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體、語言與政策:關于蘇聯、俄羅斯民族問題的探討
- 何俊芳
- 12字
- 2019-01-05 01:03:11
第二編 相關概念界定與探討
俄語中的族類概念
Этнос(“族體”或廣義的“民族”)
該術語源于古希臘詞ethnos。俄羅斯學界普遍認為,族體是歷史上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擁有共同的、較為穩定的文化(包括語言)和心理特征,自認為是同一體,并具有區別于其他類似群體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固定在自稱(族稱)里。在俄語中,該詞可表示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族裔群體,既可以表示現代的各類民族,也可表示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各類族裔群體,如氏族
、部落
、部族
等。
在對族體的研究中,俄羅斯學者一般認為促使族體形成的因素和其特征是不同的。族體的形成一般發生在共同地域和經濟生活相結合的基礎之上,但在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族體會失去其共同的地域特征。而反映族體差別的標志及把其與其他族體相區別的特征有語言、民間藝術、儀式、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等代代相傳的文化成分,它們構建著對該族體而言具有獨特風格的族體文化,但其中任何一種文化成分都并不是必需的族體區別性特征,因為族體具有一定的整體性。此外,是否具有把“我們”與“他們”相對照而產生的族體自我意識,即認為自己是不同于其他類似文化共同體的自我意識,是標志該族體是否獨立存在的重要因素。而有關族體所有成員有著共同來源、其祖先有著共同歷史實踐的想象是族體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當然,族體成員在文化上的同一性可以形成心理特質上的共同性。族體自我意識也表現在使用共同的自稱上。
有時一些宗教共同體(如前南斯拉夫的穆斯林族)或者在種族特征上具有相似性的群體(如印第安人),以及一些重要的中間混血群體(如巴西人、古巴人等)的產生都能促成新的族體的形成。
業已形成的族體借助族內通婚的社會機制實現自我再生產并向下一代傳遞族體自我意識和文化。一般而言,族體大多具有建立區域政治組織的取向,但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擁有它。隨著時間的推移,族體原有的文化、地理分布、政治和社會經濟條件可能都會發生明顯改變,但當族體成員還保持著區分族體的主要依據——族體自我意識時,族體成員還會認為自己屬于原有的族體。
族體是十分復雜、多樣性的社會現象,至今對族體的類型學化和分類還是不完善的。蘇聯時期曾把其境內的族體主要根據人口數量和社會發展程度區分為民族(нация)、部族(народность)及民族群體(этн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幾大類,但在學術界,有人堅持泛族體的思想,如認為東斯拉夫人、突厥人等也是一類族體。目前,在俄羅斯聯邦的官方文件中一般只使用無區別性意義的народы(各民族)一詞,俄聯邦官方也不再區分哪個族體是“民族”,哪個族體是部族。
Нация(nation,民族)
нация一詞源于拉丁語natio,與英語中的nation有著共同的來源,但在其后的演變中,該術語在英語和俄語中形成了不完全相同的含義。
術語natio最初使用于古羅馬,是為了說明當時不同的部落,中世紀早期這一術語同拉丁語一起被歐洲的一些族體所模仿。19世紀時,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在內的一些學者,順應當時的情況也開始使用“民族”一詞,但當時它的意思與“部落”“人民”同義。“民族”概念被廣泛使用是在中世紀晚期,但在這一階段該術語主要具有組織的意義。例如,當時把大學生的團體稱作民族,貴族和商界群體也被稱為民族。之后,把本區域甚至是本國的人民、部族稱作民族。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開始把“民族”概念同政治思想相結合,其中包括資產階級民主和人民主權思想。逐漸地,術語“民族”被賦予新的內容,它開始與民族語言和族裔特性相聯系;之后它又具有了國家政治的含義,即認為民族是一個國家公民的總和。這一含義起初在法語而后在英語中占優勢,而在德語、俄語及大多數東歐民族語言中,這一概念的族裔意義一直是最基本的含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探究民族的要素,他們確定了民族產生的規律性特點,認為民族是在與資本主義的萌生和鞏固相聯系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因素特別是經濟上的同一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根據他們的觀點,語言和地域上的同一性對于民族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義。術語“民族”和“社會”被他們同時使用來表示同一國籍的人的社會含義。列寧在研究民族問題時,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民族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本質,以及族裔特征語言、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殊性。1914年斯大林對民族進行了如下界定:“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彼€認為,要成為或被定義為一個“民族”,以上四條標準缺一不可,“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備時才算是一個民族”。
在20世紀初還出現了對民族的其他界定,這些定義可被簡稱為對“民族”概念的文化的或心理的解釋。
在現代科學和政治文獻中,術語“民族”具有若干意思。在西方社會學中有這樣的觀點,即認為民族是一個國家公民的總和,是具有同一國籍的人,也就是區域政治共同體。根據這一觀點,文化、來源和語言是次要的因素或者完全不具有任何作用,本國的所有公民不論族裔屬性,均是同一民族。如法國的所有公民——族裔法國人與源自東歐、非洲和亞洲國家的人,共同組成法蘭西民族。
在中歐、東歐和蘇聯,“民族”被看作新時期特有的族體類型。民族的出現歷史地與資本主義的形成、封建社會分散性的消除、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經濟聯系的加強、語言和文化的統一相聯系。在把民族同它之前的類型部族區分開來的特征中,國家性或者為了得到它而強力開展的運動、經濟共同體(民族市場)的存在、規范語言的建立和普及均被強調。民族,當它作為族裔社會機體時,通過區域-政治特征上的聯系得以鞏固,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聯系起著特別巨大的作用。
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一些民族產生于部族的轉換(如俄國人、瑞典人、英國人和一些其他的歐洲民族);另一些則由一些部族結合而成(如法國人通過合并法國北部和普羅旺斯的部族而形成),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語言和文化上相近的部族之間的結合。在中央集權的(“民族的”)國家范圍內以一個或若干個相近的族裔部族為基礎形成民族是歐洲所特有的,但是其中一些如意大利、德意志是在政治分解的條件下形成的。在東歐和東南歐,民族的形成發生在多族裔帝國(如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內部。
因此,根據東歐的傳統,民族是在共同地域、經濟聯系、語言、文化特殊性、心理特質和族裔(民族)自我意識等基礎之上形成的。民族是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它不是種族,它不是從一開始本質上具有自然生物特點和成分的人類學共同體。民族是社會的、族裔文化的共同體,其中社會文化是民族生成的基礎。
在蘇聯的族體分類實踐中,“民族”指那些在人口數量上超過10萬并具有自己的加盟共和國或自治共和國的族體??梢姡碚Z中的 нация并不完全等同于nation的現代含義。如上所言,英語中的民族(nation)是由一個國家的全體國民構成的,而蘇聯時期除不存在全蘇聯層面的同一“民族”外,被確認為“民族”的也非各加盟共和國或自治共和國的全體國民,而是僅指“命名民族”。但同時,нация這一術語在國家政治層面也使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與國家的概念相重合,如俄文中的“聯合國”“國民收入”“國家安全”“國家委員會”等詞組中的國家就使用“民族”“民族的”一詞,也就是說,這些詞組中的單詞“民族”“民族的”等是“國家”“國家的”同義詞。
總之,與西歐不同,在中歐、東歐和蘇聯,“民族”被看作一個新時期所特有的族體類型,在使它與之前的族體類型——“部族”區分的特征中,國家性和經濟上的共同性(民族市場)的存在、規范語言的建立及普及等被強調,但同時并沒有把民族與同一國家的人完全等同起來。
由于民族現象的復雜性,盡管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本質及其多樣性的討論已進行了一個多世紀,但至今仍不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民族”概念,這是現代社會知識中最具爭議的和多義的概念之一。
H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nationality,民族或民族成分)
該術語源自нация一詞,主要使用于兩層含義:第一,說明個人屬于某個特定的族裔共同體,相當于漢語中的“民族成分”,如在人口普查、日常的身份登記時一般使用這一術語。在這種情況下,該術語實際上指的是一個民族所有成員的總和;當在國際語境中使用時,也指屬于同一民族所有的人,且不管他們居住在哪里,如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所有烏克蘭族人。第二,該術語還用于對當代族體形式的總稱,如2012年12月出臺的《2025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民族政策戰略》中指出,在俄羅斯聯邦居住有193個民族/族群(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的代表,指的就是所有族裔共同體形式的總和。
Hарод(people,人民,民族)
在俄語中該詞是一個多義的術語,其中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1)從廣義上講,指主要與居住地相聯系的人們群體,從一般的人群到整個國家的居民都適用該詞;(2)從社會哲學和歷史意義上講,指歷史的主體,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本社會各階級、民族、社會群體的總和,其有著共同的歷史命運;(3)各種族類共同體,可指歷史上形成的所有民族共同體的類型,如部落、部族、民族(如非洲民族等);(4)在民族政治含義上,指不同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關系中相互接近的族體(如印度人民、俄羅斯多民族的人民、美國人民等)。
無論是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聯邦,在官方文件中實際上一直廣泛使用народ的復數形式народы來說明各類族裔共同體,因為這一概念是“非區別性的”,即不區分族體的類別(從這一用法看不出各族之間有社會發展程度差別)。我國學界將該術語翻譯為“各族”,實際指各族人民,也許譯為“族民”更恰當。
俄羅斯學者季什科夫認為,俄語中的 народ 一詞由單數改為復數народы是對國家全體公民原則的破壞,因為在所有時期、所有的法學理論和現行國際文件中,“人民”一詞始終是地域共同體,但在后共產主義時期,人民被作為族裔共同體固定下來,即具有了單一族體的意義,而不是國家-地域意義。
Hародность(narodnost,部族)
在俄文文獻中,該詞有兩種含義:一是表示早期階級社會處于部落和現代民族之間過渡階段的族體類型;二是表示現代那些雖已喪失了部落特征,但還沒有形成現代民族的族體(特別是非洲和亞洲國家的一些族體)。這些現代族體之所以被稱作部族,主要是由于其人口數量少,沒有能力發展現代工業生產,也無法以自己本族的干部為主導來全面發展本族文化。在與其他更發達民族有了緊密聯系后,這些族體只能部分地保留自己的文化、語言,而有時則可能完全與大民族融合。
在俄語中,為了說明族體的不同類型,20世紀20年代(如在1926年的人口普查中)“部族”概念開始被使用。從50年代開始該術語主要用于北方、西伯利亞、遠東、高加索人口較少的民族,即那些過著傳統生活的族體。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學界圍繞把部族區分為族體的基本歷史類型之一是否合理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并開始停止使用“部族”概念,而是用被普遍接受的術語народы代替了它。
Титульная нация(命名民族)
此術語是蘇聯解體后在俄語中才開始廣泛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指俄聯邦境內以某一族稱命名民族 -國家的民族。如在布里亞特共和國,布里亞特族是命名民族;在卡爾梅克共和國,卡爾梅克族是命名民族;等等。
一些學者認為,在俄羅斯聯邦的各共和國中,由于命名民族在所有的生活領域均享有特權,因此非命名民族的成員處于被歧視的地位,其權利受到侵害,并感覺到自己是“二等”公民。民族政治精英利用命名民族的原則獲取蘇聯時期不曾獲得的特殊權利,并得到各種經濟上和財政上的優惠。一些學者擔心,居住在各共和國的人們被分成“命名的”和“非命名的”以及因此出現的不平等有可能導致民族間的相互不信任、疏遠及怨恨,并最終使民族關系呈現緊張局面。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этническое)меньшинство(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的概念實際上在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含義。在蘇聯及現在的俄羅斯聯邦官方層面,實際上在最近數十年不曾正式地使用過“少數民族”這一術語。但在俄語情境中,少數民族一般指那些與其主體部分分離、居住在外族環境中的族裔群體,根據自稱、語言、文化和其他一些民族特點,這些群體與其主體是同一族體。以上特點是該族裔群體同居住地命名民族或其他族裔群體區別的依據。如居住在俄羅斯且在境外有其民族國家的德意志人、朝鮮人、波蘭人、希臘人、芬蘭人、保加利亞人等約30個民族群體,他們的人口總數占俄羅斯居民的1%;還有無國家建制的茨岡人、庫爾德人、薩米人、東干人、亞述利亞人等,他們占全俄總人口的0.2%。俄羅斯的少數民族一般形成于邊界變遷、移民以及對某民族的部分或全部居民的遷移、驅逐。
實際上,“少數民族”概念本身是有條件的,這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概念。如在蘇聯時期,俄羅斯的少數民族一般是指所有的非俄羅斯族人;而在哈薩克斯坦,少數民族是指除哈薩克族人和俄羅斯族人之外的所有民族。在現在的俄聯邦巴什基爾共和國和布里亞特共和國,俄羅斯族人在數量上是多數,但被命名民族(巴什基爾人和布里亞特人)正式地認定為少數民族。這主要是因為,雖然命名民族在該共和國人口中是少數,但相對于該共和國人口中占多數的其他民族,其在法律意義上卻占有優先地位。
由于“少數民族”概念有時含有民族不平等的色彩,因此在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一般使用“民族群體”或“族裔群體”(族群)的概念,而不使用“少數民族”概念。
Этническая(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группа(民族群體或簡稱“族群”)
族群是各類族體的部分,由于遷移、移民、驅逐、邊界變遷等原因從其族體的核心分離了出來,生活在外族環境中,如居住在俄羅斯境外的俄羅斯族人,可稱作族群。族群通常是人數不多的群體,具有不同于其他群體的一些族裔特征,如語言、共同體意識、文化、種族和宗教特征等。
族群可能處于相對聚居或散居狀態。處于第一種狀態的可被稱為民族聚居群體,第二種稱為民族散居群體。族群通常沒有自己的國家,在很多多族裔國家存在著族群間的不平等,也被稱作“族群分層”。
族群因各種不同的原因形成。第一,族群是曾經離開了其歷史發祥地,并在不同國家、地區形成族裔文化社區的人們。第二,族群是由于移居、移民、驅逐、邊界變遷而脫離了本族體的人們共同體,這些人居住在其他國家。如在俄羅斯境內的保加利亞人、希臘人、波蘭人、捷克人、匈牙利人、芬蘭人等是族群;居住在俄羅斯境外的俄羅斯族人,也可稱作族群。
與居住地命名民族相比,族群通常是當地的少數,即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國家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與自己族體的聯系很少,族群的族裔特點會一代一代地逐漸變弱,并可能被與其一起長期居住的民族同化。在經濟和社會政治關系上,由于長期的隔離,族群實際上多與其主體已沒有多少共同的東西。
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группы(民族志群體)
指族體的地方(內部)分支,以口語、文化和日常習俗特別是方言和土語、物質和精神文化、宗教差別等特征相區別。該類群體與亞族體的主要區別是,“民族志群體”的自稱主要用于族體內部的劃分,它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而亞族體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如哥薩克群體具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該群體是俄羅斯族的亞族體,而北方和南方的俄羅斯族人分支,是該群體的民族志群體。另外,在人口數量、區別性特征等方面,民族志群體與族群也很相似,但兩者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別。族群具有自我意識,民族志群體一般沒有自我意識;族群任何時候都生活在外族環境中,而民族志群體一般情況下都生活在與其主體相近的甚至有親緣關系的環境中;族群比民族志群體具有更大的穩定性。
民族志群體經常產生于族體的社會-宗教分化,如很早就接受了東正教的科里亞申人,就是韃靼人的民族志群體。在族體的分布地域發生巨大擴展的情況下,其部分遷移人口因進入不同的自然環境而可能形成民族志群體,如居住在白海和北冰洋沿岸的俄羅斯族人的后裔,該群體因其海洋藝術及作為經驗豐富的海上獵人而聞名于世。還有一些民族志群體的產生是被大的外族群體同化的結果,如在地中海沿岸居住的俄羅斯麥謝拉人,他們是土生的芬蘭居民被斯拉夫人同化的結果。另外,一些群體所享有的特殊的政治或軍事地位及相關政策的實施,都有可能在此基礎上促成新的民族志群體。如哥薩克人的頓河、烏拉爾、捷列克河等分支,就屬于以上情況,這些群體因服軍役、享有一系列特權、接受特殊的管理而不同于農民。在以上每一支哥薩克群體中,不僅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服飾、民間文學等,而且這些群體還有特殊的方言,盡管其原初的族體成分曾是混雜的。幾乎在每一個較大的民族中,都可以區分出類似上述的民族志群體。
Коренные народы(土著民族)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關于獨立國家土著和部落民族的公約》(1989年第169號公約),土著民族是指在其所屬國或該國所屬某一地區被征服或被殖民地化時,或在目前的國界被確定之時,即已居住在那里的人口之后裔;無論其法律地位如何,他們仍部分或全部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制度。
在蘇聯和現在的俄聯邦各共和國,“土著民族”概念曾被賦予特別的含義,土著民族被認為是那些以民族國家的某種形式實現了自決權的民族即命名民族,而共和國的其他居民被作為“非土著”對待。近些年,在俄羅斯上述“土著民族”概念遭到質疑,因為它把共和國居民區分為“土著的”和“非土著的”,有意或無意地使居民具有了等級色彩,使“國家性的代表者”被置于其他居民之上。這樣的區分有可能導致對“非土著”公民的歧視、人權上的雙重標準、政府和管理機構的“土著化”,而所有這一切最終可能會導致族際關系的緊張和沖突。
在俄聯邦官方層面,鑒于區別“土著”與“非土著”的困難(一個群體應該在某一區域居住多久才能算是“土著民族”?應以什么時間點為界限來區分土著與非土著?卡爾梅克人從17世紀就生活在伏爾加地區,在這里他們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卡拉卡爾帕克人是在19世紀初遷移到現在的土地上的,他們是不是土著?如果他們是土著,那么把在西伯利亞已居住了幾百年之久的俄羅斯族人列為非土著是否合理?等等)學者們普遍認為,在俄羅斯各共和國居住了數百年之久的俄羅斯族人及其他族群都是土著。鑒于以上情況,俄聯邦還沒有加入國際勞工組織的公約,目前在法律中僅確認了人口較少土著民族群體并保障該類群體的相應權利。
根據俄羅斯1999年通過的關于保障人口較少土著民族權利的聯邦法,俄羅斯的“人口較少土著民族”是指居住在其祖輩歷史上分布過的區域、保存著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主要指從事狩獵業、漁業、海洋業的群體)、人口在5萬人以下并自我認為是獨立的族裔共同體的民族。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公約,土著民族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同等享有國家賦予其他居民的權利和義務。在必要的情況下,國家要采取專門的措施保護這些民族的成員及其制度、財產、文化和自然環境。獨立國家的政府要采取對相應民族的傳統和文化負責任的措施,以了解這些民族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是在勞動、經濟、教育、衛生保健和社會服務問題上的權利和義務。在制定涉及土著民族利益的法律草案和行政措施時,應該與他們的代表進行協商。全國的法律要運用于土著民族時,必須要考慮到他們的習俗和習慣法。
土著民族有選擇自身發展道路的優先權,承認他們的財產和他們傳統上所擁有的土地以及參與管理、使用自己土地上自然資源的權利。手工業、農業和村社生產以及其狩獵業、漁業、養獸業和采集業等傳統生產方式被承認,是保存其文化、經濟獨立性和發展的重要形式。另外,保護土著民族的語言及為這些民族掌握全國通用語言提供保障也是國家的任務之一。
根據關于保障人口較少土著民族權利的聯邦法,俄羅斯對人口較少土著民族在諸多方面實行特別措施,如在這些民族居住及開展經濟活動的區域內,在土地使用、地下資源開發與林業生產及開發、利用等方面實行特別的制度;為這些群體提供財政和稅收優惠;從事傳統作業的企業和公民應該支付給這些群體土地使用補償費;納入俄羅斯聯邦主體預算部分的撥款要用于這些民族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除工資外,對北方人口較少民族中的游牧群體成員免征總收入稅;人口較少土著民族擁有在傳統狩獵業和手工業企業所有權上的主要權利。
俄羅斯聯邦需對人口較少民族群體的文化、民族獨特性的保存和復興提供保障。根據俄聯邦憲法第72條,保護人口較少民族居住的原有環境和傳統的生活方式是俄聯邦及其地方政府要履行的共同職責。
Малочисленные народы(人口較少民族)
指人數較少的民族,其人口的發展潛力有限,他們不可能發展成人數眾多的民族并建立自己的國家。根據俄羅斯的相關規定,屬于人口較少民族的族體,其人數不超過5萬人。據統計,目前在世界上有超過800個人口較少民族。2010年俄聯邦政府確認的土著人口較少民族有46個,其中42個居住在北方、西伯利亞和遠東,總人數超過20萬,其他居住在高加索等地區,每個民族的人數從幾千人到幾萬人不等。
人口較少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多具有特殊性,大多從事游牧、半游牧的生產方式。整體而言,人口較少民族因傳統手工業、獨特的文化、一般沒有文字、不發達的族體自我意識、族際接觸不發達、低水平的移民流動性及其他特征而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由于這些特征,人口較少民族需要得到所在國在社會、經濟和法律方面的特殊保護。
全世界的人口較少民族都在經歷同樣的困難和問題。幾乎所有的人口較少民族都受制于其人口數量,長期在為生存而斗爭。而且問題在于,人口較少民族的存亡與否主要不是取決于他們自己,而是取決于生活在他們周圍的人口較多民族及所在國實行的民族政策。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首次在聯邦憲法層面上鞏固了對人口較少民族權利的保護,同時也在區域層次上對人口較少民族居住的原有環境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實施保護。從俄聯邦的國家民族政策來看,人口較少民族的命運、脆弱的文化、分布區域的自然環境等都是國家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俄羅斯聯邦創建了北方事務和人口較少民族國家委員會,還建立了人口較少民族全體大會。
從世界范圍看,1992年聯合國建立了人口較少民族國際聯盟;1989年曾通過了關于獨立國家土著民族和過著部落生活方式民族的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