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法
- 鄒海林
- 1512字
- 2019-01-04 19:56:27
案例參考14 人壽保險合同成立的法律事實
2008年5月8日,王某某填寫了保險公司的個人保險投保單,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為王某某,受益人為郭某某,投保險種為康寧終身保險,保險金額為30000元,交費年限為20年,標準保險費為2370元/年。同日,王某某向保險公司交納了首期保險費2370元,保險公司向王某某出具了康寧終身保險首期暫收保費發票。同年5月16日保險公司向王某某發出了客戶通知書,因王某某從事駕駛員職業每期加費270元,交費期為20年,并征詢投保人的意見。同年5月20日,投保人王某某簽復,不同意加費,表示如被保險人在駕車期間發生責任事故,則屬于除外責任。2008年7月31日,王某某在黃河游泳時溺水身亡。事故發生后,郭某某以受益人身份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以保險合同未成立而拒賠。
一審法院認為,王某某于2008年5月8日向保險公司提交投保單,同時也交納了保險費,保險公司出具了暫收保費發票。保險公司雖向王某某發出了客戶通知書,王某某也已作了答復,但保險公司在此后的時間內既未與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也未作出拒保處理決定,以致簽約過程較長,直至王某某在2008年7月31日意外溺水而亡,保險公司的行為屬締約過失,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賠償的主要責任。賠償參照保險條款應賠數額確定。鑒于王某某在簽約過程中沒有積極與保險公司完善保險手續,其亦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由于雙方未正式形成保險合同關系,保險公司收取王某某預交的保險費應予以退還。依據《合同法》第42條第(3)項和《民法通則》第92條之規定,判決保險公司賠償郭某某損失60000元,返還郭某某保險費預交款2370元。
郭某某和保險公司均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查明的事實與一審相同。另查明:王某某2008年5月8日填寫的投保單,寫明投保險種為康寧終身保險,保險金額為30000元,標準保費為2370元/年等,保險公司有關審核人員李某某等人在投保單上蓋章。該保險的保險條款第4條規定“被保險人身故,保險公司按基本保額的三倍給付身故保險金”。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雙方當事人的爭議是王某某與保險公司是否存在保險合同關系。郭某某認為保險合同關系成立,保險公司應按投保的基本保險金額的3倍賠償。保險公司認為保險合同關系未成立,不同意進行理賠。從爭議保險的保險條款內容看,王某某符合該保險條款的投保對象,雖然王某某與保險公司未正式簽訂保險合同,但保險公司已進行審核,并按規定收取保險費,雙方已正式履行保險合同中約定的權利和義務,應視為保險合同關系成立,故被保險人出現駕駛事故外的其他事故后,保險公司應按投保單中雙方的約定進行理賠。該案中,保險公司內部的報批審核程序導致被保險人王某某與保險公司未能及時簽訂保險合同,投保人不存在任何過錯。一審以投保人與保險公司未簽訂保險合同,保險公司存在締約過失行為,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賠償的主要責任,判決由保險公司承擔締約損失60000元有誤,依法應予改判。郭某某要求保險公司承擔逾期付款的利息損失,與法無據,不予支持。據此,根據《保險法》(2002年)第14條、第52條之規定,判決保險公司給付受益人郭某某身故保險費90000元。
案例分析指引
1.保險合同的成立應當具備什么條件?
2.原則上,可否將保險人預收人身保險費的行為作為保險合同成立的法律事實?本案中,保險公司向王某某預收投保單中標明的首期保險費,并開具暫收保險費收據,屬于什么性質的行為?兩審法院對此行為是否有定性分析?
3.本案中,王某某向保險公司提交投保單后,保險公司以客戶通知書的方式要求王某某增加保險費或者增加除外責任事由,這個法律事實會產生什么后果?
4.本案中,基于法院查明的事實,是否足以認定王某某與保險公司之間的人壽保險合同已經成立?
5.本案中,如果涉案保險合同未成立,保險公司是否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