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審判機構的專職化與審判方法的理性化
12世紀中葉以前,英國尚無現代意義的法院。那時的國王法院、地方法院和封建法院,都是兼有多種職權的綜合性機構。隨著司法權日益集中于國王手中,擔負繁重行政管理任務的王廷越來越不堪重負。另外,當時王廷總是跟隨國王四處巡察,駐無定所,有時滯留于海峽彼岸的國王領地,這既不便于當事人投訴,也加重了當事人的經濟負擔。訴訟量的增加、當事人的不滿,迫使國王在12世紀后期陸續從王廷中分流出部分成員,組成單一職能的專職法院。
最早建立的專職法院是普通巡回法院和清審監獄巡回法院,但二者都不是常設性的,巡回結束,即告解散,所以學術界普遍認為,1178年建立的高等民事法院(Court of Common Pleas)是英國第一個獨立于其他政府機構的專職法院。它由5名王廷成員(2名教士、3名貴族)組成,常駐西敏斯特大廳,隨時受理來自全國的各種民事投訴。
另一個脫胎于王廷的專職法院是出現于13世紀中葉的王座法院(King's Bench)。1268年,羅伯特·德·布魯斯被任命為“在國王面前受理訴訟的首席法官”,這標志著王座法院的誕生。布魯斯帶領三四名法官,專注于案件審理,不再兼理其他工作。1272年,高等民事法院的主持人也獲得“首席法官”之稱。兩個獨立的專職法院各有自己的印璽和司法檔案(稱作卷檔)。
第三個中央專職法院是從財務署中分離出來的財政法院(Court of Exchequer)。財務署創建于亨利一世時期,最初只是每年春秋兩季為處理國王財政事務而專門召開的兩次王廷會議。財務署主要負責國王歲入的收繳、核算與管理,若遇有財政爭議問題,則即席裁決,因此,它從一開始就兼有財政和司法兩種職能。后來,這兩種職能分別由“下財務署”和“上財務署”行使,掌管司法的“上財務署”成員被稱作財務署男爵。1236~1237年開始出現財政案件審判記錄,這可視為財政法院誕生的標志。愛德華一世時,威廉·卡爾頓獲得“首席男爵”稱號。“首席男爵”是財政法院的主持人,等同于另外兩個中央法院中的首席法官。
三個中央法院的職權略有不同。高等民事法院主要受理普通人之間的民事案件;財政法院主要受理財政案件,但偶爾也受理一些普通民事案件;王座法院地位最高,除受理包括全部重大刑事案件的國王訴訟外,還對前兩個法院的錯判案件擁有復審糾錯權,這是因為王座法院在法理上是“國王親臨法院”,盡管實際上國王并非總是出席。三大中央法院固定于威斯敏斯特,再加上定期巡回全國的巡回法院,一套系統初步完備的新型專職司法機器宣告建成,而原有的非專職性的地方公共法院和封建法院則日趨衰落,尤其是封建法院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
新型專職法院建立伊始就采用富有理性的新式審判程序與方法,因此,法院專職化的過程亦即審判程序與方法理性化的過程。
在12世紀中葉以前,英國的案件審判方法是極為落后、原始的。審案不是依據事實證據和法理分析,而是簡單地訴諸上帝和超自然力量,就像擲骰子賭博一樣,帶有明顯的迷信色彩和不可預見性。審理過程分為法庭陳述、驗證和宣判三個步驟,宣誓在審判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開庭后,首先由原告、被告進行陳述。陳述前須鄭重宣誓,保證自己所說的一切皆為事實,絕無謊言。如果陳述內容中有可疑之點,或陳述人流露出驚慌、猶豫等情緒,則說明他“心中有鬼”,所言不足為信,據此法院將判其敗訴。若雙方均順利通過陳述,則進入驗證程序。驗證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證人誓證法。即由當事人雙方各提供證人若干名,他們經宣誓后如實講述案情。若證人的證詞互有矛盾或與當事人陳述內容不符,則判其敗訴;若雙方證人的證詞均無漏洞,則根據證人數量多寡做出判決,多者勝訴。
(2)公證人誓證法。即由當事人一方(通常是被告)面對一定數目的公證人重新進行宣誓與陳述,若2/3的公證人認為他的宣誓詞是“清楚可信的”,則判其勝訴,否則判其敗訴。公證人數目依案件性質而定,通常為12人,多者達48人。最初,當事人有權從鄰人中自由選擇公證人,結果公證人多是自己的親朋好友,公正難以保證。為避免親親相護,后來改由法院預先確定一批“公正可靠”之人為候選人,供當事人從中挑選。最后,改由法院指定公證人。
(3)神判法。神判法又分多種形式。一是熱鐵神判法,即由當事人手捧一塊熱鐵,前行幾步,扔掉鐵塊,當眾將其雙手包裹起來,三日后,根據感染與否判其有罪無罪;二是熱水神判法,即將當事人手臂浸入熱水中,再取出包扎,三日后看傷勢輕重做出判決;三是冷水神判法,即將當事人手腳捆綁,扔進池塘或河流中,若沉入水底,說明“被神靈接納”,據此判其無罪,否則判其有罪。
(4)決斗法。即由當事人雙方或代表他們的決斗士各執兵器,相互格斗,直到一方服輸為止,若天黑之時仍勝負未分,則判原告方敗訴。
顯而易見,上述各種審判方法都是違背理性的,尤其是神判法、決斗法,可謂荒謬至極,根本不足為憑。不合理性的審判方法決定了冤假錯案在所難免,真正的罪犯反而可以逍遙法外。1100年,有一次共有50名犯罪嫌疑人付諸神判驗證,結果全部順利通過,被“無罪釋放”,對此結果連當時的國王威廉二世都嗤之以鼻,他公開嘲笑說:“這算哪門子事啊?上帝是公正的神明裁判者嗎?讓那些今后仍相信這種把戲的家伙們見鬼去吧。”在英國1201~1209年采用神判法審理的所有案件中,只有一件證明被告是有罪的。
原始審判方法的荒謬性和不公正性日益引起人們的不滿,教會僧侶公開譴責神判法和決斗法是“野蠻人習慣”。在普遍的反對呼聲中,原始審判方法于13世紀先后被廢棄。1215年,第四次拉特蘭宗教大會下令禁止教士主持和參加神判與決斗,這一法令等于宣布廢除了神判法,因為進行神判須伴之以祝圣禱告儀式,教士退出后,神判則無法進行。《拉特蘭法令》在英國得到迅速而徹底的執行,從1216年起,在英國的司法檔案中再也找不到一件使用神判法的案件的記錄。決斗法雖然又存在了數個世紀之久,但只是作為一種維護個人榮譽與尊嚴的手段而殘存于上層社會,基本不再具有司法功能,而且使用率急劇下降,到13世紀中葉,平均每年使用決斗法的案件不超過20件。
公證人誓證法在13世紀以后也僅僅作為一種殘余形式而存在。
取代上述原始審判方法的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陪審團審判制。陪審團起源于歐洲大陸,原是法蘭克國王用以保護自身利益的一種特權調查方法。那時,如果王室土地出現爭議,國王便派遣官員從當地選擇部分居民組成陪審團,經宣誓后做出裁決。后來,法蘭克王國分崩離析,王權衰落,陪審團隨之消失。但幸運的是,在法國西北角的諾曼底,由于公爵權力強大,陪審團調查法得以保存下來。1066年,征服者威廉把它帶進了英國。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后,陪審團成為英國司法的一種常規工具。陪審團分為檢舉陪審團和審判陪審團兩種,后人分別稱其為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陪審制首先實行于刑事審判,其標志是1166年的《克拉倫頓法令》。該法令規定,當巡回法院開庭時,郡長應從各百戶區內遴選12名合法居民,從各村遴選4名合法村民,他們經宣誓后檢舉自亨利二世繼位以后發生在自己百戶區或村鎮內的所有兇殺、搶劫、盜竊等刑事犯罪,被檢舉者立即由郡長逮捕,交付巡回法官審判。1176年的《北安普頓法令》進一步擴大了陪審團的檢舉權限,明確了陪審團和法官的不同職權,從而使大陪審團檢舉制度更加完善。
在一段時間內,對經大陪審團檢舉的嫌疑人仍沿用神判法進行審判,1215年以后,改用小陪審團審判制。最初,小陪審團成員由大陪審團成員兼任,在亨利三世的司法檔案中,有大量關于“由4名合法村民”(即組成大陪審團的成員)裁決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記錄。起訴和審判兩種職能合而不分勢必影響判決的公正性,所以后來二者相互分開,審判職能由單獨組成的小陪審團(通常也由12名合法居民組成)行使。在愛德華一世時的司法檔案中已很少提到“由4名合法村民”參與審判的事,由此推斷,這時小陪審團審判制已經建立起來。
在民事領域采用陪審團審判制始于1179年。這一年,亨利二世頒布《大敕令》,它規定:地產案件的當事人若不同意采用決斗法,可向國王購買大敕令令狀,采用陪審制。其方法是:由郡長先從當地居民中遴選4名騎士,該4名騎士再從鄰人中選出12名騎士組成陪審團,經宣誓后裁決地產應歸誰所有。新方法一出現就受到社會的歡迎,很快便在民事審判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根據理查德一世時的司法記錄,一年內就有135件地產案件是通過陪審制審結的。在1256年、1269年和1279年紐卡斯爾巡回法院受理的83件民事案件中,有81件采用了陪審制。
相對于原始審判方法,陪審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所以采用陪審制是一項偉大的歷史創舉。陪審員均為當地居民,有可能是案件的知情人;陪審員選定后,通常留有兩周時間供其調查取證,此間,陪審員可以自由詢問有關證人,以查明案情真相。因此,陪審制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審判質量。當然,個別陪審員屈服于威逼利誘等外界因素而徇私枉法也是難以避免的。
正因為此,國王政府創設了剝奪權利令狀(Writ of Attain),以加強對陪審員的監督和控制。若發現陪審團判決明顯不公,當事人可申請此令狀,對原審判記錄進行復查。一經查明確有舞弊行為,不但取消原判,有關陪審員還要受到剝奪出庭作證權和監禁一年的懲罰。因此,整個說來,陪審制比之原始審判方法要公正得多。查默斯說:“我對陪審團考察得越多,對他們的裁決就越尊重……他們具有發現欺蒙詐騙行為的奇特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