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對癥刮痧很有效
  • 陳紅
  • 2415字
  • 2019-01-21 17:44:12

下肢部穴位

01.下巨虛穴

下巨虛穴為足陽明胃經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該穴具有調腸胃、通經絡、安神志的作用。

刮痧手法:點刮、橫刮。

主治:小腹痛、泄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痹等。

02.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穴。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它可將足三陰經氣血重組后再進行分配。

刮痧手法:點刮、叉刮、豎刮。

主治:脾胃虛弱、水腫、小便不利、遺尿、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遺精、陽痿等。

03.地機穴

地機穴屬足太陰脾經穴。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穴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該穴具有解痙鎮痛、行氣活血的功效。

刮痧手法:豎刮、點刮、橫刮。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腹痛、腹瀉、小便不利、水腫等。

04.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穴。在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此穴具有疏肝理氣、活絡止痛的作用。

刮痧手法:點刮、橫刮。

主治: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膝痛等。

05.血海穴

血海穴為足太陰脾經穴。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該穴具有蓄溢全身血氣的作用。

刮痧手法:點刮、豎刮、橫刮。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癥、產后惡露不凈、貧血、睪丸炎、小便淋澀、濕疹、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膝關節疼痛等。

06.漏谷穴

漏谷穴為足太陰脾經穴。位于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此穴可沉降脾經陰濁。

刮痧手法:叉刮、點刮、橫刮。

主治:腸鳴、小便不利、腹脹、遺精、下肢痿痹等。

07.上巨虛穴

上巨虛穴屬足陽明胃經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此穴有調和腸胃、通經活絡的功效。

刮痧手法:叉刮、點刮、橫刮。

主治: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腳氣等。

08.豐隆穴

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穴。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兩橫指(中指)。它具有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的功效。

刮痧手法:點刮、叉刮、豎刮、橫刮。

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癇、下肢痿痹等。

09.梁丘穴

梁丘穴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穴位之一。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此穴可約束并囤積胃經經水。

刮痧手法:點刮、橫刮。

主治: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等。

10.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該穴可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刮痧手法:點刮。

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等。

11.懸鐘穴

懸鐘穴為足少陽膽經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該穴具有散瘀止痛的功效。

刮痧手法:豎刮、點刮。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等。

12.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為足少陽膽經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具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

刮痧手法:橫刮、點刮、叉刮。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13.殷門穴

殷門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穴。在大腿后面,當承扶穴與委中穴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本穴具有舒筋通絡、強腰膝的功效。

刮痧手法:橫刮、點刮、叉刮。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

14.承山穴

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在小腿后面正中,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此穴具有運化水濕、固化脾土的作用。

刮痧手法:橫刮、叉刮。

主治: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腳氣等。

15.飛揚穴

飛揚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在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該穴具有清熱安神、舒筋活絡的作用。

刮痧手法:叉刮、橫刮。

主治:頭痛、目眩、鼽衄、腰腿疼痛無力、痔等。

16.昆侖穴

昆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該穴具有益腎壯骨、散瘀止痛的功效。

刮痧手法:豎刮、叉刮、橫刮。

主治:急性腰痛、足跟腫痛、難產、頭痛、項強、目眩、鼻衄、小兒驚風等。

17.仆參穴

仆參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在足外側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具有散瘀止痛的功效。

刮痧手法:點刮、叉刮、橫刮。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等。

18.申脈穴

申脈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該穴具有補陽益氣、疏導水濕的作用。

刮痧手法:叉刮、點刮、橫刮。

主治:癇病、癲狂、失眠、足外翻、頭痛、項強、腰腿痛、眼瞼下垂等。

19.太沖穴

太沖穴屬足厥陰肝經穴。在足背,當第1、2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該穴有平肝泄熱、清頭目、理下焦的作用。

刮痧手法:豎刮、橫刮、叉刮、點刮。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眼斜、脅痛、腹脹、呃逆、下肢痿痹、行路困難、月經不調、崩漏、疝氣、遺尿、癇病、小兒驚風等。

20.風市穴

風市穴為足少陽膽經穴。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水平線上9寸。此穴有運化水濕的作用。

刮痧手法:點刮、豎刮、叉刮。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21.曲泉穴

曲泉穴隸屬足厥陰肝經。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該穴具有清利濕熱、通調下焦的作用。

刮痧手法:橫刮、點刮、叉刮。

主治:小腹痛、小便不利、遺精、陰挺、陰癢、外陰疼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膝股內側痛等。

22.光明穴

光明穴系足少陽膽經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此穴有聯絡肝膽氣血的作用。

刮痧手法:點刮、豎刮、叉刮。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等。

23.丘墟穴

丘墟穴為足少陽膽經穴。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此穴具有生發風氣的作用。

刮痧手法:橫刮、點刮、叉刮。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等。

24.公孫穴

公孫穴為足太陰脾經穴。在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它具有聯絡脾胃兩經各部氣血的作用。

刮痧手法:點刮、橫刮、豎刮。

主治:胃痛、心煩、失眠、嘔吐、腹痛、腹瀉、痢疾、氣上沖心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砀山县| 扎赉特旗| 泉州市| 安陆市| 景洪市| 阿鲁科尔沁旗| 石嘴山市| 杭锦旗| 罗山县| 临海市| 铜鼓县| 永新县| 华蓥市| 龙山县| 方山县| 天镇县| 夹江县| 德州市| 河北区| 永昌县| 南京市| 简阳市| 白河县| 南通市| 浦北县| 南投市| 固镇县| 西充县| 台湾省| 漳浦县| 桑植县| 涟源市| 潜江市| 泰顺县| 东阳市| 潍坊市| 新乡县| 屯门区| 牙克石市| 青神县|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