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期俄羅斯國家意識形態研究
- 張欽文
- 3958字
- 2018-11-08 16:18:40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
一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是指導意識形態相關研究的重要理論武器。在意識形態理論發展史上,學者們通常把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界定劃歸為否定性傾向一類,這雖然抓住了馬克思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總體傾向,但并不是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完整、準確的理解。埃利希·哈恩(Erich Hahn)在《馬克思主義和意識形態》一文中認為:“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或術語很可能在雙重含義上被運用:一方面,它被馬克思和恩格斯具體地理解為虛假的意識的標志;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和其他一些人的文獻中,它主要是作為一個階級的社會意識的總體概念而出現的。”從理論建構上看,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應該是中性概念。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始終是與特定時代、特定階級或集團的整體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同時也是放在整體社會結構中進行論述的,是一種客觀的理論描述和邏輯推理。從無產階級的政治實踐來看,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展現出否定性傾向和肯定性傾向的雙重特征,這是由馬克思主義者鮮明的階級立場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都明確表示過自己的無產階級立場,并親自指導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基于思想論戰和政治實踐的需要,馬克思在否定性意義上多次使用意識形態概念,這在上述的意識形態概念歷史流變中已有論述。但馬克思也肯定過意識形態能動性的積極作用,比如他認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可見在馬克思那里,意識形態可以蘊含積極的政治力量。列寧、盧卡奇、葛蘭西更多在肯定性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因為一味從否定性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馬克思主義理論就不能真正成為無產階級開展政治斗爭、奪取政權并爭取自身真正解放的思想武器。馬克思曾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者把對舊有意識形態的批判和對無產階級理論武器的肯定融合在了一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才在實踐應用上具有了否定性和肯定性傾向兼具的雙重特征。
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到《資本論》,再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晚期著作,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內涵在如下幾個方面達成了比較一致的認同。
第一,意識形態是社會的產物,是生活過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意識形態最根本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即社會物質生活決定社會精神生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指出:“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第二,意識形態是觀念的上層建筑。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政變記》中這樣描述了意識形態:“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社會的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整個階級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這一切。”“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
第三,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反映并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統治階級不僅將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學、宗教以及藝術等意識形態作為思想文化灌輸給社會成員,而且他們也深信自己的意識形態,并將其作為維護自己利益的理論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是作為“階級社會的維護意識”而存在的。
第四,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以一定的社會存在為前提,其性質、取向、目標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存在,但是社會意識也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意識形態一旦產生,并作為一種“獨立部門”而客觀存在的時候,它的各種具體意識的產物,包括它們的錯誤在內,就要反過來影響全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物質生存方式雖然是始因,但是這并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這些物質生存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
意識形態相對獨立性的根源來自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解釋了意識形態的產生與社會分工的關系問題,即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為意識形態的產生鋪平了道路。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與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非完全同步性、與社會經濟之間存在發展上的不平衡性、意識形態的歷史繼承性和各種意識形式之間的相關性等多個方面。
二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本質特征
(一)堅實的唯物主義理論基石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觀的理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因而不能正確地認識人類社會歷史。馬克思首次把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到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研究中,將歷史觀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石之上。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描述的:“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力。由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可被理解為: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和價值取向,以保存或改變現存社會制度為宗旨的思想觀點和體系。以堅實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石的意識形態理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理論武器。
(二)突出的實踐理性特征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gegenst ndliche)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正是實踐這座橋梁溝通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人們的社會意識是在實踐中感知的社會存在,也通過實踐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意識形態的實踐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意識形態來源于實踐。馬克思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這說明了意識形態對社會生活的依賴性。人們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意識形態觀念的,無論其表現為真實還是虛幻,它終究是以特定的社會生活作為其自身來源和內容的。二是意識形態作用于實踐。意識形態總是指向實踐的,具有明確的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的價值傾向。“它以 ‘應然’來反對現實的 ‘已然’,要求人們通過實踐努力改變現實的 ‘已然’,以趨于 ‘應然’。”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把意識形態解釋為“尋求解釋和改變世界的觀念體系。其思想的某些特點證明在廣義上適用于各種思想,包括或多或少綜合性的社會理論、政治綱領、對實現該計劃需要奮斗的預期(因而需要忠誠的追隨者)以及理智的領導才能”
。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集團集體行動的思想觀念和理論前提。統治階級用意識形態來為其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自然性進行辯護,引導說服其他社會成員按照自己的思想、規則和行為方式生活;被統治階級接受意識形態的教化,甚至自愿在精神上歸屬于社會主流認同的某種精神或人格,也是出于生存實踐的需要。
(三)旗幟鮮明的階級性特征
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思想體系,代表著統治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和價值取向,反映著統治階級的根本訴求,是統治階級進行理論宣傳和思想操控的基本理論依據。馬克思特別指出,隨著那些把編造統治階級幻想當作謀生手段的意識形態家即“意識形態階層”的出現,意識形態的階級屬性更加凸顯和強化。在《剩余價值學說史》中,馬克思寫道:“物質生產領域中的對立,使得由各個意識形態階層構成的上層建筑成為必要,這些階層的活動不管是好是壞,因為是必要的,所以是好的”。“意識形態階層”是統治階級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他們的主要使命就是從觀念上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被統治階級不能支配物質生產,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處于被支配地位,所以他們擁有的零碎的觀念或相對完整的思想體系都只不過是民間意識而已,其理論形態的完備性、深度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都不可能超越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被統治階級抵制或者反對統治階級的思想傾向,一般都被控制在現行的政治法律所許可的范圍之內。只有在統治階級處于危機狀態,從統治階級中分化出來的一些知識分子才有可能為被統治階級創建具有革命性質的、相對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用以取代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只有到了階級不復存在的共產主義社會,觀念才會不再被作為統治的手段,自覺聯合起來的人們將以非意識形態的科學管理觀念來組織社會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