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構想:廣州智庫研究報告
- 廣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 3377字
- 2019-01-04 20:00:19
二 廣州與深圳經濟增長模式與動力轉換
經濟增長方式按照增長動力來源可以劃分為粗放增長方式和集約增長方式,前者主要是以生產要素投入和生產規模的擴張為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后者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的改善,是以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為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世界城市發展轉型的一般規律表明,經濟發展階段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進入創新驅動,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階段更迭的重要動力引擎。在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由于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不同,突破約束瓶頸的動力源就會有所不同。隨著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系統也隨之更換。經濟轉型最根本的要求和任務就是更換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珠三角經濟在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后,進入了轉型發展的新時期,TFP的快速增長顯示珠三角進入了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新階段。以下從三大需求和TFP兩方面展開分析。
(一)基于三大需求分析廣深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至今,廣州與深圳經濟在取得了巨大發展的同時經濟增長速度在不斷放緩,兩者經濟的增長速度,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分別高達30%、40%的水平,緩慢下降,20世紀90年代末均保持在15%左右,而2013年分別為11.6%、10%。在生產總值的貢獻因素中,消費、投資和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有著重要影響。由圖1可知,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廣州資本形成總額對于生產總值的貢獻領先于其他因素,這一時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呈現后來居上的趨勢,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1世紀初,由資本或商品和服務凈流出推動經濟發展已經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在此階段,最終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近幾年來看,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雖較高,但不能成為第一因素,貨物和服務凈流出的貢獻率有下降趨勢,依靠進出口刺激經濟增長已十分困難。

圖1 廣州三大需求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
相較于廣州,歷年來深圳三大需求對生產總值的貢獻則表現得較為平滑。20世紀90年代,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對資本形成總額、最終需求有著較大的依賴;21世紀初至今,最終需求貢獻率依舊相對穩定,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則緩慢下降,貨物和服務凈流出通過不斷增長來發揮其優勢,從近幾年可以看出,深圳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貨物和服務凈流出,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在不斷下降,最終需求的貢獻率相對穩定(見圖2)。

圖2 深圳三大需求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
作為經濟的重要推動因素,廣州、深圳三大需求的增長在以不同的方式變化。兩者最終需求的增長速度相對穩定,且在最近五年內,都有上升的表現;對于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速度而言,1985年,兩者增速分別為45.3%、75.8%,隨后,兩者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長表現出緩慢下降趨勢,截至2013年分別為18.5%、9.5%;進出口增長速度受外部環境影響波動較大,廣州、深圳兩者進出口增速在近兩年都出現回落,廣州回落較大,到2013年,兩者增長速度分別由1985年的48.5%、34.6%下降為1.5%、15.1%。總結上述經濟運行整體情況可知以下幾點。第一,廣州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資本和最終需求拉動,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不斷下降,與此同時,廣州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速雖緩慢減少但相對穩定,商品進出口增速波動較大,最近幾年有較大回落。第二,深圳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進出口推動,貨物和服務凈流出成為首要貢獻力量,最終需求相對穩定、占比也較大,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則在緩慢下降。與此同時,進出口增速受環境影響波動較大,但仍保持較快增長,而固定資本投資額與最終需求增速呈現平穩態勢。
當前,北京最終需求對生產總值的貢獻占據絕對優勢地位,比率超過60%,上海最終需求的貢獻率也在逐年上升;資本形成總額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北京、上海都在下降,不足40%;進出口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全國平均水平在近幾年有一定下降,北京、上海也在逐漸下降,現已不足5%。國際上其他發達國家,如在美國三大支出的規模占GDP的比重中,消費占據絕對主體地位,高達70%,甚至在2000年接近80%,其次為投資,最后為出口,且投資與出口兩者趨于相同;而日本通過高投資率不斷推動經濟發展,最終消費需求占比持續增加,超過60%并接近70%,其在經濟發展中已經占據絕對地位。因此,依照投資、進出口以及最終需求的增長速度以及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和經驗來看,廣州、深圳將逐漸減少對進出口的依賴,通過高投資來促進經濟發展,最后逐漸進入最終需求對經濟有較大貢獻的階段,彼時經濟主要靠消費來驅動,投資將逐漸減少并保持在一定水平。
(二)基于TFP視角分析廣深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本質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TFP)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此TFP成為度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最常用的指標。本研究采用索洛余值法對廣州和深圳進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及其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算,結果見表2。
表2 廣州各階段因素增長率以及貢獻率平均值

注:GA、GY、GK、GL則分別代表TFP增長率、總產出增長率、資本投入增長率、勞動投入增長率;EK、EL、EA則分別為對應的貢獻率,下文同。
資料來源:《廣州市統計年鑒》。
改革開放后,廣州生產總值增長率與資本投入增長率有著相同趨勢,經濟增長在逐步放緩,資本投入增長率也在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快;勞動投入增長率則變化不大,基本處于3%的水平,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則呈現上升趨勢。在資本投入、勞動投入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資本投入保持絕對優勢,貢獻最大,勞動投入的貢獻率則在10個百分點左右。全要素生產率對生產總值的貢獻隨著其不斷增長發揮了顯著作用,最高達到33.18%的水平。可見,廣州經濟的增長主要靠資本投入推動,勞動投入貢獻并不大,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有所增加。
由表3可知,深圳生產總值、資本投入率以及勞動投入都保持著一致趨勢,改革開放后呈高速增長,生產總值、資本投入增長率高達45.71%、67.70%,勞動投入增長率也處于16%以上。近幾年三者投入都明顯減少,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卻在不斷上升。在資本投入、勞動投入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資本投入貢獻最大,經過改革開放后的高度貢獻后,近幾十年的貢獻率在60%左右,勞動投入對深圳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然在下降,但仍在15%左右,全要素生產率份額持續快速增長使其對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大,保持在30%的水平。總體來看,深圳也在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過程中向著國際創新型城市不斷邁進。
表3 深圳各階段因素增長率以及貢獻率平均值

資料來源:《深圳市統計年鑒》。
對比總結可知,兩者經濟增長明顯都依靠大量的資本投入,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不顯著,經濟增長模式均為資本要素驅動。近十幾年來,廣州資本貢獻率平均處于70%,深圳為60%;在勞動投入的貢獻中,勞動投入對深圳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高于廣州,廣州勞動投入的貢獻率很低,在10%左右,深圳為15%左右;在TFP的貢獻中,廣州TFP的貢獻相對深圳則顯得不足,深圳TFP貢獻率近些年平均處于30%的水平,廣州則平均為20%,雖然以往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貢獻的作用并不如資本突出,但兩地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都在不斷上升。隨著兩地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不斷加大,經濟增長也在逐漸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進而將兩者TFP增長率以及貢獻率細化來看,近15年來,廣州、深圳TFP的增長率均呈現下降趨勢,由21世紀初的5%降至1%,同時兩者TFP的貢獻率也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見表4和表5)。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呈現下行趨勢主要是因為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人力資本改善速度減慢,投資率過高及產能過剩,以及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受到抑制。通過對廣州、深圳兩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率進行分析可知,近年來兩市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速要高于固定資本投資增速,在2010年達到25%。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在經濟動力轉換的過程中,政府可能會沿用老思路以投資推動經濟發展。因此,在從過去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增加,轉向依靠質量和效益提升的過程中,應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全面持續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表4 廣州近15年來各因素增長率及貢獻率平均值

表5 深圳近15年來各因素增長率及貢獻率平均值

而珠三角其他各市如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凈出口對生產總值的貢獻較小,貢獻較大的是最終消費需求和固定資產投資額,且固定資產投資額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可見各城市仍舊沿用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增長仍舊主要依靠投資驅動。但近年來,隨著資源、環境以及發展成本的制約日益凸顯,轉型與升級成為提升經濟發展層次與質量的關鍵環節。
- 企業文化解構與實踐
- 中國政府主導型經濟中的城鄉收入差距研究
- 經濟發展戰略與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 中國新動能:光華學者解析未來發展之關鍵
- 組織中的支配與服從:中國式勞動關系的制度邏輯
- 中國夢經濟目標及實現路徑研究
- 下一輪經濟危機2:中國憑什么幸免于難
- 陷阱還是高墻
- 再下西洋:中國企業全球化案例復盤
- 構建高效團隊:基于領導行為的視角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 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9—2028):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
-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新型科研機構
- 中國經濟十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