遭受了夏秋兩次水災,全省有29個縣300多萬人受災,受災農田約618.27萬畝。1949年的大面積自然災害導致1950年全國春荒人口高達4920萬,70%的人口分布在水災嚴重的山東等6省區。
1954年,江淮流域發生了百年未有的大水。4月下旬起,南方9省陸續受災,嶺南粵、桂等省為主災區;5月下旬起江淮流域連降暴雨,鄂、皖、湘、贛、浙等省災情日益嚴重;7月上旬,暴雨擴展到淮河以北直至海河、遼河流域,全國以東部為主的水災到達高峰。總計有21個省區1613.1萬公頃農田遭受水災,分布于15個省區的成災面積為1130.5萬公頃。其中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海河流域的皖、鄂、湘、贛、蘇、豫、冀7省受災面積1327.5萬公頃,成災面積1073.1萬公頃,倒塌房屋1000多間,死亡14400多人,減產糧食80多億公斤、棉花400多萬擔,受災人口達6000多萬(內含重災災民4000萬)。7省的主災區分別為皖中北、鄂東、湘中北、贛東北、蘇北、豫東南和冀中,安徽省成災面積最大(265.1萬公頃)。與山洪、漬水相比,潰堤的危害最大。長江武漢關水位在1931年28.28米的近百年最高水位之上持續58天,8月19日高達29.73米,沿江大中城市曾受洪水嚴重威脅。從7月4日至8月6日,長江潰決44處(鄂36處、皖6處)、分洪13處,安徽省安慶專區365公里干堤除12.5公里外全被淹沒。水災初期,各省暫時向外地轉移災民1500萬人。據不完全統計,長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5省,有123個縣市受災,淹沒耕地4755萬畝,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3萬人?;春恿饔虿糠殖蔀拿娣e為6200萬畝,大清、子牙等河流域部分成災面積為3700萬畝。京廣鐵路不能正常通車達100天,直接經濟損失達100億元。
1956年,發生了50年未有的嚴重水災。河北、河南、黑龍江、吉林、山東等省發生了特大洪水。657.6萬公頃農田、2716萬人口遭受水災,316萬間房屋倒塌,1780人死亡。災情最重的河北省有286萬公頃農田、1500萬人口受災,倒塌房屋200萬間,800人死亡。
總之,新中國成立初期頭7年,平均每年約有1億畝左右的土地和4000萬左右的人口受災。
(二)湖北省嚴重的水災
1949年5月,雖然湖北省政權建立起來了,但新生政權面臨嚴重的困難。經過多年戰禍,特別是國民黨集團潰敗前的破壞,1949年年底,湖北地方的社會、經濟、政治局勢十分嚴峻。政權建立時,全省大部分地區都處于戰爭狀態,新建立的人民政權積極組織力量支援軍隊,進行解放全國的人民解放戰爭。當時擺在新政權面前的迫切任務是支援南下、西進大軍繼續掃蕩殘敵,恢復工農業生產。
就在這種情況下,兇猛的長江洪水給剛剛執掌政權的新政府提出了挑戰。這年7月至8月,湖北省陰雨不斷,洪水破堤,泛濫成災。長江上游洪水下沖,長江沙市站最高水位達44.49米,為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漢口站最高水位達27.12米,為有水文記錄以來80年中第四高水位,25米以上高水位持續了126天,為近30年來少有的現象。殘破的江漢干堤共發生嚴重險情946處,雖極力搶險,但仍有13處干堤潰決成災,“石首、沔陽、嘉魚、蒲圻、漢陽、浠水、廣濟、黃梅等處,相繼決口,洪水泛濫”。漢水方面:“漢水北岸及東荊河北岸,各潰口六處,以甘家拐(按:系在湖北省天門縣境內)為最嚴重,潰口長達九百公尺,水淹天門、漢陽。其次,長春觀、蔣家攤兩處也相當嚴重,潰口均在三百二十公尺以上。由于該兩處潰口,洪水內侵,汈汊湖湖水亦隨之上漲,漫及孝感、云夢、應成等縣附近,民垸亦遭淹沒?!?img alt="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農村福利司:《建國以來災情和救災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第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E911C/1122866670365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274520-86lhniHKhc4gHJPowMt2uI7WqSNiFhA1-0-0fe90e5a99d42aea21a180aeb7b22ade">水災遍及31個縣。據不完全統計,夏秋兩次水災湖北省共淹耕地面積約340余萬畝,全省受災人口達220余萬人,加上輕災人口共300萬以上,占全省人口的1/7。其中以沔陽專署所屬縣份最為嚴重,受災面積約280萬畝,占該專署轄區耕地總面積的45%,受災人口約110萬,占該專署總人口的43%,其中又以沔陽受災面積最廣。其次是黃岡專署轄區,荊州專署轄區又次之。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指揮解放軍指戰員和廣大干群投入防汛搶險,迅速穩定了形勢。1949年湖北省減產糧食折合大米1161480000市斤,非災區雖收七成,但至陰歷年底缺糧人口有10%。
根據湖北省民政廳資料統計,具體受災情況如表1-1所示。
通過表1-1中數據可以看出:1949年兩次水災,全省有29個縣300多萬人受災,受災農田約618.27萬畝。其中以沔陽專署所屬縣份最為嚴重,受災面積約295.6萬畝,約占該專署轄區耕地總面積的59%,受災人口約128萬,占該專署總人口的47%,其次是黃岡專署轄區,荊州專署轄區又次之。從災情來看,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水災。
表1-1 1949年湖北省水災情況統計

注:(1)除鄖陽專署所轄六縣外,其余受水災各縣系根據本省水利局夏秋兩季防汛統計,少數災區報告及災區慰問團綜合報告系搜集各有關資料綜合整理統計,黃陂、應城兩縣為重災區的原因系根據受災的深度而列,宜都上次系根據宜昌專署口頭報告,列為旱災,這次民政會議上的報告是水災,故更正為水災,其受災人口、田畝數字亦稍有出入。(2)鄖陽專署的六個縣,系根據該署本年元月份民政工作報告與本年民政會議報告,受災田畝與糧食減產數據系根據該區政科長的估計,受災原因系山洪暴發田地被沖。(3)漢川縣被沖走家具很多,但無具體數字,故未列入。
資料來源:湖北省民政廳:《湖北省1949年夏秋汛受災情形及救濟經過報告》,湖北省檔案館藏:SZ67-1-13。
1950年春季,湖北出現了嚴重的春荒。入夏后,先是天旱不雨,后來大雨連綿,山洪暴發,部分堤段漫溢潰決,全省受水災面積300多萬畝,災民達200多萬人。到1950年春缺糧人口已增至20%左右,缺糧人口有2806814人,人均約缺糧兩個月,如按平均每人每天食米1.4斤計算,全省春季缺糧共2105110505市斤。具體受災情況如表1-2所示。
從表1-2可以看出:1950年湖北省孝感、荊州兩專區水災最為嚴重,黃岡、宜昌、沔陽專區次之,其他地區亦有相當災害。災情的特點如下。①災情連續。如漢川、黃岡、孝感等縣的水災區,1949年是重災區,1950年又是重災區,有的地區甚至連淹四年。在水災區中,如漢川、公安等縣,1950年連淹幾次,不僅早谷無收,而且秋季作物也一再遭受淹沒。多數縣份是先旱后澇,繼以久旱并發生蟲災,數災重疊。②災情普遍。1949年全省重災人口240萬,重災面積400萬畝,雖然1950年重災人口和面積僅及1949年的1/3,但1949年受災縣份共42個縣,1950年全省72個縣市在大小不同的范圍內都受到了輕重不同的災害。由于連年受災,人民家底枯竭,生產和生活上都存在很大困難。
表1-2 1950年湖北省水災情況統計

注:(1)根據各縣報告和參照省委及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資料整理。(2)部分縣缺乏人口數字,系按田畝折合估計。(3)關于受災損失缺乏全面數字。
資料來源:湖北省民政廳:《1950年湖北省生產救災工作總結》,湖北省檔案館藏:SZ67-1-10。
1949年至1950年上半年的生產救災和減租減息運動使廣大農民得到休養生息,生產熱情普遍高漲。因此,1950年湖北農村雖然遭到水、早、蟲災的襲擊,但大部分地區還是獲得較好收成。全省擴大耕地面積約87萬畝,糧食產量636.3萬噸,比上年增長10.06%。
1951年7月中旬大雨連綿,山洪暴發,荊州、宜昌、襄陽、大冶、孝感、黃岡等六個專區的35個縣市發生水災,共淹田963728畝,其中完全無收的約在15萬畝以上(內有漬水田43307畝)。據湖北省民政廳相關資料統計,1951年全省有29個縣遭受水災,受災總人口358432人,受災耕地963580畝。
1952年5月至10月間,有27個縣的沿江濱湖地區和山區先后發生三次水災,部分地區連淹兩次。第一次是在5月以后,連降大雨,河水泛濫,山洪暴發,遍及襄陽、宜城、谷城、洪山、棗陽、南漳、???、館化等8個縣,被沖毀或淹沒田地684713畝。第二次是在8月19日,漢水水位上漲達66.7公尺,超過1951年水位約1公尺,襄陽、宜城、谷城等縣的沿河沙地和低洼地區又遭水淹,面積達7萬多畝。三五天后水退,無大損失。第三次是在9月中下旬,江河水漲,荊州、黃岡兩專區有19個縣洪水漫堤或潰堤成災,稻谷、棉花損失很大,重的顆粒無收,或減產七八成,輕的也減產四五成??傆嫵蔀奶?502723畝,災民803680人。
1953年7月下旬,漢江上游各支流連日普降大雨,水位連續上漲。8月初,唐白河接連發生數次洪水,特別是第三次洪峰兇猛,唐白河沿岸均超過歷年最高水位,如梁家咀超過歷年最高水位1.34公尺。洪峰接連而來,沙洋水位從8月1日至9日連續暴漲5.86公尺,東荊河與漢江下游均超過歷年最高水位。漢江各地水位:澤口是39.91公尺;岳口是38.64公尺;仙桃是35.82公尺。東荊河各地水位:陶朱埠是39.55公尺;新溝咀是36.56公尺;朱新場是33.53公尺。與歷年洪峰最高水位比較,岳口超過0.4公尺;仙桃超過0.37公尺;陶朱埠超過0.45公尺;新溝咀超過0.58公尺;朱新場超過0.93公尺。水勢洶洶,情況緊急嚴重,為歷年所未有(見表1-3)。
表1-3 1953年湖北省水災情況統計

資料來源:湖北省水利廳檔案,湖北省檔案館藏:SZ113-2-71。
1954年夏秋,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了特大洪災,其雨期之久、洪峰來勢之猛、汛期之長和災區范圍之廣,均為歷年所罕見。
從4月下旬至8月下旬,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暴雨不斷,致使江河水位暴漲,湖泊滿溢,釀成近百年來未有的嚴重災害。1954年洪水是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與1931年洪水相似,但比1931年更為嚴重,在湖北省境內大約相當于100—200年一遇。宜昌站60天洪量2118億立方米,相當于100年一遇,其主要特點是干支流洪水同時發生。宜昌站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秒,在枝城河段與清江4800—7800立方米/秒的洪水相遇,枝城洪峰流量71900立方米/秒,超過荊江河道安全泄量約10000立方米/秒。當時城陵磯水位已達到33.50米以上,對荊江泄洪頂托嚴重,形勢十分危急。
以上是沿江地區的災情。除此之外,一些山區如孝感專區崇陽縣等地發生了不同于長江洪水的災害,即山洪。崇陽縣于6月15日至16日下雨250公尺以上,山洪暴發來勢兇猛、猝不及防,造成數十年來未有的巨大災害。初步統計,全縣災民達7萬人,15個鄉淹死144人,靠大河約64個鄉70%—90%的房屋被沖壞,下津下半鄉306戶只剩下3間房屋,太平鄉金家灣倒屋70余間,奧城2個村全部被沖光,肥田鄉葛家大堤潰口,8個村400石田地90%成為沙洲河道。崇陽鐵橋被沖走三孔,家禽耕牛損失無算,有船只的地方,只在屋頂得救性命,大部鄉無船,有的爬上樹,有的跑上山崗,僅只身得脫,洪下鄉有700多人被困山頭兩日無食,災民無家可歸,生活無著落。
1954年水災,全省6個專區無一幸免:荊州、孝感、黃岡3個專區最為嚴重;襄陽、宜昌、恩施3個專區次之。其成災田地達22702600畝,占全省總田畝的36.03%,其中重災田地21001059畝,占全省受災面積的92.5%,災民9057930人,占全省災民的91.4%。輕災田地1701541畝,占全省受災面積的7.5%,災民846871人,占全省災民的8.6%。其中因分洪成災的田地9228339畝,占全省受災面積的40.65%,災民3147043人,占全省災民的31.77%;因潰口成災的田地3865994畝,占全省受災面積的17.03%,災民2174253人,占全省災民的21.95%;因漬水成災的田地6391003畝,占全省受災面積的28.14%,災民2709517人,占全省災民的27.37%;因山洪成災的田地3217264畝,占全省受災面積的14.18%,災民1873988人,占全省災民的18.91%。全省因災死亡31762人,耕畜16056頭,倒塌民房2205135間,浸濕和沖走糧食6935743斤,國營商業財產損失2134062萬元(舊人民幣),合作部門損失1465463萬元(舊人民幣)。9所中等學校房屋全部倒塌,14所部分倒塌。小學遭毀的校舍占災區原有校舍總數的50%以上,僅倒塌者即有19321間。水利工程遭損者達101194處(段)。農作物普遍減產,更有嚴重者顆粒無收。各受災地區的麥豆等作物,因揚花時節正逢霆雨或被漬后未成熟就予搶割,以致普遍減產。全省僅襄陽專區小麥豐收,其余地區除少數有七成收以外,一般都只有四五成收,甚至有顆粒無收者(見表1-4)。
表1-4 1954年湖北省受災人口、田畝統計

注:(1)總人口數系1953年人口普查數字,總田畝數系湖北省統計局1953年統計數字??側丝?、總田畝欄內包括沙市、宜昌市、襄樊市及湖北省屬農場的相關數據。(2)本表為基本核實數字,數據源自1954年9月3日湖北省災區代表會議各縣負責同志所填的表格,材料尚不全整,數據不實者,曾經通過電報或電話進行了解和查對,但由于災情面廣,加之有些地區電話不通,個別地區的數字不夠準確。(3)受災在萬畝以下的縣、市國營農場及山洪地區恢復收成在七成以上者均未計入。
資料來源:《湖北省1954年水災情況及災害恢復情況統計表》,湖北省檔案館藏·湖北省生產救災委員會檔:SZ39-1-12,第34頁。
1955年湖北省水災的具體情況如表1-5所示。這一年,全省受災面積約2512893畝,受災人口約754260人,沖毀水利工程67474處。
表1-5 1955年湖北省水災情況調查

注:本表根據30個縣(市)統計,各河系所包含的單位如下:長江干流:黃梅、英山、大冶、麻城、沙市、宜昌、江陵、宜昌市、嘉魚、咸寧;漢江:潛江、沔陽、天門、鄖縣、鄖西;府河:應城、應山、云夢;清江河:長陽、宣恩、宣都、利川;松滋河:松滋;泹漳河:遠安、當陽;其他河:羅田、興山、來鳳、崇陽、鶴豐。
資料來源:湖北省檔案館藏湖北省水利廳檔:SZ113-2-72。
筆者根據以上情況,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水災情況繪制成表1-6。
表1-6 1949—1956年湖北省水災情況統計

注:筆者根據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繪制。
從表1-6我們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水災最嚴重的年份是1954年,其次是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