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當代中國民族團結進步推動實況

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1949年10月,依據人民民主原則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各民族團結的行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人民日報》1949年9月30日。人民政府以消除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改造社會,推動社會現代轉型,民族關系由此發生根本性變化,“從民族壓迫時代,改變為民族平等時代”,“各民族人民友好合作的大家庭”李維漢:《統一戰線問題與民族問題》,人民出版社,1982,第509頁。成為充分利用歷史資源并滿足現實國家政治良好運行、推動社會整合的基本條件,各民族平等和友好合作成為民族團結的全新基礎。

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民族團結推動狀況,我們會發現改革開放前的30年里,民族團結經歷了確立新目標形態、完善制度保障及基本制度在全國范圍的實踐探索過程,其中還經歷了十余年的曲折。總體而言,隨著社會改造和各項民族政策的實施,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隔閡被逐步打破,各地域和民族成員之間的交往和聯系更加緊密,在建構新生活的熱望中,各民族間的團結深入發展并不斷得到強化,保障民族團結的一系列社會政策形成并發揮作用。從全國人口和資源分布特征上考慮,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我們必須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鞏固各民族的團結,來共同努力于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2004,第34頁。

改革開放以來,除初期糾正錯誤消除負面影響,在解決民族問題和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的突出成就便是國家提升了調節和維護民族團結的法制強度,在經濟發展和改革中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這一階段,民族團結的鞏固和發展也經受了觀念轉變、社會變革、政治體制改革等復雜變化,國際政治格局演變也是對中國民族團結的考驗和挑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經受國際國內形勢雙重考驗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共同奮斗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基本保障。

當今世界仍然處在民族國家時代,列寧早在20世紀初就指出:“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在民族問題上有兩種歷史趨勢。民族生活和民族運動的覺醒,反對一切民族壓迫的斗爭,民族國家的建立,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間各種交往的發展和日益頻繁,民族隔閡的消除,資本、一般經濟生活、政治、科學等等的國際統一的形成,這是其二。這兩種趨勢都是資本主義的世界性規律。第一種趨勢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是占主導地位的,第二種趨勢標志著資本主義已經成熟,正在向社會主義社會轉化。”《列寧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129頁。今日世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衰落顯示,人類社會仍然處在資本主義時代,離開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便難以實現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因此,人類社會實現理想社會之路仍然漫長。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社會冷戰政治格局的打破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發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衰落,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更顯示出資本主義勢力的強化。無產階級跨民族的團結面臨新的挑戰。中國作為一個由共產黨執政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受到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打破了1949年以來民族關系沒有大的沖突的基本狀態,對1949年以來形成的民族團結大勢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在局部區域形成了不同民族間的新的不和諧氛圍,民族團結特別是民族之間的團結受到一些人的質疑。某些人甚至動搖了立場,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是中國民族政策導致的結果,從而質疑、懷疑,甚至指責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作為民族關系處置原則。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個體利益合法化,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仍在持續,民族間文化差異依然存在、各民族人口全國性流動范圍不斷擴大、各民族之間直接交往日益普遍的情況下,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一)各級政府對民族團結進步的提倡與督導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現代化,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無疑將會長期存在,要戰勝這些困難和挑戰,民族團結進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目前,人們在民族關系方面所感知的問題正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口大流動、各民族成員交往的頻繁和深入而日益顯現,我們的社會在面對經濟增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國家影響力日益提升的同時,不得不面對來源更為復雜、形態更為多樣的對民族團結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要維護和鞏固民族團結,政府、社會和公民個體在民族團結格局新發展中需要做出不斷的努力。

首先,執政黨及其領導的各級政府仍然是推動民族團結格局新發展的主要角色和有明確目標的組織力量,這是由中國政治結構和社會發展目標選擇所決定的。除大力推動生產力發展,確保各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各級政府還在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相關法律等方面進行著積極探索,回應著社會需求并向確定的目標前行。各級政府在協調民族關系進程中,協調方式轉型成為協調效能提升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通過切實有效的施政消除貧困,提升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各級政府在建構適應于市場經濟條件的法律法規體系時,貫徹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的原則,使那些有利于民族團結的行為得到保護,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行為受到法制約束。民族團結教育、宣傳、組織、工作方式轉型方面創新成果不斷出現。

其次,民族團結目標的達成離不開社會各類組織規范活動的支撐。各類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書中,已納入促進民族團結的內容,這十分有利于包容理性社會氛圍的形成。民族地區很多大型企業在編制企業社會責任書時,除將維護正常生產、服務民生和市場的內容納入企業責任外,還常將開展有利于扶持弱勢群體發展的公益慈善活動納入其中。如2012年廣西投資集團投資80余萬元在百色多樸村興建人畜飲水工程、維護修繕村部及活動中心場所、道路硬化等。《廣西投資集團2012年社會責任報告》,http://csr-china.net/templates/report/index.aspx?nodeid=ac59cbef-70ff-4947-bfda-fe06f2e2b093&page=contentpage&contentid=a07c3c4b-98de-4aad-8e4e-e32152654deb&l=cn。民族地區一些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指南中也載有反對民族歧視的內容,有利于防范不利于民族團結行為的發生。在發達地區對民族地區的援建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各類企業,企業在民族地區的建設活動不僅要有利于推動民族地區發展,還要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共同繁榮發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為提升此類建設對民族團結進步的正向影響,有必要在企業社會責任書中提出有關民族團結的更為詳細的規則和目標,并贏得當地參與者的理解和支持,當地社會的民族宗教工作部門也應積極為企業提供相應的服務,以利于在各民族交往中達成團結合作關系。比如,為在民族地區活動的各類企業或組織提供當地少數民族習俗、基本禁忌常識手冊,建設項目涉及具體社區時制定溝通程序和目標設計,以獲得優化的社會效益。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民族團結成為各級政府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民族團結工作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民族地區各級干部的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民族團結狀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根據各不同時期民族團結狀態的特點可分為如下四個階段分析。

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建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民族團結進步實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建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為推動民族團結開展了諸多基礎性工作,一切民族團結工作均帶有開創性特點。這些工作包括:構建有利于民族團結的國家體制,即在單一制國家中通過民族區域自治保障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團結合作;在地方政權建設進程中充分考慮和團結各民族不同階層因素;采取靈活措施,推動內地與民族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關系,增強各民族間的交往與聯系,自1950年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西南、西北、中南等多個訪問團,毛澤東手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為訪問團壯行,訪問團累計行程8萬公里,足跡遍布除西藏、臺灣外的所有民族地區降邊加措:《民族大團結從此開始——記毛主席手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題詞的經過》,《民族團結》2000年第6期。;民族訪問團、民族識別等工作,為全面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創造了條件;通過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等,建立了有利于全國經濟恢復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本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各民族平等權益有了更為具體的規定,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政策的具體實施中,不同民族間的歷史隔閡被進一步消除,民族間的交往和聯系進一步加深,民族團結達到了一個全新水平。自1952年始,各級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的職責之一便是辦理加強民族團結的事宜。《各級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試行組織通則》,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8-12/15/content_1462066.htm。1953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率先開展了民族團結表彰活動,設定每年9月為“民族團結宣傳月”,1954年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后改為自治州)也確定每年傣歷4月為“民族團結月”,調節民族之間的糾紛,簽訂“團結公約”。基層政府促進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交往交流,推行改善民族之間關系的舉措,在多方面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了解、認識和團結。

第二,20世紀50年代末至20世紀70年代末民族團結進步實況。

這一時期的民族團結未能在前一時期基礎上得到全面提升。受到執政黨高層發展道路選擇矛盾的影響以及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和國內發展狀況的牽絆,探索中國社會政治建設過程中,各種政治運動連續不斷發生,從“大躍進”至“文革”社會建設重點偏移,使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政策未能得到有效執行,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相互激蕩卻缺少常態調節手段。隨著政治失序狀況的出現,各民族人民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曾經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被逐步棄置,大量民族干部和漢族干部一樣經受政治運動的沖擊。在革命化的氛圍中,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被視為封資修而遭批判。由于當時城鄉二元對立嚴重和人口流動規模較小,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直接交往面相對較小,因此,直接的民族沖突較少,大多數人的行為在政治高壓下為一種簡化的社會生活所左右。在那個特殊年代里,各民族人民共同承擔了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惡果,影響民族團結的負面因素當時還未凸顯,某些地方民族矛盾不過是發酵成為破壞民族團結的暗流。

第三,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執政黨高層對中國社會發展目標和工作重心的調整,社會政治逐步恢復正常狀態,國家管理的正常政治架構得到重構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功能逐步恢復。在這一時期,民族團結制度保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下簡稱《民族區域自治法》)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法律依據和保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真正獲得自主空間,并得到各級政府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這一時期民族團結進步實況雖然不是1949年以來最好的時期,但是,對前一時期民族團結的破壞進行了有效修復,并推動全社會進入一個有序且常態的社會發展階段,各民族人口的流動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民族交往新態勢。1982年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將民族團結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主要內容,將每年5月確定為新疆“民族團結教育月”;同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召開首次民族團結表彰大會,確定每年9月為“民族團結表彰活動月”。民族團結表彰活動此后得到很多民族地區政府的重視,大力提倡民族團結形成社會風氣,民族團結表彰活動納入民族地區政府社會管理之中。《當代中國的民族工作》(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第359頁。通過這一活動,各民族干部群眾受到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執政黨民族政策教育,廣泛開展民族聯誼活動,增強不同民族成員間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落實民族政策。表彰那些對民族團結做出貢獻的模范集體和個人形成顯著的社會示范,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持續開展。寧夏于1983年10月、廣西于1984年9月,還有一些省、直轄市和自治州、自治縣等開展民族團結表彰活動,到1988年全國有數以萬計的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個人受到不同層級政府的表彰和獎勵。《當代中國的民族工作》(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第365頁。

1988年始,中央政府開始開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活動,整個20世紀90年代共舉行了三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簡況如表1-1所示。

表1-1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簡況(1999年以前)

資料來源:增林《國務院歷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簡介》,《民族團結》1999年第9期。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推動了地方的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工作,使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成為各級政府推動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三次表彰活動中,內蒙古受到表彰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93個,全國先進個人98人。

在這一時期民族團結的保障已從單一行政手段轉型為行政和法律手段并重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中均有關于維護民族團結的內容規定,如《憲法》序言規定:“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在《憲法》第4條進一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第5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國務院法制辦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注解與配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第5、7、205頁。《刑法》第249條規定:“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50條規定:“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251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17/content_4680.htm。

1984年《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布執行進一步完善了基本法對民族關系的調整,對民族自治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不同民族群體之間關系規范都有了進一步的具體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法》確立了一個符合法制國家發展路徑的制度平臺,為在協商民主和法制框架內鞏固民族團結開辟了道路。

第四,21世紀以來政府民族團結創建的深入。

進入21世紀以來,各級政府對民族團結工作更加重視。在各民族群眾權利、自由、民主、法制和維權意識不斷強化的新環境下,民族團結教育不斷尋求在制度、理念和社會基本生活層面深入推進。盡管有些措施還有待評估,但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政府創新行動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法律制度、行政管理機制等方面都不斷拓展著工作空間。

(1)保障民族團結法制建設取得進展。《民族區域自治法》于2001年修訂,關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相關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更加豐富、目標更為清晰。修訂后的新法將歧視和挑撥民族關系等行為造成嚴重影響入刑,強化了法制對嚴重破壞民族團結行為的懲處,可有力地約束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地方性的民族團結法制建設不斷取得成果,200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條例》頒布,2010年2月1日起開始執行,成為保障新疆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依據。此后,民族團結教育被納入新疆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年6月,云南迪慶州頒布《民族團結進步條例》。2012年3月26日,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頒行《拉薩市民族團結進步條例》,9月17日成為拉薩市民族團結進步節,民族團結不僅成為個人和公民法人的法律義務,也規定人民政府為民族團結進步提供相應的服務,且違反條例要受到法律的懲罰。積極探索依法保障民族團結的省區主要有新疆、甘肅和一些市及地州。

(2)民族團結教育范疇進一步擴大。2008年教育部和國家民委辦公廳印發《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首次提出把民族團結教育作為重要的專項教育列入課程,并較詳細規定了民族團結教育的指導思想、課程性質、基本原則、目標與任務,以及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組織實施等,還有民族團結教育的師資培養與培訓工作等內容。《綱要》規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必須保證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時間安排,小學和初中階段每學年要保證10~12個學時的教學活動時間,高中階段的普通高中每學年保證8~10個學時的教學活動時間,高中階段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每學年保證12~14個學時的教學活動時間。由此強化了學校作為民族團結主渠道的作用。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主題活動,進一步加強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此信息一經發布,網易上便有來自于15個省區市的網民發布26個跟帖,有1000余網民參與,沒有一個跟帖對此持贊成態度,有網民則借此直接表達了對民族政策的不滿,甚至認為民族融合才是根本。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當代中國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民族團結教育在社會支持方面還需要開展多方面的工作。盡管面臨困難,各地方政府仍然按照《綱要》的要求安排民族團結教育進入考試范疇,以促進人們關注此問題。據報道,河北中考中民族團結教育占7分。《2012年河北中考政策公布:中考民族團結教育占7分》,http://news.163.com/12/0323/08/7T92GEMB00014AEE.html。考試或課程安排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傳播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和與不同民族成員相處應持有的包容心及正確行為方式,因此,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相關課程上與語文、思想政治等很多課程密切相關,強化民族團結進步課程與這些課程的相容性可能是良好的途徑或方式。

(3)各級政府推動民族團結機制探索創新。國家民委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專門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針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實際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建和民族團結教育新機制,比如,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推動民族團結教育。2006年8月,國家民委在全國命名首批27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這些基地均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對促進民族團結、密切民族關系、維護國家統一等產生過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和事件所形成的歷史遺跡、紀念場所和人文場館等,基地分布于全國22個省區市。2007年12月,國家民委又命名第二批民族團結教育基地,25個基地分布于18個省或自治區。2011年11月國家民委公布第三批民族團結教育基地,20個基地分布于18個省區市。為了提高規范性和公正性,每一批名單都在政府網站上公示。數據亦來自于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3049-1.htm、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6787-1.htm,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h/2011/1123/c226651-701832817.html。2014年2月國家民委公布第四批民族團結教育基地,30個基地分布于20個省區市。2016年國家民委公布第五批民族團結教育基地,60個基地分布于31個省區市及其他系統。

各級地方政府在嘗試推動民族團結機制的長效化和系統化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河南省針對民族人口散居化特點,建立市、縣、鄉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和村管小組;組建“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利用群眾力量開展民族團結工作;建立黨校民族宗教政策調查課制度,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進行培訓;同時也確立了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制度;對影響民族團結問題依法懲戒。陳振江:《建立五大長效機制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中國民族》2004年第2期。廣東省的廣州市等組建民族團結進步協會等社團組織,積極參與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

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統戰部和國家民委聯合發布《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意見》,提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具體要求、活動形式,建立健全活動工作機制,明確了組織領導、協調配合、監督檢查和條件保障各項機制。在中央政府一級主要是中宣部、統戰部和國家民委共同負責,國家民委負責創建活動的日常工作,成立了領導小組。省級單位則需在黨委政府領導下,由宣傳、統戰和民族工作部門負責,具體工作由民族工作部門承擔,并由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相關工作經費列入預算。為此,一些地方政府列出相關工作計劃,推動此項工作開展。2012年,新疆塔城裕民縣委、縣政府組織三個小組全面檢查民族團結創建工作,主要檢查內容包括:傳達學習《關于印發〈裕民縣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和模范個人創建表彰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裕黨辦〔2012〕38號)文件精神情況;成立領導小組、辦事機構,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提供經費保障等情況;各單位民族團結創建活動規劃(2011~2015年)、實施方案、2012年創建活動計劃;各單位申報創建活動情況;各創建單位在創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通過監督和檢查,衡量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成效的標準也更加明確,即總體上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這也必將有利于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發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需要一定的經費保障,將經費投入列入政府預算,為創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2014年以后,相關的創建活動更加豐富。

國家民委網站從2010年12月起,每周推出一個事跡突出的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或集體,宣傳在各行各業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或個人的事跡。2012年6月26~27日,在寧夏銀川召開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經驗交流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做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為35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授牌,參會代表達300余人。2015年4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召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經驗交流現場會,云南、青海、甘肅、廣西、貴州5個省區負責人分別介紹了開展創建活動的經驗和成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全國基本實現省(區、市)、州、縣三級聯動和全面鋪開,創建活動實現“六進”即創建活動進機關、企業、社區、鄉鎮、學校、宗教活動場所。,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各自條件,創新方法,穩步推進,獲得良好效果。

在國家民委和各地方政府推動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建設扎實推進,示范單位和示范州(地、市、盟)試點穩步提升。2012年國家民委命名第一批35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其中10縣(旗、區)、7個示范鄉鎮(街道)、9個示范社區(村)、3個示范學校、3個示范企業、3個示范單位;2014年命名98個(除去解放軍和警察部隊)示范單位,其中24個示范縣(市、區、旗)、13個示范鄉鎮、11個示范村、22個示范(街道)社區、14個示范學校、6個示范企業、8個其他示范單位。2016年命名第三批示范單位,其中分布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單位有97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州(地、市、盟)試點37個,公安邊防單位3個,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單位6個,鐵路系統示范單位3個。示范建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使各地爭當示范的積極性大力提升。2016年國家民委組織有關省(區)對吉林延邊等10個創建活動示范州(地、市、盟)試點進行考核驗收。

此外,為強化和推進創建活動,國家民委重視民委系統干部的培訓。2015年5月19~25日,國家民委在中央民族干部學院舉辦第一期全國民委系統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專題研討班。總計50人參加研討班,他們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地、市、盟)試點民族工作部門負責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處級領導干部各1名,廣西壯族自治區德保縣、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和江西省樂安縣分管民族工作的縣級領導干部各1名。

(4)全國民族團結表彰活動有序展開。第三次全國民族團結表彰活動后,各級政府推動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常態化。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被視為新形勢下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好形式,也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政府民族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中央政府分別于2005年、2009年、2014年召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具體情況如表1-2所示。

表1-2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簡況(2000年至今)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民委網站發布的名單統計所得。

三次大會共表彰先進集體2059個、先進個人2243人,遍讀名單會發現先進集體和個人分布于各行各業和全國各地,他們都在平凡的崗位上推進著民族團結進步大業。他們中的很多人立足于民族地區,為推動民族地區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做著最艱苦的工作,為鞏固和推動新型民族關系付出了切實行動,樹立了社會標桿。任何社會關系的調整都極具動態性,民族團結的達成和鞏固也需要不斷面對現實、面向社會,從目前情況來看,各級政府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在相關措施方面,還應有更多的創新和探索。比如,民族團結教育未充分關注人們的日常行動細節,缺少更日常化的行為規則,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各民族人口全國性大流動局面的出現,不同民族成員間的直接接觸日益增加,民族間由于相互不了解造成的誤解同樣會傷害民族團結的形成。因此,不同民族間日常行為方式的相互尊重,也是影響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因素。政府應出臺相關規則對此類問題給予更多關注,根據不同情況給予不同強度的規范。在這三次大會上內蒙古有95個集體獲得表彰,103人獲先進個人的表彰。

(二)新形勢下民族團結進步的創建

民族交往是民族團結的基本前提之一,沒有交往交流就缺少日常的聯系,也就沒有相互了解和正確認識,更不可能實踐民族團結。任何多民族社會民族團結目標的達成都需要各民族共同參與大量的社會生活,生成共同的社會目標,關系得到良好的調整。各民族在交往交流過程中矛盾和沖突得到良性調解達成的民族團結才具有生命力、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1949年以來,國家政治結構中對解決民族問題進行了正確的制度設計,各級政府積極努力地消除歷史上的民族隔閡,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普遍發展,這些都使得民族交往范圍不斷擴展,民族交往交流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依據不同時期民族交往擴展的特點,各民族交往交流存在三個階段的總體特征。

第一,穩定的國家政治為民族團結提供制度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得到全面執行,基層民主建政過程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初建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擴展創造了有利的政治經濟條件。

在基層民主建政過程中,民族平等原則得以實施,少數民族政治權益訴求得到尊重,協商民主成為各民族政治秩序重構的重要特征。民主建政和民主改革等行動,使各民族地區舊有社會政治結構產生變革,并與國家新政治結構相適應,各民族交往交流在新的制度條件中實現有序化。在階級剝削制度普遍存在的社會,不同民族間的交往常常受到統治階級利益的左右,而剝削制度的消滅使得民族地區社會關系逐步完成大調整,各民族群眾獲得自由的交往空間。與此同時,人民政權為了牢固掌握國民經濟命脈,1949年底始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體系,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的工業企業,建立國營工業。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目標的追求。計劃經濟體制成為國家法定經濟體制。林浣芬:《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形成及其歷史特點》,《黨的文獻》1995年第2期。政權性質變革和經濟體制變革帶動全社會生活組織方式的變革,在公有制經濟建設進程中有利于民間社會各民族團結的因素大大增長。換言之,新的政治、經濟生活組織方式,不僅使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區與全國各地的交往交流關系大大加強,還使得雜居區的民族交往交流大為擴展和深入。由于人口的遷移,很多民族地區的民族構成逐步發生變化,全國各民族人口大雜居更加廣泛。

勞動組織方式變革為各民族有序的深入交往創造了條件,為民族團結發展提供了好條件。從組織形式來看,當時,不論是互助組還是人民公社都使各民族群眾被組織進合作性經濟組織之中,大量政府派入的知識和技術人才來到邊疆民族地區服務社會。民族人口雜居區,民族之間的生產聯合日益普遍,內地對邊疆民族地區的人、財、物的支援也日益增加,各民族成員間共同參與社會活動的社會大環境得到有效的優化,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合作與交往大量增加,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強化了各民族間的直接溝通和交流。

中央政府關于民族平等政策的實施,使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形成普遍的社會風氣,人們在對新生活的熱望和理想之中,形成了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更為包容的社會氛圍,一些民族群體間重大歷史隔閡被清除,新的民族關系觀念得以培育。比如,由于民族關系得不到調整,在彝、白、哈尼、景頗等民族中有“石頭不能當枕頭,漢人不能做朋友”的說法,但是,隨著中央政府民族平等政策的實施和各民族共同合作機會的增加,特別是對舊社會統治階級的清算,民族隔閡在更大范圍不斷清除,各民族間傳統的負面評價得到逐步糾正,各民族群眾在合作中走向團結進步。

這一時期,在各民族平等政治地位得到保障的總格局中,各級政府對民族關系積極調整和維護、民族平等得到切實執行、內地對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各方面的支持,以及人民解放軍等在民族地區的有組織的工作,全面促進了民族團結新局面的出現。

第二,極左思潮大行其道之時,民族交往繼續擴大。因著公社化、三線建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一系列活動各民族群眾間的直接交往交流更為擴展。這一時期,雖然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絕對化、人民公社體制的僵化、經濟結構的不合理等因素影響,各民族群眾生產進步和生活改善步伐受到嚴重影響。在政治運動不斷,社會生活簡化為“階級斗爭”為綱的特定環境下,民族交往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推動下繼續擴展和加深。與此同時,由于“民族融合風”“反對地方民族主義運動”“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等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起來的民族之間的信任與團結在一些領域開始被破壞,執政黨推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合作的民族政策有所偏移,當時雖然只有少量的民族沖突事件發生,但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卻停滯不前。

第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時期的民族交往進一步擴展。改革開放以后,“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論得以清理,相互信任的民族關系在新的社會氛圍中得以重構,執政黨對自身執政問題和發展道路選擇問題的解決為這一時期民族交往的擴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農村牧區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對各民族社會生活變遷產生了深遠影響。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雖然在相當長的時段里,使民族地區發展速度與發達地區之間差距日益擴大,但是,這些差距是發展中的差距,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調整,而非固化的差距。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生活的活躍及各項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措施的轉變,人口自由遷徙和尋求發展的條件日益改善,內地與民族地區商品大流通,也促成人員大流動,大量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出于發展的需求而流向發達地區的城市,向民族地區遷移的漢族人口亦持續增加。此外,旅游等活動,也強化了不同區域人們的直接互動。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對相關信息的傳播,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不同民族文化、社會生活的了解。不同民族成員間交往空間的空前擴展,強化著人們的共同生活和交往關系。

以推動民族團結為目標的社團政府組織開始成長,這有利于建構更為靈活的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工作機制。2002年6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成立,這一社團組織匯聚了全國民族工作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的領導、專家、學者及致力于中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各類優秀人才,是民族工作領域最具廣泛性、民族性、界別代表性的社團組織。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不斷增加的廣東省成立了面向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的廣州市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并在越秀區、天河區、南沙區、荔灣區、黃埔區、花都區、海珠區、番禺區等成立了民族團結進步協會或小組,為城市創新民族團結提供了組織力量。廣州市民族團結進步協會設置了自己的網站,宣傳政府和黨的民族政策,相關民族知識以及本區域民族團結進步的典型事跡。廣州市民族團結進步協會網站:http://www.56flowers.net/Pages/Home/Index.html。2011年,河南省、內蒙古也相繼成立此類社團組織。

總之,當代中國的民族團結正面臨一個更新的環境,一方面,國家經濟實力在不斷提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時代最強音;另一方面,國際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某些大國操縱的包圍中國之策路人皆知,海疆、陸疆都是其遏制中國之策實施的重點。西方學者曾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斷言中國“這些少數民族,無論對中共、國民政府或之前的清王朝,都是內政上的極大困擾,以后也仍將是漢民族的中國統治者傷腦筋的問題”〔美〕哈羅德·伊羅生:《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鄧伯宸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第27頁。,這一判斷不僅缺少科學性和實證性,也缺少對中國歷史常識的認知,甚至是基于某種偏見而得出的結論。外人“高見”與國內一些人不謀而合,有人有意追隨,有人提出相類似的觀點。中國共產黨不是漢族黨而是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國也不是漢民族獨有的中國,而是依據“多元一體”歷史格局建構的統一多民族的中國。民族差異和民族矛盾的存在并不足以改變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根本方向和進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證明,統一多民族國家正在顯現其多民族團結發展的優勢,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統,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勢。多民族是我們國家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優勢,把多民族當作“包袱”,把民族問題當作“麻煩”,把少數民族當作“外人”,這些思想都是錯誤的,不僅背離了客觀事實,也不符合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大勢。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民族出版社,2015,第22頁。中華民族國家在其現代化進程中,以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為目標,在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完善各類化解矛盾的制度,使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的大局持續向好。就民族團結的深入發展而言,在有利于個人自由、市場經濟和法制秩序條件下,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也是不二的選擇。

(三)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與載體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對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提出了載體和方式的創新目標,即“創新載體和方式,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民族團結創建活動“載體”選擇在各級政府工作中不斷落實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載體”作為自然科學的詞語,引入社會科學研究最初大多用于思想文化研究,直接用于描述民族團結創造活動多見于21世紀初。需要明確的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載體的內涵和民族團結的載體內涵并非同指,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者與修正主義者之間有較大的爭論,即馬克思主義者更注重國際團結,而修正主義者則視國家為民族團結的載體,是推動民族無產階級進步的工具。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判斷,在資本主義時代,民族問題仍然呈現出兩個歷史趨勢,即一方面是民族國家的建立,另一方面是資本、一般經濟生活、政治、科學等國際統一語出列寧。即指各國在資本主義時代打破民族隔閡,在經濟、政治、科學等方面實現共同因素的一致化。的形成,民族團結的載體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仍然是國家和社會現實,國際團結中不同民族間的無產階級合作則極具未來目標指向。那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是一個主權多民族國家借助各種社會機制協調國內民族關系,推動各民族共生共存共同發展的實踐過程,任何能夠傳達這一價值追求的活動、事物均可被作為載體加以利用。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方政府都在探尋民族團結進步的推進方式和機制。2002年,鄭州滎陽市在推動本區域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實踐中提出“完善機制,選準載體”的目標,建立了從村鎮至滎陽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目標責任機制,形成各行政層級層層帶動、整體推進、獎優罰劣的工作機制,同時嚴厲打擊極少數借不同民族成員糾紛煽動群眾形成違法社會事件者。同年,內蒙古白云鄂博礦區提出“以載體建設促進民族團結”,在礦區積極開展民族理論培訓,借助多種形式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據統計2002年,全礦區少數民族干部、專業技術人員達700余人,占全礦區干部、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18.5%。,區委、區政府把學習使用民族語言文字作為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內容和溝通民族之間情感的紐帶,增強蒙漢文并用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礦區蒙漢文并用率達到99%以上,窗口單位蒙漢文并用率達100%;礦區政府出資80萬元新建了礦區蒙古族學校的教學樓,為學校配備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將學生助學金也由原來的每人18元提高到45元;開通蒙古語衛視節目,在礦區調頻廣播電臺配備蒙古語播音員,逐步開設蒙古語廣播節目。2009年,西藏針對本區域民族關系狀況,提出民族團結創建活動要使“創新載體形成全社會參與的生動局面”,將富有特色的群眾性活動、表彰民族團結先進典型、紀念日和節慶活動、軍地雙擁共建等作為本地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的有效抓手。同年,新疆石河子大學也在總結促進民族團結時提出“創新民族團結教育載體”。2009年7月,內蒙古提出以雙語教學為載體夯實民族團結基礎。201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統戰部和國家民委提出:“爭創和表彰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重要載體。”2011年,甘肅張掖、寧夏吳忠、河南淮陽都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載體”。其中淮陽縣的總結更為系統,“以民族政策法規宣傳活動為載體,營造民族團結良好氛圍”“以結對幫扶活動為載體,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解決困難”“以‘民族工作進社區’活動為載體,不斷加強城市民族工作”等。此后,創新和豐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載體便成為各級政府積極探索的工作,隨著宣傳影響的擴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第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及載體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豐富和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民族團結創建載體選擇日益豐富和多樣。民族團結創建的活動動員主體雖然是各級政府,參與主體則不限于政府機關,還包括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公眾。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演變,無處不在的市場活動對各民族地區社會變革產生深刻影響,民族團結創建活動面臨更為復雜的環境和條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也日益從一般的宣傳教育向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擴展,民族團結本身也承載著保障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功能。

民族關系狀況以及各級政府民族工作理念方式及成效是影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社會成效的根本。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方式最初以宣教為主。各地最初主要是學習延邊州經驗,設置民族團結教育方面的特定時間段,如青海1983年設“民族政策宣傳月”、新疆1984年設“民族團結教育月”、貴州2010年設“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甘肅2004年設“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西藏(1990年)和寧夏(1998年)設“民族團結月”、內蒙古1983年設“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一般通過媒體或組織各類活動宣傳民族政策法規。自20世紀90年代后,多民族省份地方政府將民族團結工作日益融入日常民族工作,從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從一般宣教向深入基層社會生活轉變。其中較為突出的表現有以下幾點。

(1)創設民族團結目標責任機制。1999年,云南省民委與16個地州市民委簽訂責任書,2000年后目標責任制向縣、鄉(鎮)、村下移。2002年,云南全省1443個鄉(鎮)等基層單位與上級民委簽訂責任書。省民委設立專項經費(每年安排150萬元專款),全省各地州市也根據當地實際安排專款保障此項工作機制的運行。至2009年,全省1331個鄉(鎮)配備民族工作專兼職助理員,設置協調民族關系信息員7317人。民族團結工作任務重的鄉鎮設立民族宗教辦公室,各民族工作部門按要求把民族團結責任書簽訂到1335個鄉鎮、9929個村(居)民委員會和社區、205個企業、33個農場、1890個宗教活動場所、920個其他活動場所,共簽訂責任書14312份。云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民族團結目標責任制促使民族團結工作表現出領導更加有力、民族矛盾糾紛調處和隱患排查更加及時有效。在云南最早探索民族團結穩定責任制的是曲靖地委和行署,曲靖市自1991年起實行此項責任制,主要針對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在當地占30%以上的村公所(辦事處)及責任單位(共172個),以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工作為主要內容進行年中檢查、年末考核驗收,并作為村干部的政績考核內容,有切實的考核打分機制。可見,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不再僅僅停滯于一般性政策宣教,而是將民族團結政策精神融入基層日常行政管理和運行過程,結合“團結、教育、疏導、化解”的不同環節,抵御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行為和思想。云南省的民族團結創建經驗在新疆一些縣、鄉和團場也有所實踐,取得了一定社會效果。

(2)探索依法管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地方性法規先后發布。2009年新疆率先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條例》,2010年2月1日生效,該條例規定了散布不利于民族團結言論的處理方式,采取措施懲處各級組織中不及時處理有損民族團結者。民族團結教育納入教育規劃,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條例規定每年的5月為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月。2015年12月29日頒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2016年1月1日執行,同時廢止2009年頒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條例》。《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促進民族團結條例》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促進宗教和諧條例》2015年5月出臺,7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的頒布填補了察布查爾立法空白,開創了新疆以地方立法形式促進民族團結創建工作之先例。

以省級地方性法規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由貴州省首創,即《貴州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2015年4月19日發布,5月1日施行。該條例自2012年啟動,經歷調研、起草、咨詢論證、征求意見、反復修改、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和專門委員會審議等多個環節。2014年11月,經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分組審議,最后經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此條例明確規定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納入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經費投入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示范點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重要內容,各民族間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增進團結得到明確的社會倡導和鼓勵;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機關、社區、學校、農村、企業、部隊等有了法律依據。此外,在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和基層服務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法律規定。

省會城市民族團結法規首創者為拉薩市。2012年3月《拉薩市民族團結進步條例》頒布(2012年4月1日生效),條例設定每年9月為拉薩市民族團結進步月,每年9月17日為民族團結進步節。該條例的出臺為著力解決拉薩市民族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薄弱環節,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從政策保障到依法保障邁出堅實的步伐,對推進拉薩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有序開展十分有利。

自治州一級民族自治地方促進民族團結法規首創者為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迪慶也是全國最早運用條例規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地方政府。2010年7月1日生效的《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首創民族團結教育“七進”,并將每年9月設為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月”,每年9月12日為“民族團結日”,州縣鄉鎮定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獎勵那些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2014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出臺,規定了州內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組織或其他組織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有法定的責任,自治州、各縣、鄉(鎮)定期進行民族團結表彰活動,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設于每年8月。2015年4月,《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征求意見稿)面世。

(3)日益豐富的創建活動形式。爭優創先、表彰先進典型、加強宣傳教育、組織各種形式的專題活動、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創建活動、發揮教育基地作用是三部委發布的《關于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2009年),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形式的總結。對于具體地區而言,由于民族人口結構狀況、城鄉人口居住格局的差異、本地自然環境特征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等多因素的約束,不同層級地方政府選取何種更具體且符合本區域民族團結創建活動的形式則考驗著地方政府和具體工作部門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智慧。爭優創先、表彰先進典型、加強宣傳教育都是人們習見的形式,但是也已有了全新的方式,為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2012~2016年,國家民委在全國命名四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146個,其中有州、盟、市、旗、縣,也有街道社區和村寨,還有學校、企業、部隊等單位;利用專題活動、傳統節日也是一些省區獲得良好社會效果的方式,如云南省舉辦民族團結成就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書畫攝影展、文藝演出等活動,還借助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強化聯誼聯歡,增進各民族交流和團結。發揮基地引導作用則是21世紀以來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拓展的新形式。2006~2016年,國家民委共命名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總計達164個,這些基地包括博物館49個、紀念館38個、紀念遺址18個、烈士陵園5個、歷史人物故里3個、碑和碑園2個、軍史館4個、歷史文化陳列館3個、基地6個、學校8個、村社區6個、文化園4個、文化館和文化宮6個,此外,還有少年宮、主題教育館、校外活動中心、展覽館、藝術館、海關史館、檔案館、家廟、宗祠、莊園、文化旅游區和文獻展館各1個。盡管這些機構在管理、功能發揮等方面還存在很多空間,但是充分利用博物館等設施、促進社會有機團結仍是一個必要的手段。為更好發揮這些基地作用,需要規范相應的服務,應有意識引導公眾清楚地認識和判斷歷史上不利于民族團結的思想和文化遺產,真正引領全社會在尊重差異和包容多樣中使民族關系得到和諧發展。

第二,在轟轟烈烈創建活動中謀實效。

“轟轟烈烈”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團結創建活動狀況的一般感性評價,也是關注這一現象者最易獲得的印象。然而,要消解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大量因民族間不了解、不信任、缺少充分交往交流等為特征的阻礙民族團結進步的現象,轟轟烈烈的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實屬必要條件。一個熱烈宣揚民族團結進步的社會氛圍是對公民普遍進行民族政策、法制、原則的宣傳教育過程,也是執政黨及政府引領公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并走向自覺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過程。當然,若僅僅停滯于轟轟烈烈的形式顯然不能滿足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基本需求,因而在轟轟烈烈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氛圍里,著意追求實效十分關鍵,也是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更重要目標。

從長遠來說,民族團結是黨和政府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的工作,關系到中國民族工作全局,更關系到每個社會成員的福祉。轟轟烈烈的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并在創建活動形式、活動內容、載體等方面日益豐富,但若獲得持續的實效,還需要準確把握民族工作的階段性特征。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將這些階段性特征高度概括為“五個并存”,明確了當前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最基本的社會條件,即物質基礎有所提升仍然需要進一步夯實;大規模的民族交往交流伴隨著人際關系矛盾和糾紛散發化、普遍化和常態化趨勢;民族分裂、宗教極端和暴力恐怖三股勢力直接危害民族團結。進一步推進民族地區發展,及時有效調整本區域民族關系,凝聚人心,充分動員社會共識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形式有效的內在條件,也是抵御外部因素對民族團結產生負面影響的重要方式。換言之,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創建實效以創建活動與本區域社會關系實際調節狀況為基礎,同時,創建活動本身也需要一些重要的支撐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建構令人信服的知識體系,支撐正確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的培育。各級政府推動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本質上是一個凝聚人心和達成社會共識的重要環節,是有利于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各民族成員密切合作的社會過程。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有其特定的歷史邏輯,也有其現代化目標,盡管“民族”觀念和知識并非土生,但是,數千年間王朝國家政治在多樣文化和差異性中運行的傳統和文化特質,在國家政治現代化轉型時襲用西來“民族”“國家”觀念和相關理論過程中,使歷史上各民族曾經講究“長幼”有序的臣民間的關系逐步轉型為講求平等、團結、互助、合作的人民間的關系。這一轉型進程曲折、漫長且復雜,沒有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和相應的知識體系支撐,難以正視復雜的歷史演變,也難以正確對待和認識歷史上差異性群體間的沖突、交往和關系。今天,在現實生活中,甚至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相當多的人不經意間就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等傳統理念中的糟粕表現出來,或者說走向另一個極端,以西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錯誤觀念來分析或解讀統一多民族歷史的中國,這些都有害于民族團結進步的創建。比如,有的老師講元、清就缺乏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不能正確處置歷史事件與現實的關系。如北京某中學歷史教師號稱“史上最牛歷史老師”,他在給學生講元朝歷史時,竭力演繹蒙古西征軍屠城行為之恐怖,并順便交代學生們: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國和中國不是一回事兒,蒙古人對中國的統治是中國第一次亡國,沒什么值得驕傲的,成吉思汗和中國沒關系,等等。不用說青少年,就連成人如果缺少系統的知識,也很難在他穿越時空的敘事中辨識正誤。這類傳達當代中國與王朝中國間的區別與聯系的言論并未進行嚴謹論證,更未顧及當代中國蒙古族的歷史情感,其產生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以此種態度、語言或混亂的概念講王朝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無法實現真正的牢固樹立。從社會現實來看,不論是知識界還是教育界,都應首先對當代中國與王朝中國持有正確的觀念,這不僅涉及國內民族關系的處置,而且與我國國際關系的處置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全社會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就要認真對待王朝中國時期各民族關系的歷史遺產,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令人信服的知識傳播才能為學校、社會公眾樹立客觀的觀察和看待歷史的有力支撐,這也是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觀念和知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相應的知識和觀念支撐,“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便難以真正成為滋養社會共識的土壤。

(2)針對不同區域人口民族構成和社會狀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應在技術層面上多加改造,以提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實際效應。所謂技術改造主要指創建活動要在宣傳手段、動員方式等方面有所創新、合民心。目前,多數地區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動員或教育還帶有強烈的運動式、漫灌式色彩,“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進部隊”亦屬自上而下的推動,在機關、學校、社區、農村、企業、部隊都還未真正形成具有符合多民族國家人口結構特征和本區域人口結構特征的進取型內生機制,某些地區的社區、農村、企業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約束,社會治理本身也缺少更有效的保障機制。因此,各級政府在推動社會力量謀求民族團結進步實效時,應重視利用管理良好的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力量,制定相關規范,廣泛地引導其承擔相關的創建活動任務,在創建活動中更要借鑒社會組織的運作方式,靈活運用社區的發展項目培訓、社會成員交流活動、社區成員互助等,推動多民族雜居的社區、村落的居民自主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逐步成為社會常態、非運動式和更為生活化的創建方式。

(3)靈活多樣的社會政策的引導。靈活多樣的社會政策是引導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治理良好的社會需要有相互配套的社會政策,引導個體、各類群體、企業等社會組織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做出貢獻,將主動維護民族團結作為衡量社會組織承擔社會職責的一項重要指標。從理論上講,不同層級政府可以依據自身權限在稅收優惠或抵償、社會聲望或榮譽鼓勵等方面,出臺相應政策,引導各類經濟性組織在其日常經濟活動中做出有利于民族團結的選擇或行動。比如,通過有針對性的社會政策,引導和鼓勵在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區開辦的企業、事業等單位依據用工需求等實際,通過招收培訓當地各民族員工、定期進行公益捐助行動、開展對當地各民族居民技術培訓等,使企業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基層政府需要積極引進具有先進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的非政府組織,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在培育基層社會大眾自主管理社會事務的同時,與其合作完成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目標,特別是要借助社會團體的活動平臺,使不同民族成員的合作、交流和相互之間的學習更具理性、主動性、有效性和全社會性。

總之,除了那些誓與社會為敵的極少數人,今天中國社會絕大多數成員都可負起推動民族團結之責。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實非一時一事之行動,而應是一種社會常態。隨著各區域人口大規模流動及局部地區社會關系緊張現象的出現,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影響民族團結的歧視等現象備受關注。可以說,社會生活中時時處處有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相關的事項。雖然,處在社會不同區位的成員負擔的責任和應履行的義務有一定的差別,但從本質上講,人們的行為都在同一體系中發揮作用。如各級政府部門、窗口單位工作人員等若在服務百姓時充分樹立“包容多樣,尊重差異”的理念,并積極行動起來,約束自身的狹隘觀念,規范自己的言行,將會大大推進干部與群眾、服務者與服務對象關系的良好發展,并有力地促進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實效。隨著文明水平的提升,中國社會普通民眾在充分意識到自身合法權益,并積極維護合法權益的同時,亦需在遵守制度和法律的同時,推進各民族成員間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穩步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完全是動態的社會過程,可將其視為對當下民族關系調整和處置成果的總結和提升,是良好民族關系進一步延展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乐县| 清流县| 桂东县| 鹤峰县| 清远市| 平乐县| 雅安市| 夏河县| 山丹县| 石棉县| 兰溪市| 徐水县| 疏附县| 澄江县| 西峡县| 高清| 阜阳市| 噶尔县| 永昌县| 嘉鱼县| 宝鸡市| 阿尔山市| 兴安县| 花莲市| 福建省| 大港区| 东阿县| 宁明县| 武威市| 丰宁| 汾阳市| 洪洞县| 赣榆县| 兰考县| 凤庆县| 贡山| 信丰县| 无极县| 茌平县| 龙里县|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