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從心集
  • 程漢大
  • 4289字
  • 2019-01-04 20:14:06

一 司法體制的集權化與法律體系的統一化

12世紀以前,英國雖然已是一個政治統一的國家,但司法體制和法律體系尚未實現全國統一。在此之前700年間先后入侵英倫的朱特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丹麥人、諾曼人,隨身帶來了各自不同的原始習慣法,使英國的早期法律制度長期保持混雜無序狀態,即使晚至12世紀初仍能清晰地分辨出三種不同的法律,即威塞克斯法律、麥西亞法律和丹麥法律。J. H. Baker, 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egal History,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p.12.

與法律體系多樣性相一致的是司法管轄權的多元性。大致說來,那時英國有三種主要司法權,即公共司法權、封建司法權和國王司法權。公共司法權最為古老,其淵源可追溯到古代民眾大會的公共權力;封建司法權產生時間稍晚,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國王司法權始于國家產生之時,到12世紀時,呈現雙重性質特點,因為此時的國王既是國家統治者,又是全國最大的封建領主。

三種司法權分別通過三套不同的法院組織予以實施,即由郡法院和百戶區法院組成的公共法院、由領主法院和莊園法院組成的封建法院,以及被稱作庫里亞(Curia Regis)即王廷的國王法院。公共法院的分布與國家行政區劃完全吻合,具有地域性特點,可受理所轄地區的各種民事和刑事案件。封建法院的分布極不規則,因為英國大貴族的領地很少連成一片,多數分散在幾個甚至十幾個郡內,因此,一個領主的封建法院往往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像孤島一樣散處全國各地。封建法院以民事審判為主,主要是協調領主與封臣之間以及封臣或維蘭內部的封建關系。由于國王既是最高領主,又是一國之君,理論上國王法院的司法權限應是最廣泛的,但在12世紀以前,領主角色在國王身上居主導地位,國君角色尚在其次,國王法院的實際司法權只限于直接涉及國王利益的訴訟和有關國王直屬封臣的案件,所以那時國王法院受理的案件總量遠少于公共法院。

此外,還有幾種特殊法院。一是教會法院。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宗教案件都是在郡法院或百戶區法院審理的。諾曼征服后,威廉一世下令宗教案件和世俗案件分開審理,從此出現獨立的教會法院。二是特許法院。最典型的是達勒姆主教法院、蘭開斯特伯爵法院和切斯特伯爵法院。三者均因軍事需要而設立,分別位于蘇格蘭和威爾士邊境地區,享有類似國王法院的特許司法權。此外,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某些百戶區法院落入地方大貴族手中,從而變成私人特許法院。城市通過購買國王特許狀,也可獲得自設法院的特權,個別大城市(如倫敦)甚至不在郡法院管轄范圍之內。B. Lyon, A Constitutional and Legal History of Medieval England, New York: Norton&Company, 1980, pp.193~194.特許法院源于國王授權,因而從邏輯上講應是國王司法權的延伸,但一經授權之后,國王便無權干預,因此,特許法院的增加意味著國家司法體制分散性的進一步強化。

總之,那時“整個英格蘭王國的司法體系被撕成若干碎片”。A. T. Carter, A History of English Legal Institution, London: Butterworths, 1906, p.23.但是,這種局面在12~13世紀發生了根本變化。在此期間,國王政府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擴大國王法院司法權,逐步削弱并蠶食公共法院、封建法院、特許法院的權力,最后終于把全國司法置于國王法院直接或間接的控制之下。這一變化過程是通過下列措施完成的。

(一)擴大“國王訴訟”范圍

“國王訴訟”是指破壞“國王安寧”的犯罪案件,“國王訴訟”只能由國王法院審理。在英國,“個人安寧”即個人安全的法律概念早已有之,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所有自由人均享有不受他人侵犯的“個人安寧”權利。國王作為最高領主和國君,其“個人安寧”權利的外延自然比普通人寬泛得多。不過,直到11世紀,除了直接威脅國王本人安全的行為外,“國王訴訟”只限于特定時期(如三大宗教節日)、特定地點(如王宮或交通大道)和針對特殊個人(如王室成員、王宮仆人等)的兇殺、搶劫等刑事案件。進入12世紀,隨著國王國君角色的“戲分”加重和王權的日趨強大,“國王訴訟”的范圍迅速擴大,幾乎囊括了所有危害國家、社會和基督教會安全的刑事犯罪。梅特蘭曾把12世紀初的“國王訴訟”列舉如下:“破壞國王賜予的和平、蔑視國王詔諭或命令、傷害或殺害國王仆人、叛逆或違背誓言、發表對國王大不敬的污言穢語、重大盜竊、謀殺、制造偽幣、放火、有預謀的斗毆、搶劫、奪取國王土地或錢財、私藏珍寶和海上漂流物、顛覆船只、強奸、侵犯王室森林、漏交男爵繼承稅、在王宮中打架、擾亂軍心、未履行城堡或橋梁維修義務、擅自接受革除教籍令、拖延司法審判、判決不公、濫用國王法律等。”F. W. Maitland, 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6, pp.107~108.這一清單充分顯示了“國王訴訟”的廣泛性。最初,大量的“國王訴訟”是由地方公共法院審理的,后來轉由國王法院或者國王授權的地方法院審理。約于1118年問世的《亨利一世的法律》一書明確寫道,審理各種嚴重刑事犯罪“是英格蘭國王所專有的、并可施行于任何人的權力”, M. T. Clanchy, England and Its Rulers, 1066-1272,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82, p.144.這說明刑事審判權歸國王所有這時已得到法律的承認。

(二)大量使用司法令狀

令狀最早出現于9~10世紀,原是一種信函式國王命令,由王室文秘處大法官廳發出,主要用于行政管理事務。亨利二世時,令狀被大量用于土地糾紛等民事案件的司法審判,并開始形成若干不同的固定格式,每一種形式的令狀只適用于某一類案件。凡是自由人,如有冤情,均可向國王申請(須交納一定的申請費)相應的司法令狀,然后根據令狀規定的程序進行訴訟。令狀具有崇高權威,無視或違抗國王令狀,以蔑視王權論處。司法令狀是12世紀中葉以后國王干涉和侵奪地方公共法院、封建領主法院原有司法權的有力手段。

司法令狀的種類多達數百種,根據其適用案件的性質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有關土地占有權案件的令狀,史稱小敕令。在這類令狀中,以下述四種最為常見:一是核實地產占有權令狀,用于某塊地產的占有權性質是屬于教會財產還是世俗財產存有爭議的案件;二是新近被奪占有權令狀,用于自由地產占有權被他人(通常為領主)非法侵奪的案件;三是死去先人占有權令狀,用于自由地產繼承權存在爭議的案件;四是圣職推薦權令狀,用于教堂圣職空缺而圣職推薦權又存有爭議的案件。這四種令狀頒發給相關郡長或封建領主,指示他們應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并明確規定,只要當事人愿意,就應采用陪審制,以查清事實、公正判決。

二是有關自由土地所有權的令狀,史稱大敕令。大敕令也有幾種形式。一是權利令狀,用于自由地產所有權存在爭議的案件。當事人取得此令狀后,可以越過地方公共法院或封建領主法院,直接將案件投訴于國王法院,甚至已經投訴于地方公共法院或封建領主法院的案件,只要尚未結案,也可通過該令狀被調至國王法院。權利令狀給予封建領主法院以直接而沉重的打擊,包括審理維蘭份地糾紛的莊園法院也受到嚴重削弱,因為自12世紀起英國掀起了勞役折算運動,折算后的維蘭擺脫了勞役地租的束縛,改為繳納實物或貨幣地租,他們實際上成為自由人,從而獲得了申請權利令狀并直接向國王法院投訴的權利。B. Lyon, A Constitutional and Legal History of Medieval England, New York: Norton&Company, 1980, p.288.二是帶有強制性的指令令狀。該令狀通常命令郡長通知相關當事人“立即而不得拖延”歸還拖欠的租金、借款或非法奪取的他人地產與財物,否則將傳喚他到國王法院受審。馬克垚:《英國封建社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114頁。

三是糾錯令狀。英國古代沒有上訴程序,但有糾錯程序。從12世紀起,倘若地方公共法院或封建領主法院審判不公,當事人可以向國王申請糾錯令狀。糾錯令狀命令郡長或領主將審判記錄整理后,派4名合法居民呈送國王法院審查。若發現判決確有錯誤,則宣布原判無效,并給予原判法院以懲罰:對地方公共法院多處以罰款,對封建領主法院則剝奪領主的司法權。F. Pollock and F. W. Maitland, History of English Law 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 Ⅰ, Vol. Ⅱ,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5, p.668.1267年的《馬爾市鎮法規》規定,國王法院是唯一有權受理錯判案件的法院。通過糾錯令狀和壟斷性糾錯權,全國各級各類法院統統被置于國王法院的監督之下。

四是特權依據調查令狀。此種令狀出現稍晚,為愛德華一世所首創,目的在于遏制特許司法權的膨脹。因為在13世紀上期,英國政局長期動蕩不安,貴族領主們乘機擴張自己的司法權,許多百戶區法院落入私人手中,成為有實無名的特許法院。針對這一情況,愛德華一世于1274年對全國進行普查,隨后派遣法官攜帶調查記錄和新發明的特權依據調查令狀巡回各地,逐一查驗特許司法權的成文法律依據。如果領主拿不出國王頒發的正式授權特許狀,則立即取消其特許司法權;如果拿得出特許狀,則仔細檢查是否在實踐中有超越規定權限的行為。W. S. Holdsworth, A History of English Law, Vol. Ⅰ,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22, pp.88~89.從此以后,特權依據調查令狀成為國王遏制地方權貴僭取或擅自擴大特許司法權的有效手段。

(三)建立巡回審判制度

巡回法院最早出現于亨利一世時期,但那時只是偶爾用之,未成制度,而且在隨后的斯提芬內戰時期一度中斷。1166年和1176年,亨利二世先后頒布《克拉倫頓法令》和《北安普頓法令》,建立了正常的巡回審判制度。進入13世紀,巡回審判制度趨于完備,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確立了綜合巡回法院、普通民事巡回法院和清審監獄巡回法院三種不同形式。綜合巡回法院有權受理各種民事、刑事案件,同時就行政、財政、管理等問題進行全面調查;普通民事巡回法院主要受理民事案件,尤以土地糾紛案件居多;清審監獄巡回法院以刑事審判為主,負責提審地方監獄中的在押犯人,以便騰出監房關押新犯人。R. V. Turner, The English Judiciary in the Age of Glanvill and Bracton, 1176-1239,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196~199.二是巡回審判定期化。綜合巡回每七年一次,普通民事巡回和清審監獄巡回每兩年一次。建立巡回審判制度的重要后果是剝奪了地方公共法院和封建法院的大部分司法權,加速了司法管轄權的全國集中,因為“巡回法院把越來越多的重要案件從郡長手中抽走,納入自己手中……他們侵入貴族領地,甚至侵入獨立于郡法院或百戶區法院的特許領地和莊園,審查它們的決定,干預它們的判決”。The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Law Schools, Select Essays In Anglo-American Legal History, Vol. Ⅰ,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07, p.131.

通過上述措施,國王司法權伸展到全國所有角落和領域,包攬了幾乎全部的刑事案件和自由土地糾紛案件。“到13世紀末,幾乎找不到一件自由地產案件是在領主法院審理的。”W. S. Holdsworth, A History of English Law, Vol. Ⅰ,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22, p.133.郡法院只保留了案值40先令以下的小型民事案件審判權。一種新的法律觀念,即國王是司法權的唯一源泉在英國流行開來。號稱“英國法學之王”的布萊克頓在13世紀中葉撰寫的《英國法律與習慣》一書中明確指出,國王是所有世俗案件的正當法官,只是因為國王公務繁忙,才不得不將這一權力委托給某些法官或官員行使罷了。1290年出版的另一部法學著作《費爾塔》在介紹每一種法院時,前面總要冠以套語:“國王有他的法院……”T. F. T. Plucknett,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 London: Butterworth&Co. Ltd, 1940, p.81.可見,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說,到13世紀末,司法的中央集權化都已是不爭的事實。

司法體制的集權化促進了統一法律體系的形成。伴隨著巡回法官的足跡,各地不同的習慣法逐步融為一體。因為巡回之余,法官們要會集中央,交流辦案經驗,研討法律疑點,許多被公認為合理的判例和習慣,自然成為大家共同遵奉的審判準則,久而久之,便作為普遍有效的統一法律固定下來,形成通行全國的普通法。12世紀中葉,開始出現“普通法”概念,那時出版的《財務署對話》一書寫道:“森林法完全是國王個人意志的產物,它與王國的普通法形成鮮明對照。”13世紀初,教皇英諾森三世及其派駐英國的代表多次提到“普通法”,并把它視為不同于教會法的一套自成體系的世俗法律。到愛德華一世時,“普通法”成為廣為流行的時髦詞匯。W. S. Holdsworth, A History of English Law, Vol. Ⅰ,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22, p.1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海县| 射洪县| 自贡市| 陇西县| 平顶山市| 沭阳县| 福泉市| 临江市| 神农架林区| 林口县| 蒙城县| 绥江县| 磴口县| 绍兴县| 安徽省| 屏南县| 休宁县| 沾化县| 安丘市| 诸城市| 海伦市| 蒙城县| 鄂托克前旗| 靖安县| 岳西县| 渭源县| 武宁县| 彰化市| 泸定县| 临城县| 定边县| 丰城市| 汉源县| 晋城| 合阳县| 宁远县| 宣恩县| 西青区| 洪江市| 延川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