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的傳統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它包含豐富的自然地理與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了解二十四節氣對于我們認知自然、了解傳統有很大的幫助。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個“節”和“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一年十二個月,每月有一節一氣。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歷法是陰歷,它是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來確定時間的,月亮繞著地球轉一圈為一個月。但是隨著農耕實踐的發展,人們發現純粹用陰歷歷法和月份容易使陰陽失調、冬夏倒置,與農業生產的節候配合不上。隨后采用的歷法雖然調和了陰陽,但是一年中的節氣仍然會相差一個月。
因此在戰國末年又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陰歷配合使用?;蛟S,二十四節氣當時在民間已經流行,只是在戰國末年將其規范化,后逐漸成為通用的歷法。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名稱等其后雖有變動,但歷朝歷代一直沿用。直到我國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年后,二十四節氣才成了一種輔助性的歷法。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是怎么來的?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斗綱所指的地方并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斗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類推。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以黃河流域的物候為依據。二十四節氣是以我國北方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多集中在這些地區,為適應農業生產等的需要,當地的人們通過對太陽、月亮、天氣、物候等的長期觀察,總結出一套適合該地區的“自然歷法”,指導生活和從事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一年就分成了24個相等時間段,每一段為一個節氣。太陽通過每一段的時間相差不多,因此每個節氣的時間也相差很少。二十四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過相差1 ~2天。為了方便記憶,古代勞動人民還用兩句口訣來表達這種情況: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用二十四節氣確定月份。在這二十四個節氣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通常用來確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為臘月;雨水所在月份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為十月,以此類推。
二十四節氣與農歷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計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即一個月之內有一節一氣。每兩節、氣相距天數平均約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陰歷每個月的天數則為二十九天半,所以每過大概三十四個月,必然會遇到有兩個月僅有節而無氣或者僅有氣而無節。有節無氣的月份,農歷上稱為閏月;有氣無節的月份就不是閏月。節氣與農歷月份關系如表:
許多人以為二十四節氣是陰歷歷法,其實不然。農歷實際年長為12個或13個朔望月,與多年平均年長回歸年不一致,所以二十四節氣無法與陰歷日期相對應,反而與同屬太陽歷性質的公歷日期基本對應。二十四節氣正是作為陽歷來配合陰歷使用的,它是為了彌補純用陰歷的不足,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種補充歷法。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根據
二十四節氣與太陽公轉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地球公轉周期,周期為一年。由于地球在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因此太陽直射點會有不同。地球公轉形成了四季變化。
春分、秋分晝夜等長。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晝夜等長?!洞呵锓甭丁り庩柍鋈肷舷缕肪驼f:“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比藗儼l現,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到來時,白天和黑夜的時間是一樣長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在解釋春分、秋分兩個節氣時也說:“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太陽直射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為夏至日,此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多,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獲得的熱量就少,南半球為冬季。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熱量少,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獲得的熱量就多,南半球為夏季。太陽直射赤道時,北半球就是春季或秋季。
地球公轉周期以春分點為參考。地球公轉的春分點周期就是回歸年。這種周期單位是以春分點為參考點得到的。在一個回歸年期間,從太陽中心上看,地球中心連續兩次過春分點;從地球中心上看,太陽中心連續兩次過春分點。從地心天球的角度來講,一個回歸年的長度就是,視太陽中心在黃道上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
二十四節氣氣溫與四季的形成
以“四立”為劃分四季的起點。四季的交替,中國知之極早。二十四節氣以“四立”為劃分四季的起點,自立春至立夏為春季,自立夏至立秋為夏季,以此類推。這種清楚地劃分四季的方法相對來說是比較科學的,因此竺可楨先生在他的《物候學》書中稱贊說:“四季之安排,法莫善于此者,此所以宋儒沈括贊揚之于先,而今日氣象學家泰斗英人肖納伯(Napier Shaw)且提倡歐美之采用此法也?!?/p>
光照與地球上的四季劃分。季節更迭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軌道平面不垂直,偏離的角度是23度26分(黃赤交角)。在不同的季節,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陽光照不相等,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則為過渡季節,當太陽直射點接近赤道時,兩個半球的日照情況相當,但是季節發展的趨勢還是相反——當南半球是秋季時,北半球是春季。
劃分四季因氣候而異。天文季節劃分法嚴格按照地球公轉位置來決定,而實際的季節不同地區因氣候而異。劃分四季的方法很多,天文因素劃分法和氣候劃分法比較常見。
天文因素劃分四季是以太陽直射赤道(春分日、秋分日)和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日)、北回歸線(夏至日)的時刻為參考點劃分四季。我國傳統歷法以這四點作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中點,以四立為劃分四季的起點,立春就是春季的起點,立夏是夏季的開始,等等。而西方則以二分二至為劃分四季的起點,春分是春季的起點,夏至是夏季的開始,等等。但是這兩種分法都不能真實地反映氣候情況,用這兩種方法,似乎地球上處處都可分四季,因此并不十分科學。
以氣候本身的標準─候溫(連續五日的平均氣溫,五天為一候)劃分:夏季──候平均氣溫在22℃以上的連續時期;冬季──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下的連續時期;春季和秋季則是介于10 ~22℃之間的時期。這樣,各地四季的起止日期不盡相同,且地球上大部分地區沒有完整的四季。我國近代氣象學家為了客觀、準確地劃分處于不同緯度和不同地形的各地的季節,發掘和利用我國的氣象資源,提出了以溫度為標準,并兼顧一些能反映季節來臨的動植物活動和生長規律來劃分季節的方法,即候均溫劃分法。由于10℃以上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生長,一年中維持在10℃以上的時間的長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所以這樣劃分季節,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現今通用以天文季節與氣候季節相結合來劃分四季:即3月、4月、5月為春季,6月、7月、8月為夏季,9月、10月、11月為秋季,12月、1月、2月為冬季。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季風的關系
我國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海陸溫差大。冬季陸地上溫度低,空氣密度大,氣壓高;而海洋上空氣密度小,氣壓低。夏季反之??諝庥蓺鈮焊叩牡胤酱迪驓鈮旱偷牡胤?,于是風就形成了。冬季風由大陸吹向海洋,夏季風由海洋吹向大陸,這就是季風的形成。
了解了季風的形成,那么二十四節氣又與季風有什么關系呢?我國每年9月中上旬的白露節氣是季風交替的時節,這時,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勢力變強,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此時廣東全省的溫度也開始呈南高北低走向,當地最多風向開始轉為偏北。這種現象說明夏季風已逐漸南退,而冬季風已開始南侵。
二十四節氣在國外的影響范圍只限于同屬東亞季風氣候的日本、朝鮮及韓國,并不適用于非季風氣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