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自然災害

巴布亞新幾內亞地處環太平洋西側地殼不穩定帶,一條活火山山脈沿著新幾內亞島的北部海岸伸向新不列顛島。因此,火山、地震和海嘯等是巴布亞新幾內亞主要的自然災害。

一 令人擔憂的活火山

巴布亞新幾內亞境內有十多座活火山,其中近年來活動頻繁的有拉明頓火山、馬納姆火山、帕戈火山、拉包爾火山、烏拉旺火山、長島火山、蘭季拉火山等。《世界著名活火山及其地理坐標》,圣才學習網首頁>>地理學競賽類>>地理奇觀,http://dili.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121215/2d56fa6b-10f1-48c5-9fe0-1df6ac6cde66.html, 2016年1月24日瀏覽。

東新不列顛省的拉包爾火山海拔688米,它的次火山通道塔烏魯火山和伏爾甘火山自20世紀以來一直處于活躍狀態。1937年5月,兩座火山同時噴發,導致507人死亡,并對拉包爾(Rabaul,又譯為臘包爾、拉布爾,當地華人稱為亞包)造成巨大破壞,新幾內亞委任統治地首府被迫遷往萊城。1994年9月19日,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拉包爾火山發生大噴發,火山灰掩埋了50%的拉包爾城,摧毀了城內80%的建筑,造成3萬多人無家可歸,東新不列顛省首府被迫遷往科科波(Kokopo)。此后,拉包爾火山一直處于活躍狀態。2006年10月7日,塔烏魯火山噴發,爆炸震碎了12公里以外房屋的窗戶,火山灰高達1.8萬米,附近約2000名居民被迫疏散。2009年11月20日,塔烏魯火山又一次噴發,射向空中的煙柱超過山頂1500米,熔巖碎片覆蓋了整座火山。2014年8月29日,塔烏魯火山再度大規模噴發,火山灰升至1.8萬米的高空,附近居民緊急撤離,多個航班改道避險。目前,塔烏魯火山已被評為“全球歷史上劇烈噴發的十大火山”之一。《盤點史上十大最劇烈火山噴發》,新華網站,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12/26/c_124146055_10.htm, 2015年3月9日瀏覽。

北部省的拉明頓火山是一座安山巖層狀火山,海拔1680米。1951年1月21日突然大噴發,煙霧飆升到1.5萬米的高空,山峰標高被削矮了600米。火山灰流以470公里/小時的高速向前沖擊,吞沒了山腳下的村寨,毀壞了233平方公里的土地,造成2942人遇難,北部區首府哈加圖拉(Higaturu)遭到破壞,被迫遷至波蓬德塔(Popondetta)。

東新不列顛省的烏拉旺火山位于拉包爾西南130公里處,1900~2007年發生了30次噴發。洪漢凈:《火山預測與預警》,地震出版社,2013,第33頁。其中1980年的大爆發,火山灰高達1.82萬米,火山碎屑流毀滅了方圓20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該火山在“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1990~2000年)”活動中,被國際火山學與地球內部化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olcanology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s Interior,縮寫:IAVCEI)推選為“火山十年”觀測計劃的16座重點火山之一。

西新不列顛省的帕戈火山海拔742米,1911~2007年發生了5次噴發。洪漢凈:《火山預測與預警》,地震出版社,2013,第33頁。其中2002年8月8日噴發時,火焰高達6000米,附近6000多人被緊急疏散。

西新不列顛省西端的蘭季拉火山海拔1189米,1907~2009年先后發生了20次噴發。其中2009年9月噴發的火山灰柱高出火山口達3000米。

馬當省的馬納姆火山海拔1830米,位于距新幾內亞島海岸約13公里的馬納姆島(Manam Island)上。1937年噴發出了火山彈和大量的火山灰。1996年12月3日噴發時,形成一片稀薄、模糊的火山灰羽狀物,造成13人死亡。《盤點史上十大最劇烈火山噴發》,新華網站,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12/26/c_124146055_10.htm, 2014年8月2日瀏覽。2015年7月,馬納姆火山再次噴發,火山灰高達19812米。

馬當省的長島火山海拔1304米,位于距新幾內亞島海岸48公里的長島(Long Island)上。1660年的噴發是400年以來地球上七次最大的火山噴發之一。1933~1993年連續發生了9次噴發。

布干維爾島上的巴加納火山海拔1730米,1972~1995年、2000~2010年連續活動。其中2009年發生了22次噴發,除熔巖溢出外,還有碎屑噴發,火山灰柱高達1.8萬~3萬米。

二 頻發的地震

巴布亞新幾內亞地處澳大利亞板塊、南海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匯處,是印度尼西亞島弧和所羅門島弧兩種不同弧向構造的轉換地區,地殼動力結構復雜,屬于板殼活動地帶,由此造成該國一直處于地震頻發狀態。尤其是近年來,該國地震頻繁發生,震級越來越高,平均每年都發生近10次6.0級以上的地震,7.0級以上的地震則年年出現。中國地震信息網站,地震頻道>歷史地震目錄,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8/496/index.html, 2015年1月24日瀏覽。

2010年7月18日,在新不列顛島坎德里安(Kandrian)以東145公里處(南緯6°06′,東經150°36′)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50公里。8月5日,再次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81公里。

2011年12月14日,在莫羅貝省萊城市西南部(南緯7°30′,東經146°48′)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115公里。

2012年4月17日,在萊城市以北141公里處(南緯5° 30′,東經147°06′)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2公里。

2013年7月8日,在新愛爾蘭島塔龍(Taron)東北110公里處(南緯3°54′,東經153°54′)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379公里。10月16日,在布干維爾島潘古納(Panguna)西南偏西67公里處又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

2014年4月11日,在布干維爾島阿拉瓦(Arawa)西南75公里處(南緯6°36′,東經155°)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50公里。4月19日,在潘古納西南75公里處(南緯6°42′,東經155°)又發生7.5級地震,震源深度31公里。

2015年3月30日,在新不列顛島科科波以東54公里處(南緯4.7°,東經152.6°)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5月5日,在科科波西南130公里處(南緯5.5°、東經151.9°)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5月7日,在布干維爾島西南部海域(南緯7.22°,東經154.5°)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2016年12月17日,在新愛爾蘭島塔龍以東46公里處(南緯4.53°,東經153.47°)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103公里。

巴布亞新幾內亞居民的房屋多數是木質結構,抗震能力比較強;再加上多數地震的震源都發生在遠離大陸的海域,因此,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比較小中國地震信息網站,http://www.csi.ac.cn/, 2015年1月25日瀏覽。

三 海嘯災害

海嘯是由海底火山、海底地震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活動引起的波長可達數千米的巨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處大陸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地震頻發地區,因此也是世界上海嘯多發地區之一。

1998年7月17日傍晚,桑道恩省北部25公里的近海海底發生7.0級地震,20分鐘后又發生了5.3級的余震。兩次地震的震中均在海底20公里處,由此產生的巨大能量,瞬間形成了每小時800公里的激流。位于首府瓦尼莫(Vanimo)東南126公里處艾塔佩(Aitape)附近的7個村莊海拔僅有5米,浪高49米的海嘯以排山倒海之勢三次席卷近30公里的海岸地帶,兇猛的海嘯使4個村莊瞬間變成了海浪中漂浮的碎片,原來建在沙灘上的房子蕩然無存,甚至連痕跡也難以尋覓,只留下零星的木樁和光禿禿的地基;原來生長在沙灘上的植被產生了移位,有的位移甚至超過了10米。這次海嘯造成2683人罹難,其中大多數是老人和兒童,1000多人受傷,6000多人無家可歸,受災人口超過2萬人,居民財產損失殆盡。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20世紀全球共發生7次死亡人數超過千人的大海嘯,這次巴布亞新幾內亞地震海嘯就是其中之一。《百年以來最大的七次海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網站,http://www.mlr.gov.cn/wskt/zykx/201112/t201112051039978.htm, 2015年1月24日瀏覽。

四 洪澇災害與泥石流

巴布亞新幾內亞氣候炎熱,高溫多雨,加之農業墾荒的發展,造成山洪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逐年上升。

2007年11月,受熱帶颶風“古巴”的影響,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部地區暴雨成災,成為該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洪澇災害。其中北部省受災最為嚴重,大量房屋以及95%的道路和橋梁被沖毀,造成153人死亡,數千人無家可歸,直接受災人口近15萬人,經濟損失達20億基那(約合6.7億美元)。

2008年12月,東高地省遭遇暴雨襲擊,并引發泥石流,一座金礦附近的住宅區遭到破壞,造成10人死亡,多人失蹤。

2009年3月,東高地省持續暴雨導致泥石流,淹沒了2輛大巴車和3座房屋,造成7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兒童。

2012年1月,莫爾茲比港西北的諾戈里(Nogori)發生山體滑坡,長約1000米、寬約300米的泥石帶將兩個村莊全部掩埋,造成40人死亡,20人失蹤。

2013年9月,冰雹風暴襲擊了吉瓦卡省東曼達(East Manda),造成5000多人受災。11月,東高地省肯納基村(Kenagi)因強降雨引發山體滑坡,掩埋了8棟住宅,造成9人死亡。

2014年7月,西部省的強降雨引發山體滑坡,導致塔布比爾(Tabubil)至奧克泰迪(Ok Tedi)銅金礦區的道路被沖毀,礦區供水中斷,廠房倒塌。

2015年10月,在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下,極端干旱和霜凍災害襲擊了欽布省,造成該省糧食幾乎絕收,24人死亡。

五 全球變暖危及巴布亞新幾內亞沿海島嶼的安全

科學研究發現,1993年以來,全球變暖使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層迅速融化,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毫米,而且這一趨勢不斷加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布干維爾自治區卡特利特群島(Carteret Islands,又稱基利奈勞環礁Kilinailau Atoll)的平均海拔只有1米,這里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有人居住的島嶼。目前,島上的道路已經水深及腰,良田變成爛泥地,蚊子、蒼蠅叢生,瘧疾肆虐,兒童染病嚴重。為了應對海平面上升,2007年10月,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決定提供200萬基那(約合73.6萬美元),將世代生活在卡特利特群島上的2600名土著基利奈勞人遷往鄰近的廷普茨島(Tinputz Island)。他們成為歷史上的第一批“氣候難民”。《大洋洲小島被淹,首批“海洋難民”遷移》,中國環保網站,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view/viewnews.aspx?k=20090514162908957, 2015年3月12日瀏覽。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如果太平洋地區各國不能妥善應對氣候問題,到2100年,太平洋地區各國因氣候變化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達到年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9%~12.7%,巴布亞新幾內亞可能成為太平洋地區因氣候變化遭受經濟損失最大的國家,其薯類作物和其他農產品生產受損、經濟發展放緩的負擔、死亡率和土地消耗,將使其經濟損失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5.2%。在溫室氣體中等程度排放的情況下,到2100年,如果溫度升高近3℃,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暴雨天氣將更加頻繁,海平面也可能因此上升。《巴布亞新幾內亞或將成為太平洋地區因氣候變化受損最大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布亞新幾內亞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http://pg.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311/20131100404894.shtml, 2015年3月12日瀏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关市| 邛崃市| 温州市| 闻喜县| 于都县| 淮阳县| 思茅市| 德钦县| 黔东| 饶阳县| 西盟| 华亭县| 佛教| 阿巴嘎旗| 甘南县| 柘荣县| 淮安市| 卓资县| 嘉义县| 章丘市| 五常市| 宁陕县| 曲松县| 阿坝| 漯河市| 威宁| 建瓯市| 宝鸡市| 安福县| 奇台县| 高青县| 宜章县| 福泉市| 溆浦县| 红安县| 普兰县| 比如县| 漾濞| 镶黄旗| 台安县| 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