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國民會議的本質

一 國民會議的召集

1931年2月28日,胡漢民被扣當晚,蔣介石就在全體中央委員晚宴中,力陳國民會議應討論約法。當時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葉楚傖諸人都表示附和。吳稚暉并提議:“此事既破裂,則已無法彌縫,惟有力圖減少困難及誤會。展堂既主辭職,則以靜居雙龍巷寓次為宜,立法院事作為請假,而由子超副院長代理之,較為不著痕跡。”蔣當場表示:“諸同志既一致同意,明日即照此辦吧。”《邵元沖日記》, 1931年2月28日,第710—711頁。

3月2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在胡漢民缺席的情況下,通過兩項決議案。一是:


胡漢民同志因積勞多病,又值國民會議即將開會,不足膺繁劇之任,辭國民政府委員、立法院長本兼各職案。決議:通過并選任林森同志為立法院院長,邵元沖同志為國民政府委員兼立法院副院長。


二是通過蔣介石等人提議的國民會議制定約法案,并指出:


此種約法,為中國民族整個的生命所寄,負訓政責任之本黨,不得不予再三鄭重考慮之后,定堅卓不移之決心,并應排除一切困難與謬見,根據總理所指示,以確定其性質范圍與產生之方法,俾于國民會議,樹久安長治之宏規。《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30次常務會議記錄》,二檔館藏,油印件:七一一(5)62;另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14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第263頁。


會議推定吳稚暉、李石曾、于右任、丁惟汾、王寵惠、蔡元培、葉楚傖、邵元沖、劉蘆隱、孔祥熙、邵力子等11人為約法起草委員,吳稚暉、王寵惠為召集人,負責立即起草約法條文,供國民會議討論。據出席會議的孫科回憶:當蔣提出議案后,會場“半句鐘之久,無一發言。后蔣作默認,糊涂通過”。孫科:《胡展堂先生被扣事件發生之經過》, 《為什么討伐蔣中正》,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印,1931,第100頁。

蔣、胡約法之爭,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結束。從此,國民會議就完全按照蔣的意圖發展。對此,蔣曾在日記中愉快地寫道:“為胡漢民事積擱公事至兩星期之久,一旦清理,為之一快。”《困勉記》卷17, 1931年3月13日,“蔣檔”。日記原文為:“二星期余之公事,為胡案而積擱,其數百件,一旦理清,豈不快哉。”

早在1930年11月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決議召開國民會議時,國民黨中常會即推定蔣介石、胡漢民等14人為委員,負責草擬召集國民會議之方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16次常務會議記錄》,二檔館藏,油印件:七一一(5)61;另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13冊,第103頁。12月29日,中常會通過《國民會議代表選舉法》,交國民政府于1931年元旦正式公布。《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21次常務會議記錄》,二檔館藏,油印件:七一一(5)61;另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13冊,第328—335頁。

根據《國民會議代表選舉法》規定,會議代表總額為520人,其分配情形:各省450人,各市22人,蒙古代表12人,西藏代表10人,海外華僑代表26人;選舉采用職業代表制,各地代表應按照定額,由農會、工會、商會及實業團體、教育會、國立大學、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學及自由職業團體、中國國民黨等團體選出。同時規定,上述“農會、工會、商會、教育會各團體以依法設立者為限”。《國民會議代表選舉法》,國民會議選舉總事務所編《國民會議關系法規匯編》,編者印行,1931,第35、38頁;《國民政府公報》第663號,1931年1月1日,第1—5頁。

1月23日,國民會議選舉總事務所成立。國民政府任命戴傳賢為主任,孫科為副主任,陳立夫為總干事,具體負責國民會議代表選舉和會議籌備事項,并于各省市設立國民會議選舉總監督。3月2日,戴傳賢等三人宣誓就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國民會議宣言決議案宣傳集》,編者印行,1931,第307、310頁。同日,戴氏在中央紀念周報告,稱:“各地選舉總監督已就職者,計十六省二市,共十八處。各地黨部同志努力籌備,定能如期開會。各同志所應特別注意者,即國民會議之任務是也。此種問題甚為重大,全國人民對于此事大多仍不明了,即黨部同志亦在研究之中。”《戴傳賢報告約法事》, 《國聞周報》第8卷第9期,1931年3月9日,“一周間國內外大事述評”,第2—3頁。從戴氏的報告中,不難讀出他的無奈。

根據《國民會議代表選舉法》第14條“中國國民黨國民會議代表之選舉由中央黨部另定之”的規定,1月29日國民黨中常會第125次會議又通過了《中國國民黨出席國民會議代表選舉施行程序》,共21條,規定各省市國民黨員按該省市分得之名額,就中央提名中選出半數或過半數,其余者由黨員自由選舉。《國民會議關系法規匯編》,第69—74頁;《國民政府公報》第696號,1931年2月12日,第4—5頁。

4月24日,國民政府正式公布了《國民會議組織法》,共28條,分別對國民會議的組織、會期、表決方式、會場紀律、秘書處和警衛處的設置等做了具體規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2條:“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各委員,及國民政府委員,得出席國民會議。”此外,國民黨中央候補執、監委員,各院所屬部長、委員長,以及主席團特許人員,可“列席”會議。《國民會議組織法》, 《國民會議宣言決議案宣傳集》,第270—275頁;另見《國民政府公報》第756號,1931年4月25日,第1—3頁。“因之,中國國民黨對于該會議可說有絕對的支配能力。”陳之邁:《中國政府》第1冊,商務印書館,1946,第14頁。

1931年5月5日上午9時,國民會議開幕典禮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新建的國民會議議場舉行,出席者除會議正式代表、主席團特許人員外,還有中外來賓千余人。

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致開幕詞,他首先回顧了召集國民會議的歷史淵源、召集經過及其職能,特別強調制定訓政約法一事。他說:“中正認此事為國民會議之重要使命,歷次堅持,致不諒于平日敬愛之友,言之實心有余痛!”并表示“俟(約法)確立以后,尤須政府國民同立山岳不搖之心,秉化日光天之態度,一致遵守,以致中國于治平”。蔣中正:《國民會議開幕詞》,程天放主編《國民會議實錄》正編,國民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編印,無出版時間、地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藏,第12頁。

5月6日,國民會議召開第一次預備會議,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435人,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和國府委員29人。會議首先接受國民黨推定的中央委員于右任、國民政府委員張學良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并選舉張繼、戴傳賢、吳鐵城、周作民、林植夫、陳立夫、劉純一共同組成主席團。《國民會議預備會議記錄》(一), 《國民會議實錄》正編,第1—15頁。

5月7日召開第二次預備會議,任命主席團提名的葉楚傖為秘書長,并通過主席團特許列席會議名單,共70人。《國民會議預備會議記錄》(二), 《國民會議實錄》正編,第22—25頁。

國民會議主席團成員。前排左起葉楚傖、于右任、劉純一、戴季陶、林植夫,后排左起周作民、張繼、張學良、吳鐵城、陳立夫

自5月8日起,正式開會,共開大會8次,通過提案20余件。在國民會議通過的所有提案中,最重要的是12日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除前言外,共89條,分為8章:第一章“總綱”,對中華民國領土、主權、國體、國旗、國都,都有規定;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對人民的權利采取法律保障主義,而不是直接保障;第三章“訓政綱領”,仍強調訓政時期由國民黨行使中央統治權;第四章“國民生計”,所昭示的兩大原則為獎勵生產和勞資協調;第五章“國民教育”,規定男女教育機會平等,學齡兒童應受義務教育,失學成年人應受補習教育;第六章“中央與地方之權限”,規定采均權制度;第七章“政府之組織”,又分中央制度與地方制度二節;第八章“附則”,規定約法解釋的方法和憲法制定的程序。《國民會議第四次會議議事記錄》附件三,《國民會議實錄》正編,第92—99頁;《國民政府公報》第786號,1931年6月1日,第6—11頁。

國民會議通過的另一項重要決議,是5月13日發表的《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鄭重宣告:


(一)中國國民對于各國以前所加于中國之不平等條約概不予以承認。

(二)國民政府應遵照總理遺教于最短期內實現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之完全平等與自由。

右之決定,不僅為捍衛中華民族生存之必要,實亦足以消除世界和平之障礙而湔滌近世文明之污點。深信世界各國對此堅決之表示,必能與以深切之認識,而我全國同胞自必一致擁護此項之決定,不辭任何之艱難與犧牲。謹此宣言。《國民會議第五次會議議事記錄》(1931年5月13日), 《國民會議實錄》正編,第117頁。


5月17日,大會一致通過《國民會議宣言》,再次強調上述兩項主張為“本會議代表國民一致決議”,并要求“全體國民當下最后之決心作最大之努力,擁護國民政府以完成此項使命”。《國民會議宣言》, 《國民會議實錄》正編,第4頁。

5月16日,國民會議第八次會議還一致通過林疊等111名代表提出的臨時動議“請大會函國民政府從速制定國歌,在國歌未頒行以前暫以黨歌代國歌案”。《國民會議第八次會議議事記錄》(1931年5月16日), 《國民會議實錄》正編,第181頁。

6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頒布約法,并發表《約法宣言》,稱:“國民會議最重要之工作,為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政府依照國民會議決議,于本日以約法公布全國,約法亦即于本日發生效力。”《國民會議宣言決議案宣傳集》,第113頁。

召集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是孫中山遺囑中明確提出的兩項“最近主張”, “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國民會議算是開完了,《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也昭告于世。但如何廢除、具體步驟以及何時“促其實現”,無論國民會議還是國民政府均無具體規劃。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會議留下的《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更是形同一紙空文。列強在華所擁有的特權依然如故。

國民會議秘書長葉楚傖在報告會議經過時曾自豪地表示:


這次大會的代表,可以說是照組織法規定的人數,全都到會了。出席列席的代表中間,包括蒙、藏、回各族,又另有數位女性代表,所以此次的國民會議,是整個的中國民族的國民會議,無一族一界無代表參與的。

至大會的議事經過和一切議決案,無不根據總理遺教,討論通過的。如實業建設程序案,是根據建國方略的;教育實施趨向案,是根據心理建設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案,是根據訓政綱要及建國大綱的。此外所有比較重要以及其他的議案,都無一不是根據總理遺教而決定的。提案方面,計共有四百五十余件,經大會決議通過的約二十余件,其余的四百余案,都在末了一天的下午,通過解決了。葉楚傖:《國民會議的經過》, 《國民會議宣言決議案宣傳集》,第195頁。


但是國民會議是否真如葉氏所稱的“是整個中國民族的國民會議”呢?首先,我們從國民會議的選舉機關來看,由國民黨中央派往各省市的31位國民會議代表選舉總監督,如陜西省為楊虎城,山西省為商震,浙江省為張難先,上海市為張群,南京市為魏道明,中國國民黨浙江省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國民會議叢刊》之一,編者印行,1931,第276—278頁。《國民政府公報》第697號,1931年2月13日;第701號,1931年2月18日。這些人都是國民黨大員,根據國民會議代表選舉法的規定,他們對參選人民團體有認定資格的權力。《國民會議代表選舉法》, 《國民政府公報》第663號,1931年1月1日,第1—5頁。也就是說他們可以代表“黨”或“個人意愿”來認定參選代表的資格。我們不妨看看當時在鄂豫皖“剿共”的十三師師長萬耀煌在其日記中關于湖北選舉情況的真實記錄:


國民會議選舉事,由民廳主辦,每縣派一指導員,民政廳長吳醒亞電令各縣長接受指導。聞各指導員到達各縣后,對縣長兼任選舉監督曰:“如何辦理,你是明白的,我們心照不宣,惟一事必須迅速完成的,就是制造選民名冊。”前些時各軍師有人來電,要交換選票,如樊崧甫、周磊要我們選趙觀濤,他們選夏斗寅。最后仍由總司令圈定,可說是選舉與圈定并用,施之于軍隊原無不可,若民眾選舉,由黨部先行決定人選交民廳辦手續,除大都會尚有形式舉行,至各縣則關門制造,層層轉報與報紙公布而已,老百姓根本不知此事。《萬耀煌將軍日記》,臺北:湖北文獻社編印,1978, 1931年3月,第71—72頁。


主持湖北全省選舉的吳醒亞,正是國民政府任命的“國民會議代表湖北選舉總監督”。《國民會議叢刊》之一,第276頁;《國民政府公報》第697號,1931年2月13日,第1頁。由此可以想見葉楚傖所言“無一族一界無代表參與”的真實性。難怪萬耀煌在日記中不滿地表示:“軍閥時期選以賄成,為后世詬病,還經過了選,還有人(得了錢)來投票,今日根本連投票形式都沒有。主辦地方選舉作為如此,難怪外人對本黨之不諒也。”《萬耀煌將軍日記》, 1931年3月,第72頁。

此外,我們再從參加國民會議的代表分配來考察,出席會議的代表名額共520人,由各省市選舉的國民黨代表有84人,加上當然出席的84人(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國府委員);而當然列席的代表亦有50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監委員、各部會首長),另外還有軍隊黨部特許列席代表15人。以上共計233人,已近大會人數一半。此外,國民黨黨員參加選舉,并未限定不可參加國民黨配額以外的職業團體的選舉。這就造成國民黨員不僅可以參加國民黨的選舉,也可以參加職業團體的選舉,甚至有國民黨員在地方黨部選舉失敗后,再參加其他職業團體選舉而當選的情況。當時在江蘇省就不乏這樣的例子。陳之邁:《民國二十年國民會議的選舉》, 《清華學報》第11卷第2期,轉引自張天任《寧粵分裂之研究——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中壢:宏泰出版社,1992,第56頁。由此可見所謂國民會議,無非是“擴大”的國民黨代表大會而已,而且其中還排斥了國民黨內的反對派(如兩廣代表和改組派等)。可見,南京國民黨中央對大會有絕對的支配權。

國民會議選舉的代表如此而已,會議通過的決議無論從內容到質量,也很難想象可以代表全體國民了。難怪會議能在最后半天不經過討論即能“迅速”通過全部提案的95%。而真正經過大會決議通過的20余件提案中,最關鍵的正如蔣介石所言:“國民會議中間,就是廢除不平等條約和訓政時期約法為唯一的要案。”蔣中正:《紀念革命先烈的感想》, 《中央黨務月刊》第32期,1931年3月,第677頁。前者在于顯示蔣介石致力完成孫中山的遺愿,以此表明蔣在“黨國”的正統地位,至于何時實現,則另當別論。后者則從法理上滿足了蔣介石個人獨裁的愿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州市| 庆城县| 久治县| 北海市| 闻喜县| 凤庆县| 隆尧县| 台前县| 宕昌县| 永和县| 张家港市| 衡东县| 成都市| 邵阳市| 师宗县| 门头沟区| 洪泽县| 敦化市| 哈尔滨市| 玉环县| 漠河县| 恩施市| 扬州市| 藁城市| 红河县| 阿鲁科尔沁旗| 衡阳市| 广宗县| 中方县| 天祝| 上栗县| 衡水市| 蒙自县| 武强县| 福清市| 红河县| 炎陵县| 那曲县| 东乡| 大石桥市| 建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