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膳食療
- 范文昌 梅全喜 葛虹
- 688字
- 2019-02-12 11:27:17
上篇 總論
中醫藥膳食療是在中醫學、中藥學、營養學、烹飪學等學科理論指導下,將中藥與相應食物、調味品相配伍,采用傳統烹調技術與現代科學方法制成膳食,用于扶正補虛、強身健體、瀉實祛邪、輔助治療等。藥膳(health-protection food)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利用食材本身或者在食材中加入特定的中藥材,使之具有調整人體臟腑陰陽氣血生理機能以及色、香、味、形特點,適用于特定人群的食品,包括菜肴、湯品、面食、米食、粥、茶、酒、飲品、果脯等。藥膳是膳食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既是中醫中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是中國烹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食療,是利用食物的特性,通過一定的烹飪方法,達到保健康復、輔助治療疾病、恢復人體健康的一種食療方法。
中醫藥膳食療用于:①扶正補虛,保健強身。按中醫“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中醫藥膳食療主張通過調整膳食滋補,如牛肉、茯苓、山藥補益脾胃,枸杞子、覆盆子、桑葚、黑芝麻補益肝腎,當歸生姜羊肉湯、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蟲草燉老鴨滋補肝腎,乳鴿燉燕窩潤肺養顏。②瀉實祛邪。按中醫“實者瀉之”的治療原則,中醫藥膳主張應用藥食來瀉實祛邪,輔助治療疾病。如綠豆清熱解暑,山楂、麥芽、萊菔子消食化積,綠豆薏米粥解暑利濕排毒。③調和臟腑。臟腑之間失去協調平衡的關系,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陽虛體質,宜用羊肉、狗肉、干姜、肉桂、巴戟燉狗肉等溫補陽氣;陰虛體質,宜用甲魚、銀耳、甘蔗、梨、黃精、生熟地煲脊骨等滋補陰精;肝氣犯胃引起的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滿悶等癥狀,可以用陳皮、紫蘇、茯苓等疏肝理氣,降逆和胃。④順時養生。如春季宜養肝健脾,夏季宜利濕消暑,秋季宜潤肺養陰,冬季宜補腎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