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俄羅斯國家意識形態發展的歷史背景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告訴我們,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是建立在特定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基礎之上的,是對特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理論認識和概括,同時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使不同時期的意識形態之間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和繼承性。因此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以開闊的國際視野,認真總結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模式衰落的經驗教訓,把準蘇聯意識形態和國際政治思潮風云變化的脈搏,全面了解俄羅斯轉型以來政治經濟社會的基本變化,才能使俄羅斯國家意識形態研究擁有堅實的現實基礎。

第一節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衰落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簡稱蘇聯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在史無前例的情況下,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及列寧提出的理論設想,根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運行體制。蘇聯模式的顯著特征是:政治上高度集權、經濟上高度集中、文化上高度統一。蘇聯模式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紀20~30年代。1936年12月,蘇聯頒布了社會主義憲法,用法律形式把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規定下來,這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蘇聯政治經濟狀況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斯大林時期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框架依然被保留下來,一直33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

一 蘇聯模式下計劃經濟的弊端

列寧領導的蘇維埃建立在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即工業農業都比較落后的沙俄帝國,這與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無產階級首先會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奪取政權的設想相距甚遠。列寧去世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包圍,在無先例可循的條件下,斯大林教條式地搬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來構建基本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以便建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蘇聯模式的基本經濟發展格局有一個十分貼切的描述公式,即“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指令性與有限市場結合+集權型現代化國家機構”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第154頁。。這種經濟模式的三要素是單一的全民所有制、嚴格的中央指令計劃和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曾在其20世紀50年代初出版的《論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肯定過商品和市場經濟的作用,但在實踐中并未發展過商品和市場經濟。

(一)單一的所有制形式

蘇聯所有制形式表現為集體所有制和國家(全民)所有制兩種形式,集體所有制是低級形式,必須向國家所有制過渡。國家所有制首先是從工業領域開始的。新政權先是把土地、礦產、金融和大企業全部收歸國有,實行對外貿易的壟斷;然后推動了農業集體化運動,國家以集體農莊的方式掌控廣大農村地區,并以提高公有化程度為目標,使集體所有制逐步地向國家所有制過渡。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被排斥在社會經濟生活之外。1936年,斯大林在《關于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宣布了“社會主義體系在國民經濟一切部門中的完全勝利”《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第102頁。。強大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以集體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兩種具體方式,支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并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這種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做法,使得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集中在國家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距離越來越遠,個人利益被忽視,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企業則幾乎失去了經營自主權,提高質量和擴大生產規模的內生動力缺乏,最終抑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單一公有制經濟的弊端在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已有明顯的暴露,但他們并沒有認識到在蘇聯薄弱的經濟基礎上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仍急于實現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因而他們只對單一公有制經濟進行了有限的少量調整。

(二)僵化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與單一所有制形式相適應,蘇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管理體制。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政府既是國家宏觀經濟的主體,也是微觀經濟的主體,企業只是政府附屬的經濟任務完成單位,在經營中完全處在被動執行任務的地位。政府負責根據中央安排和國民需求制訂并下達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指令性計劃,企業負責無條件地完成國家計劃任務。在國民經濟中完全沒有市場的概念,只有行政模式下的政府按計劃供給與按計劃分配,國民常常憑票據消費。國家計劃具有法律性效應,企業擅自擴大或縮小生產都會受到懲罰;行政命令、行政干預是實現經濟管理的主要方式;經濟杠桿和市場機制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專屬物,是被嚴令禁止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曾嘗試過對指令性計劃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但這種改革僅限于對計劃的改進、指標的調整和物質刺激的微調,并未觸動指令性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本身,完成國家計劃任務依然是“企業的天職”。

(三)嚴重失衡的經濟結構

在資本主義重重包圍下,為了鞏固社會主義政權,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聯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機器制造業、全面快速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以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的現實路徑。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創造的“工業化奇跡”是舉世公認的。1932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已占工農業產值的70%;到了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金重遠:《20世紀的世界——百年歷史回溯》(上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第117~118頁。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模式犧牲了農業和輕工業,農民繳納的稅幾乎全部被用于發展重工業,輕工業的地位也不高,其發展速度遠低于重工業的增長率。一方面,農業和輕工業發展滯后,失衡的經濟結構不能為重工業提供持續發展的支撐,最終導致整個國民經濟增速的急劇下降。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戰略忽視科技進步和企業內部的潛力發揮,投入大產出少,效率低下,浪費極為嚴重。斯大林時代形成的有嚴重缺陷的經濟結構,在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代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勃列日涅夫時期仍堅持把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蘇聯經濟發展的不可動搖的總路線,重工業在整個工業生產中的占比大于75%,國民經濟中農、輕、重之間基本保持著的2∶2∶6比例。一組數據直觀地反映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經濟模式的生命活力不斷下降(見表2-1)。

表2-1 1951年至1985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

資料來源:崔光勝:《蘇聯模式由盛轉衰的經濟根源探析》,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第3期,第75~79頁。

“一種發展模式的生命力,取決于它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對社會變遷的容涵能力的程度。”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第209頁。由全民所有制、中央指令性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特征的蘇聯經濟模式,在蘇聯成立初期和反法西斯戰爭時期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單一的所有制形式,排斥市場的計劃經濟,也造成了經濟運行機制的日趨僵化;指令性計劃管理體制使國家經濟管理部門陷于具體的經濟事務,企業缺乏經營自主權,社會生產動力不足;過分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造成了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失調,市場供應緊張,特別是消費品缺乏;貨幣不穩定,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經濟模式暴露的弊端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和改革,嚴重制約了蘇聯社會經濟生產力的發展,是造成蘇聯由盛轉衰的主要根源之一。

二 蘇聯模式下集權政治的危害

蘇聯集權政治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歷史上的莫斯科大公國時期,后經伊凡雷帝、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等歷代沙皇專制的鞏固,沉淀為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政治文化傳統。蘇聯時期的集權政治源于列寧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治體制。列寧最初曾設想以多黨聯合執政、人民直接管理國家工作、議政合一等作為社會主義政權的構建模式。但人民政權建立之初的殘酷現實很快讓列寧認識到,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都比較落后的俄國,在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的環境下,這種理想的政權模式難以實施。為了建立高效有力的政權運行機制,列寧采用了無產階級政黨代替全體人民直接管理國家的方式,并用嚴格的集中管理代替了原先設想的民主管理。與列寧的政權建設思想變化相適應,蘇聯的政治運行機制也發生了轉變,即從多黨聯合執政、人民直接管理的民主型政治機制,向共產黨一黨執政、共產黨代表人民管理國家的集中型政治機制轉變。與此相呼應,國家權力也沿著從下往上越來越集中的方向發展:干部從選舉制向上級委任制轉變,管理從委員會制向一長制轉變,決策權力由中央委員會向政治局進而向總書記一人集中轉變。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后,列寧曾提出要劃分黨和蘇維埃的職權,削弱集中制,對黨進行改造,使之適合于和平建設的需要,但由于列寧的早逝,這些改革沒有來得及完成。

列寧逝世后,斯大林在政治體制民主建設方面也做出過努力,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1936年的蘇聯憲法確立了普選制度,所有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性別、信仰、文化程度、居住期限、社會出身、財產狀況以及過去如何,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并通過直接的、平等的、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參與選舉;統一了立法機關,從而把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劃分開來;有專門章節規定了公民享有的廣泛權利,包括勞動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社會保障權等,公民享有言論、集會、出版、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反宗教宣傳自由等。但是由于國內外形勢的現實要求和斯大林個人的領導風格,在政治體制建設方面,斯大林主要還是朝著集權化的方向發37展,這主要體現在:一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蘇聯各級權力向黨的部門集中,黨的常設機構膨脹,直接干預政府的日常事務,代行國家機關的職能,造成了黨政不分、政出多門的現象;二是中央高度集權,即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限制和縮小了加盟共和國的地方權限,行政區劃權、立法權和經濟管理權進一步向全聯盟集中,聯邦制有名無實;三是黨內高度集權,即在最高權力運行上,沿著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到黨中央全會,到政治局書記處,再到總書記個人的方向集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個人集權、個人專斷的狀態;四是缺乏有效監督機制,中央監察委員會和人民監察委員會地位下降,各級監察委員會在聯共(布)中央之下工作,監察委員會的主要領導人由總書記任命,其決議經黨委批準后才能執行;五是實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選舉制流于形式,最終導致各級干部只對上級負責,漠視下級和群眾的利益與呼聲,群眾缺乏監督干部的渠道,干群關系逐漸變質;六是人治代替法治,法律體系不完善也缺乏權威性,少數人甚至個人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蘇聯國家安全機關直接由黨的領袖控制,凌駕于黨和國家任何機構之上,不受任何監督。

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適應了經濟文化基礎相對落后社會主義國家求生存求發展的迫切需要,展現了新型社會主義制度不同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越性,使蘇聯的綜合實力得到顯著增強并得以打敗德國法西斯,為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發展模式。但這種體制的僵化也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了巨大危害。高度集權體制產生了集權和個人崇拜,決策失誤頻頻發生。最嚴重的是斯大林把與之爭論的黨內反對派認定為階級敵人,開展了“大清洗”運動,采用從肉體上消滅反對者的方式進行政治迫害,令人膽寒。據阿夫托爾漢諾夫統計,僅在1925~1939年,被清洗的蘇共領導人和普通黨員就達2603013人,這對蘇聯是個巨大損失,尤其是對軍隊干部的清洗,使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軍隊干部奇缺,造成蘇德戰爭爆發之時蘇軍的失利。孫國軍:《論斯大林模式》, 《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蘇聯開展的肅反運動擴大化,使大批無辜的黨、政、軍優秀領導人和著名知識分子,甚至普通干部和群眾,遭到了“清洗”,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治遭到粗暴的破壞和踐踏,嚴重破壞了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社會主義科學文化的影響力。肅反擴大化的后果非常嚴重,影響非常深遠。斯大林時期,非俄羅斯民族的平等權利也遭到踐踏,民族矛盾復雜尖銳,社會被黨和國家嚴密控制,缺乏生機和活力。由于權力過分集中,在干部任用上任人唯親,很多干部欺上瞞下、弄虛作假、以權謀私、貪污腐敗;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特殊待遇逐步向特權演變,表現為干部可獲取特殊工資、特殊供給、特殊住房、特殊服務、特殊教育等,進而形成了體制內腐敗或制度化腐敗。蘇聯后期,單一的、行政命令式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經濟發展停滯,人民日常生活困難,這嚴重挫傷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導致蘇聯社會中的信任危機和信仰危機。

總體來說,蘇聯模式是20世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現實探索,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中的寶貴財富。蘇聯模式的理論和實踐、輝煌與敗落,為各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有益經驗和深刻教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川省| 长沙市| 磐石市| 大庆市| 财经| 景洪市| 徐汇区| 喜德县| 磐安县| 太白县| 石狮市| 萨嘎县| 新绛县| 诏安县| 陈巴尔虎旗| 屏东市| 肥城市| 锦州市| 阳谷县| 双辽市| 沈阳市| 虎林市| 巴彦淖尔市| 额尔古纳市| 五家渠市| 调兵山市| 榆树市| 鹿泉市| 扶风县| 汕尾市| 商城县| 舒城县| 那曲县| 安溪县| 称多县| 平江县| 恩平市| 青田县| 崇阳县| 涿州市| 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