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成本內部化下的經濟增長研究
- 陳向陽
- 26字
- 2019-01-05 00:22:23
第二章 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關系及環境理性經濟人的提出
第一節 經濟人假設的環境理性缺失
經濟人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整個現代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都是奠定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它包括以下兩個內容:①自利原則,在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是自私的,其追求的唯一目標是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經濟人主觀上不考慮自身的非經濟利益,更不考慮社會利益;②理性原則,經濟行為主體所有的經濟活動是有意識和理性的,不存在經驗型的決策或隨機的決策。按經濟人假設,經濟主體的行為都是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對消費者來說是追求效用最大限度的自身滿足;生產者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生產要素所有者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要素報酬。
一 經濟人假設的形成
亞當·斯密是第一個提出自利性“經濟人理性”的經濟學家,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中認為:個人的自利原則與在市場經濟中的利益追求會增進社會利益。市場經濟的主體是自利的,是追求私利的“勢利小人”,他把一切經濟現象看作是“經濟人”利己活動的結果,“自然秩序”是從個人利己活動產生出來的,由自利動機產生分工,分工產生出交換,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經濟主體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的同時實現社會利益的增進。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又提出了“道德人”,經濟人與道德人是否是統一的呢?這是著名的“斯密問題”。聯系到本書就是:經濟理性和環境理性能否實現統一?之后,西尼爾和穆勒等古典經濟學家進一步完善了經濟人假說,西尼爾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大綱》中指出:每個人都希望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取得盡可能多的收益與財富。這從人的經濟本性引出功利主義原則,從而把經濟人的自利原則概括為經濟主體追求財富的最大化。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的定義》中,發揮西尼爾“純經濟學”的原則中以最小犧牲獲得最大利益的思想,提出“經濟人”的概念。“經濟人”是人類的經濟行為屬性在理論上的抽象,是從人類各種行為動機中抽象出來的經濟動機,它不包含通常屬于經濟學考察范圍的非經濟動機,有兩大特征:一是利己,經濟主體行為動機最主要的是趨利避害,是使財富最大化;二是完全理性,經濟主體能根據“成本—收益”原則對其所有機會、目標與達到目標手段進行優化選擇。此后新古典經濟學家經過完善發展形成了“理性經濟人”的假說體系,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以研究人與自然或財富的關系為主,經濟體系是在人類心理因素基礎上建立的。人類的動機歸為兩類:一是追求自身的滿足;二是避免犧牲。人類的經濟生活同樣是由這兩類動機支配的,是以避免犧牲來促進追求最大的滿足,即上述所說的自利和理性原則;采用“連續原理”,運用邊際增量方法和局部靜態均衡分析,使經濟人的理性計算建立在可靠的依據之上;認為經濟主體在進行經濟行為時,經過理性而精明的計算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消費者和生產者面對各自的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實現市場均衡。至此,經濟人假說轉化為理性經濟人的最大化,形成經濟人的“二分法”,即消費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的是自身產出最大化。其后,杰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斯分別提出邊際效用價值理論;帕累托提出序數效用論,并完善了埃奇沃思的無差異曲線;克拉克提出邊際生產力分配論。運用預算線和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確定消費最優點。這些數學方法的運用量化了經濟人的功利主義價值目標,其中回避了經濟人的道德價值。20世紀50年代,艾爾斯提出“工具價值”,它是在工業經濟技術過程中產生的價值概念,它是實用主義或者工具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認為由科學和技術來決定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艾爾斯把經濟學看成實現工具價值的價值科學,“工具價值”源于人類的生命過程,是完全自利的,放棄任何利他的考慮。主流經濟學家在經濟人假設下,通過應用“真空中的經濟學”來研究復雜的問題(Samuelson and Nordhaus, 1992),經濟人在“半虛構的”完全市場中通過理性的行為實現一般均衡中的最優狀態。
二 經濟人假設的環境非理性
經濟人假設,它忽略了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使經濟脫離了與之關聯的環境系統。經濟人假設的基本出發點是最大限度低成本或無成本地利用環境資源,以獲得最大的物質財富。把人與自然、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相互對立起來,把環境看成滿足經濟人利益最大的資源供應與廢物吸納場;把環境看成經濟系統的外生變量。強調經濟主體的個人經濟利益最大,經濟行為中只考慮與個人直接相關的成本和收益,沒有考慮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環境成本和環境對經濟的服務價值以及環境生態系統的生命價值。因此經濟人假設從理論上助長了經濟主體對環境資源的短期行為,盡量地將環境成本外部化,把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物隨意地排放到環境中,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經濟人假設中的利益最優化原則根本沒有包括環境資源和非物質財富,強調的是經濟主體個人的利益,沒有考慮到代內人之間的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更沒有考慮到代際人的利益。如按經濟人假設來確定當代人的經濟行為,不可避免會出現利在當代、禍及子孫的局面,造成環境的不可持續發展。另外,經濟人的理性原則只能認識到經濟與環境的線性關系和規律,認識不到環境系統的復雜內在規律性和經濟與環境互動的復雜性。因而經濟人理性經濟活動的結果是環境污染、溫室效應等環境的非理性行為。因此,環境主義者認為經濟人根本不配做現代人,他們認為現代人是追求公正、自由和公共(社區)財富的政治人(Faber, Petersen and Schiller, 2002),西本修雷(2000)認為個人都應成長為遵從可持續要求而生活的可持續人。
由以上分析,經濟人假設造成了經濟行為主體經濟理性和環境理性的分離,割裂了人與自然、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聯系,導致環境理性的缺失和經濟主體經濟行為的環境損失最大化。經濟主體在獲得經濟理性滿足時把環境成本轉移給社會來承擔,忽略環境保護的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環境成本外部化,使價格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成本,扭曲了價格機制,市場相對價格不能有效地傳遞市場的信息和提供激勵,不能以帕累托最優的方式配置稀缺資源,其行為的后果是只實現了自身經濟收益的最大化,以高環境污染成本來換取經濟利益,而沒有實現環境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從政府來看,會通過環境成本外部化的經濟增長方式,將環境成本外部化由社會來承擔,利用經濟成本低、產品價格上的比較優勢來增強地方或企業產品的競爭力,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這樣一種不顧環境理性的經濟增長方式,必然會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一種經濟與環境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