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問題與思路

在討論什譯《法華經》的泰譯之前,我們不妨以泰文版《三國演義》的經典譯本作一參照。在泰國文學史中,昭披耶帕康(洪)版《三國演義》被譽為泰國“經典文學”的代表,其文體被稱作“三國體”。《三國演義》的泰譯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而是帶有編譯或重寫的性質。翻譯團隊分為兩組,首先由通泰文的華人譯出初稿,再由昭披耶帕康(洪)組織文人團隊進行潤色。譯本保持了原著的基本細節,但同時也符合譯入語讀者的文化心理和閱讀審美,被譽為除人名、地名之外,看不出是外國文學作品的譯著。在《三國演義》的泰譯過程中,譯者團隊有意地采取了歸化的翻譯政策,以譯入語讀者的感知和接受作為重要的考量標準。為處理政治、語言、文化等因素帶來的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礙,譯者本著再現原著主要內容和宣揚忠義精神的宗旨,從文化角度重新對源語文本進行了詮釋,并且在詮釋的過程中實現了文體的創新,突破泰國古典文學數百年來的韻文文學傳統,形成了雅俗共賞的新式散文文體,并開創了泰國古典小說翻譯與創作的先河。

對于《三國演義》這樣的翻譯作品,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忠實”與否進行評判,不能把其中基于政治、文化因素而采取的變通方式說成是誤譯或是錯誤。當一部譯品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所謂正誤評判往往不是那么涇渭分明,譯本的功用也已超越了“忠實”或“準確”的約束。如果我們承認,類似《三國演義》這樣的譯品,就其翻譯過程而言,實質上是譯者基于知識、文化的積累,出于對譯入語環境適應選擇的思考,而對源語文本進行解釋的過程,那么我們就會發現,“正”、“誤”、“佳”、“劣”之分,更多只是評論者出于規范思路而進行的主觀性評判。不同譯文之間或者譯文與源語文本之間的差別,無論細微或是巨大,都有可能是譯者對于解釋度的把握不同造成的。

佛經翻譯亦然。孔慧怡曾經指出:“一般所謂對、錯、好、壞的譯評觀念,在佛經翻譯很多時候都沒有作用。”[6]什譯《妙法蓮華經》的泰譯也面臨相似的境況。首先,薩汕譯本和創價學會譯本依據的英譯雖然不同,但都是質量很高的譯本,較為精確地傳遞了什譯《妙法蓮華經》的文字內容及文化內涵。泰譯者的轉譯也較為出色、完整,譯本各品質量較為整齊一致。面對這樣的譯本,研究的思路重點應該放在何處?通過對《妙法蓮華經》泰譯本的初步考察,筆者認為關鍵問題在于以下兩點。

(1)什譯《妙法蓮華經》泰譯與傳播的歷史是怎樣的?

這是在翻譯研究中對譯品應做的基礎描述之一。

(2)泰譯者對文本意義的追求是怎樣的?

對文本意義的追求是翻譯中最本質、最核心的部分。從源語文本到譯文,意義的詮釋和傳遞過程存在著空白與不確定性,譯者必須確定相應的政策與方法來應對,對空白或不確定處給出自己的詮釋或解讀。同時,由于文本意義具有開放和封閉的雙重性質,譯者需要把握相應的尺度和標準,在開放性與封閉性之間尋找平衡,詮釋義理。

就《妙法蓮華經》泰譯這一具體譯品而言,譯者如何處理大乘佛教與南傳佛教在義理、文化上的契合與歧異是貫穿于譯本考察全程的焦點,究其實質,討論的仍然是譯者與文本意義之間的關系。

根據目前已掌握的譯本,筆者設定兩個方向的考察視角。

(1)轉譯本的比較,以薩汕譯本、創價學會譯本之間的比較為主;

(2)直接翻譯和間接翻譯的比較,主要考察直接譯自中文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消除了第三語言的屏障之后,對義理的探究呈現出怎樣的成果,與轉譯本有何異同。

轉譯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對文本意義開放性和封閉性的比較與分析。由于有原語文本(鳩摩羅什漢譯)[7]以及歷代權威注釋的存在,決定了轉譯自第三語言文本的泰譯本的開放性不能是無限的。譯者的詮釋以及在詮釋中體現的視域,都可以與原語文本進行比較研究,由此考察出譯者如何在開放與封閉間尋求平衡,如何理解文本意義。在《妙法蓮華經》轉譯成泰文的個案上,或者說在佛教經典的轉譯方面,開放性和封閉性不僅是辯證的、相對的,也是同一的,即體現在譯者對終極的義理或“了義”的詮釋上。因為文本意義是經由第三語言從大乘佛教語境向南傳佛教語境“回譯”,文化回譯的效果是翻譯能否成功的關鍵。筆者在研究過程中也參照了梵文本系統的譯本,從文化回譯和詮釋效果的角度進行對比研究,以便對譯文進行更全面的分析評判。

主要研究思路如下。

(1)對翻譯史的考察。

本論題是對什譯《妙法蓮華經》泰文譯本的綜合考察與研究,包括什譯《妙法蓮華經》和梵文《妙法蓮華經》在泰國翻譯傳播的歷史,譯本、譯者的簡況,對什譯《妙法蓮華經》泰文譯本特色與得失進行描述。

(2)對譯者與文本意義關系的考察。

如果從傳統的規定性研究視角來看,薩汕譯本和創價學會譯本都可以稱作“佳譯”,薩汕譯本對佛教文化意義的把握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而創價學會譯本則對源語文本做了亦步亦趨的傳譯。僅僅從“對錯”、“忠實”、“暢達”的角度看,兩個譯本都在水準之上。但這種視角可能忽略了文本及翻譯背后的大量“故事”。這些“故事”牽涉到譯者的自我定位,譯者對佛教教義的理解與詮釋,牽涉到譯本之間趨同或歧異的原因,牽涉到譯者如何理解大乘佛教與南傳佛教之間的同一與差異。就翻譯過程而言,不是文字信息傳遞完成之后就大功告成了,對文本翻譯過程和譯者心態的探究同樣具有價值。

上述研究思路將被劃分為6個分論題,分章節討論。

(1)《妙法蓮華經》的泰譯與傳播;

(2)文化回譯;

(3)不確定性文本的翻譯;

(4)譯者如何處理理念層面的沖突對立;

(5)直接翻譯和間接翻譯的問題;

(6)翻譯與譯者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安县| 贵德县| 临海市| 香格里拉县| 汝城县| 巴彦淖尔市| 萨迦县| 五台县| 白银市| 南京市| 仁布县| 两当县| 大埔区| 临夏市| 青龙| 玉树县| 石河子市| 鄂托克前旗| 温州市| 桂林市| 浦城县| 白玉县| 靖西县| 和平县| 茶陵县| 右玉县| 泾阳县| 内江市| 丹江口市| 嘉禾县| 太白县| 龙海市| 泰和县| 平舆县| 五指山市| 大荔县| 青神县| 敦煌市| 博湖县| 梅河口市|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