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族徽與標志

一 龍陽徽

龍陽徽是德昂族族徽。龍陽徽是根據德昂族的傳說和古老茶農的文化,以龍和太陽為主題設計而成的標志性族徽,族徽充分體現了德昂族是龍和太陽的傳人,反映了德昂族的農耕文化和傳統美德,得到絕大多數德昂族的認同,并作為德昂族標志性徽章被人們廣為佩戴。

族徽為盾形圖案,以天藍色為底色,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為一輪升起的紅太陽,光芒四射;下半部分為陽光照耀下威嚴、祥和盤踞的龍,兩邊為茶樹葉和雪白的茶花。

太陽是萬物之源,是傳說中德昂族人的圣父的化身,它照耀和沐浴著在金色陽光下的德昂族,使德昂族充滿光明、力量、希望和生機。龍是德昂族傳說中的圣母,是德昂族母親的化身,表現了德昂族對母親的敬仰和愛戴,代表著德昂族尊重婦女、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底色天藍色是德昂族和平的顏色,象征著和平、吉祥,它體現了德昂族期盼和平、安定的愿望。茶樹葉和茶花環抱著德昂族人的神圣母親——龍女,象征著作為古老茶農的德昂族和德昂族的農耕文化、茶葉文化,茶花象征著人們生活在春暖花開的地方,播種有成,代表著德昂族的希望和未來。

二 龍陽塔

龍陽塔(喇定塔)是德昂族的標志和靈魂,它來源于德昂族視太陽為父、龍女為母的傳說,世代流傳在德昂族人的心中。德昂族自認為是龍的傳人。

目前,德昂族的標志塔——喇定塔在全世界共有三座:云南省隴川縣章鳳鎮戶弄村一座、昆明市民族文化村一座、緬甸南坎地區布滇鎮一座。戶弄村的喇定塔樹立在被稱為“太陽城”的隴川(“隴川”德昂語為“太陽城”之意),被稱為“父塔”。布滇的喇定塔樹立在緬甸,而緬甸的德昂族人都來自中國,都是龍的傳人,因而稱之為“母塔”。

喇定塔底座為梯四方形,分四級,四面記載著德昂族的事跡,以及德昂族文字的字母和韻母及結構,頂部為盤龍和太陽,龍的背景為茶葉和茶花,龍代表圣母,太陽代表圣父,茶葉代表古老茶農文化,茶花代表對春暖花開的地方的向往。龍體上部為淺黃色,下部為淺藍色,代表太陽照耀下的德昂族人希望和平、祥和與美好。每年8月30日為德昂族的盛大節日——喇定節。唐潔:《中國德昂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第194~196頁。

三 德昂族傳統龍陽文化傳承和保護困境

截至目前,德昂族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尚保留著許多古樸風貌并以龍陽文化為精神食糧的民族。盡管其神話、史詩、故事、傳說以及歌謠在龍陽文化寶庫里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但由于長期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德昂族傳統龍陽文化只能依賴口耳相傳,留下的只能是一代代傳承并不斷修改、補充或消逝著的群體性創作。加之長期以來處于大分散、小聚居的狀態,一個如今約2萬多人口的民族竟然分散在十余個縣市之中,而且幾乎每個縣市的德昂族居住村落也是分散的。顯然,在我國多元的民族文化中,無論是從總體上還是從局部方面看,這種大分散的局面都使得德昂族文化處于劣勢和弱勢的地位,甚至模糊了以龍陽崇拜為核心的民族特色。近年來,德昂族龍陽文化的保護雖然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可以說,德昂族傳統龍陽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著嚴峻的困境。

首先,民族文學作品搜集、整理工作開展緩慢,許多好的作品及具有象征性的文物、史詩沒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更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沒能用漢文或是別的文字記載、整理,并為外人知曉。在豐富多彩的德昂族民間文學中,創世史詩、敘事長詩、神話傳說、民歌、寓言、笑話、民間故事數量不少且形式多樣,大部分是靠口頭流傳下來的,有些是利用傣文或用傣文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記載下來的。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德昂族的少部分文化才開始流傳并得到保護。此外,德昂族語言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一個民族有多種方言,而且還存在溝通困難。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德宏、保山、臨滄一帶,德昂族的許多歷史遺跡逐漸被發掘出來,而且,在德昂族聚居區還保留著許多“活態”的龍陽傳統文化,如德昂族茶文化、口傳文化、服飾文化、規范文化、節慶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等,無論在顯性文化方面,還是在隱性文化方面,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價值均需要深入挖掘、整理并加以保護、傳承。

其次,對德昂族影響最深的象征物龍陽塔建筑,保存完整的已是寥寥無幾。目前,只有隴川縣的一個小鎮的村寨還保存著龍陽塔標志建筑,很有代表性,其長約5米,寬約2. 5米,高約15米。德昂族協會已經將它列為重點保護文物,并申報了國家級文物保護。據統計,德宏州目前有15個德昂族村民小組、2個德昂族村委會。保存完整的龍陽塔僅有3座。現存的3座龍陽塔所屬的支系不僅不同,而且形式也有所區別。

再次,德昂族叮琴、水鼓、水鼓舞(龍陽舞)、龍陽拳等瀕臨失傳。在我國的鼓文化中,德昂族水鼓近十年來才為外界關注。據德昂族的龍陽神話傳說,德昂族先民玉孔和巖恒把“龍”和“太陽”傳授給他們的武術“龍陽拳”編制成了優美的舞蹈“龍陽舞”傳給后輩,這種舞蹈動作極其優美自然、抑揚頓挫,后人又從“龍陽拳”中抽取幾個動作編制成了多人拳法“水鼓拳”。早在公元前6世紀初,水鼓舞就在德昂族民間流傳著。隨著德昂族人數的增加,水鼓舞在當時流傳較為廣泛,基本上每家每戶的戶主都必會這種舞蹈,因為這種舞蹈表現的是本民族的勇敢、勤奮、善良。現在,每逢喜慶的日子,德昂山寨便發出雄渾、深沉的水鼓聲。鼓聲召喚太陽、邀明月和星星與人共舞;鼓聲延續著千百年的民族力量,傳誦著各個時代的心聲;鼓聲穿越時空隧道,讓人回溯歷史的長河。人們都會在自己用木頭刻制的龍和太陽下盡情跳起龍陽舞和水鼓舞,以表達自己對龍和太陽的懷念。

最后,在社會變革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德昂族傳統龍陽文化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其龍陽傳統文化目前還只能在民族鄉內成為自己的主體文化。與同樣屬于云南人口較少民族的獨龍族、基諾族相比,由于大分散、小聚居和雜居的狀態,德昂族傳統文化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處于劣勢和弱勢的地位。在中國德昂族的最大聚居點——三臺山德昂族鄉,全鄉德昂族人口占了58%左右,在鄉中算是第一大民族,但是文化的格局是很難用行政的格局來套用和劃分的。與三臺山地緣相連的其他鄉鎮很少有德昂族村寨,而本來在三臺山人口較少的漢族、景頗族和傣族,如果與周圍連片來看,人口則比德昂族多得多,特別是附近的市場集鎮,如遮放、芒市等都很少有德昂人居住。因此,三臺山的德昂族傳統文化實際上是處于被輻射、被包圍的狀態,在多種強勢文化的影響下,要傳承、保持本民族龍陽文化并非易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交往的不斷擴大,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融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態勢。當今,一種民族的傳統文化要在一個小范圍內固守已經越來越困難,而像德昂族文化這樣處于弱勢的民族文化形態,變遷是必然的趨勢。問題是如何主動變遷,在跨入現代化的同時保存自身有價值、有特色的東西。李旭:《德昂族傳統龍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太和县| 荥阳市| 满洲里市| 海宁市| 陕西省| 克山县| 塔河县| 蚌埠市| 濮阳市| 全椒县| 翼城县| 宝坻区| 长治县| 宜川县| 东兰县| 丹阳市| 长武县| 汝州市| 双流县| 韶关市| 额济纳旗| 大石桥市| 什邡市| 滨海县| 巴马| 桐柏县| 乡宁县| 冷水江市| 山西省| 宁明县| 中西区| 瓦房店市| 山东省| 松原市| 饶平县| 开阳县| 塔城市| 乌兰浩特市| 郧西县|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