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語言文字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如今,相當一部分生活在城鎮的少數民族已經不會說本民族語言。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時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語言也是民族特征的重要外在標志,民族語言能準確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經歷和價值觀,因此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和發展,往往離不開語言研究。

一 譜系情況

德昂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國內同語支的民族還有佤族、布朗族,德昂族還與緬甸東北山區的克倫族是近親,與柬埔寨的高棉族是遠親。德昂族人口雖少,但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書寫本民族語言的通行文字。德昂族常用的文字是傣文,也有使用漢文的,部分人還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村寨雖多為本民族單一聚居,但分布地域廣,散居于其他民族之間,因而在語言上形成了各自的方言。不同方言語音差異大,說話難以溝通。德昂語方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上,其次是詞匯,語法則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德昂語的方言劃分,主要是根據語音情況。根據語音的異同,可以把德昂語劃分為布列方言、饒賣方言、梁方言。德昂族各方言使用的人數,以布列方言為最多,約占總人數的50%;其次是梁方言,約占總人數的30%;最少的是饒賣方言,約占總人數的20%。周燦、趙志剛、鐘小勇:《德昂族民間文化概論》,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第29~31頁。

二 語言特征

德昂語發音難度大,卷舌音多。傳說,德昂族的語言源于敲打石頭和火燒草木爆炸的聲音,故發音較重。古時候,語言聯系方式先以手勢和敲打石頭為暗號,緊接著發出聲音。為此,講話聲音似敲打聲,唱歌節奏似海浪澎湃。其他民族難以學會德昂族語言,除非從童年開始學。一旦學會了德昂語,學其他民族的語言就容易多了。因此,德昂族常常會許多其他民族的語言,被譽為有語言天賦的民族。德昂語語言結構復雜多樣,同音字少,基本形成一物一個音。

德昂語方言從地域上劃分比較困難,有的兩寨相鄰,但很難通話;有的兩寨相距很遠,卻語言相通。如果以民族支系來劃分,則一目了然。凡同一支系的德昂族,盡管居住分散,語言卻相當一致;不同支系的德昂族,盡管居住在同一地區,語言卻迥然不同。各方言的分布情況和民族支系分布情況一致。

從語音來看,德昂族三個方言(布列方言允欠話、饒賣方言茶葉箐話、梁方言硝廠溝話)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音

從語音結構看,德昂語的音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一般音節或叫主要音節;一類為附加音節或叫次要音節。德昂語有聲母44個,其中單聲母為31個,復合聲母13個;韻母共有185個,其中單元音韻母10個,復合元音韻母19個,帶鼻音、塞音、顫音和擦音的韻母156個。

(二)詞匯

德昂語的詞,根據它所表達的意義和構成方式,可以分成單純詞和合成詞兩大類。

第一,單純詞:指的是表達的意義單一的詞,而語音則可以是單音節也可以是多音節的。一個音節表示一個意義的是單音節單純詞,幾個音節共同表達一個意義的是多音節單純詞。如果將多音節單純詞中的音節分離開來,那么它們既不能獨立運用,也不能表達任何意義。德昂語的單純詞以單音節的居多。

第二,合成詞:德昂語的合成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附加式合成詞,一類是復合式合成詞。附加式合成詞由一個有意義的語素加上附加音節構成,復合式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有意義的語素構成。合成詞的意義和構成合成詞的各語素之間的意義雖有聯系,但合成詞畢竟是一個新詞,它表示一個新概念。俞茹:《德昂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第45頁。

德昂族中不少人通曉鄰近民族的語言,并借用了不少傣、漢語詞,從而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語言。新中國成立前,德昂族與傣族、景頗族、佤族、漢族交往密切,成年男女一般都兼通周圍民族的語言,以懂傣語的人為多。新中國成立后,德昂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與漢族聯系密切,會說漢話、識漢字的人迅速增加。當前,德昂語中的借詞已由過去的借用傣語詞為主轉為借用漢語詞為主。

新中國成立前,德昂語主要是吸收傣語,不僅表現在語音上,而且在基本詞匯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借詞現象,如thu(筷)、thai(犁)等。在借詞中,一般是借名詞,其次是借動詞、形容詞、量詞等實詞,很少借用虛詞。借詞多為生活用詞,政治借詞不多。比如數詞,1~29系德昂語固有詞,30~99則借用傣語數詞。另外,有些數詞則是德昂語、傣語混合使用。

新中國成立后,德昂語主要是借用現代漢語詞,其特點是以借音為最多。德昂語的漢語借詞借入后,絕大多數的語音適應了德昂語語音,只有個別保留了漢語特點,增加了音位,如復元音yu,就是借漢語詞而增加的。

(三)語法

德昂語的詞可以根據它們的意義、結構形式、詞與詞結合的情況及在句子中的作用,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象聲詞11類。修飾語一般在被修飾語之后。句子成分有主語、謂語、表語、賓語、補語、定語和狀語7種。基本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周燦、趙志剛、鐘小勇:《德昂族民間文化概論》,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第29~31頁。

三 文字

在遠古時代,德昂族先民就對宇宙的起源、人類的來源、萬物生長、民族的形成、歷史的變化等進行過思考,并將他們檢驗的成果、思考的結果和思考中的困惑,用一種幻想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并以口頭和物品方式代代相傳,這就是古代德昂族的創世神話與文化。傳說中,幾千年前德昂族曾經有過自己的文字,僅用于記載本民族的歷史、法規和歷法等。但這種文字只有部分佛寺里的召吉、比丘認識,流傳使用不廣,而且現在已經失傳,“有的說是被火燒掉……或是被水沖走……或是被大雁叼走”。

由于沒有文字,幾百年來德昂族的歷史文化和日常記事只能用心記,或“刻木”“刻畫”記,或用神話代代相傳。在德昂族遠古創世神話中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是《祖先創世紀》《父母創世紀》,以散文體的形式在德昂族民間廣泛口頭流傳;另一種是神話《達古達楞格萊標》《袞媽達婭格萊標》,都是以說唱的形式在民間長老和民間藝人中廣泛流傳至今。由于沒有文字,只能借用其他民族文字來記載德昂族的歷史文化。德昂族的文化傳承中用得最早、最多、最有影響力的文字是傣文,因德昂族、傣族大多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一般男孩從小就進佛寺當和尚,念傣文經書,故學會傣文。周燦、趙志剛、鐘小勇:《德昂族民間文化概論》,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第31~32頁。

新中國成立后,曾經有學者借用緬文、拉丁文等字母創造出德昂文,但因德昂族居住分散,人口較少,因此德昂文沒有被推廣使用。當年在三臺山德昂族中進行掃盲時仍采用傣文,這也適應他們原有的基礎和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德昂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黨和政府在德昂地區開辦村小、完小、中學等,使適齡兒童普遍進校讀書,學習漢文。目前,漢文已成為德昂族對外交流、交際的主要文字。在德昂族中,凡上過學的都能識漢文、寫漢字,而且現在村公所及各村寨的文書和統計報表等也大都是采用漢文。《德昂族簡史》編寫組、《德昂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德昂族簡史》(修訂本),民族出版社,2008,第123~124頁。

四 語言的應用

語言使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通過語言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許多特點,如民族語言的基本詞匯能反映生計類型及生態環境,借詞能反映文化或族群接觸,地名能反映文化或族群的歷史分布,人名能反映信仰、追求和價值取向,語言譜系能反映族群之間的歷史淵源,等等。通過對德昂族語言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德昂族豐富的社會文化內容。

(一)語言的劃分

德昂族方言體現了民族的內部差異及社會整合程度。德昂族內部語言極不統一,在語音方面差異較大,這往往與民族支系相關,從地域上劃分方言很困難。若按照民族支系劃分方言,則比較清楚。中國德昂族語的三種方言,分別稱為布列方言、饒賣方言和梁方言。其中操布列方言的人數最多,約占中國德昂族總人數的50%,布列方言主要在芒市、盈江、梁河等縣市的德昂族居住區使用,它對應的民族支系根據其婦女的服飾特征,一般稱為“紅德昂”;饒賣方言主要在瑞麗、隴川等縣的德昂族居住地,以及芒市少數幾個德昂族村寨中使用,其對應的民族支系稱為“黑德昂”,約占中國德昂族總人數的20%;梁方言主要分布在鎮康、耿馬、永德、保山等縣市及芒市個別村寨的德昂族人群中,其對應的民族支系稱為“花德昂”,約占中國德昂族總人數的30%。在這三種方言之中,布列與梁比較接近,彼此之間雖不能溝通無礙,但可以大致相互理解;而饒賣與另外兩種方言的差別比較大,很難直接溝通。然而,每一種民族方言在境外都有大量的人群使用著,而且往往與中國德昂族中使用同一方言的人群相鄰,這給民族之間的跨境交流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德昂族同一地區使用不同方言的情況,是與德昂族的歷史和社會特點分不開的。民族和語言的形成,需要有統一的地域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德昂族從蒲人中分化出來形成單一民族始于明末清初。在民族形成初期,其語言和方言分布與民族及其支系分布在地域上應是一致的。但是,后來受戰爭和人口遷徙的影響,這種一致性便被打破。從民間傳說上看,黑德昂是芒市的土著居民,他們自古就居住在芒市河兩岸,曾開辟了大量水田。但后來由于清嘉慶年間反抗傣族土司失敗,黑德昂大部分被迫逃離芒市地區,一部分遷往緬甸,留下來的有一部分融合在傣族之中,一部分遷往勐嘎山區建立茶葉箐寨子生活至今。據民間傳說,芒市的紅德昂和花德昂原來居住在緬甸大山(今緬甸北撣邦),后來由于與當地統治者爭奪茶山發生戰爭,戰爭失敗后部分逃到深山老林,部分沿隴川江而上,經瑞麗,在隴川、盈江、梁河等地定居下來;部分沿龍江而上,渡過芒市河,在遮放被土司收留,后來部分又遷往芒崗、芒邊、窩子寨,再遷往允欠、邦外、勐丹、勐么、南虎等地定居下來,因此形成了芒市現今的德昂族分布狀況。保山地區的花德昂也傳說他們最早起源于緬甸,后來遷往云南德宏、保山、臨滄地區。由于這些德昂族遷徙過來定居的時間比較短,加上過去在封建土司統治下各部分互不統屬,社會交往主要在本寨子和本民族的支系內部,社會整合力量比較弱,因此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把語言規范起來。

(二)民族語言的相互影響

德昂族的分布特點決定了該民族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相鄰民族的影響,語言也不例外。德昂族的語言在詞匯上有借詞現象,通過借詞能反映德昂族語言與其他民族語言接觸和影響的程度。民族文化要發展,必然要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來豐富自己。在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文化的互相影響和采借是經常發生的,這反映了民族關系以及語言開放的程度。一般來說,開放程度大的語言容易受到別的語言的影響;無文字的語言容易受到有文字的語言尤其是書面語發達的語言的影響;有親緣關系的語言相互影響的特點不同于無親緣關系的語言;政治、經濟、文化力量強大民族的語言對其他語言影響力更大;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常常受人口多的民族語言的影響;民族關系融洽時,語言影響的速度比民族關系緊張或惡化時更快些。

對于德昂語來說,由于本民族人口較少,國內僅有2萬多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新中國成立前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長期處于滯后狀態,因此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比本民族對其他民族的影響要大一些。歷史上,由于德昂族在政治上受傣族土司統治,在經濟上集市貿易都在傣族地區,在文化上許多人使用傣語和傣文,因此在德昂語中自然會借用大量的傣族語音和詞語。新中國成立后,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改變,國家派遣大批漢族干部和科技人員支援邊疆,德昂族與漢族的交往日益增多,關系也越來越密切。由于漢族人口眾多,在經濟文化發展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德昂語就從主要由傣語借詞轉向主要由漢語借詞。雖然德昂族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都有從外民族借用詞語的現象,但是兩個時期的影響力并不相同。

借用漢語詞的速度比借用傣語詞的速度快,借用傣語詞的歷史已經有幾百年;借用漢語詞僅僅幾十年,但借入的詞數量已經超過了從傣語借用的詞數量,漢語借詞面要比傣語借詞面寬。傣語借詞多集中在名詞,其次是動詞、形容詞,很少借用虛詞;多借用日常生活用詞,很少借用政治性詞。德昂語借用漢語詞,不僅借用日常生活用詞,借用的政治性詞語也比較多;不僅借用了大量名詞,也借用了虛詞、連詞。借用的傣語詞一般是德昂語中缺少的詞,如“革命”“共產黨”“解放”等,借入新詞表達新的概念。但是在借用的漢語詞中,一部分詞德昂語原來就有,如“開會”“討論”等,借入漢語詞后兩種語言并用,甚至有一些漢語詞擠掉了德昂語原有的詞。

(三)德昂族語言與佤族、布朗族語言的關系

德昂族和佤族、布朗族都源于古代居住于永昌的濮人,在語言上他們有著密切的同源關系。王敬駱在《德昂語簡志》中對德昂語與佤語、布朗語的共同特點進行了歸納。在語音方面,除了聲母、韻母都比較復雜外,塞音、塞擦音聲母都分清音和濁音兩套,鼻音、邊音、顫音都分吐氣和不吐氣兩套,雙唇和舌根塞音等都能和邊音、顫音等結合,都有輔音韻尾。在詞匯方面,德昂語、佤語、布朗語都有相當數量的同源詞。在語法方面,這三種語言相當一致,主要表現在:都缺乏形態變化,單音節詞根是構成復合詞的基礎;都有以聲母的清濁或前加成分的有無構成動詞與名詞、以元音的曲折構成人稱代詞單數與復數的現象;主要的語言結構詞序都是一樣的;語序和虛詞的使用都是語法的主要手段;句子內各成分的排列次序都是主語-謂語-賓語。

(四)德昂語的應用

中國的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德昂族的語言只限于在本民族日常生活領域中應用,無法在更廣闊的領域傳播,制約了民族文化的發展。

在德昂族村寨內部,母語使用的程度相當高。德昂族在國內只有2萬多人,人口分布又特別分散,在這種情況下,其母語使用的程度卻令人驚奇。進入德昂族村寨等于進入德昂語世界,你所接觸的男女老少都講德昂話,用漢語與他們交談非常困難。老年人、中年婦女和入學前的兒童基本不會講漢語,沒有讀過書的年輕人也基本不會講漢語,基至有的初中畢業生原來漢語講得還可以,但回鄉幾年后受社區文化環境的影響,再與外界進行漢語交流都很困難。

從德昂族語言使用的外部環境看,德昂族沒有村寨相連的大片聚居區,每個村寨都不大,小的二三百人,大的五六百人,而且周圍都緊挨著漢族、傣族或景頗族村寨,相距不到500米,雞犬相聞,與其他民族交往非常方便。現在村村都通了電,可以聽廣播、看電視,受外界的影響很大。在這種環境下,德昂族語言在本民族中的使用仍然那么普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影響德昂族語言使用的因素有很多。一種語言能夠通行,首先在于有用。語言的首要功能在于交流信息,目前德昂族語言仍然是德昂族家庭交流和民族內部交流的主要用語,是在德昂族村寨通行的語言,如果離開了這種語言,有相當一部分德昂族就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語言也是維系民族情感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有力紐帶,德昂族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特有經驗,只有用本民族語言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因此,盡管現在世界上的語言數量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但是德昂族語言仍然借助其歷史發展的慣性,在德昂族社區交流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德昂族語言能夠保留至今,在很大程度上與德昂族的語言態度有關。語言的使用除了與其功能有關外,還與語言態度有關。語言態度一般包括語言認識、語言情感、語言行為三個方面。在多民族人員聚集的場合,只要有兩個德昂族人,他們之間談話必然用德昂語。使用母語比較習慣,能夠準確、順暢地表達話語含義,拉近人們之間的情感距離。不僅德昂族如此,其他民族也是如此。在某些場合,使用民族語言是維護民族權益的一種方式。

在德昂族村寨,人們把使用本民族語言當作保持其民族特性和民族認同的一種手段。在實際生活中,不論民族識別還是普通百姓的民族身份認同,其主要依據都是語言。許多學者認為,語言是構成民族的最重要條件,如果失掉了本民族語言,民族就有可能不存在了。在本民族內部,有些人也把是否會講本民族語言作為一種劃分群體界限的標準,那些不會講本民族語言的人往往會被視為不“純正”的少數民族。如今,一些民族地區的公務員考試,專門設置民族崗位,體現民族優惠政策。但是,要求報民族崗位的考生,不僅應是少數民族,還需會講本民族語言。那些不會本民族語言的考生,在公務員的民族崗位面前,并沒有被視為“真正”的少數民族。因此,語言的使用,也有某種程度的象征含義。語言專家指出:“決定是否使用某種語言文字所依據的不僅是它的實用價值,還有它的象征價值。”

語言使用狀況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族內聚力,往往越是人口少的民族內聚力越強,否則他們早已淹沒在大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是無法將文化傳統延續至今的。因此,為了保持傳統,維護民族生存,人口較少民族往往在使用本民族語言方面有更加強烈的意識。在德昂族村寨,德昂族人似乎有一種自信,只要在德昂族寨子就會講德昂話,只要見了本民族的人就會講德昂話。因此,盡管他們之中許多人也會一點漢語,但是他們在家里和鄰里之間交談都用德昂話,以至于絕大多數的小孩子在上學前一句漢話也不會說。這種比較單純的語言環境不僅保證了德昂族語言能夠代代相傳,德昂族也沒有被其他民族同化,而且也使一些外來人不得不學習德昂族語言,如婚嫁過來的其他民族人員、外來承包土地或工程的農民,都不得不學習一些德昂族日常用語。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一些小語種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但德昂語在歷史慣性的支持下,仍然能保持它頑強的生命力。

(五)雙語現象

研究德昂族的語言,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德昂族的雙語問題。雙語是個人或群體使用兩種語言的現象。德昂族雙語現象的廣泛存在有利于德昂族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德昂族聚居區,由于各民族之間交往密切,一個人能熟練地使用兩三種語言不足為奇。使用母語人口多的民族,往往兼用語言的能力比較弱,而使用母語人口少的民族,往往兼用語言的能力比較強。德昂族由于本民族內部交往空間有限,為了生存,就需要更多地與其他民族打交道,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因此在他們中間許多人都是精通多種語言的“語言專家”。許多德昂族在運用本民族語言的同時,還能不同程度地掌握漢語、傣語或景頗語。

新中國成立前,傣族是當地居于統治地位的第一大少數民族,因此傣語是當地的通行語言。如在集市貿易中,不論傣族、漢族還是其他的民族,人們之間溝通都使用傣語而不是漢語或其他民族的語言,因此傣語的使用在當地具有優勢地位。由于這個緣故,過去德昂族兼通的語言,首先是傣語,其次才是漢語或其他民族的語言。近年來,由于學校教育的發展和廣播電視的普及,以及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往越來越密切,漢語越來越普及,傣語在地方上的族際交流共同語的地位逐步讓位于漢語,因此目前在多數地方德昂族群眾兼通的語言首先是漢語,但在局部地區傣語的傳統優勢地位仍然保持著。

一些在傣族聚居區生活的德昂族甚至也有轉用傣語的,如芒市遮放鎮的芒棒村和賀煥村有152戶735名德昂族人,由于他們與傣族共同住在平壩地區,使用的第一語言是傣語,其次是漢語,而德昂語只有部分老年人會講,排在了第三位。丁菊英:《德昂族的傳統文化》,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第69~7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临泉县| 温泉县| 房山区| 连云港市| 都安| 图木舒克市| 敦化市| 白山市| 博罗县| 临夏县| 沐川县| 海淀区| 光泽县| 周宁县| 宜宾市| 张家川| 祁连县| 永春县| 梓潼县| 元江| 桓台县| 南部县| 维西| 马边| 临夏市| 巴林右旗| 南澳县| 龙口市| 射阳县| 广德县| 延津县| 乐亭县| 永胜县| 洛阳市| 洛南县| 普陀区| 原阳县| 阳山县| 沁水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