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指標體系的確立

1.指標選取的原則

(1)全面性。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的目的之一是在“三化”協調理論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上全面反映區域內部30個地市的整體發展情況。相應的指標體系要配合這一目標,既要涉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要兼顧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做到盡量客觀而又全面地體現城鎮化、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方面以及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且能夠點面結合,從整體和局部的不同角度系統地反映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情況。

(2)實用性。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不能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還要與實踐相結合,指導現實應用。這就要求指標體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便于讀者對區域整體和30個不同地市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因此,首先,指標的含義應該簡明易懂,能夠被一般讀者接受;其次,要求數據來自于公開的、可信度高的數據庫,即指標數據容易獲取且數據質量被公眾認可;最后,不同地市統計口徑應當一致,同一地市不同年份的統計口徑也要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指數的可操作性,便于實踐應用,輔助讀者科學地進行決策分析。

(3)獨立性。指標體系的建立需遵循獨立性原則。同一層次的指標應相互獨立,保證指標間形成并列關系,嚴禁出現包含與被包含關系,盡可能減少各指標間的關聯度,消除指標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展開接下來的賦權工作,保證指標權重的精準。

2.指標體系的選取思路

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的評價體系,而“三化”協調發展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多層次評價提供了一系列準則,具體如下。

(1)準則層B

現有文獻中,人均GDP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標。但是由于人均GDP自身存在缺陷,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學者們不斷在人均GDP指標的基礎上尋找若干指標,試圖還原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盡量彌補人均GDP的不足,如人類發展指數、綠色GDP等都是這一努力的結果。可持續發展理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內涵,本報告選取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作為準則層B,具體見圖1-1。

圖1-1 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上的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準則層B示意

(2)準則層C和方案層D

課題組在準則層B的基礎上,又構造了其下層的準則層C與方案層D,具體如下。

第一,工業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以工業擴張、結構變動、產出增長、城市化及農業現代化為基本特征的特殊歷史階段,其結果是解決從不發達狀態進入發達狀態,這是廣義上的工業化。在這一定義中,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協調一體的,但受制于發展環境的約束,中原經濟區乃至整個中國的“三化”的發展是不協調的,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當前,我國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為了特別體現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這一理念,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應該從工業化中分離出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狹義的工業化。按照對狹義工業化的理解,工業化首先應該體現為產出的增長,這表現為人均GDP的增長;其次應該體現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最能反映國民經濟這一變化的是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而三次產業結構只是表明工業化對國民經濟結構變動的數量效應,不足以反映工業內部結構優化的問題。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是衡量工業內部結構的最常用的指標,制造業增加值比重越高,表明區域經濟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越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就越強。該指標的獲取需要相應地市最新的統計年鑒,而各個地市最新的統計年鑒出版的順序又參差不齊,故該指標的可得性不能得到保證。但由于國有經濟一般主要涉及采礦業以及相應的資源型制造業,因此制造業增加值比重與非國有工業比重密切相關,非國有工業增加值比重可以近似作為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的替代指標。

第二,城鎮化的內涵至少應該包括人口的城鎮化、土地的城鎮化、經濟活動的城鎮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城鎮化等四個方面,課題組用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以及人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個指標分別衡量人、經濟活動與生活方式的城鎮化。土地的城鎮化通常用城市建成區面積及其增長率來衡量,但考慮到城市的擴建存在類似“一次擴建多年填空”的問題,因此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與時間并無直接的統計上的相關關系,所以課題組最終舍去了衡量土地的城鎮化相關指標。

第三,農業現代化是指利用現代工業、現代科技與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等方法,使得農業的生產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從這個定義不難推斷,農業現代化至少應該具有規模化(前提)、市場化(動力)、機械化(手段)、科技化(目標)等四個特征。課題組分別用勞均農作物播種面積反映農業生產實際的規模化經營程度,用單產農用化肥施用量反映市場化與商品化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以地市為統計單元的科技化指標目前缺失,課題組不得已把這類指標舍棄。但從具體的約束條件來看,缺失科技指標并不會從根本上削弱農業現代化的衡量標準。這是因為中原經濟區目前農業的科技水平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較小,農業現代化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實現規模化與市場化,進而實現機械化。如果農業現代化的前三個特征實現不了,就沒有市場化的利益激勵機制,農業的科技水平也不會對農業現代化有非常顯著的貢獻。這可以從每年有大量的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卻沒有產生相應的效益來驗證。經濟發展指數及其下層指標詳見圖1-2。

圖1-2 建立在“三化”協調發展理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指數及其下層結構示意

第四,對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課題組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衡量:第一是考察經濟結構對能源的依賴程度,一般選取單位GDP能耗指標,經濟結構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越強,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就越高。二是環境污染狀況,近年來各地頻現霧霾天氣,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急劇上升,所以選取按轄區面積平均的工業煙塵排放量作為代表。三是化解污染負外部性的努力程度,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這一指標予以全面、整體地表示不同地市化解各種污染的負外部性所做出的努力。生態環境發展指數及其下層指標詳見圖1-3。

圖1-3 生態環境發展指數及其下層結構示意

第五,對于以人為本的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來說,首先考慮的是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類自身,其首要表現就是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主要包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兩個指標。其次,現代化的過程也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過程,用城鄉居民收入結構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狀況。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以人為本的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醫療與教育體系支撐,健全的醫療體系是保證構成社會微觀主體的人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而高質量的教育環境更是提高了受教育者未來的發展潛力,因此健康和教育指標是在收入指標之后要考慮的。健康指標主要從衛生資源的可得性考慮,選取了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數以及每萬人衛生機構床位數兩個指標,而教育指標選取了反映教育財政投入力度的人均教育經費和反映基礎教育發展情況的萬人中小學專任教師數兩個指標,分別考察了教育發展的“質”和“量”。最后,以人為本還體現為人的生活環境的狀況,課題組主要從公共綠地的稀缺程度、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以及道路交通的擁擠程度三個方面來設計指標。城鎮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本報告分別選用人均城市公園綠地面積、萬人城市公共汽車數、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來具體衡量。社會環境發展指數及其下層指標詳見圖1-4。

圖1-4 社會環境發展指數及其下層結構示意

3.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

按照上述指標選取的原則,課題組構造了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具體見表1-1。

表1-1 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

注:括號中數字為該指標相對于目標層A的權重;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各項指標權重相加之和略大于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金堂县| 大足县| 石嘴山市| 苏尼特右旗| 田阳县| 中方县| 邳州市| 凯里市| 赞皇县| 临洮县| 苏尼特右旗| 临安市| 康乐县| 永春县| 黔江区| 靖远县| 五河县| 砀山县| 老河口市| 北票市| 广宁县| 宜良县| 南平市| 灯塔市| 尼勒克县| 正蓝旗| 双流县| 武邑县| 凤山市| 成武县| 六枝特区| 秦皇岛市| 大田县| 长葛市| 闻喜县| 巴彦县| 景德镇市| 芷江| 新化县|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