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量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1期)
- 陶一桃 劉巍
- 1348字
- 2019-01-05 00:23:18
前言
一個民族能向后看多遠,就能向前走多遠。歷史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厚重,更多的是追溯本源的思考、去除浮躁的理性和啟迪心靈的智慧。所以,對歷史研究本身來說,它從來都不只是考古的深奧、史料的發掘,而是某種意義上的歷史的開始。正如休謨所言,“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并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西方美學史家意大利人克羅齊說過一段很耐人尋味的一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要了解但丁,我們必須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我以為,這或許可以看作對計量經濟史研究者的自勉。
《計量經濟史研究》學術集刊的前身,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計量經濟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計量經濟史研究動態》。它創刊于2009年1月,是一本贈送國內外同行的學術通訊,以季刊發行,每期4篇論文,已創辦32期,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28篇。8年來,這本學術通訊贈送包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內的150多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同行學者。
《計量經濟史研究》學術集刊創始人劉巍教授告訴我,他最初創辦《中國計量經濟史研究動態》的動機就是想為計量經濟史研究者們提供一個非正式的思想交流園地。一方面為計量經濟史這個新興學科在國內學術界做做“廣告”,另一方面贈送境外學者,方便國內為數不多的計量經濟史學者與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20世紀50年代,新經濟史學派(即計量經濟史學派)在美國興起。他們根據經濟學原理已經反復證明的函數關系,對不可能存于文獻中的關鍵數據,利用已知的數據以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推算出來,從而開辟了經濟史中過去無法進行研究的新領域。當國外計量經濟史日臻成熟的時候,國內一些著名學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學科領域的重要性。于是,號召性的言論時常見諸書刊。直至1996年,中國大陸學術期刊才有計量經濟史論文發表[臺灣學者王良行《上海貿易條件研究(1867~1931)》,《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計量經濟史的研究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同時應用與支撐。它要求研究人員同時具備歷史學、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多個學科的知識積累與學養積淀?;蛟S可以說是時代的造就,8年多來,作為學術通訊的《中國計量經濟史研究動態》,以其學術的魅力吸引著一些中青年學者對這一冷僻而又有些高深的學科進行研究、探索。他們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陳昭教授、崔文生副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的李楠教授、山東大學的張乃麗教授、華南師范大學的劉愿教授、廣西師范大學的徐毅教授、中央財經大學的蘭日旭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瞿商教授和易棉陽教授以及臺灣清華大學賴建成教授。
隨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計量經濟史研究中心學術交流的加深,尤其是劉巍教授作為訪問教授加盟深圳大學理論經濟學學科團隊,為了使計量經濟史的研究有一個可以持續開展的學術平臺,為了增加深圳大學理論經濟學在經濟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實力和研究方向的特色,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創辦《計量經濟史研究》學術集刊,并希望借此承繼前人開創與成果,扎實開拓與收獲。
作為《計量經濟史研究》的創刊號,本期擇刊論文10篇。我們希望在分享結論、方法和思想的同時,也能收獲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智慧對智慧的啟迪。
歌德說:“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 中國分省營商環境指數2023年報告
- 智本論·人口經濟
- 2021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
- 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
- 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2020)
- 創新、工資與財富:為什么技術進步、財富增加,你的工資卻止步不前
- 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導向下中國區域資本市場空間整合研究
- 新常態下服務業發展趨向與稅改動力
- 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 中國扶貧精細化:理念、策略、保障
- 河南大學經濟史論壇(第1輯):科技創新、經濟增長與金融整合(河南大學經濟學學術文庫)
- 論“經略海洋”經濟
- 土地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的原理與技術方法
- 長江三角洲區域交通與物流體系發展探索
- 河南省踐行新發展理念對策研究: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成果選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