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報告(2016)
- 耿明齋 張建秋 張國驍
- 1190字
- 2019-01-04 23:57:32
一 編制理論基礎
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是用來綜合評判中原經濟區內部各區域發展的速度、質量以及潛力的一種標準,因此指數的編制必須要有符合自身經濟發展規律的評判標準,這個評判標準就是相應的理論基礎。結合中原經濟區發展的實際與“發展”的一般內涵,課題組把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的理論基礎鎖定在可持續發展以及“三化”協調發展兩種理論之上。
1.綠色發展理論
在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中原經濟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過多地依賴資源和投資,形成了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投資”為特征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當資源的儲量不斷下降,自然及社會環境的承載能力接近極限時,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注重“量”而忽略“質”的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勢在必行,因此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首先選擇了綠色發展理論作為指導。綠色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可持續發展,無論是從一個國家、地區還是從全球范圍來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核心,而以人為本的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可持續發展至少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相應地,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的編制在考慮到經濟發展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以及時代特征,融入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新型城鎮化引領的“三化”協調發展理論
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中包括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目前,中原經濟區發展形勢與戰略定位還有一定距離,整體上屬于欠發達地區,區域內部分化較為明顯,南部的傳統農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滯后于北部地區,北部地區工業化進程也明顯快于城鎮化進程,農業現代化進程則最為緩慢。信息化只有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才會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明顯的推動作用。通過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已被證明是中原經濟區現代化之路的最佳選擇,因此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應該體現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這一思想。
3.指數與上一年度的調整之處
本報告是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年度報告系列的第四本,在延續上一年度框架的基礎上,做了以下調整。
(1)對省直管縣的考察進行了調整。省直管縣是指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省直管縣改革是中共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目前省直管縣試點改革的成效已經有所體現,在2014年將河南省10個省直管縣作為獨立的整體納入考察的體系后,2015年又進一步增加相應的對比分析等內容。
(2)對指標體系進行了進一步優化。根據課題組確定的指標選取原則——“全面性、實用性、獨立性”,在此基礎上,本報告將上一年度指標體系中一些數據質量差、區分度不強、實用性較弱的指標予以刪除或替換。
(3)省略了同往年重復且與報告內容聯系相對薄弱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