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保險合同的關系人
一 關系人的范圍
保險合同的關系人,是指并未參與保險合同的訂立但享受保險合同約定的利益的人,包括被保險人和受益人。
保險合同的主體被區分為當事人(投保人和保險人)和關系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兩類。作為分散危險的保險合同,常為第三人的利益而存在,或者涉及第三人的利益,故在當事人之外,保險合同還有“關系人”一說。保險合同的關系人與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法律地位有所不同。前者并沒有參與保險合同的訂立,故其在合同原理上并不受保險合同的約束,他們只是因為保險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而取得了保險合同約定的權利或者利益。
二 被保險人
(一)被保險人的定義
被保險人,是指以自己的財產或者人身利益享受保險保障,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人享有保險給付請求權的人。被保險人并沒有參與保險合同的訂立,其在保險合同上的地位源自投保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投保人的訂約行為賦予了被保險人的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的私法上的效果,被保險人因此取得請求保險人依照保險合同約定給付保險(賠償)金的權利。
(二)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限定
我國保險法的規定,并沒有將被保險人與投保人混同,更沒有將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表述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涉及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的因素有兩個。其一,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具有利害關系,即保險合同承保的標的為被保險人的財產或者人身。對保險標的沒有保險利益的人,不能成為保險合同的被保險人。其二,被保險人對保險人享有保險給付請求權。在這個意義上,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應當說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在保險法理論上,人們會將被保險人和投保人作類比,似乎只有將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提升至保險合同當事人的高度,才能對被保險人提供更充分的保護。例如,投保人作為相對于保險人的保險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其權利和義務是不完整的,而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由始而終的過程中,卻身負對應于保險人的眾多權利和義務,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合一而構成相對于保險人的具有完全的權利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再者,在我國的保險實務上,“被保險人”一語使用得過于廣泛,甚至在許多場合與投保人混用。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訂立的,但保險合同中卻有專門規定“被保險人義務”的條款,被保險人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如何會受保險合同的約束?不區分被保險人和投保人的現象,是否因我國保險法理論將被保險人與投保人理解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而產生?還是說,因為保險實務中存在被保險人和投保人混用的現象,才導致保險法理論對被保險人和投保人的理解混同?
實際上,在理論和實務上將被保險人當作保險合同當事人對待的現象,是沒有區分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將被保險人視作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才產生的結果。投保人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被保險人僅僅是保險合同的關系人(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被保險人具有完全不同于投保人的法律地位,這已為我國《保險法》所明文規定。這決定了,被保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與投保人完全不相同。就被保險人的權利而言,我國保險法僅將其表述為保險給付請求權,并沒有對被保險人是否為合同當事人作出任何表述或者暗示。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我們對被保險人和投保人不進行法律地位上的區分,恐怕很難消除理論和實務上混用被保險人和投保人的現象。
因保險合同的涉他性,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僅能夠表述為保險合同的關系人,而非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投保人作為保險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并不適用被保險人,被保險人不受保險合同的約束,從而沒有向保險人交納保險費的義務,更不承擔投保人在保險合同中約定的投保人應當承擔的其他義務。
(三)被保險人的范圍限定
已如上述,被保險人首先應當是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的人。保險合同訂立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但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失去保險利益的,不能要求保險人給付保險賠償金,但保險利益的受讓人取得被保險人的地位的,有權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賠償金。
投保人本人可以為被保險人,投保人以外的第三人也可以為被保險人;被保險人法律地位的取得,與其有無民事行為能力無關。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都可以成為保險合同的被保險人。但是,為有效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生存利益,保險法原則上禁止投保人以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被保險人,訂立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合同。投保人不得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保險人也不得承保。但是,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不在此限。
(四)被保險人基于關系人地位的權利
保險合同為被保險人的利益而存在,被保險人享有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給付”權利或者利益似無疑問。基于保險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以下情形中,被保險人以其關系人地位還享有如下的權利。
1.被保險人代交保險費的權利
投保人拒絕或者遲延交納保險費,足以影響保險合同的效力維持的,被保險人可以代替投保人向保險人交納保險費,保險人不得拒絕。被保險人代替投保人交納保險費的,并非被保險人有保險合同約定的交納保險費義務,而是被保險人基于誠實信用原則采取的“避免其保險合同利益受到損害”的避險措施。
2.被保險人對抗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
具有現金價值的人身保險,合同的標的與合同約定的利益專屬于被保險人。投保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但解除具有現金價值的人身保險合同時,對被保險人的專屬利益產生妨礙或者損害的,被保險人可以拒絕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未征得被保險人的同意的,其解除的意思表示對被保險人不發生效力。我國保險法對此沒有相應的規定,以上論述尚未獲得我國司法實務的認同。但是,對于這個問題,學者多作限制投保人解除合同以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解釋。投保人的保險合同解除權并非基于其當事人地位,而是源自保險合同的機會性特征以及投保人在保險合同項下的利益失衡,其只是法律賦予投保人免受保險合同約束的一項權利。投保人行使保險合同解除權,應當符合誠實信用原則,不應當損害他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利益。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一方面將消滅被保險人(受益人)的保險給付請求權,另一方面則有可能依照合同約定取得退保金或保險單的現金價值,在相當程度上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人有保險合同解除權,但其不得濫用權利,若以損害他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目的解除保險合同所得的利益微小而使他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遭受重大損失的,構成權利濫用。投保人行使保險合同解除權,若有害于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利益的,其解除保險合同的意思表示不應當發生效力。
3.被保險人的保險合同解除權
被保險人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其有無保險合同解除權,因為保險法未有明文規定,是一個問題。已如前述,投保人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但保險合同解除權并非其作為當事人的固有權利,而是因為保險合同的機會性特征以及誠實信用原則,使得投保人具有了解除合同免受保險合同約束的地位。被保險人是否有保險合同的解除權,與被保險人是否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亦無關系。再者,被保險人雖非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但其在事實上卻享有較投保人更多更廣的權利。因此,保險法可以并應當規定被保險人有保險合同解除權,使之在保險合同的解除事項上具有與投保人相同的地位。即使保險法沒有明文規定,基于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不可分割的利益關系,被保險人也應當具有較投保人解除合同更優勢的地位,在終止合同效力的方式選擇上,通過司法解釋賦予被保險人保險合同解除權,也是可行的。同時考慮到被保險人并非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不受保險合同的約束但享有保險合同約定的權利和利益,在司法解釋上賦予被保險人保險合同解除權,等同于被保險人放棄其在保險合同項下的權利和利益。因此,不論我國保險法是否規定被保險人的保險合同解除權,被保險人均有保險合同解除權。
(五)被保險人的法定義務
被保險人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訂立保險合同時,投保人和保險人不能為被保險人約定合同上的義務。因此,對于作為保險合同關系人的被保險人來說,并不存在承擔保險合同約定的義務之問題。但這并不表明,被保險人不承擔義務。作為保險合同的關系人,被保險人在享有保險合同項下的權利時,沒有合同約定的義務,但依照誠實信用原則或者保險法的規定仍應當承擔相應的義務。這些義務在性質上屬于法定義務而非保險合同義務。
例如,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項。(1)防損義務。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安全應當盡法定的注意義務,要采取措施維護保險標的的安全,防止保險事故的發生。(2)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財產保險的保險標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被保險人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3)減損義務。保險事故發生后,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保險標的的損害進一步擴大。(4)事故通知義務。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知其事實的,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5)協助義務。在發生保險事故后,被保險人對于保險人查勘保險事故現場、判定保險事故發生的原因和程度或者行使保險代位權,應當予以必要的協助等。
三 受益人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列明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理論上一般認為,受益人是我國保險法上特有的保險合同關系人,其法律地位總體上因為制度設計而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僅有人身保險合同才會存在受益人問題,故受益人是人身保險特有的關系人;第二,受益人的地位,源自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的指定;第三,受益人取代被保險人享有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金給付請求權。
受益人是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應當列明于人身保險合同。我國保險法對受益人的范圍、人數、權利份額或者順序,并沒有限制性的規定,故人身保險的受益人可以為自然人,也可以為法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第三人均可以作為受益人;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數人為受益人的,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意思表示確定各受益人的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未確定受益順序或者受益份額的,受益人按照同等順序或者相等份額享有受益權。
我國保險法在有關指定或變更受益人的權利歸屬方面,實行“雙軌制”,即被保險人和投保人均有權指定或變更受益人。但觀保險法規定之內容,投保人指定或變更受益人的,應當征得被保險人的同意,而被保險人指定或者變更受益人(包括投保人指定的受益人),則無須投保人的任何意思表示。由此,指定或變更受益人的真正權利人為被保險人。有學者認為:“指定受益人的權利配置給被保險人較為妥當,因為投保人雖然是同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并交付保費的人,但是保險合同卻并不是為投保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而主要是為被保險人的利益而存在,在發生保險事故時,被保險人當然享有保險金的請求權。受益人僅僅享有保險金的請求權,這種請求權應當來源于被保險人,而不是投保人。”
我國保險法對于財產保險,并沒有規定或者暗示“受益人”的存在。但是,財產保險有無“受益人”,在我國的保險實務和理論上實實在在是個問題。在我國的保險實務上,投保人在財產保險合同中指定債權人(如銀行)為“受益人”已是不爭的事實,且得到了保險人與保險管理機構的認可。如此的保險實務,也獲得了保險法理論相當程度的支持。有觀點認為:“廣義上的保險受益人不僅存在于人身保險合同中,而且存在于財產保險合同中,泛指保險事故發生后,有權請求和受領保險金的人?!薄柏敭a保險合同中通常并無保險受益人的概念,請求和受領保險金的權利一般屬于被保險人;僅在保證保險、信用保險等保險合同中偶爾使用保險受益人的概念,但其主要指有權請求和受領保險金的債權人,因此不同于狹義上的保險受益人。”
受益人是有其特定內涵的。并非享有保險合同約定的利益的任何人,都能被稱為受益人。享有保險合同約定的給付利益的人,諸如被保險人、人身保險的受益人、責任保險的受害人(第三人)、財產保險標的物的擔保權人,其法律地位各不相同,不能以“受益人”加以概括。若受益人沒有特定的內涵,則受益人的外延就會是不確定的。尤其應當注意的是,財產保險不存在受益人問題?!柏敭a保險契約之本質,既在‘禁止得利’,則于保險事故發生時,受填補損失之人不得因而得利,除被保險人之外,則別無所謂受益人。被保險人即受益人,受益人即被保險人。要保人與被保險人(受益人)同一人,稱之為自己利益保險。要保人與被保險人(受益人)不屬同一人,則稱之為他人利益保險。享有賠償請求權之人,除被保險人外,并無另有所謂受益人存在?!?img alt="參見楊仁壽《從財產保險契約之本質論為他人利益保險》,《法令月刊》第46卷第9期,第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D3BD2/1106490750347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93228-TTmAS1fiw8QGiocGo7J2n58J9MfkgcNc-0-81d0decd8103c8abd85f40df301abd84">總之,受益人是人身保險項下的特有關系人,不適用于財產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