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推背圖》(修訂版)
- 許欽彬
- 1255字
- 2019-01-05 00:15:02
第二章 古代歷法
六十四個卦象與六十甲子能對應起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明白這個問題,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中國古人通過對大自然變化的不斷觀察,不斷思維和總結,所認識到的自然運動法則和客觀規律,這對理解本書內容也非常重要,但這就涉及了古代歷法的知識。
非常高興的是,許多的易學前輩們在這方面都曾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供我們直接閱讀,享受到這些知識。下面是我將常秉義先生所著的《周易與歷法》中的一段內容摘錄在此,以供讀者們參考理解。
歷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學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學的結晶。
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規律,總結出包括節氣、置閏等內容的年月日時周期節律,用歷數予以表示。
《星歷考原》: “洪范曰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歲者,日與天會也。日一日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匝一周,復于天會,而春夏秋冬統于其間矣。月者,日與月會也。月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奇而匝天一周,又二日有奇而與日會,是為一月,而晦朔弦望統于其間矣。日出地而為晝,入地而為夜;以右行論之則為東行一度,若以左旋論之特不及天之一度耳,亦一周也。一寒一暑以為歲,一盈一缺以為月,一明一昧以為日,一經一緯以為星,歲月日星紀于辰,合歲月日星辰而為歷數,以調四時之氣以正晦朔之期,以定晨昏之節。推算以稽其運行,觀候以窺其躔舍,所以歲功而齊七政者,莫大于此。故以歷數終焉。”
陰歷以月球盈虧周期變化(即朔望月)來計年的,陽歷則以太陽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來計年的,而陰陽合歷則以回歸計年,朔望計月,大小月置閏之法來調節陰陽之歷的。由此可見,陰陽合歷是最為精確實用的科學歷。比如一年必為365.2425日,每月初一必為朔月,十五必為滿月,而且春夏秋冬井然有序。我國古代的陰陽歷又加入干支、節氣等內容,使之更符合天象實際。
通過朔望月相變化周期,可推出日地系統的陰陽變化,朔望月運動與回歸年周期相距90°,形成四個特征點,故四年為日月小周期。如此周而復始,經過十五個為期四年的小周期,終于出現了日月會合的六十年大周期。然而,為期六十年的大周期中,朔望月中四個特征點構成一組四象,經過十六次的四象編碼,日月終于會合,但首尾完全重合,故十六實為十五,六十四實為六十,此即六十年日月會合,六十四個卦象與六十個甲子能互相融合的奇妙所用。
四年小周期源于兩方面:
一是太陽四年積盈百刻而足一日,二是月亮四年四個90°而足一個月周期,于是,四年構成日月共有的小周期。
此外,太陽視運動十五小周為六十日,月亮運行十五小周為六十年,皆以六十甲子表示之。
……
其實,原始形態的歷法是以八卦、六十四卦符號系統,干支系統以及與之相配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辰所組成的“宇宙大鐘”構架,從時空上講,再配以周天公度(360°)和日夜百刻計時系統(類似百分比法),從而形成了夏商周三代以前簡練精致的歷法。
這種歷法,以卦爻為核心,動態地反映了宇宙運行規律,比之后來的歷法,從宏觀上講,誤差要小得多。
例如古老的十月歷、八月歷即其遺存。故王弼云:“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也。”可謂一針見血,切中要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