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人格發展與人格困境

一 人格的界定與解析

(一)人格概念的界定

人格是一個橫跨諸多學科的概念,在精神病學、倫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法學、哲學等學科中皆有對人格的相關論述。這些學科中的人格概念各有其規定性,比如法學中的人格、倫理學中的人格、精神病學中的人格等有各自特定的含義。人格也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英語中“人格”一詞是Personality,有時又被譯為性格、品格、個性等,但是在進行界定時學界仍然難以定論,比如阿爾波特曾經列出超過50種人格定義(孟昭蘭,2011),足見不同學者對人格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和人格概念的復雜性。

但是不管人格概念如何定義,基本上都與人的行為風格或行為模式有關。從不同學者對人格的定義可以看到這種共識,如Funder認為“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特征性模式,以及這些模式背后或隱藏的或外顯的心理機制”(參見Pervin, 2003);艾森克認為“人格個體由遺傳和環境決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總和”(參見Jess & Grego-ry, 2005: 326);卡特爾認為“人格是一種傾向,可借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情境中的行為”(參見Jess & Gregory, 2005: 326);王登峰認為“人格首先是指人的外在行為表現,其次就是人的品格、格調和標準”,人格代表的是人的品格、格調、標準以及是否符合社會規范,或者符合社會規范的程度如何(王登峰,2012: 198); 《中國大教育百科全書》中指出,人格(個性)是一個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它是個人的意識傾向與各種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性的總和(胡喬木等,1985: 289); Bur-ger認為人格可以定義為源于個體身上的穩定行為模式和內部過程(Bur-ger, 2011: 3)。

由此可見,人格至少包括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兩個方面。心理特征又可以分為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組成部分,這些都是人格的內隱部分,內隱的心理特征或心理機制雖然很難被直接地觀測,但是毫無疑問對人的外顯行為產生影響。一般來說,這些內隱的心理特征或心理機制包括人的內心體驗、動機、潛意識、認知范式、價值觀等;人的行為模式作為人格的一部分,既包括社會評價部分的行為,也包括那些沒有社會評價參與的行為。社會評價的參與,會牽涉到倫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學科領域,這些學科對人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格會通過各自的體系進行探討和論證,比如倫理學中的道德人格、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理想人格”的設想等,但是究其本質來說,道德人格、“理想人格”等仍然是對一個人所具有內在心理特征和外在行為模式進行規定。

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不一樣的,也都是個人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的整體表現。人格具有獨特性、統合性、穩定性和社會性等特點(Pervin, 2003: 509-511)。人格的獨特性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行為是各不相同的,人們在人格上的獨特性或差異性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個性”;人格的整體性是指人格的多種成分和特質,如能力、氣質、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動機、態度價值觀、行為習慣等,它們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聯系的;人格的統合性是指人格是由多種成分,如認知、情感、意志等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它們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的穩定性是指個體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時間和空間的一致性,其形成過程較為長久,改變較為困難。

氣質、性格等概念與人格的概念有較大重合,但是又不完全一致。氣質是由人的生理,尤其是人的神經結構和機能所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表現為行為的能量和持續時間(孟昭蘭,2001: 481);性格一般是指人的一貫的和穩定的心理特征、思維和行為方式,是人格社會屬性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對自己、別人、外部事物的態度和采取的言行上。如王登峰認為人格和性格都是普適性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點和性格特點,但是唯獨個性是獨特的。通過分析中國大學生用以描述自己熟悉的人的人格特質形容詞,并且不要加以任何評價,發現即使有這些要求,結果中有75%以上的詞都是評價性的。這說明中國人無論是描述自己還是描述他人的人格,一定會帶有評價色彩(王登峰,2012: 198~202)。

本書對人格的界定基本上遵從上述界定,即人格是個體在不同情境和時間跨度中表現出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模式,這些心理結構和行為模式更多是指一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特征性模式,以及模式背后或是外顯或是內隱的心理機制,它對人的行為具有某種預測性。人格由多種心理成分和特質構成。人格涉及社會評價和社會規范的部分即為人的性格,涉及個性特征的部分即為人的個性,這些概念都與人格概念有著重疊的部分,同時又都有其特定的規定性,但在本書中一并稱為人格,它們只是人格的不同側面。這些人格的定義在本書中皆有出現,即人格困境中所涉及的人格概念,除了特別論述的哲學人格、法學人格等概念外,其他的人格概念更多的是從這一操作性定義所界定的,如社會人格、道德人格、超越型人格等。

(二)個體人格與社會人格

人格有個體人格和社會人格之分。社會人格的概念除了團體人格和民族性格外,我們通常還會將“社會性格”“民族個性”“國民性”等與之相對應,其中一些概念經常被學者們互換使用。弗洛姆(2003: 72)認為“團體的每一個分子都共有的一些人格結構為 ‘社會人格’。個人人格是指個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而社會人格則僅包括一部分特征,這些特征是一個團體中多數分子的人格結構之基本核心。在一個指定的社會秩序中,如何誘導人類的精力,使其變成為一種有生產性的力量,那么我們便得研究社會人格了”。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弗洛姆對社會人格的界定是從人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進行的,個體人格與社會人格緊密相關,個體人格是個體所具有的人格的全部,社會人格是對個體人格共同特征的抽象。同時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會人格對個體和社會的雙重發展是多么重要。

社會性格與社會人格之間的關系,如同性格與人格之間的關系,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有諸多重疊的地方。目前的研究對二者進行區分的不是太多。一般來說,社會性格是明顯帶有心理學色彩的概念,它指不同群體的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是由群體多數成員共同表現出來與外群體成員在態度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這些群體中典型的是民族群體。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和米德分別對北美印第安人部族和新幾內亞境內原始部族的民族性格的研究都屬于這一范疇。

國民性格的研究日趨增多,較為典型的是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2011)運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對日本人格的研究,他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關于中國人的人格類型研究中,王登峰通過“我是中國人”策略和“我不是西方人”策略,認為中國人的人格由18種因素,7個維度構成。18種因素又構成了人格的3個超級維度,成為劃分人格類型的重要依據(王登峰,2012: 220)。

社會性格深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其文化是典型的多元文化,但是文化構成又是非常復雜的。吳海江吳海江在復旦大學的講座,講座的主題是“當代社會思潮”, 2014年5月,上海。認為中國社會的多元文化,包括包容文化、醬缸文化、農耕社會、宗法社會(家國不分)、天人合一等,其對宗教態度比較馬虎,崇拜多而不是信仰。在中國,傳統的民間社會是非常發達的。相比較于英國人和德國人,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是實用理性,崇尚道德實踐。中國又以儒家文化為正統,核心在于實用理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性思維、模糊性思維、求同性思維。文化塑造著每一個中國人,是國民性格的重要影響因素。

相對于社會性格,社會人格則是帶有社會學色彩的概念。社會人格一般可以視作社會結構的構成部分,由不同社會關系所決定的社會行為,就是社會人格。分布在社會宏觀關系網絡中的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對自己的成員都有特定的、相對統一的人格要求。關于社會人格的研究較多,有研究者利用本土化的人格工具CPAI,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時間進程、城市現代化水平差異與中國人群體人格特征模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表明(周明潔、張建新,2007),中國人的群體人格特征正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相應的變化,表現為更為多元化、個性張揚、人際關系的束縛在減弱。現代化進程的時間和空間特征對人格變化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性。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特征的人格正在形成,反過來這種人格也會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影響。社會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異常之多,比如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習俗等,都會對社會人格產生影響。

(三)各學科中的人格概念

1.道德人格

人格在不同學科中都有涉及,比如在倫理學、法學、哲學等學科中都有人格的概念。同人格概念具有眾多定義一樣,學界對道德人格的定義也存在很大不同。魏英敏認為道德人格是人們通過道德生活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以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自覺地選擇自己做人的范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質,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內心世界,體現出人區別于動物的內在規定性(魏英敏,2007: 278)。同時他認為,道德人格是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是人的主體性、目的性和社會性的集結,是人的位格、性格、品格的統一。布拉斯用道德同一性來理解道德人格,具有道德同一性的個體的自我是圍繞著道德承諾組織的。當道德承諾對于自我理解是主要的、重要的和本質的,且遵照這些界定的承諾付諸行為時,一個人就具有了道德同一性。行為與同一性是否一致就涉及道德人格(郭本禹、王云強,2009)。

2.法律人格

法律人格指的是法學領域中的人格權,是指人的法律地位、人應享有的一種權利。法學上的人格研究以人的資格為基本內容,關注的是人的“有存在價值的自我”,其人格通常作為主體的權利、義務的確認。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法學是從權利和義務的統一上,從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的角度來界定人格的。法律人格在概念上有三種不同的內涵(張莉,2007):第一是指獨立法律地位的民事主體;第二是指作為民事主體所必須具備的資格;第三是指人格權的客體,即民事主體在人格關系上所體現的與其自身不可分離、受法律保護的利益,即人格利益。在此基礎上,法律人格可以進行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人格即指主體;廣義的人格實際上包含五種含義,分別是人格主體、主體資格、人格利益,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責任能力。

3.哲學人格

哲學意義上的人格是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在個體身上的外在體現,是人的本質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哲學對人格問題的研究,總是從“人之為人”的前提出發來加以展開的,它主要研究人格的存在、本質和價值等人格學中具有前提性和普遍性的問題,從而為其他學科的人格研究提供生命本體論基礎和人生價值論定位。基于對人性、人的本質、人生價值等問題的深刻洞見,哲學總是將人格看成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特有規定性,是每個人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有待實現的人的“第二生命”,而人格的優化則意味著人生命品位和規格的提升(廖清勝,2010)。

不同哲學家對人格的論述有較大差異,最主要的差異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比如黑格爾完全從唯心主義理論出發探討人格的本質,他認為:“人格的要義在于,我作為這個人,在一切方面(在內部任性、沖動和情欲方面,以及在直接外部的定在方面)都完全是被規定了的和有限的,畢竟我全然是純自我相關系;因此我是在有限性中知道自己是某種無限的、普遍的、自由的東西。”他進一步指出:“作為這樣一個人,我知道自己在我自身中是自由的,而且能從一切中抽象出來的,因為在我的面前除了純人格以外什么都不存在”(黑格爾,1961: 45)。黑格爾關于人或人格的認識與抽象的人的自我意志自由聯系在一起,其關于人格為主體自由的認識是純自主意識性的,而并不是將人格的本質納入現實社會關系中考察。但自由并非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是一種“意識”的存在,自由是一種社會存在。“意志作為它自身是自由的”(叔本華,1982: 393),但作為意志本身的自由只是人的自由的基礎,而不是自由本身。意志本身的自由只是精神自由,而不是行為自由,只有行為自由即社會自由才是規范的自由亦即法的自由,它根植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受人類歷史與社會發展的限制與影響(王利民,2006)。

而康德認為,人格獨立并不是上帝的賜予,而是靠人的理性的自覺(余瀟楓,1997)。為此,康德對獨立人格作為人之為人的價值規定或作為人的自為的存在狀態是否可能、如何可能進行了闡述,并把獨立人格問題看作是“最高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張俊芳,1995)。康德把人格看成是智力的機能、情感的機能和意志的機能的整合,是真善美的統一體,他一貫主張把自由和獨立看成是人格的根本特征,并始終把獨立人格建立在“人是目的”這一人的存在的根本前提之上。在他看來,唯有人才具有絕對價值,才是目的本身。而人的絕對價值,就是人格,尊嚴。因此,康德斷言,人們如果想使自己的言行具有倫理道德價值,那么“你需這樣行為,做到無論是你自己或別的什么人,你始終把人當目的,總不把他只當作工具”(張俊芳,1995)。

在馬克思看來,人格不能脫離人和社會而單獨存在。“人”不是抽象的、超歷史的生物式存在,而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性的存在。人格的實質內容是現實社會關系的集中反映,并隨著社會形態的運動而不斷發展。馬克思說:“人格的本質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內在本質,而是人的社會特質。”(馬克思,1956: 245)“人格脫離了人,自然就是一個抽象,但是人也只有在自己的類存在中,只有作為人們,才能是人格的現實的理念。”(馬克思、恩格斯,1956: 277)考察人格問題,不能離開人,不能離開“類存在”,必須立足于實踐的人本主義基點,在人的主體存在狀態及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考察。脫離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和特定的文化氛圍來塑造人格,不僅不能保障人格的真正升華,反而使人成為虛假人格的犧牲品。人格的本質只能從社會中才能獲得其合理的規定,因為單純有生命的個體只是生物個體,作為人也只是一個無規定的存在,他的一切人的規定都只能取自于社會,是在廣泛的社會關系中,在人與人之間按一定方式互相交往中形成的(張士才、叢大川,2002)。因此,社會實踐是培養理想人格的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蒲江县| 霍邱县| 唐山市| 吴江市| 郑州市| 台前县| 三门县| 珠海市| 商丘市| 乐安县| 唐河县| 怀宁县| 亳州市| 五峰| 景洪市| 天峨县| 安达市| 隆子县| 黄石市| 通辽市| 敦煌市| 广元市| 调兵山市| 宁武县| 仲巴县| 大名县| 全椒县| 喜德县| 张北县| 喜德县| 榆社县| 双牌县| 西乡县| 吉安县| 墨脱县| 台江县| 馆陶县| 洪洞县| 宜城市| 海丰县|