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級關照與員工信任:三種歸因理論分析
- 江新會
- 3544字
- 2018-11-08 14:54:41
第二節 下級對上級關照的歸因——三維度結構
一 上級關照與信任上級之間的歸因過程
上文的討論中已經指出了“關系”引發的心理、行為效應及其存在的矛盾。下級對上級的關照行為究竟會做出何種反應呢?簡單地看,對于得利者,自己得了好處,自然是知恩圖報,而失利者則將“怨天尤人”。但是研究者知道,同樣的行為會因行為的背景的不同而引起人們不同的反應。“一般來說,一個人是依據他認為另一個人是怎樣想的而不僅是根據他做了什么而做出相應反應的。”(Heider, 1958)換句話說,一個人對他人行為的原因的解釋才是他對他人的態度和行為的決定因素(Kelley & Michela, 1980; Schneider, 2008),而這個解釋原因的過程就是歸因過程。下級對上級關照的知覺只是評估上級會怎樣對待他,在對此做出反應之前,他需要解釋上級為什么會這樣對他。
在一項實驗研究中,修普勒(Schopler)和湯普森(Tompson)清楚地觀察到這樣的現象,由于歸因過程的影響,得到了好處的被試反而比沒有收到任何東西的被試反應更加冷淡(Schopler& Thompson, 1968)。從這些現象和歸因理論的原理可以看出,在對上級關照的效應的研究中引入中間的歸因過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 認可性歸因、情感性歸因、交易性歸因
為了系統地探索歸因在上級關照與下級對上級的信任間的功能,研究者界定了三種下級對上級關照的歸因典型:認可性歸因、情感性歸因以及交易性歸因。沃倫等(2004)強調了在社會交換中進行特定的推理時必須考慮情境因素。在中國,在經理人和員工之間,私人關系和工作關系的共存與交織是非常普遍的,這與歷史傳統因素有關(G. Chen &Tjosvold, 2002; Law, et al., 2000)。
我們可以先拋開工作成分,從純私人關系的角度來討論下級對上級關照的歸因。通過在西方社會交換理論視角下對社會和經濟交換的鑒別加以應用,中國“關系”的研究者們將好處交換看成服務于情感,或者功利,甚或兩者的混合。黃光國(Hwang, 1987)認為,中國人將與他人的關系分為家人關系、生人關系、和熟人關系,并且在與他人的資源交換中對應這三種關系類型滿足他們的社會情感需求,或者純粹以實用價值為目的,或者是二者的混合。雖然這三種類型被分別貼上情感關系、功利關系和混合關系的標簽,但楊中芳(2001)指出,所有類型的關系紐帶,即便是家人關系,都既包含物質利益的交換又包含情感因素的交換。而根據研究興趣的不同,關系研究中研究者要么關注情感的方面(C. C. Chen&Chen, 2009; Y. Chen, et al., 2009),要么關注功利的某一方面(Fan, 2002b; Xin & Pearce, 1996),當然也有同時討論這兩者的(X. P. Chen & C. C. Chen, 2004; Chung &Hamilton, 2001)。在一項跨文化的研究中莫里斯(Morris)等(Morris, Podolny & Sullivan, 2008)發現,與美國人、德國人、西班牙人相比,中國人更喜歡發展出同時實現情感和功利功能的人際關系來。
根據這些理論基礎,研究者提出了下級對上級關照的情感性歸因和交易性歸因。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理論家對中國人社會交換中情感因素與功利因素的分析,完全是一種理論的推測,而本研究中的情感性歸因和交易性歸因是下級的真實心理的反映。它完全取決于個體的主觀經驗與感受。下級有可能將上級關照完全歸因于情感,即便他可能和上級之間有很多物質來往。他也可能完全將上級關照看作利益交換的結果,不管在別人眼中他和上級的關系如何親密或融洽。這種歸因甚至相對地獨立于上級的真實動機。例如,也許上級完全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而照顧某個下級,但被這個下級理解為一種情感的表達;也有可能上級本身是出于一種情感考慮,但在下級眼里只不過是一種利益交換。當然,更多的時候,一個下級可以對上級關照同時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性歸因和一定程度的交易性歸因。
也許有人會質疑,作為受到上級關照的得益者,下級還有沒有可能進行交易性歸因?下面研究者首先指出上級對下級關照時出于功利目的的可能性,然后指出下級知覺到這種動機的可能性。
眾所周知,請客和送禮是中國社會中建立和維系“關系”的兩種最常用的技巧(Hwang, 1987; Xin & Pearce, 1996; M. Yang, 1994)。在傳統的“關系”交換中,“關系”雙方都是利用自己的私有資源進行交換,因此請客也好,送禮也好,都是相互的,基本均等的,如中國古話所說的“禮尚往來”。然而,當非私有資源涉入其中時,這種平衡被打破了。一般來說,對特殊資源有訴求的一方持自己私有的資源開始與非私有資源分配者進行社會交換。反之,資源分配者則不必用自己的財富進行“還禮”,他可以通過提供非私有資源分配時的便利而實現社會交換中的回報義務。這就會造成這樣的事實:在這種“關系”交往過程中,非私有資源分配者可以借此積累個人財富。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研究者沒有理由懷疑一些上級會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利用其獲取個人利益。特別是研究者知道下級為了給上級送禮,買的好煙好酒價值往往可以占到他們平常工資的相當大的比例的時候,這就更不難理解了。當然,請客和送禮只是形形色色的好處交換形式的代名詞而已,在真實生活中,下級提供的資源遠比這些情況復雜。對這些現實的描述并非本研究的研究者的臆斷,有學者非常詳細地描述和分析了中國官員在“關系”來往中,怎樣假裝用不經意的方式實現他們的物質索取(Smart, 1993)。因此很清楚,個人利益能夠成為上級對下級關照的部分甚至是主要的動機。
然而上級的功利動機的存在并不意味著下級能夠意識到這種動機。特別是,作為得到關照的下級,說他們會將上級之意做這樣“不良”的揣測未免有些讓人懷疑。但是試想,既然下級如此世故于通過“關系藝術”(即請客送禮)(e. g. Gu, Hung & Tse, 2008;Leung, Heung & Wong, 2008; Xin & Pearce, 1996; M. Yang, 1994)來經營和上級的“關系”從而實現自己預定的目的(獲取關照),他們何以不能“看穿”上級的“胃口”呢(Smart, 1993)?在“關系”流行的社會,“關系”的利益交易性質無疑是存在的,并且被社會成員所熟知。基于這些現象,研究者提出情感性歸因和交易性歸因在下級對上級關照進行思考時都是有很大可能出現的。
上述對情感性歸因和交易性歸因的提出基本上適用于廣泛的“關系”關照的場合,對上級關照而言,除了從純私人關系的角度考慮外,研究者還需要考慮到工作關系。如果除去情感因素和功利因素的話,下級還可能將上級關照視作上級對自己的一種認可。這種認可主要是對個人能力、工作態度的肯定,但也可能包含了個人社會認同的因素,包括價值觀念、處事原則等。很多研究已經指出,像下級的個人能力(Senger, 1971),與上級的態度和價值觀念的相似性(Dose, 1999; Turban & Jones, 1988),吸引人的個性(Deluga, 1998),甚至人種和性別(Pulakos & Wexley, 1983)等因素,都可能使下級從上級那里獲得特殊的機會和利益,包括更有利的績效考評和晉升等。所以,下級非常有可能將上級關照的原因理解為自己的某些“優點”獲得了上級的認可。這里有幾點需要澄清。第一,這種認可包含了可能超出工作能力和態度之外的因素,雖然與工作相關的因素也許是主體。第二,這種認可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因此并不違反研究者關于關照的界定,也即是說,這種認可并不完全是執行正式的制度的結果。第三,在“關系”社會,如果上級不“關照”你,你有好的績效也未必有更多的機會。因此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將獲得有利的獎勵當作一種“關照”,而不完全是“理所應當”的。第四,研究者界定出認可性歸因,跟上述情感性歸因和交易性歸因的關系一樣,它的存在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二種歸因。認可性歸因、情感性歸因、交易性歸因往往是同時存在的,因此認可性歸因的背后,仍然是一種關照,而非完全是制度的結果。
以上完全是從獲得關照的下級的角度進行的討論。然而,研究者認為,這三種歸因同時適用于獲得較少或者未獲得關照的下級。可以試想當未受關照的下級解釋別人獲得上級關照時,也不外乎考慮這三種因素,通過一個社會比較的過程轉換,他們也會用這三個方面解釋自己之所以未獲得關照是因為:沒有得到上級認可,和上級缺乏私人感情,或者沒有給上級好處。
總的來講,組織中下級對上級關照的歸因可以歸結于三個方面。認可性歸因指將上級關照解釋為上級對下級能力、資質、個性等因素的認可而導致的偏愛。情感性歸因指將上級關照解釋為基于上級和下級的情感紐帶,如相互關心、友誼等產生的結果。交易性歸因指將上級關照解釋為上級對下級給予自己的好處,如請客送禮等的一種交換。雖然這三種歸因是相互獨立的,但并非相互排斥。在復雜的工作關系中,它們可能是高度相關的。然而區分不同的歸因可以幫助研究者把交織在一起的社會心理效應分解開來。
此外,本研究提出的上級關照歸因模型是一個領域特定的歸因模型。學者曾告誡如果任意給出歸因的維度和分類的話,不利于學術交流(Cassell, 1998)。本研究提出三種歸因類型是因為“關系”是一種廣泛流行而重要的社會現象,值得單獨考慮。在最近的研究中,西井(Nishii)等指出,對于一個特定的生活大范疇而言,采取具體的歸因有利于運用領域內的特定性知識進行解釋和交流,比只采用傳統歸因維度更加實用(Schneider, 2008)。所以反過來洛德(Lord)和史密斯(Smith)也曾告誡研究者不要把過于寬泛的歸因理論運用到組織研究中并催促學者們建立領域特定(context-specific)的歸因模型替代寬泛的歸因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